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你的孩子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父母吵架,對孩子的殺傷力大到你難以想象
之前就知道父母吵架對孩子不好,但學了心理學後才了解,原來父母吵架帶來的影響竟然這麽大。
一個朋友知道我在學心理學,於是給我打電話想聊聊她孩子的情況。
她說,前兩天接到老師的電話,說孩子在學校跟別的小朋友發生了爭執,吵著吵著竟然**暈厥了。老師嚇壞了,趕緊給她打電話。她把孩子送到醫院後,醫生給出的診斷是“**症”。
原來,他們夫妻倆經常為了一些小事吵架。我朋友脾氣火爆,她老公也不忍讓,再加上還有一個愛攪和的婆婆,家庭關係可謂劍拔弩張,兩天一小吵,三天一大鬧。
我們都知道,安全感對孩子一生都很重要,而父母關係和諧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主要因素。爸爸和媽媽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如果關係一直不好,互相謾罵、指責甚至拳打腳踢,就容易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會加重焦慮,又沒有人能傾訴,心裏的情緒發泄不出去,時間長了,孩子的心理防禦就會轉化成軀體方式體現出來,於是就出現了**症的症狀。
這麽看來,朋友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根本不是因為身體上的疾病,而是因為心理問題,他需要的是心理疏導。
心理學研究表明,夫妻之間經常吵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達32%。父母爭吵比離異帶給孩子的傷害更大,而且這種傷害像是慢性病,隱匿且病程漫長。
記得涵涵很小的時候,有一次我們一家三口在爺爺奶奶家,涵涵爸爸不知因為什麽說了我兩句,我就氣衝衝地上樓了。後來涵涵爸爸說,我走之後涵涵玩得很不專心,不停地對著爸爸喊:“媽媽?”
那時涵涵還小,隻會簡單的詞語,但爸爸看得出她是想讓他來找我,於是就抱著涵涵上樓。上來後他打算去客廳,可她堅持指著臥室,並把身子探向臥室的方向,非得讓他進來。爸爸知道孩子的心思,就來跟我和好了。
後來我學了心理學才知道,孩子在4個月的時候就有了深度感知覺,也就是說,即便是嬰兒也會對父母的爭執產生反應——表現為身體僵硬、哭鬧、睡不安穩、易生病等。
若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當我們跟愛人吵架的時候,孩子會表現為無所適從、身體僵硬、想哭又不敢哭。再大點的孩子會因為父母的爭吵悶悶不樂,甚至有的孩子會因此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因為他們會覺得父母吵架是因為自己。
對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的整個世界,千萬別因為我們自己的一時脾氣而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吵一架,心裏痛快了,可給孩子留下了很深的傷害,你舍得嗎?
我有個閨密,她的父母在她小時候經常吵架,可悲的是,幾乎每次吵架都是因為她。目睹最愛的兩個人因為自己互相傷害,而且經常上演這樣的畫麵,她內心的創傷可想而知。
長大後,她幾乎沒有什麽朋友,因為不喜歡與人交往。最要命的是,她經常一說話就在不知不覺中把人傷了。倒不是她的話有多刻薄,而是語調和要表達的意思大相徑庭。因為這個缺點,她在大學時隻跟我們宿舍的人來往,也沒有男朋友。後來結了婚,幸虧老公比較包容她,但兩個人也是爭吵不斷。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學習和模仿的主要對象。父母爭吵,不僅會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孩子也無法學會正確的交往技巧,等他們長大了,自然無法與他人建立起良好的親密關係,很可能會在人際交往和情感上受挫。
長期生活在爭吵環境中的孩子會出現兩個極端:一種是自卑,不願或不善與人交往,有的甚至將自己封閉起來;另一種就是是非觀念模糊,認為隻要自己夠橫、夠強勢,就能讓別人聽自己的。
無論是哪一種,孩子的內心都是缺乏安全感的,甚至心中有很大的陰影,成年後也難以抹平,易對婚姻恐懼、失望。就如我的閨密一樣,在婚姻裏會遇到很多問題。
我們是因為愛才組建了家庭,因為愛才生下了擁有兩個人血緣的孩子,所以,要珍惜一家人能好好在一起的時間,不要當著孩子的麵爭吵不休,肆意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更不要把孩子拉進旋渦,讓他去站隊,去對抗自己的另一半——這不是讓孩子左右為難嗎?這不是要把孩子的心撕裂成兩半嗎?父母雙方共同給予孩子生命,他能舍棄哪一個,又能不愛哪一個?
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吵架隻是一時發泄了憤怒,卻嚴重傷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