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媽媽的情緒管理
涵涵處於第一叛逆期的時候,常見的口頭禪是“我已經長大了,我要……”“我已經長大了,我可以……”。另外,她那時還處於繪畫敏感期,到處塗鴉,時不時就來個“人體彩繪”。更叫人鬱悶的是,她還處於“俄狄浦斯情結”期,對爸爸深深迷戀,讓我很吃醋。
總之,那時的孩子很熊,而我很忙,所以很多時候我會控製不住自己體內的“洪荒之力”。不過,後來我突然發現,對涵涵發火的次數要比之前少了好多,這得益於我的調整。
很多媽媽都問到一個問題,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火怎麽辦?答案好像隻有一個,那就是控製情緒。但我們可以為了孩子付出一切,卻很難為了孩子去改脾氣。看來,控製情緒好像比什麽都難。
事實上,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情緒,它是我們麵對外麵世界時的正常心理反應。情緒有兩種,即消極的和積極的,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能成為情緒的奴隸,不讓消極的心境左右我們的生活。
01 先找找情緒失控的原因
我之前特別想做個完美的媽媽,想給孩子一日三餐都做得好吃有營養,想給孩子提供一個幹淨、整潔的生活環境,還想給孩子講故事、啟蒙英語、做好早教,最後我還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比如寫作。
後來我發現,在這樣的要求下我不但壓力倍增,還很疲憊。人累了肯定就容易發火,所以我就改變目標,現在的我隻要做個及格的媽媽就好。
有的媽媽麵臨的是其他壓力:生了二胎後,媽媽要照顧大的,還要照看小的,老公忙得搭不上手,老人又不能幫助很多。再加上自從有了老二後,老大就開始企圖通過“不良行為”引起媽媽的關注,於是媽媽就會動怒。
02 出去走走,親近大自然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悶在家裏,越悶越鬱悶,出去走走,反而海闊天空了。
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斯蒂芬·開普勒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兩組人員分別在不同的環境中工作,一組的辦公室窗戶靠近自然景物,另一組則靠近喧鬧的停車場。結果發現,前者比後者對工作的熱情更高,工作效率也高,更少出現不良情緒。
所以,當心情不佳的時候,不妨帶著孩子,推著車子,去離家近的公園裏走走,看看翠綠樹枝,聞聞花草的味道。實在沒辦法出去,那就看看窗外的景色吧,暫時忽略“熊孩子”,先讓自己的情緒平複下來。
遇到難以控製的火氣時,先做深呼吸,等情緒平穩了再跟孩子溝通,這樣效果會更好。
03 保持樂觀的心態
上高中時,我跟同學去校外吃早餐,可能因為快放假了,那天我們出去的時候很多餐館都關門了,跑了好幾家都沒吃到早餐。我心裏想:好浪費時間啊。同學可能察覺到了我的失落,就笑著說:“走一走真好,就當鍛煉身體了,我們現在學習這麽緊張,難得有這樣的時間。”我突然發現,原來還可以這樣想問題,此後再遇到這種事,心裏一出現悲觀的念頭,我就趕緊打住,讓自己往好的方麵想。在這種不斷地將潛意識意識化的訓練下,我漸漸就沒那麽悲觀了。
所以,很多時候不是真的那麽糟糕,而是我們自己的心態不夠好。同樣的牌在手,關鍵看打牌的人如何出牌。也許讓你耿耿於懷的那些“糟糕”的牌,正是別人羨慕的呢!
除了上麵這三條,還有一個控製情緒的法寶,就是作息規律。熬夜的人容易發脾氣,不吃早餐的、饑餓的人容易發脾氣,提前安排好生活,規律作息,保持好心情就不會很難。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喜歡發無名火的媽媽,在發脾氣後一定要和孩子說明白,讓他知道你為什麽發火,不然孩子容易沒有安全感,因為他不知道媽媽在什麽時候、因為什麽會變得麵目猙獰。
總之,如果你忍不住發脾氣,首先要做的是原諒自己,而不是一味地陷入自責、後悔,然後循環往複。先接納自己的不良情緒,然後學會管理情緒,這樣才能做情緒的主人。
不光是你,孩子也會有不良情緒,所以也要教給孩子如何正確地表達情緒、疏解情緒。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需要我們和孩子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