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是為人的最高境界

有人說,最隱蔽的東西最能反映一個人的品質,細微之處反而能將這個人的靈魂看得透徹清楚。而一個人隻有在獨處時,才會如實表現出自己的道德修養及人生態度。這是自律“慎獨”的體現,也是為人的最高境界。

曾有一個秀才為了趕上科舉考試,日夜兼程,風塵仆仆。路上,正當他又饑又渴之時,前方突然閃現一片桃林。熟透的桃子掛在枝頭上,顯得極為誘人。秀才頓了頓,目不斜視地穿過桃林,大步流星地向前邁進。

同行之人好奇地問道:“怎麽不摘個桃子解解渴?這點小事不算什麽。”秀才卻義正詞嚴道:“事情雖小,影響重大。桃李無主,我心有主。”

無獨有偶,東漢也有一個“暮夜無知”的故事,說的是“關西夫子”楊震就任荊州刺史時,向朝廷舉薦了才華出眾的王密。王密被朝廷重用後,對楊震十分感激。一天夜裏,他拜會楊震,向其送上10兩黃金以表謝意。楊震拒而不收,王密低聲道:“黑夜裏,無他人在你我身邊,也就無人知曉這件事,您就收下吧。”

楊震斥責道:“你送黃金給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說無人知道呢?況自古以來,君子慎獨,怎能以為無人知道就做出違背道德的事情呢?”

王密慚愧至極,訥訥不敢言。

這都是曆史上關於“慎獨”的經典故事。“慎獨”一詞出自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書中有這樣一句:“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這裏的“慎”是小心謹慎的意思,“獨”有獨處之含義。這句話指的是:慎重行事,時刻保持清醒。

“慎獨”實際上是說,不靠別人監督,能自覺控製自己,乃至掌控人生。這堪稱最高級別的自律。能做到“慎獨”的人一定有著極為堅定的信念,為人處世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知道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

孟子曰“君子慎獨”。南宋理學家朱熹解釋:“獨者,人所不知而已所獨知之地也。”曾國藩曾總結自己的處事經驗,寫下著名的“日課四條”:慎獨、主敬、求仁、習勞。

無論是孟子、朱熹還是曾國藩,都有著極其嚴格的人生追求。這種“慎獨”式的價值取向使得他們走上了自律、自省、自強的人生之路。

以“慎獨”要求自己,以形成自律的第一重境界:言行如一。《論語·為政》中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子貢問孔子:“老師,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孔子回答:“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意思是說,先去實現你想說的,之後再將它說出來。

有的人做事之前總是誇誇其談,之後卻一再違背誓言,更不斷拿借口來搪塞別人,糊弄自己,這便是極度不自律的表現之一。

柯雲見自媒體越來越火熱,便也申請了一個微信公眾號,方便自己寫作。第一篇文章剛發送出去,他便將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親朋好友,吆喝他們為自己的公眾號點讚,留言。朋友稱讚道:“柯雲,你真行,我下班後就想躺著,你可比我們上進多了!”

以前的老師也點讚說:“文采不錯,為你點個讚!繼續加油哦。”柯雲將這些讚美照單全收,在好友群、班級群裏談起了自己的規劃:“首先,我會堅持練習,筆耕不輟,逐步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然後我要將這個公眾號運營走上正軌,讓流量越來越高!”

然而,柯雲誇下海口後卻遲遲懶得行動。見柯雲的第二篇文章遲遲沒有上線,朋友在群裏催促起來,柯雲卻解釋道:“這幾個月都在加班,實在沒時間。”之後,柯雲又在群裏廣而告之各位親戚朋友,他將針對某社會熱點問題製作一個專題。然而,一連兩個月過去了,他口中的“專題”卻始終不見蹤影。

有人開玩笑道:“柯雲你別糊弄我們啊。”柯雲卻委屈道:“專題不是那麽好寫的,我要查閱更多的資料,力求嚴謹。”

他隻顧說大話卻沒意識到,自己公眾號上的粉絲早已悄悄跑光了。

太多的人習慣於高談闊論,卻懶於行動,這是不自律的行為。另外一些人卻能言出必行,即便處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你要記住,言行不一的人注定一事無成,待真正完成了事情再將成果告訴別人。

以“慎獨”要求自己,以形成自律的第二重境界:不忘初心,始終如一。無論做任何事,貴在一個“恒”字。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

大文豪巴爾紮克幾乎每天都會在稿紙上耕耘十六七個小時,即使累得手臂酸疼也不肯放棄。國畫大師齊白石每日都堅持作畫,從不輕易間斷。85歲那年的某一天,他一連畫了四幅畫後,特為昨天補了一幅,題字道:“昨日大風雨,心緒不寧,不曾作畫,今朝製此補之,不教一日閑過也。”

長久的“慎獨”,靠的是“十年如一日”的定力,靠的是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勁頭。越是細微處,越是無人時,越要保持著以往的作風,從始至終不忘初心,如履薄冰謹慎前行,這才是為人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