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你越說不要,孩子越偏偏要 如何幫孩子順利度過“執拗敏感期”
你家孩子有下麵這些不可理喻的行為嗎?
電梯非得自己按,不然就要重新來一遍;喝水非得媽媽倒,不然就哭鬧著不喝;睡前洗澡、喝奶、刷牙、講故事,一個環節都不能遺漏,不然就不睡……
這可不是孩子故意在跟咱們作對,而是“執拗敏感期”到了。
什麽是“執拗敏感期”?
一般而言,從兩歲開始,孩子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常常會不聽從父母的建議和指令,變得非常固執己見,有時候甚至出現反抗的情況。其實,這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執拗敏感期”。
兒童應用心理學專家徐小東在《兒童敏感期成長繪本:米吉和米粒的一天》引言部分寫道: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有一組研究數據:如果把一個人17歲時的智能作為100%,那麽1歲時的智能發展完成20%,4歲時達到50%,8歲時就完成了80%,到13歲將達到92%。
孩子小時候的智能發展迅速,要在8歲時完成智能發展的80%,就需要讓孩子在人生最初的幾年中快速進入各個能力的敏感期,從而促進其自身各項能力的快速發展。
敏感期也叫關鍵期,指兒童某一時期會在某些能力或心理方麵表現出特別的敏感。它對爸爸媽媽的實際意義是提醒我們:孩子具備了發展某種能力的腦基礎,而且在一個時間段內有高度的興趣和積極性,隻要有機會給他嚐試,他很快就能掌握、學會,並發展和構建自身的能力體係。同時,他還會積極地將這種本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常常使家長感到麻煩和困惑的敏感期,表麵看是孩子搗蛋、搞破壞或“找事兒”,其內在是促進孩子去學習、嚐試和發展。
了解了這些,我們再麵對孩子在執拗敏感期做出的行為,也許就沒有那麽窩火了。
不過,了解和調整心態是一方麵,麵對執拗敏感期內孩子的種種表現,例如喜歡想當然地按自己的意願行事,或者被拒絕後就煩躁不安、奮力反抗、大哭大鬧、難以平息,我們又該如何做呢?
01 不要一味否定孩子,直接告訴他應該怎樣做
兒童應用心理學專家徐小東曾說過,孩子說“不”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孩子通過說“不”來表明“我”和“你”是不同的個體,這是孩子證明“自我”存在的方法。但是,執拗並不單單以“不”的方式出現,它的本質是孩子自我意誌的成長,希望能得到尊重,獲得屬於自己的權利,並按照自己的主張行事。於是就有了第二種情況——除了自身能力與意誌的發展外,執拗也體現為對壓製與否定的反抗。
一些父母、長輩在與孩子交流時存在習慣性否定,一說話就要用“不對”“不是”“不行”“不可以”之類的否定詞,比如:
奶奶在包餃子,孩子好奇地拿著麵團學,奶奶立刻說:“你不會,別搗亂,弄得一身麵粉,快走開。”
孩子高興地給爸爸看她畫的房子,爸爸卻說:“你這畫的根本不是房子,沒有這樣的房子。”
孩子自己穿好了鞋子,很興奮地求誇獎,媽媽看到他把鞋穿反了,就說:“你這鞋子穿反了,快換一下。”
諸如此類。
成人覺得這樣的否定沒關係,是在為孩子好,可孩子卻會覺得自己被全盤否定,沒有得到尊重和認可,這樣一來,他肯定要奮起反抗。
不說否定詞,又該怎麽和孩子溝通呢?在《兒童敏感期成長繪本:米吉和米粒的一天》這本繪本裏,就給了我們很好的示範:
當妹妹米粒說不要刷牙時,米吉沒有說:“不行,必須刷!”也沒有講關於保護牙齒的大道理,而是用有趣的語言吸引米粒一起玩。當米粒不想喝牛奶,不想吃麵包時,米吉沒有堅決反對,或者講大道理,而是依然溫柔地引導米粒乖乖配合。麵對出去玩卻不想穿外套的米粒,米吉也能輕鬆搞定。
想想看,如果是我們麵對這些情況,是不是早就覺得孩子不可理喻,開始對他發火了?
火發完,我們看著孩子抽泣的小臉,心裏總是止不住地後悔。既然這樣,下一次試試看,不要急於否定孩子,而是直接告訴孩子該怎樣做吧。
02 冷靜,且要理解孩子的情緒和行為
一位叫“甜甜”的讀者曾向我分享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周末,兒子把我看的書翻了出來,裏麵有一頁紙是綠色的,他非要在上麵畫畫。我說這是書,不能畫,畫得亂七八糟別人還怎麽看?他就是不幹,鬧著要畫,怎麽解釋都不行。
我放棄了說服,由著他哭一下,釋放情緒。過後我問他,你為什麽非要畫?他跟我說,媽媽,那一頁是綠色的,沒有字,所以想畫。我就問他,你想在彩色的紙上畫畫,是嗎?他說是的,於是我第二天就買了幾張彩色的紙讓他畫。
甜甜說,她當時根本不知道那一頁是沒有字的,隻想著孩子要在書上亂畫,就要阻止他。
執拗敏感期的孩子並非就是想跟大人作對,他們執拗,是因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們才不會想自己的需求是不是合理。如果此時我們用暴力、吼叫、壓製等方式處理,那麽結果隻會雙方都不開心,讓孩子產生“爸爸媽媽不愛我”的想法,最終引起家庭裏的權力之爭。
幸好甜甜是被豐富育兒知識“武裝”起來的媽媽,她沒有一味否定,更沒有吼孩子,而是冷靜下來,先讓孩子釋放情緒,再去聽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理性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當孩子執拗時,我們首先要冷靜,不能被怒氣衝昏頭腦,不然就錯失了了解孩子真實想法的機會。
03 終極應對措施
如果我們沒有被怒火包圍,就可以采取下麵這個解決辦法:
第一步,轉移注意力;
第二步,適當安撫;
第三步,道理引導。
6歲前,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是聽不進去道理的,所以我們可以先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走出“壞情緒”。
有一次,涵涵爸爸給涵涵講故事,講著講著兩人竟吵起來了。原來是爸爸身上有隻蚊子,涵涵看見後就拿起小噴壺給蚊子噴水,爸爸不願意,兩人就起了爭執。
涵涵的委屈在於,我在幫你滅蚊子呢,你不僅不領情,還凶我。
爸爸的糾結在於,我都說了不要拿噴壺往我身上噴水,你怎麽還噴?
我趕緊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說:“你們剛才講的什麽故事呀?竟然有蛇?”
涵涵回答完,還是委屈地哭了。我抱抱她,輕撫她的背,說:“媽媽知道你是怕蚊子叮爸爸,在保護爸爸對不對?”涵涵找到了知己,“哇”的一聲就哭了。等她稍微平息下來,我才接著引導她:“如果老奶奶不想過馬路,小朋友硬是扶著老奶奶要幫她過馬路,你說老奶奶是不是很不情願?同樣地,爸爸一向不怕蚊子叮,可是他卻不喜歡小噴壺裏的水,所以我們要尊重他,對不對?”涵涵聽進去了,點了點頭。
除了言語,在安撫孩子情緒的時候,我們最好能用上肢體語言,比如撫摸、擁抱,這樣效果會更好。
04 態度要堅決,方式要溫和
法國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裏說過這樣一段話:“當孩子哭鬧著要這樣或者要那樣時,我們該怎麽辦?自從他學會了說話並能以此方式索要物件後,假如他依舊要用哭鬧來達成目的,那麽無論他是想更快地得到那一物件,還是想以此來要挾別人,讓別人不敢不給,我們都應該幹脆地拒絕。”
爸爸媽媽理解孩子執拗背後的情緒和行為,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要毫無原則地支持他,允許他無論何時何地都堅持執拗。
比如,當孩子打擾到他人,影響公共秩序時,就不能為了所謂的敏感期放任孩子。還有,當孩子以哭鬧為武器要挾家長,想要達到某種目的時,也不能鼓勵這種行為。
不過,在拒絕孩子的不當要求時,我們的態度要堅決,方式卻要溫和,這樣才能既不傷害孩子的感情,又能讓孩子明白什麽事情是能做的,什麽事情是不能做的。
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們要製止;做得好了,我們也要及時表揚,強化孩子的好行為。如果孩子用哭鬧方式達到目的的次數少了,或者孩子開始用其他方式提需求,我們都應該給予鼓勵。
最後,我想用徐小東老師的一段話結束此篇:
敏感期告訴我們,家庭生活、孩子養育並不是一個較勁兒的過程,家長如果不了解孩子在各個時期的特點,硬要“做規矩”,與孩子擰著來,那家裏可能常常都是“衝突與戰爭”的場麵,最終不是家長把孩子擰歪了,就是家長被孩子氣歪了。
試著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