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問的方式激發孩子自主探索

細節一:在特定的情境中提出問題

明明在客廳看電視,聽媽媽喊他,就跑到了廚房。原來,是媽媽讓明明切蘋果。明明找來水果刀,按照習慣的豎著切蘋果的方法,剩下的蘋果核被切成的形狀就好像兩隻小耳朵一樣。明明將切好的蘋果擺到果盤裏。

當明明要切第二個蘋果的時候,媽媽說:“這次換個切法吧,不豎著切了,橫著切蘋果好不好。”

明明的興致被激發起來,連聲說:“好啊,好啊!”

媽媽說:“那麽,你想想看,如果橫著切蘋果,會看到什麽呢?”

明明看看剛剛切下來的還擺在桌子上的蘋果核,想了一會兒說:“估計所有的蘋果籽都會看到的,這麽豎著切,還有的蘋果籽藏在果核裏麵看不見。”

媽媽笑了,沒有說話,示意明明可以切蘋果了。明明橫著將蘋果切為兩半,之後就近乎興奮起來,將一半蘋果拿給媽媽看,還大聲說:“媽媽,看,蘋果核是一朵‘梅花’,五個花瓣,這太意外了。”

媽媽看著明明興奮的樣子,就問:“想想看,為什麽切蘋果會將果核切出梅花的圖案呢?”

明明很快回答:“因為切蘋果的方向不同了。”

媽媽點點頭,指了指擺在果盤中的蘋果。

“蘋果變顏色了,白色的果肉有點兒變紅了。這是怎麽回事兒呢?”媽媽疑惑地看著明明。

明明說:“每次我切蘋果的時候,就會發現過了一會兒蘋果就變成這種顏色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麽。”

媽媽說:“我們上網查查好不好,一塊學習學習。”

明明很快地打開電腦,用搜索引擎開始搜索,媽媽坐在一旁看著兒子操作。

明明說:“媽媽,找到答案了,原來是蘋果中有一種酶,與空氣中的氧氣相遇後,就發生化學反應了,所以蘋果的果肉才會變顏色。”

媽媽點點頭,說:“哦,原來是這樣啊。看來生活中有好多我們不知道的秘密,我們要善於觀察,勤於思考才能明白這些道理。”

切水果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有誰能發現切水果也能切出很多我們所不知道的學問呢?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說過:“一個人既不太注意熟悉的東西,也不太注意陌生的東西,因為和他的生活中的任何東西都沒有聯係。”

案例中的媽媽就是利用切蘋果這個日常的生活內容將自己的孩子對知識的探索欲望激發出來。我們切蘋果通常都是豎著切的,這一次媽媽讓孩子橫著切蘋果,就是在引導孩子打破思維定式,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不僅讓切蘋果更有趣味性,而且生活內容也更為豐富了。孩子從不同的角度感知水果的各種特點,就會產生深入探索的欲望,啟發孩子思考更多的問題並嚐試自主解決問題。

指導方法:

孩子對事物充滿好奇心是天性,但是,在觀察和探索事物的時候,往往存在著盲目性,所以,注意力難以集中。隨著孩子一點點長大,對經常看到的和接觸到的事物就會熟視無睹,不再有好奇心,也不願意探索了。用提問的方法引導孩子觀察事物、探索問題,並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可以激發孩子探索的興趣,讓他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思維變得更為靈活。

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孩子的視角與成人有所不同,家長就要尊重孩子的視角,關注孩子心理層麵的特殊需求,對孩子的答案表示認可,之後讓孩子自己驗證答案,這樣可以讓孩子探索事物的興趣變得持久。

孩子的觀察能力是有限的,認知水平也比較有限,家長通過提問可以對孩子正確引導,讓孩子按照合理的順序觀察事物。當孩子在認真觀察的過程中,家長可以提出更多的問題,在孩子探索問題的過程中,家長也需要參與其中,與孩子共同探索。

細節二: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

一位媽媽把女兒帶到美國紐約,第一件事就是培養女兒的口才。當時紐約的一家媒體要在母親節這一天組織中文演講比賽,女兒的英文還不太好,這個演講比賽剛好適合她。媽媽就給女兒報了名,希望讓孩子通過鍛煉增強公開演講的自信心。可是,報完名之後,媽媽又有些猶豫了,心想:“如果女兒的自信心沒有被樹立起來,反而傷害了自尊產生了畏懼的心理該怎麽辦?”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事情,媽媽幫助女兒選定了幾個演講的內容,都是女兒非常熟悉的故事和兒歌。果然,女兒對這次演講非常不自信,說:“不想參加比賽了,那麽多人看著,想想都緊張。”過兩天,又說:“我自己去參加比賽吧。”媽媽說:“這些兒歌和故事都是你非常熟悉的,你可以挑選一首你最喜歡的。”女兒選了一首兒歌,媽媽陪女兒反複練習了幾次。終於到了比賽這一天,女兒沒有遲疑,和媽媽去參加比賽了,在前麵的小朋友講演結束之後,女兒勇敢地登上了演講台,對著觀眾席行了鞠躬禮之後就聲情並茂地朗誦兒歌。女兒的兒歌內容比較簡單,但是表演得很自然。當女兒演講結束後,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美國家長對於孩子的演講能力是非常重視的,會利用這種方式鼓勵孩子發言,無論講的對與錯,孩子都會得到表揚。課堂上,教師提問的時候,也會盡量照顧到每一位學生,讓他們都有發言的機會,即便學生說錯了也沒有關係。這一教育理念是為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而營造的氛圍。犯錯誤也是學習的途徑,學生當然樂於發表自己的看法。一些美國的家長也會在孩子的麵前有意識地犯錯誤,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目的就是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真實觀點。

案例中的媽媽希望培養孩子的口才,讓孩子參加演講比賽的目的就是讓她在大庭廣眾下勇於正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是對孩子的一種鍛煉方式。其中提出美國的教育方式,即無論孩子的表達是否正確,教師和家長都要對孩子表示肯定,以這種方式鼓勵孩子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

一些家長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甚至已經到了一手包辦的程度。孩子沒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隻有說“是”和“不是”的權利,逐漸地,孩子會對父母產生依賴性。這樣的孩子缺乏自我表達能力,獨立辦事的能力也得不到培養。

孩子沒有表現自我的機會,思維惰性就會產生,思維辨識力薄弱,表達能力自然會欠缺,甚至孩子的溝通能力不足,這都不利於孩子心智的正常發展。

指導方法:

當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時,即便家長已經知道,也可以裝作不知道,讓孩子展現自我。孩子獲得了表達看法的權利,就會深入思考,勇敢溝通,這對培養孩子的自我表達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同時還可以激發孩子的表現意願。孩子的表達能力不僅會增強,當眾發言的時候還會充滿自信。

要培養孩子的自我表達能力,家長就要幫助孩子合理安排一些活動,讓孩子有表達的機會。孩子為了讓自己有更好的表現,就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安排學習時間,收集活動資料,所有的工作都是獨立完成,孩子準備得越充分,對參加活動的自信心就會越強。家長以活動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自我表達能力,可以通過製定自主學習規範,采用榜樣教育的方式,讓孩子從效仿開始,按照規範自主學習,做好各方麵的準備,而且還要自主安排時間,家長盡其所能地予以支持。

當孩子與家長交流的時候,家長要對孩子持有鼓勵的態度。家長對孩子的提問要高度重視,進而滿足孩子的求知欲,讓他們對知識的探索更加熱情,而且願意將自己的觀點說出來與周圍的人共享,成為喜歡學習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