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玻璃心?或許是你誤解了

有人問:孩子受到一點批評就生氣,遇到一點挫折就逃避,怎麽辦?這是不是玻璃心?

我先舉個例子吧。

一個女孩從小到大都愛哭,可是她常常“哭著咬牙堅持”,用奮鬥來實現柳暗花明。另一個女孩很少哭,但遇到挫折就跳過,不喜歡挑戰人生。

在一般的觀念看來,第一個女孩很脆弱,玻璃心,經不起傷害,因為她會流眼淚。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所以,不要因為哭,就輕易給孩子貼“玻璃心”的標簽。

又有人問:玻璃心是自尊心強嗎?

不一定,這要看孩子是不是真的玻璃心。

若孩子因為被批評了而生氣,或者哭,但能哭著奮鬥,那麽他可能隻是別人眼中的“玻璃心”,這樣的孩子有很強的自尊心。真正玻璃心的人恰恰相反,他們自尊心很弱。

由於玻璃心的孩子沒有能力完成真正的“自我認知”,隻能通過外在評價來建立帶有虛幻色彩的“自我認知”,所以這種外在評價一旦呈現消極和負麵的時候,孩子就會不可避免地崩潰。

孩子的玻璃心大多跟父母有關係,過度滿足、過度讚美和期望過高都會導致孩子的玻璃心。

盧梭在《愛彌兒》中說:“你知不知道用什麽辦法能使孩子得到痛苦?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

真正的愛是無條件但有原則的,百依百順是毫無原則,那是溺愛。一個被百依百順的孩子永遠試探不到愛的邊界,就像被丟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中一樣,反而會沒有安全感,於是就一再提出更多的要求。等他走入社會,甚至不用那麽晚,就是在學校裏,他也不能再享受到所有人的百依百順,而因為此前從未體驗過被拒絕的滋味,孩子肯定會受不了,於是就成了玻璃心。

過度的讚美也是一樣,孩子幹啥都誇,“你好聰明”“你太棒了”“你是全世界最厲害的”……這樣浸泡在讚美聲裏的孩子肯定也受不了打擊和否定。

鼓勵教育是必要的,但也要有方法,不是語氣浮誇、見啥誇啥。浮誇的讚美為孩子提供的是一個虛假的個人鏡像和虛假的生存圖景,讓他們既不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又不懂得生活的艱難困苦。一旦走出家長給他構建的充滿讚美的圈子,孩子就會受到莫大的挫折,而這會讓他變得玻璃心。

還有就是過高的期待。孩子小時候,父母總是難以接受他的平凡,總覺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當評判標準不一樣,心理預期也會不一樣。父母按天才的標準要求孩子,過高的期待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和焦慮,從此,一點點否定都會讓孩子壓力倍增,覺著對不起父母。為了逃避否定,孩子自然就不願意去挑戰有難度的事情了。

說了這麽多,家長具體應該怎麽辦呢?

01 愛無條件,但有原則

我們當然要愛自己的孩子,卻不等於要毫無原則地去滿足孩子。

遇見想做又不能做的事兒,反抗、抵觸是人之常情,但被拒絕過的孩子不會感到難以接受,因為他早就知道,什麽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家裏為所欲為的孩子內心不會強大,反而會充滿不安。相反,知道邊界和底線在哪裏的孩子才知道自己什麽時候可以做什麽事,才會有底氣。

02 鼓勵孩子,而不是浮誇地表揚

鼓勵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的,但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把鼓勵當作給孩子的意外之喜,而不是隨時隨地給予泛泛的誇獎。

父母要表揚具體的東西,描述你所看見的,尤其是孩子努力的過程,好讓他擁有成長型思維;要發自內心去誇獎,描述你的感受,而不為誇而誇;把孩子值得讚賞的行為準備總結為一個詞,誇到點子上,而不是泛泛地說幾句“真棒”“真優秀”“真聰明”。

一汀老師的《媽媽一定有辦法》一書對此給予了具體的解釋。她說,在對孩子進行誇獎時,要盡量細致地描述你所看見的,因為孩子希望通過你的具體敘述確認自己所做的事。

有針對性的誇獎比籠統的誇獎更有效,因為這可以讓孩子更準確地認識到自己到底哪裏做得好,從而有更強烈的成就感。這種愉快的心情可以強化孩子的正確行為,讓他有興趣、有意願把好的行為持續下去。

一汀老師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

比如,兩個小孩在一起玩,一個不小心摔倒了,另一個趕緊跑過去把他扶起來,幫他拍打幹淨身上的土。這時,媽媽就應表揚得具體一些:“你把小朋友扶起來,做得真好,媽媽為你感到驕傲。以後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就要像這樣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這種更具體的表揚方法,既讚賞了孩子,又培養了孩子關心別人、助人為樂的良好行為。孩子以後再遇到同樣的情況,也就更容易做出恰當的選擇。

這種誇獎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是真心的,也就是說,家長要真的能體會孩子行為中優秀的地方。敷衍地為誇而誇,孩子敏感的心是可以感受到的,這個時候,“誇獎”不僅不會激發孩子更加努力的決心,反而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同時,誇獎的時候,家長可以有意使用一些概括性的詞匯。0~6歲正是詞匯量積累突飛猛進的階段,孩子對新鮮的詞匯有濃鬱的興趣,把具體的行為概括為一個詞,孩子可以明確一個詞匯的真正含義,同時把這個詞記得很牢固,這種正麵的行為也得到了強化。

比如:“你能堅持一星期都不遲到,這就叫作懂紀律。”“能自己穿好衣服和鞋子,這就叫作自立。”“你主動把摔倒的小朋友扶起來,這就叫作友善。”“說到做到,你這樣做就是負責任。”“把痰吐到紙巾上,再扔進垃圾桶,你真的很懂文明。”

家長還要認識到,誇獎是為了讓孩子實現個人進步,是幫助孩子得到自我成長,而不是為了用孩子的優秀滿足家長自己的虛榮心、攀比心。

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優秀,有些父母會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把別人家的孩子定為學習目標,甚至用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家孩子的長處相比。實際上這種行為不僅不會起到鞭策作用,反而會讓孩子背負巨大的心理壓力,把孩子自發尋求進步的心理變成為了討好大人、獲得大人的誇獎而努力,自卑的性格、討好型人格就在這個過程中慢慢養成了。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家長要欣賞孩子的優點,從孩子的行為中尋找值得誇獎的地方,不要因為他比別人好就格外誇獎他,更不要因為他哪裏比不上別人就批評他。

當然,想讓誇獎有效果,適當隻是一方麵,還要及時。

科學家發現,常受到讚美的孩子比常受到責備的孩子聰明,因為讚美中含有創造性的元素。父母適時對孩子的表現給予讚揚,告訴孩子你因他的成績而自豪,這將是對孩子極大的鼓舞,能促使孩子乘勢而上,取得更優異的成績。

所以,當孩子達到某個既定目標,即便是取得了很小的進步時,父母也一定要在第一時間把這種讚揚和肯定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發自內心的賞識,從而更加變得自信。

人天生喜歡讚揚,不喜歡批評,孩子也不例外。讚賞是一種理解,更是一種激勵。父母讚賞孩子,不僅僅是讓孩子知道我們對他的愛和肯定,更是為了孩子從小就能建立自尊和自信。

然而,表揚並不等於給予物質獎勵,更不是孩子取得的成績越大,就給他越多的獎勵。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出於內在動力做出某種好行為,這就需要讓孩子在做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讓他獲得成就感。如果在這個時候給孩子外在獎勵,會破壞他的內驅力,讓他變得越來越被動。

如果孩子的成績一有進步,媽媽就獎勵他一個禮物,那麽在之後的學習中,孩子就會變得為了禮物而努力,學習本身的樂趣、成績提高帶給他的成就感會大大減少。

總結一下,我們在表揚孩子時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①表揚第一次。孩子的第一次勇於嚐試最需要肯定,無論結果如何,都要認可孩子的勇氣,孩子就會勇於挑戰。

②讚賞要及時。隻要孩子出現了良好行為,有任何微小的進步,就要及時給予表揚,可以使這些行為得到強化,從而變成一種好習慣。

③誇獎要具體。要表揚孩子具體的行為,而不是泛泛地誇獎“你真棒”“你真聰明”。這樣不利於孩子成長型思維的建立。

④表揚重精神。不要用物質獎勵破壞孩子的內驅力,精神層麵的表揚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被認可,從而更加自信,更有動力去做得更好。

⑤表揚重過程。多表揚孩子付出努力的過程,讓他知道通過努力能取得好的結果。

⑥從多角度讚美孩子。可以從思維能力、社交能力、身體運動能力以及功課好等各個方麵提升孩子的自我認同,從而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⑦鼓勵孩子自己評價自己的行為或者小夥伴之間互相評價彼此的行為,使得讚賞並不總是來自權威人士。

03 了解孩子,不要期待過高

不過高期待是要了解孩子的長處與短處,幫助孩子製定適合自己的發展目標。

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前行,揚長避短,盡力引導。不要揠苗助長,才好靜待花開。

04 該放手則放手,允許孩子犯錯

作為父母,我們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恨不得自己走過的彎路、入過的坑統統讓孩子避過,為他鋪就一條平坦而又光明的大道。但我們都知道,這隻能是想想而已,畢竟生活不可操控,而孩子不經曆風雨又怎麽見彩虹?

既然如此,我們就要允許孩子試錯,沒有比試探和出錯更加有效的成長路徑了。在試錯的過程中,孩子不斷調整、不斷糾錯,這是一個自我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增進自信的過程。

經曆過試錯、調整的孩子,心會足夠堅韌,也有成長型思維,哪裏有機會去玻璃心?

玻璃心的孩子,需要的不是經曆挫折,而是提升心理堅韌力。

避免了玻璃心,愛哭的問題要怎麽辦呢?

我覺得,隻要孩子內心堅韌,就算哭也依然能夠咬牙奮鬥,那哭一哭就沒什麽問題。哭也不是什麽大毛病,隻是一種情緒的釋放而已。

若你實在覺得哭不好,那不妨試試下麵這個辦法。

在孩子哭過鬧過停下之後,很多家長就認為這件事過去了,然而實際上,在孩子情緒平複後,我們最應該帶著孩子一起反思一下。

比如,讓孩子整理玩具,孩子哭著說不會整理,卻在你的要求下邊哭邊整理,還整理得挺好,這時我們就可以抱著孩子,帶他回想一下:“玩具是被寶寶哭到歸位的,還是寶寶自己動手收拾好的?是哭解決了問題,還是寶寶的能力解決了問題?”這樣,孩子就會慢慢明白哭沒有用,從而減少遇事便哭的“條件反射”。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趁機表揚一些孩子收拾東西時的細節,幫助他強化這種好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