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權臣楊堅如何恢複漢家天下,變身大隋皇帝
01
楊堅,隋朝開國皇帝,原本他隻是南北朝這一亂世中的北周權臣,後來一統天下,建立隋朝,光複華夏。他是怎麽做到的呢?這得從他的老爹說起。
楊堅的老爹,名叫楊忠,北魏人。他名“忠”,其實很不忠。18歲時,楊忠到泰山自費旅遊,被路過的南梁軍隊抓了壯丁。後來梁朝對他還不錯,封了官,讓他跟陳慶之北伐。
但楊忠無辜被抓,不得不背井離鄉,這讓他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後來北伐兵敗,楊忠回歸北魏陣營,多次侵犯南梁。
後來,受東魏軍隊逼迫,身在西魏的他和獨孤信又投奔了南梁,老和尚蕭衍不計前嫌,收留了老楊。
三年後,楊忠和獨孤信作為南梁和西魏友好的象征,一同被放回了西魏。但等到南梁爆發侯景之亂,老楊打起南梁可是一點不留情麵。他連續幹翻南梁蕭綸、柳仲禮兩員名將,直接把南梁首都江陵周邊掃**一空,把江陵打成了一座孤城。
此後於謹奇襲江陵,擔任前軍的楊忠又立下大功——論起軍事才能,楊忠是要壓過於謹一頭的。但是於謹在江陵城燒殺搶掠,擄人為奴,作惡多端——“於謹收府庫珍寶及宋渾天儀、梁銅晷表、大玉徑四尺及諸法物;盡俘王公以下及選百姓男女數萬口為奴婢,分賞三軍,驅歸長安,小弱者皆殺之。得免者三百餘家,而人馬所踐及凍死者什二三”——也是有老楊一份罪過的。
楊忠戰功赫赫,又和美男子獨孤信、西魏權臣於謹這兩個鮮卑大軍頭建立了親密的戰友關係,這對於其子楊堅來說是重要的政治資本,尤其是楊堅還娶了獨孤信的女兒獨孤伽羅。
咱們現在論起北周宇文氏的覆滅,不能隻看作是漢人對鮮卑人的反抗,當然也不能忽視這一矛盾。當時頗多鮮卑大族支持楊堅篡周,其代表就是楊忠的老戰友家族獨孤家和於家,他們支持楊堅的原因也很直白——我們不想做鮮卑人了!
這是怎麽回事呢?
本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搞漢化,就是想把鮮卑貴族提升為漢人門閥,讓他們的基礎更穩固,家門更榮耀。可是這樣一來,就沒照顧到底層鮮卑士兵的利益,這一政策就被“六鎮兵變”拱翻了。然而時間一長,新起來的鮮卑勳貴又嚐到了漢文化的美妙,想要重走孝文帝的老路。但是北周本朝是“六鎮”中的武川鎮出身,反漢化屬於政治正確,所以獨孤家、於家如果想要不做鮮卑人,當然需要一個代言人。
恰巧北周集團開國時是個股份製非常強烈的政權,充滿了部落式的民主。經過宇文護、宇文邕、宇文贇三代的剪伐,獨孤信、趙貴、宇文直、宇文憲、王軌等胡族勳貴、宗室先後被誅。北周集權是集權了,可漢人門閥寒了心,鮮卑勳貴也破了膽,於是大家便越發懷念摒棄胡漢之分的孝文帝。
02
這時候,鮮卑化漢人楊忠的兒子楊堅,就此趁勢而起。由於楊堅的女婿宇文贇暴死,楊堅掌控了朝政,定計招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五王入京,全部圈禁。看起來,天下似乎都落入了楊堅之手?
非也非也,一代梟雄宇文泰還為宇文家留下了一根定海神針,那就是他的外甥——尉遲迥。
說起來,鮮卑勳貴、漢人門閥都支持楊堅,有實力的五王也已被楊堅圈拿,尉遲迥還能掀起什麽風浪?殊不知尉遲迥也是平蜀的一代名將,他馬上祭出了一招——地方包圍朝廷。
宇文集團本身就是關隴地方首領,龐大的疆域都是攻梁滅齊得到的,對東部、南部的控製都不穩固。尉遲迥煽動地方勢力起來圍攻楊堅,這些人很多是北齊餘黨,雖然對宇文家根本沒什麽忠誠可言,可是想要滅掉楊堅、裂土分茅的欲望卻是實實在在的。
在這些人裏,尉遲迥擁兵十餘萬,王謙號稱擁兵十餘萬,沛郡席毗羅擁兵十萬……南邊的司馬消難兵力少點,不過他還有陳朝的援軍。
一時間四方皆叛,楊堅的關中淪為風雨飄搖中的一座孤島。換你上,你怎麽辦?怕是隻有閉上眼睛等死吧。
楊堅卻不慌不忙。他知道王謙“性恭謹,無他才能”,就先忽悠王謙,說你個傻小子離我最近,占了益州,我馬上讓梁睿帶20萬大軍收拾你。
20萬,這是《梁睿本傳》中的兵力數目,而看《王謙傳》則是“隋文即以梁睿為行軍元帥,便發利、鳳、文、秦、成諸州兵討之”。要知道王謙叛亂,“所管益、潼、新、始、龍……等十八州及嘉、渝、臨、渠、蓬……十州之人多從之”。而梁睿的五州兵力,滿打滿算也就兩三萬人,可見楊堅當時是真拿不出兵來了。
但是王謙卻被嚇到了,沒敢采用謀士提出的“親率精銳,直指散關”的上策,而是死磕明明可以繞過去的堅城利州,被利州刺史豆盧勣擋了四十多天,黃花菜都涼了。後來梁睿過去收拾頓兵堅城的疲兵,以少勝多,勢不可當,那都是後話了。
說完西路王謙,再說南路的司馬消難。司馬消難是北齊降臣,手上兵力有限,主要靠當地少數民族,“北至商洛,南拒江淮,東西二千餘裏,巴蠻多叛”,楊堅派去平叛的王誼到了當地,搜山檢水,與這群少數民族打成了拉鋸戰。
03
要說最有看頭的,還是東邊的尉遲迥和席毗羅這兩路。
本來尉遲迥還勾結了突厥人,奈何於謹的兒子幽州總管於翼支持楊堅,把突厥和尉遲迥的聯係切斷了。於謹的孫子於仲文(於寔之子)更是千裏殺出重圍,從叛軍中投奔楊堅,為此他的三子一女都被尉遲迥殺害了。由此可見,於謹生前沒少說楊忠的好話,他的子孫都對楊忠的兒子楊堅崇拜得不得了。
楊堅讓當時的漢人門閥領袖、京兆韋氏家主韋孝寬當討伐軍的主帥對付尉遲迥。韋孝寬雖然威望高,卻隻會守城,加上年紀大了,打仗不咋行,不過楊堅就是要借他的威望來團結漢族門閥。同時為了防備韋孝寬對北周宇文家還有效忠之心,楊堅讓自己的心腹高熲到前線,輔助韋孝寬。
楊堅另一個心腹楊素,率先擊敗洛州刺史宇文胄,攻取虎牢關,打開大軍出關中的通道。韋孝寬則率領主力與尉遲迥的兒子尉遲惇大戰。
高熲至軍中,在沁水上搭建橋梁。尉遲惇見這陣勢,在沁河上遊縱火筏想燒掉橋梁,高熲則命人填土以阻火筏。
尉遲惇布陣二十餘裏,想等韋孝寬軍半渡而擊之。不料,韋孝寬卻將軍隊略後退,然後鳴鼓齊進。軍隊一過河,高熲下令焚掉橋梁,以絕士卒後退之心。因此,士兵作戰時一往無前,尉遲惇大敗。可以說,韋孝寬老朽已經沒多少本事了,此勝全靠小高熲奇謀百出。
韋孝寬乘勝追擊,尉遲迥在鄴城以南合兵13萬與韋孝寬合戰,隨後尉遲迥弟弟的兒子、青州總管尉遲勤又率5萬人馬自青州而來,三千鐵騎先到,切向韋孝寬的側翼——這尉遲迥用兵也是極有章法。
韋孝寬雖然手握全軍主力精銳,但本事不濟,並不能擊敗尉遲迥,反而被摁著打。關鍵時刻,楊堅的另一位特派員宇文忻(與宇文皇族同姓但並非同一族)定計,讓士兵射擊在城外搬著板凳吃瓜子的圍觀群眾,高熲、李詢也帶兵參與到襲擊群眾當中,可憐的圍觀群眾四散奔逃,衝擊尉遲軍的屁股,宇文忻馬上派出大嗓門的別動支隊,大叫“尉遲軍敗了”,結果尉遲軍就這樣一地雞毛地轉勝為敗,一潰千裏……
04
當然,我們不能忽略小於——於仲文在黃河以南的貢獻。之所以有援兵從山東青州趕到支援尉遲迥,而沒有河南兵力趕過去,就是因為於仲文帶著少量兵力就把河南的檀讓和席毗羅收拾了,不然的話,這兩人要是切斷了韋孝寬主力的後路,後果將不堪設想。
於仲文以寡擊眾——楊堅的主力都在韋孝寬那兒了——大破檀讓數萬大軍。於仲文在蓼堤時,諸將都說:“我軍從遠方來,人馬疲勞,不可立即決戰。”於仲文卻令三軍立即吃飯,擺陣大戰。
破敵以後,諸將都請教道:“此前,我軍疲勞,按道理不可交戰,最後反而克敵製勝,這是用的什麽計?”於仲文笑著說:“我所率領的將士,都是華山以東地區的人,他們善於速戰速決,不應該打持久戰。趁勢進軍,我們所以能克敵製勝。”
隨後於仲文一路有如神助,擊曹州、成武、沛縣、金鄉,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從河南殺到淮北,不僅徹底收拾了檀讓,還解決了淮北的席毗羅。
說起來,南陳援兵是真沒用,徐州總管源雄不理會尉遲迥的號召,並出兵擊退了南陳畢義緒、曹孝達等部的進攻。席毗羅本想配合陳軍再次攻打徐州——在叛軍原計劃裏,切斷韋孝寬後路有檀讓就夠了,結果兩路大軍被一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小將全部收拾了……
於仲文千裏橫行,所向披靡,有當年劉秀麾下“房日兔”耿弇平定青齊之威。可惜一戰成名之後,於仲文晚年乏力,在高句麗戰場表現慘淡;而當年耿弇對戰隗囂時也兵敗隴坻,與之相類。不過流星光華,一瞬足矣。
尉遲迥最終被楊堅親信李詢攻破城池(李詢是隴西李氏家主李穆之子),自殺身亡。而在蜀中磨嘰四十多天攻打利州的王謙也被梁睿收拾了。司馬消難煽動的一幫少數民族被平定後,司馬消難沒了兵力,也隻能逃到南陳境內。
席卷全國的一場大亂,就此平定。
此戰楊堅居中指揮,天下仿佛沙盤推演一般,用人滴水不漏,風輕雲淡平定叛局。要知道,倘若任何一路失敗,讓叛軍攻陷長安,天下無疑又會如同董卓之亂時那樣天崩地裂,重歸亂世。
05
大戰略家楊堅的手段,當然不止處理一個尉遲迥之亂。他接受北周靜帝宇文闡禪讓建隋之後,開始南下攻陳。
楊堅篡周建隋,也算順應了大批不想繼續做鮮卑人、希圖全麵漢化的鮮卑勳貴的意願。此後,楊堅還做了兩件很重要的事,一是取消胡姓,恢複漢姓;二是滅陳後讚美南陳樂曲“此華夏正音也”,然後用各種水磨功夫把分裂數百年的南北彌合起來,洗**胡化之風。
要說彌合南北,就不得不提楊堅生前就定好的“修京杭大運河”“滅高句麗收複遼東”的計劃。他將愛子楊廣派到江都任揚州總管,也是他招撫江南人心的重要手段。隻可惜楊廣繼位後對於楊堅高瞻遠矚的決策執行得過於急切,讓一個如花盛世徹底化作了浮雲。
當然楊堅也是有毛病的,比如有人說他猜忌,文化程度不高,殺了些功臣,定下的法度很苛刻,等等。
還有個有關楊堅“吝嗇”的謠傳,說楊堅在發生災荒之後從不肯開倉賑災,還讓百姓出關中找糧食吃。
事實並非如此。
開皇五年(585年),“命司農丞王稟,發廣通之粟三百餘萬石,以拯關中,又發故城中周代舊粟,賤糶與人。買牛驢六千餘頭,分給尤貧者,令往關東就食。其遭水旱之州,皆免其年租賦。”
開皇十二年(592年),“有司上言:‘府藏皆滿,無所容,積於廊廡。’帝曰:‘朕既薄賦於民,又大經賜用,何得爾也?’對曰:‘入者常多於出,略計每年賜用,至數百萬段,曾無減省。’於是更辟左藏院以受之。詔曰:‘寧積於人,無藏府庫。河北、河東今年田租三分減一,兵減半功,調全免。’時天下戶口歲增,京輔及三河地少而人眾,衣食不給,帝乃發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狹鄉每丁才至二十畝,老少又少焉。”
而所謂“不肯開倉賑災”,說的是開皇十四年(594年)的事。這一年,由於民間管理的義倉糧食被百姓支取殆盡,無糧可支,才把義倉收歸官有。同時,黃河在三門峽地區有砥柱,運糧入關中極為困難,因此在關東的洛口、回洛糧食儲備充足,賑濟較易。
要知道,開皇五年發三百餘萬石賑災,尚且需要百姓去關東就糧,開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更是不得不親自帶著百姓出關就食,“見口賑給,不以官位為限”。
結果後來李世民評論此事時卻說:“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饑乏。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煬帝恃此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致滅亡。”
然而,《舊唐書·誌第二十九·食貨下》中卻又說“隋開皇立製,天下之人,節級輸粟,名為社倉,終於文皇,得無饑饉”,意思是說,因為楊堅建立了社倉製度,所以他在位時老百姓就沒遭受過大的饑荒。
這,就很尷尬了吧……
總之,楊堅確實是個鮮卑化的漢人,如他這樣再造華夏的,也隻有近千年後的明太祖朱元璋了。再說了,楊堅的天下又不是輕鬆撿來的。楊堅治國,讓百姓“得無饑饉”,放在1400多年前,已經算是非常優秀的政治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