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會“偷懶”,孩子更獨立

想想看,當我們通過努力做完一件有挑戰的事情,是不是很開心?就算累,也是很有成就感的吧?

孩子也是這樣呀!所以家長學會“偷懶”,適當放手,才是讓孩子健康成長的好辦法。

01 不包辦、不代辦,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跟涵涵一起去遊樂場,她要玩串豆豆的遊戲。涵涵選擇了要做的圖案,準備大展身手。

坐在我們旁邊的一位小女孩也是剛選好遊戲坐下。女孩大概七八歲的樣子,由爺爺陪著,爺爺在一邊幫她數格子,她直接拿起彩筆往格子裏填充。

後來女孩的媽媽來了,小女孩便向媽媽求助:“媽媽,這裏我跟爺爺弄了半天都沒弄好,你幫我看看。”媽媽看了看,說:“你看這樣不是就可以了嗎?看你跟爺爺笨的(是嗔怪的語氣,並不是真正指責)。”女孩幹脆把工具遞給媽媽,媽媽便動手做了起來。做完後,女孩把作品交給店員,讓店員幫忙壓好,然後把成品讓爺爺拿著,便去玩其他的遊戲了。

再看周圍,很多孩子都是自己獨立做完,他們興致勃勃地把作品親手交給店員,然後急不可耐地等著它燒出來,在等待作品降溫的時候還時不時拿手指試試溫度,小臉上洋溢著富有成就感的笑容。

我見過很多急於去指導孩子,甚至替孩子包辦一切的家長,他們的孩子並不會因為自己省了力而開心,反倒會因為被剝奪了親自動手的機會鮮少體驗到成就感,對什麽事都提不起興趣。就像這個小女孩,對遊樂場裏的遊戲反應平平淡淡,玩過就拋開,完全沒有其他小朋友的興奮和熱情。

包辦一切的危害不止如此,它不但讓孩子無法獲得獨立解決問題、獨立做完某件事的成就感,還會讓孩子沒有自信,過度依賴大人,一遇到問題就找爸爸媽媽。小時候的問題家長也許能夠幫忙解決,可長大後的問題也要靠父母解決嗎?到那時,孩子很容易就會被困難打敗,家長又要嫌他不夠獨立、不夠有擔當。出現這樣的情況,到底是誰之過呢?

還記得那個17歲就考上中科院的神童魏永康嗎?他的母親曾學梅認為,孩子隻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於是她將家中所有的家務活兒都包下來,包括給兒子洗衣服、端飯、洗澡、洗臉。為了讓兒子在吃飯的時候不耽誤看書,魏永康讀高中的時候,曾學梅還給他喂飯。後來讀湘潭大學時,曾學梅也一直跟在兒子的身邊陪讀,照顧兒子的飲食起居。

在這樣的環境下,這個學習方麵的天才在生活中簡直不如孩童。他下雪天穿著單衣和拖鞋在校園裏穿梭,平時髒衣服、髒襪子堆得寢室裏到處都是,跟同學也無法正常交流。明明該是人人羨慕的天才,學校最終還是將其勸退了,理由是生活自理能力差。

一個能夠正常參與生活瑣事、對力所能及的事可以親力親為的人才會開心快樂,不然不就像靠程序代碼操控的機器一樣?

不少人都說,要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培養成長型思維包括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盡量先讓他自己嚐試著解決。有了獨自解決問題的過程,孩子才會知道:哦,原來我隻要努力就能夠有所收獲,我的成就並不是運氣使然!

詩人於戈曾說:“作為父母,你什麽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曆,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

你替孩子規避的那些挫折,有朝一日生活都會如數奉還。

02 揚長避短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父母都是自家孩子的超級“粉絲”,在最初的某個階段裏,我們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很聰明,很了不起,樣樣都出色。但慢慢地,一些父母就會明白過來,自己的孩子並不是天才。可有的父母還是會比較,看見朋友的孩子報了興趣班,就逼著自己的孩子去上課;看見別的孩子會加減法了,會認字了,會背詩了,也逼著自己的孩子去學、去背。

我周圍有很多爸爸媽媽,看見別的孩子的長處,就拿自己的孩子做比較,若是孩子在這方麵有不足,他們就開始焦慮,然後想辦法讓孩子提高,最後弄得家長和孩子都筋疲力盡。

要知道,你的孩子不可能是全能的。如果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能夠揚長避短,讓孩子的長處更長,短處隻要不阻礙長處的發展就好,那孩子在做自己喜歡的事的時候,是不是會更開心、更有動力?家長看似偷了懶,卻把精力放在了刀刃上,最後孩子發展好,家長也不累。

不要再去比較了,想想自己孩子的長處吧!很多人一輩子都在改缺點,而那些一直專注於自己長處的人,最終奮鬥到了金字塔尖,他們的缺點也早已被優勢的光芒所掩蓋。

所以,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是揚長避短,而不是勞心勞力地彌補不足。

做家長的不要被孩子綁架,也不要被孩子的困難綁架。學會在教育中“偷懶”和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讓孩子能夠發揮所長,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