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孩子的世界,用正向語言溝通
來說兩件我印象比較深的事兒。
這段時間我在搬辦公室,因為和搬家公司約好9點開始,所以我在前一天晚上加班到淩晨1點多,提前完成了工作,想著應該能趕得上中午跟涵涵一起吃飯,結果搬家公司的人在我的一再催促下還是11點才到。
沒辦法,我隻好12點40分的時候給老人打電話問涵涵吃飯沒。奶奶說:“還沒吃,她不想吃我做的飯,我問她想吃啥我去買,她說不餓。”
我說:“媽,她還有一小時就要到校了,不管啥給她先弄點吃。”
過了十幾分鍾,我再問情況,奶奶說爺爺去買了,還沒回來。我讓奶奶把電話給涵涵,然後對她說:“你看,媽媽今天一個人搬家,下午還要接著上班,顧不上你。你好好吃飯,不管爺爺給你買啥回來都要吃點,你照顧好自己就是幫媽媽的忙了。我們家寶寶現在都上二年級了,是個大孩子了,媽媽相信你能照顧好自己。”涵涵爽快地答應了。
好不容易等著工人師傅把那邊的東西拉過來了,他們說要先去吃飯再搬東西,我便趁這個空隙趕緊騎車去奶奶家看涵涵。到的時候她正在啃燒餅,裏麵夾了一個雞蛋,餅已經吃掉了三分之一。
涵涵對我說:“媽媽,這個餅很硬,我能不能少吃一些?”
我回答她:“你把裏麵的雞蛋吃掉,餅就可以不吃了,媽媽帶你到小區門口再買點其他東西吃。”
還有一次,學校要開家長會,於是放學後我先把涵涵送到了爺爺奶奶家。開完家長會我去接她的時候,發現她在玩馬蜂,說是爺爺給捉來放在瓶子裏的,她正在觀察。
其實,看到那個情景,我心裏的火已經在噌噌地往上躥了。涵涵已經上二年級了,而且看過關於馬蜂的科普書,知道馬蜂是有毒的,為什麽還要玩馬蜂呢?可是我想到了正麵語言的力量,並沒有直接訓斥她,而是在出了爺爺奶奶家後對她說:“媽媽知道你對馬蜂好奇,你能給我講講你所了解的馬蜂嗎?”
涵涵開開心心給我科普馬蜂:長得像蜜蜂,長翅膀,黑黃條紋,有毒,蜇人很疼。一番循循善誘後,她自己對我說,下次不玩這麽危險的東西了。
後來我給姥姥打電話說起這事,姥姥說,你直接告訴孩子的爺爺奶奶,不能讓孩子玩馬蜂,不就行了?我說:“涵涵七八個月的時候奶奶讓她玩花椒、大料,6歲多的時候爺爺在護城河邊跟她開玩笑,說要把她扔下去,這些情景都是我想不到會發生的。即便今天我和他們說不要給孩子玩馬蜂,可預料不到爺爺奶奶下次會給涵涵玩什麽呀。”
姥姥又說,涵涵已經大了,你可以直接跟她說不能玩。我說:“可涵涵會不理解為什麽不讓她玩,或者下次可能還會再去玩相似的有危險的東西。隻有她自己明白了原因,才能避免類似的事情。”
就像上麵故事裏一樣,我一直在嚐試對涵涵說正麵的語言,效果出奇地好。舉這兩個例子的目的,也是想說明正麵語言的作用:它能讓孩子覺得自己可以勝任某件事,從而願意這樣去做。
如果我劈頭蓋臉地指責涵涵不好好吃飯,她會心裏有氣,覺著不被理解,最後我和孩子都不開心,不吃飯的問題也得不到解決。與其這樣,倒不如用正麵的語言和她商量,讓她說出自己的想法,有了目標才好解決問題。
如果在玩馬蜂事件中,我上來先批評涵涵一頓,她會覺得委屈,爺爺奶奶也不理解。不如通過引導,讓她自己發現馬蜂的危險,以後就算再遇到,她也會自己主動避開。
不過,並不是肯定句就是正麵語言,所以使用正麵語言也要注意表達方式。有時候你以為自己表達了正麵的意思,孩子得到的可能仍舊是否定的信息。
怎樣的語言才是正麵的?我們一定要清楚地知道一點:正麵語言是清晰而具體地告訴孩子可以做什麽。
一次,爸爸看見涵涵脫下的襪子在鞋子裏麵,就說:“涵涵,以後襪子不能放鞋子裏麵,你這樣弄,讓人洗襪子的時候還得專門去你鞋子裏找。”我正給涵涵梳頭發,聽到這句話,便拍拍孩子的肩膀說:“不錯呢,我們涵涵知道襪子不能亂扔,所以放到了自己的鞋子裏,下次要是能放到咱們專門放髒襪子的地方就更好啦!”
“襪子不能放在鞋子裏”和“襪子要放在專門的地方”,兩句話表達的意思看似差不多,給孩子帶來的感受卻大不一樣。
咱們做家長的有時會不由自主地說些負麵的話,比如:“拿好啊,別掉了。”結果孩子手裏的東西果然掉了。於是我們會繼續數落:“看,我說什麽來著,剛說別掉了,話都沒說完就……”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換成正麵的語言,對孩子說:“拿穩了,慢慢走。”
“別”“不要”“不能”“不可以”,這些詞的含義都是負麵的,而大腦會自動過濾掉這些關於否定的字眼。
比如“別掉了”三個字,孩子理解它的意思,但會對“掉了”的印象更深刻。聽到這句話,本身在動作上還不協調的孩子會緊張起來,心裏一直想著“掉了”這件事,於是東西可能真就掉了。
當然,不是說孩子把東西弄掉一定是因為家長說了這句話,隻不過,我們平時說的話對孩子性格的養成、自信心的培養都是有很大影響的,所以要格外注意。
如果我們總是說負麵的語言,給孩子的暗示就是:你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能力不行。相反,正麵的鼓勵教育卻能讓孩子往好的方向看,更積極主動,願意去做得更好。
比如涵涵很喜歡數學,但數一張圖裏有多少個圖形這類題,她每次都不願意做。在她小的時候,我認為這沒什麽,大了就好了,可到大班了她還是不喜歡,我就開始覺得是日常的引導方式有問題了。
我想,可能是自己的幾何思維很差,拿著筆在圖上畫來畫去都不一定能數對,所以給了孩子一個暗示:這個好難。
那天正好爸爸在家,我就讓他來教教我們。爸爸說了他的方法,涵涵很快就學會了,可以直接在作業本上寫出答案。但這不是最終目的,我不是要讓涵涵立馬會做這類題,而是要讓她從此不再怕這類題,不再認為這類題很難,自己就是做不對。
我說:“哎喲,看我這腦子,爸爸說的我沒學會,涵涵能不能給媽媽講一遍?”
涵涵根據爸爸的數法數了一遍,我及時給予鼓勵。
在做下一道題的時候,她數了一遍,爸爸說:“錯啦!錯啦!”你看這“豬隊友”,說過多少次要用正麵語言,他就是記不住。還好涵涵再接再厲又數了一次,這次對了。
這樣連續做了幾道題後,我就坐到後麵歇著去了。等涵涵把一整頁都做完,小臉上掛著笑容,張開雙臂,走向坐在沙發上的我,我立馬抱住她狠狠地表揚了一番。當然,表揚的時候不能全是空話,還要包含細節:“媽媽看見其中一道題爸爸都數錯了,是你提醒了他。涵涵在這麽短的時間裏進步好大呀!”
求完表揚,涵涵又坐回去準備做下一頁。我說:“隻能再做一頁,咱們該睡覺啦!”
從見到這類題就跳過到現在興趣滿滿,這就是正麵語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