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窮養富養,沒有教養都是白養

一個人的教養雖然跟後天的個人修為分不開,但更離不開原生家庭的熏陶。甚至可以說,父母的修養就是孩子的教養。我們常發現,“熊孩子”背後有一個“熊家長”,而每一個教養良好的孩子,他的父母也總是彬彬有禮的。

記得涵涵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去接她放學,突然看到一個大班的男孩竟然在幼兒園門口的馬路上小便,他媽媽則拉著孩子的胳膊,淡定地接受來來往往的人質疑的目光。

馬路的一邊是賣玩具的,另一邊還有賣食物的,店老板看不下去了,說:“你怎麽能讓孩子在這裏撒尿呢?”

男孩的媽媽很大聲地嚷道:“小孩子憋不住了,不在這裏尿,難道讓他尿褲子裏?”

店老板說:“實在不行你可以讓他到那邊的牆根兒尿啊,總不能尿在大馬路上!”

那位媽媽更理直氣壯了,她說:“又沒有尿到你店裏去,馬路是大家的,我們還沒這點兒自由了?”

在很多人看來,不隨地大小便是最基本的禮貌問題,可顯然,那位媽媽覺得這是無所謂的,並且還以“孩子小”為借口,仿佛如果誰說一句這樣做不好,就是在跟一個小孩子過不去。但其實那個男孩已經上幼兒園大班了,也是有羞恥心的,家長這麽做,隻會讓孩子覺得這樣做是沒錯的。現在孩子是小,以後呢?

教養的培養藏在生活的細節裏,如果說孩子的教養是棵禾苗,那麽原生家庭就是土壤,父母日常的教導則是施肥的過程,隻有一點一滴地辛勤耕耘,才會有最終可喜的收獲。所以,即使孩子還小,也要告訴他什麽是該做的、什麽是不該做的。孩子的教養不是在他長大的那天能突然獲得,也不是經過幾個月、幾個周、幾天的衝刺培養就可以輕鬆擁有。

我覺得,一個孩子,在他以後的人生中可以工作平庸,成就很少,但至少得是個像樣兒的人。

很多人總是覺得成績和金錢決定一切,其實,教養就好比一根能撬動地球的杠杆,看似不起眼,卻能成倍地放大一個人的價值,也能成倍地縮小一個人的價值。所以,千萬不要讓教養成為孩子人生木桶中最短的那塊木板。

還有一次,我和朋友周末帶涵涵去公園玩,突然竄出來一個八九歲的小男孩,上來就搶涵涵的滑板車。涵涵不給他,他竟然用手去推,本來膽子就不大的小丫頭立馬嚇得哭了起來。我趕緊大聲製止:“你是哥哥,怎麽能欺負妹妹?阿姨還在這邊呢!”

男孩的爸爸就在一旁站著,麵帶微笑看著這一幕,那神情就好像他的兒子在做什麽了不起的事情一樣。我抱著哭泣的涵涵在離他們不遠的椅子上坐下來,安撫她,不想那男孩竟然又跑到我們跟前,握著拳頭氣呼呼地說:“氣死我了,氣死我了!我很生氣!”

跟我一起來的朋友不由問道:“我們怎麽你了,把你氣成這樣?”男孩的爸爸這才強行把他拉走。可是等他們倆在遠處湖邊站定之後,那男孩突然又惡狠狠地瞪了我們這邊一眼,然後撒腿就往這邊跑,他爸爸在後麵追著把他拉住了。

那次的確把涵涵嚇怕了,即使事情已過去大半個月,她還會時不時問我:“媽媽,那個哥哥還在公園嗎?”或者“媽媽,那個哥哥為什麽想要打我呢?”

我真不知道,一個八九歲的小男孩,為什麽自己做錯事情,被人質問一句,竟然就氣成這樣,仿佛天底下的人都欠他的一般?而他的父親自始自終都沒有說他一句不是,也沒有對嚇得哭個不停的涵涵道歉,或是安慰一句半句。

那個小男孩以後要怎樣與別人相處?沒有是非觀念,氣性還那麽大,因為別人不給他玩具就要動手打人。家長在把他寵上天的時候,有沒有為他以後走向學校和社會考慮過呢?

一個人,無論窮養還是富養,都少不了教養。

教養與貧富、學曆沒有多大關係。把垃圾丟到垃圾桶,在公共場所不要大聲喧嘩,沒經過別人同意不能拿人家東西,不能浪費糧食,對幫助過你的人說謝謝,盡量不要打擾到別人,過馬路一定要看紅綠燈,做人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有時候吃虧是福……這些都是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可以教給孩子的道理,看似很簡單,卻能成就一個有教養的孩子。

如果沒有家教的加持,孩子可能一時半刻飛得挺高,但飛不了多遠。為人父母,比起教孩子如何成功,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做人!

為了孩子,我們有必要做更好的自己,然後才能言傳身教,培養出更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