小妙招激發孩子的學習欲望
細節一:用溫和語調與孩子交流
今天是周末,蓉蓉一家人本來計劃去郊遊的,可是天公不作美,淅淅瀝瀝地下起雨來,郊遊就沒有去成。蓉蓉很不高興,自己嘟囔:“好不容易盼個周末去郊遊,還不能去了。”
媽媽見她不高興了,就說:“這個周末不能去,我們就下個周末去,先把作業寫完,然後我們可以做一些其他的活動。”
蓉蓉聽媽媽說還有其他的活動,一張要哭的臉馬上就麵帶笑容了,問媽媽:“有什麽活動?”
媽媽說:“不能去郊遊,我們可以去書店、室內遊樂場,或者看場電影……”
蓉蓉很開心,就回到自己房間寫作業了。小孩子沉不住氣,聽說要出去玩,就心裏著急,作業寫得很潦草。媽媽看了心裏很生氣,卻沒有表露在臉上。她知道,孩子不是寫不好,而是對寫作業沒有端正態度。媽媽壓抑著自己的情緒,用溫和的語調對孩子說:“你心裏著急要出去,可是,作業寫得這樣潦草,老師都不知道你寫的是什麽,還是重寫吧!我讓你重寫是希望你用對待玩耍的態度對待作業。而且,我相信你第二遍寫的速度也會比第一遍快。好好寫,不會耽誤你出去玩的時間。”
蓉蓉聽了媽媽說的話,看看自己寫的作業,確實是太潦草了,有的字自己都認不出來,就對媽媽說:“我撕掉它,重新寫。”
蓉蓉寫完作業後給媽媽看。媽媽接過作業說:“你看看重寫作業用的時間,是不是快很多啦?”
媽媽翻看蓉蓉寫的作業,說:“這一次寫得很工整,明天老師會表揚你的。”之後,媽媽和蓉蓉去了遊樂場。
後來,蓉蓉的作業寫得都非常工整,媽媽每次看到他的作業,都會表揚一番,蓉蓉受到表揚後就更加認真、仔細地寫作業了。
一些家長與孩子交流的時候,沒有注意語氣,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傷害。孩子也許還沒有“自尊”的意識,可是麵對家長的不良情緒,就會無所適從。如果壓抑太久不得釋放,就會轉化為憤怒,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孩子順從家長並不意味著對家長的話表示認同,而是內心的恐懼使然。如果家長給孩子過大的心理壓力,孩子的身心健康就會受到影響。特別是比較黏人的孩子,家長對孩子的依賴不耐煩了,就會出口不遜,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長沒有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解釋,孩子就會認為家長很討厭自己。
案例中媽媽對蓉蓉的行為也是很生氣的。媽媽承諾蓉蓉有新的外出活動,孩子為了能早點兒和媽媽出去玩,作業寫得很潦草。媽媽壓抑著自己的情緒,很耐心地鼓勵孩子端正態度寫作業。孩子得到媽媽的信任後,寫作業就有動力了,重新寫的作業也就工整了許多。
孩子都不希望聽到家長的嘮叨和責備,更願意聽到的是友善的語調。多數的家長都喜歡用命令的語調與孩子交流,每次都對孩子這樣說話,就不能起到提醒的作用,僅僅是一種嘮叨。用輕柔的低聲調與孩子交流,孩子能感受到家長溫和的情緒,便能穩定自身的情緒,認真地傾聽家長的意見。
指導方法:
家長要讓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見,就要用比較溫和的語調代替命令的語調,用平等的態度與孩子交流,不要讓自己高高在上。
與孩子交流的時候,要圍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展開,這樣的溝通更為順暢,而且家長對孩子的思想動向可以準確把握。
由於孩子掌握的知識量有限,對問題的理解比較慢,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幫助孩子,為孩子指導正確的方向,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並盡快改正。對於孩子改正錯誤的行為,家長要予以表揚和鼓勵,孩子便會做得更好。
細節二:用講故事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情感溝通
近幾天,兒子總是說老師不喜歡他。我問他:“老師為什麽不喜歡你呢?”
兒子說:“老師不止一次批評了我。”
我問:“老師為什麽批評你呢?”
兒子說:“老師說我不聽話。”
我對兒子說:“你在家裏不聽話的時候,媽媽和奶奶是不是也批評你呢?有時候還會非常大聲地嗬斥你,可是,這並不能說明媽媽和奶奶都不喜歡你呀。老師批評你也是為你好呀,是讓你認識到錯誤並改正錯誤。”
兒子好像突然明白了,咯咯笑了起來。
一天,奶奶到幼兒園接孩子,回來說:“老師要求每個小朋友都要給大家講個故事,孩子有點兒靦腆,不願意走到前麵給大家講故事。”
晚飯後我和兒子坐在一起,我給他講《不一樣的卡梅拉》係列故事,當講到《我愛小黑貓》的時候,說:“小黑貓可以戰勝各種困難,為什麽呢?”
兒子說:“小黑貓非常勇敢,我喜歡小黑貓。”
我說:“那麽,你是不是也要向小黑貓學習,變得勇敢一些呢?”
兒子點點頭。
第二天,兒子和奶奶回來了,非常高興。兒子看到我就大聲說:“我今天在幼兒園給大家講故事了,老師和同學們都很愛聽,還給我鼓掌呢!我還鞠躬謝謝大家了。”
我高興地說:“兒子很棒,果然像小黑貓一樣勇敢。講的是什麽故事?”
兒子說:“《河馬先生的魔術》。”之後,他還有模有樣地給我和奶奶講了起來。
兒子有了第一次上台講故事的經曆後,體會到這件事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難,成就感油然而生,變得更加開朗了。可見我用《我愛小黑貓》的故事鼓勵他還是非常有效的。
孩子長大了,想象力就更為豐富了,小腦袋裏也會產生很多的想法。家長要多與孩子進行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家長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同時,予以正確地引導,孩子得到家長的安慰和幫助後,就會沿著正確的學習方向更加努力。
用講故事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情感溝通,關鍵在於要了解孩子的想法。當孩子傾訴他的看法時,家長也要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選擇合適的故事內容引導孩子。孩子雖然敏感,但聽到家長的想法,就可以卸掉心理負擔,也會將故事的內容與自己的生活聯係起來,發揮故事的激勵效應。
指導方法:
對於孩子而言,家長是孩子學習的幫手。目前,很多家長給孩子的課外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的,孩子馬不停蹄地奔赴各種輔導班。家長對孩子有監護權,承擔孩子的課外教育費用,還應該輔導孩子的學習,但是,現在的許多家長卻很少留出時間與孩子正麵交流。孩子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也有自主支配課餘時間的權利。家長合理安排時間給孩子講故事,可以讓孩子在緊張的學習中得到放鬆,而且還會用正確的語言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在學習之餘還能體會到故事的樂趣,發揮故事對孩子學習的引導作用。
家長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要講孩子喜歡聽的,而不是自己想說的。孩子的敏感性比較高,接受暗示的能力非常強,家長不妨讓孩子參與到講故事的活動中,家長講一部分,讓孩子發揮想象力接著講。隻要孩子將故事的內容延續下去,就對孩子予以表揚。隨著孩子的自信心增強,就會打開思路,通過對故事內容的理解,想象的空間得以擴展。當故事講完之後,家長還要讓孩子對故事中的人物進行評價,包括人物的行為、思想、人品等等,都可以自主評價。家長以講故事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情感溝通,對孩子是一種鼓勵,孩子也會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