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手機上癮,真的跟孩子的意誌力沒關係

說實話,我一直挺擔心涵涵玩手機會上癮,可觀察了一陣子,我發現之前的擔心是多餘的。

前段時間在《三聯生活周刊》裏看到講“上癮”問題的內容,其中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手機上癮的問題。

我分享一下自己的閱讀感悟吧。

現代人從早上睜眼到晚上閉眼,一整天基本上都是在手機麵前度過的。人們平均每天查看手機150次,這其中有下意識的選擇,也有無意識的衝動。

大人如此,孩子更是這樣。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看手機的時間會越來越長,通過跟小夥伴之間的交流,了解到的可以玩的手機內容越來越多,涵涵便是如此。

因為我從不玩手機遊戲,她爸爸玩的手機遊戲也僅限於下象棋,所以在上小學之前,她隻知道寶寶巴士和小伴龍裏麵的益智遊戲。可上了小學後,涵涵知道的手機遊戲越來越多,她也已經學會了拚音,便常常自己把遊戲搜索出來,然後玩一玩。

麵對這種情況,家長在了解“成癮”背後的心理學原理後,其實是可以將孩子的“上癮”行為扼殺在搖籃裏的。

孩子愛玩手機,玩手機上癮,真的跟他的意誌力強弱沒有關係。所謂的“癮”,其實是被人為設計出來的,其背後是資本與技術的共謀。

在《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一文中,作者亞當·阿爾特教授提出,在美國,至少有40%的人對手機上癮,而人們之所以上癮,不是因為缺乏自製力,而是科技公司的刻意設計——“屏幕那邊有數千人在努力工作,為的就是破壞你的自律”。

因此,要讓孩子不上癮,我們得用一些有效的方法,來對抗這種數千人人為設計出來的上癮陷阱。

01 不要讓孩子刷短視頻

仔細想想看,在短視頻出現之前,甚至在微信朋友圈出現之前,我們上網的行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主動的——我們用搜索引擎去檢索自己想看的內容,我們主動搜索自己想看的電影、電視劇。可自從有了動動手指就能刷新這個功能後,人們就陷進了短視頻裏。

為什麽會這樣呢?

書是有章節的,還需要一頁一頁翻動;電視劇是分集的,而且還需要一集一集點開。短視頻則不同,它是海量的,大拇指上滑一下,就能看到無窮無盡的新內容。這也就罷了,短視頻軟件的推薦機製又是你愛看什麽就推薦給你什麽,長此以往,就把自己封閉在“楚門的世界”中了,接觸不到不同的觀點、不一樣的東西。以為自己看到了許多人、許多事,其實都是在重複一個相同的觀點。通過這種強化,你以為全世界都和你一樣,以為自己的很多知識都是對的,以為自己完全是正確的,殊不知,早已畫地為牢,聽不見不一樣的聲音,又何談更新大腦裏的知識庫?

因此,如果孩子要看手機,就讓他看動畫片、紀錄片,千萬別刷短視頻,更別打著學習的幌子讓他刷短視頻。學習的渠道有很多,為什麽非得選擇最無效的一種?

02 多陪陪孩子

孩子在無聊的時候才會沉迷於手機裏的虛擬世界,否則他更願意跟小朋友一起出去跑跑,跟爸爸媽媽下下棋、玩玩桌遊,或者自己去拚拚積木、看看書。

抽出些時間多陪陪孩子吧。如果家長願意跟孩子一起你跑我追地玩遊戲,他會立馬參與其中,而不是再繼續抱著手機了。

03 多看一些有意思的書

有些書真的能讓孩子顧不得看手機,而且沉浸在知識世界裏是會讓孩子有成就感的,成就感本身就是一種獎勵,讓孩子從閱讀中體會到快樂。

好的故事是有感染力的,看完一個故事,可以用“對話式”的方法,在孩子很有興趣的時候,通過提問、聊天,不斷引導孩子,啟迪孩子思考。經典的好書裏都有很多有價值、有正能量的內容,能讓孩子汲取成長所需的營養。

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可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用的手段”,隻要是能讓孩子對閱讀感興趣的方法,可以盡情嚐試、盡情引導。因為經典的好書裏都會有一些正能量的東西,它能讓孩子汲取成長所需的心理營養,而短視頻能給孩子帶來什麽呢?

總之,別對自製力這個東西太自信,也別把一切問題的原因簡單地歸結為“都是手機惹的禍”。找到適合的方法,對於孩子玩手機上癮的問題,我們完全可以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