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輸不起怎麽辦
01 “我贏了”意味著“我能做到”
涵涵3歲多時,我陪她下棋,那時候她根本不講規則,全憑自己的愛好“亂走”,目標隻有一個:我要贏。
再後來,慢慢地,她能接受“輸”這件事了。
到6歲半時,跟爸爸一起下象棋,她偶爾會在輸贏的問題上耍賴,但已經能很好地遵守遊戲規則。也就是說,象棋中“馬走日字,象飛田”這些走法,她會嚴格遵守。
我在涵涵老想贏的那個階段曾擔心孩子是不是輸不起,於是趕緊去研究這個階段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才明白一件事:“贏”對於我們大人來講是通過公平合理的競爭最終獲勝,但對於孩子來講,則意味著“我能做到”。
由此我又想起了一件事。
去年我買了一副羽毛球拍,打算跟老公沒事時打打球,可涵涵一定要參與進來。我想著,一個小屁孩兒,哪裏能打得了羽毛球啊?便每次都讓老公陪著。沒想到,慢慢地涵涵竟然會發球了,偶爾還能打出一兩個漂亮的球。
當孩子眼裏閃著光說“我贏了”的時候,我知道她所謂的“贏”,其實是在向我表示:看,媽媽,我能打羽毛球!
後來我給她買了一副兒童羽毛球拍,有空時也會陪涵涵一起打球。
02 理解並認識規則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在真實的社交中學會如何與人正確比賽,所以家長的引導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涵涵非常小的時候,每次玩有輸贏的遊戲,我和爸爸常常會讓著她。等到長大點了,爸爸的做法是告訴她:“你再這樣不遵守規則我就不跟你玩了。”
哈哈,倒不是爸爸孩子氣,而是他確實想去看手機了。不過這樣也有好處,因為在真實的社交中,不遵守規則的小朋友是不會有人願意與他一起玩兒的。
和爸爸不一樣,我的做法是“你耍賴,我更賴”。這樣一來,遊戲玩不下去了,漸漸地,涵涵明白了規則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講規則的好處——隻有遵守一定的規則,遊戲才能繼續下去,否則就算贏得了比賽,也會失去再次遊戲的機會。
03 正確看待輸贏
有一次我問涵涵:“你現在跟爸爸媽媽一起玩時,怎麽沒那麽在乎輸贏了?”
涵涵說的話對我觸動很大,她說:“輸贏就像是姐姐和妹妹,她們都是一起的。這次我輸了,可上次也贏過啊,而且下次還可以贏。玩遊戲嘛,最重要的是開心啊!”
說實話,聽到她這樣說,我很感動,也很高興。她小小年紀心態這樣好,在跟小夥伴相處的過程中,就不會因為沒比過人家而沮喪,在學習的時候就算遇到困難也能夠勇往直前,希望她這種對待輸贏的正確觀念可以保持下去。
所謂正確對待輸贏,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麵:
①不對輸贏有執念;
②勇於挑戰自我;
③具有成長型思維。
不對輸贏有執念,就不會想著一定要贏,或是我要翻盤。對輸贏有執念的人,生活得不快樂。
勇於挑戰自我,表現為不跟別人比較,多跟自己比較,每天比昨天進步一點點。哪怕周圍的人都不進取,也能自己和自己比,堅持做自己該做的事;哪怕周圍的人再厲害,也要先做好自己,練好內功。
成長型思維在輸贏方麵的表現是:這次失敗了,下次繼續。成功跟努力和方法有關,而不僅僅是靠運氣和天賦。不怕失敗,不斷嚐試,就有成功的可能。
04 失敗教育很有必要
正確對待輸贏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如果孩子太在乎輸贏,不必焦慮,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正確的引導,讓孩子慢慢懂得規則,放平心態,看輕輸贏。
那麽,具體該如何引導呢?最重要的一點,是對孩子進行恰當的失敗教育。
大人總是對錯誤很敏感,甚至會努力幫孩子去做一些事情,幫他規避犯錯誤的可能,殊不知,這才是對孩子不好的行為。
涵涵剛開始學穿鞋那會兒總是把鞋子穿反,不過我不會幹涉,就這樣帶她出去。在小區裏遇見認識的鄰居大媽,她們總是會好心地說我:“你看你,怎麽當媽的?孩子的鞋穿反了都不知道給換一下!”對此,我總是一笑而過,不反駁、不解釋。而涵涵很快就學會了如何把鞋子穿正確。
還有一次,剛下過雨後我帶著涵涵在小區裏玩,走到一個有水坑的地方,涵涵想要跳過去,我沒有攔著,結果她沒發揮好,踩了一腳水。我看著這一切發生,雲淡風輕,旁邊的大媽忍不住了,大聲說:“你看你,怎麽帶娃的?眼看著娃掉進水坑裏!現在的年輕人呀,連個娃都帶不好!”我習慣了這樣的話,依舊不吭聲,因為我知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就是需要不斷試錯,然後才能做對,才能成長。這些試錯,小到穿衣服、跳水坑,大到交朋友、為人處世。
我們不要怕孩子犯錯,反而應該鼓勵孩子多去嚐試,並且告訴他,失敗是很正常的事,不要害怕失敗,不要害怕輸。
另外,家長不要因為覺得孩子輸不起,就去責怪輸了以後不開心甚至發脾氣的孩子,並且因此焦慮不已,因為輸了不開心是正常的事。
在《輸不起的莎莉》這個故事裏,麵對莎莉輸不起的樣子,泰勒老師說:
我知道,每個人玩遊戲時都想贏,如果輸了就會感到失望,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我們輸不起,別人就不想再和我們一起玩了。當我們玩遊戲或者參加體育運動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竭盡全力,享受比賽。
不過,泰勒老師又說:
輸不起的人輸了會生氣、沮喪或者傷心。他們對隊友往往專橫、霸道。他們可能會作弊,也會跟朋友和大人爭吵。
贏不起的人喜歡吹牛,喜歡嘲笑輸的人。
看,不愧是心理學專家寫的故事,幾句話就把“輸不起”的孩子的心理特點總結到位了。
泰勒老師繼續說:
輸不起和贏不起的人,不但什麽都得不到,還會失去朋友。
在故事中,媽媽也告訴莎莉:
多想想玩遊戲的樂趣,比如說能在戶外活動,能和朋友們在一起,能和別人一起開懷大笑,等等。
如果在遊戲中輸了,希望你能夠深深地歎一口氣,然後慢慢地呼出來,並且對自己說:玩得開心就是贏。
在老師和媽媽的幫助下,莎莉領悟了真正的體育精神,她學會對自己說“玩得開心就是贏”,她不再“輸不起”,最後也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是不是也學會了如何引導輸不起的孩子?那就是不要害怕孩子會犯錯、會失敗,也不要害怕孩子對失敗有抵觸情緒。
當孩子“輸不起”時,不要一味地責備,而是要學會共情,學會理解孩子的情緒,像泰勒老師一樣,告訴孩子“輸了感到失落是很正常的”。接納孩子的情緒很重要,然後才是如何引導孩子解決問題、走出困境。
我們可以多引導孩子想想自己在遊戲過程中收獲了什麽,告訴他玩得開心就是贏、失敗總是難免的、竭盡全力去競爭的精神才更可貴。這樣,才能讓孩子不斷挑戰自己,敢於也有能力去麵對失敗。
除此之外還要注意一點:有時,孩子輸不起可能是你指出他錯誤的方式不對。
比如每次做思維訓練遊戲題時,隻要涵涵做錯了,爸爸就會大喊:“你做錯啦,這裏錯啦!”這是很打擊人的,特別是小家夥慢慢長大,有強烈的自尊心而自信心卻不是很足。這樣大喊,會讓她不想再做下去,於是就變成了大人口中的“輸不起”。
所以我跟爸爸說,就算孩子做錯了也不要那樣做,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你看,這個題目應該是怎樣怎樣的,想想看,是不是?”
這樣提醒,孩子就會反應過來。就算反應不過來,我們也可以繼續耐心引導,而不是語氣強硬地批評。我們的尊重能夠增強她的信心,也是在潛移默化中告訴她:“你看,失敗根本就是件小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