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總是對的,會對孩子造成什麽影響

一個下雨天,我跟涵涵一起出門,走到樓下才發現忘記帶傘了。當時著急去上課,我就說:“哎呀,剛才都說了外麵在下雨,你都不知道提醒我一下。”涵涵問我:“媽媽,為啥你自己忘記了卻要怪我呢?”

一句話把我給問笑了。

還有一次,我對涵涵說,你看×××,她媽媽讓做啥作業她就做,我給你多布置一點兒,你就不願意。於是涵涵問我:“媽媽,我有說過你的直播沒有×××做得好嗎?你為什麽要拿我跟別人比?”

我又笑了,說:“寶貝說得好!下次媽媽這樣,你還這麽‘懟’我。”

我能這樣讓涵涵反駁,得益於我的榜樣——開明的涵涵姥姥。從小到大,她從來沒有以“我是你媽”“我說的都是對的”“我是為你好”來說我。

從小到大,每一個人生路口的抉擇都是我自己定的,老公也是我自己選的,帶回去給他們看了,我媽說:“你喜歡就成,那孩子看起來挺老實,但是他要欺負你,你一定要告訴我們。”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像我媽媽一樣,我身邊也有那種特別較真的人,凡事總要把對錯爭明白。如果他是對的,對方就必須承認自己錯了;可輪到他自己犯了錯,卻從來都不肯承認。

假設這樣的話,我和涵涵的兩次對話會怎樣進行呢?

第一次,我會不斷證明,你沒提醒我就是你不對;第二次,我會堅持不是在比較,而是為你好,你得聽我的。

就算某一次的爭論中真的是我錯了,我也會不承認,反而會顧左右而言他,比如翻舊賬,比如扯到孝道上來——我是你媽,你怎麽跟我頂嘴,這是不孝!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人,他自己身無長技,卻容不得別人說他哪怕一丁點兒不好,還會貶損別人。

比如,你跟他說:“我不會騎電動車。”他會說:“你還有臉說,連個電動車都不會騎。”

這時你千萬不能爭辯,更不要反駁說某項技能你會他不會,因為你戳中了他的自尊,他會開始沒完沒了地證明自己比你強,甚至會情緒失控跟你動手,詛咒你全家。

一個人如果特別看重麵子,其實就是自戀。

“自戀狂”會認為任何時候自己都是對的,如果有人戳破了他的“麵子”,他心中的“我”就破碎了,所以他會恨不得這個人消失。

遇到這樣的人,我們可以遠離他,盡量不來往。但若是遇到這樣的父母呢?

這類愛麵子的父母喜歡讓別人覺得自己是對的,你不能給他們講道理,或者爭辯,因為他們壓根兒就不聽。他們跟子女講倫理、講孝道,就是不講道理,孩子不聽他們的話,就是不對,就是不孝。

在他們看來,就算很小的事情也要爭出個對錯,事兒本身並不重要,重要是誰對。

無論是在夫妻關係裏,還是在親子關係裏,他們都是極度自戀的,家裏的權力鬥爭都會圍繞著這個核心開展:我是好的、你是壞的,我是對的、你是錯的。

在這樣的家庭裏長大的孩子會變得很自卑,他們會覺著“父母對我好,是因為我很好;父母對我不好,那肯定是我不好”。以後在工作上遇到挫折,在社會中遭遇不公平的待遇,這些孩子也會覺得是因為自己不夠好。

愛麵子的父母甚至會讓孩子變得不願意向他們傾訴。

如果孩子說自己在學校裏被同學欺負了,這類父母的第一反應會是罵自己的孩子:“人家咋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是不是你跟壞孩子一起玩?是不是你不夠好?”長此以往,孩子再遇到類似的事兒就不會告訴父母了,因為告訴之後不僅得不到安慰,還會被指責,而校園霸淩恰恰會因為孩子忍氣吞聲好欺負,背後又沒有人撐腰,愈演愈烈。

然後,等這些總被父母駁斥的孩子長大,很可能也會這麽對待自己的孩子。

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發生,作為父母,我們錯了就要大膽承認。父母認錯對孩子真的很重要,會讓孩子覺得:

①我是一個值得被尊重的個體,我要自尊自愛,與人相處時不刻意討好,也不尖酸刻薄,我懂得不卑不亢的分寸;

②人人都可能犯錯,我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不怕犯錯,不過度虛榮,不為了掩飾錯誤而不敢挑戰自己,甚至撒謊、作弊。

可別小看我們錯了就承認的行為,它不僅能夠讓孩子覺得自己值得被尊重,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還能讓孩子從中學會明辨是非,敢於承擔責任。

想要培養一個陽光向上的孩子,一定要重視這些看不見的細節。相比成績,讓孩子心理健康、積極向上,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