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童年不能缺少儀式感
儀式感是什麽?
“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就是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小王子》中的狐狸如是說。
一天下午,梁老師給我發了一段話,讓我非常驚訝。
梁老師說:“涵涵今天早上做操時來了,老遠看見我就敞開衣服腆個小肚子,當時我真的沒有在意和多想。吃過早飯我對孩子們說:‘寶貝們,今天下午放學後我們就要上幼兒園的寶貝電視台了。’孩子們高興地舉著手,我突然看見涵涵臉上洋溢著很開心的笑容,還給旁邊的小朋友看她的衣服,這下我才恍然大悟。涵涵早上是想讓我誇誇她的衣服,因為今天要上電視了,媽媽給她穿了新衣服。”
我從早上5點多起來一直忙到下午1點多,忙完才發現又忘記吃飯和喝水了,但看到“涵涵臉上洋溢著很開心的笑容”這句話,我渾身霎時又充滿了力量。
人們在生活中需要一定的儀式感,這個小小的儀式其實就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讓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認真、更用心,儀式感在暗示你必須認真地對待這件事。
我想,當我給涵涵穿上新衣服和小紅皮鞋時,她小小的心裏對於去幼兒園的寶貝電視台這件事一定是充滿莊嚴感和鄭重感的。想想也是,我們穿著牛仔褲去聽一場音樂會的感覺,肯定和穿著小禮服去是不一樣的。
當涵涵看到她身上的衣服時,相信她會感覺到媽媽的愛是跟她在一起的,從而更有安全感,內心充滿幸福的力量。這樣一個小小的心思,就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一個有點內向的孩子敢於去表達、去表現。
有了涵涵後,我盡力給她充滿儀式感的養育,這個習慣得益於我的媽媽。
我出生在農村,小時候家裏並不富裕,但我的媽媽十分重視家裏每個人的生日,一到過生日的時候,她都會精心準備一頓美餐。記得有一年,家裏連買菜的錢都沒有了,可剛好趕上我的生日,媽媽便極其用心地用家裏現有的材料給我做了一碗酸湯麵。我看得出媽媽的內疚,但我並不覺得這餐飯簡陋,反倒至今都記得那碗酸湯麵的味道,它是我吃過的天地間最好吃的東西。如今想來,大概是因為那碗酸湯麵裏凝聚著一個媽媽全部的愛吧。
媽媽總把我們的生活打理得有滋有味。她會翻著花樣給我們紮小辮,沒錢買新衣時就自己學著給我們做。初中開學那天,我穿了一條媽媽親手做的褲子去上學,當時連學校的老師都誇它很漂亮。其實,那隻不過是媽媽用舊褲子改造而來的,但我至今仍記得別人誇我時的那份自豪感,記得那條褲子的每一個細節。
正是媽媽教會了我如何熱愛生活,所以如今我也非常重視家裏屬於每個人的特別日子,無論是生日還是紀念日。在那個日子到來時,我會給每個人製造一個小小的驚喜,那小小的驚喜裏隱藏的小小心意,家人肯定能感覺得到,於是家人之間的感情溫暖了,家庭凝聚力也增強了。
前幾天過節,涵涵收到了一份禮物——一套兒童化妝品,那是她期盼已久的禮物。
小丫頭覺得自己好幸福呀,大家都如此關心記掛她,知道她想要什麽。而在拆開禮物的那一刻,看著涵涵燦爛的笑容,渾身洋溢著的幸福感,我的心裏也樂開了花。
涵涵爸爸在我的帶領下也開始給家人製造驚喜。在涵涵生日之前,爸爸送了她一份生日禮物,是一副玩具棋。涵涵剛收到就迫不及待地打開了,然後拉著我一連玩了3局。生日一整天,孩子都是樂嗬嗬的,眉角、眼梢都是笑意。相信等收到我送的帶服裝設計的芭比娃娃,她會幸福到尖叫。
正是在成長中每一件富有儀式感的小事裏,孩子才能感受到身心被點點滴滴的愛和關注包圍,才會因為自己的被愛而覺得幸福,從而也擁有愛人的能力。
王小波說:“一個人隻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是啊,如果生活少了儀式感,那幾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大概味同嚼蠟吧。你看,我們總是能輕易地想起那些充滿儀式感的日子,比如結婚紀念日的燭光晚餐、畢業時那頓散夥飯。
儀式感是我們熱愛生活、尊重生活的印記,它就像生活裏的佐料,讓我們平淡無奇的日子,變得更有層次感和幸福感。
儀式感是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裏精心製作的生活驚喜,它總是能神奇地讓今時與往日不同,能讓生活多姿多彩,能讓日子變得有滋有味,能給我們留下更多美好的記憶。
生活中的儀式感不需要太多,也不需要鋪張,它不是非要用錢才能堆砌出來的,樸實溫暖就好,走心就好。比如下麵這些小事就是我們可以做到的:
①讓節日或者重要紀念日過得與其他日子稍有不同,也許是做一道不一樣的菜品,或者準備一束小花,全憑自己心意。
②給孩子買個心儀已久的禮物(比如涵涵的兒童化妝品)。
③過節時全家一起拍照,最好能衝洗出來掛在牆上或保存在相冊裏。
④認真對待孩子開學的第一天和學期末的最後一天。
⑤隔段時間帶孩子去吃一頓不一樣的大餐(因為小孩子對吃的東西記憶深刻,也是他們的最愛)。
當然,除了我們給孩子準備驚喜,也可以讓孩子給我們準備驚喜。就像我生日之前,他們父女倆會偷偷商議給我送什麽禮物,那個時候涵涵也會很開心。這份開心既包含她付出的愛,也讓她感受到了爸爸對媽媽的愛。其實,夫妻之間更多一些愛的表達是能給孩子安全感的,因為孩子是最期盼父母感情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