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君臣篇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越王勾踐逆襲吳國,靠的可不是臥薪嚐膽

“臥薪嚐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關於這個成語的曆史故事大家也都很熟悉——越王勾踐在吳王夫差那裏受到各種羞辱後,回國臥薪嚐膽,成功複仇,滅掉了吳國。但是,就像光靠“頭懸梁、錐刺股”不是就能學習好一樣,光靠“臥薪、嚐膽”這兩個動作,可滅不了吳國。那麽越王勾踐除了臥薪嚐膽之外,還做了哪些具體的準備呢?

01

根據《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周太王之子太伯與仲雍,在文王得天下後到了南方。當時的南方被稱為荊蠻之地,兄弟二人遵照當地習俗斷發文身,並建立起自己的氏族部落,太伯就自號句吳,建都於梅裏(今江蘇省無錫東南60裏)。

這種記載屬於一種傳說,很難做精確的考證,也可能是吳國借周天子的血統,求個名分而已。

從春秋中期開始,中原文化不斷通過各種形式衝擊著南方,特別是晉國與楚國的弭兵會盟以後,楚國感到了吳國興起於東南的威脅,雙方時不時地發生小規模衝突。於是楚國的鬥爭地域,就由中原心髒地區移向淮河流域與長江下遊地區。

到了春秋後期,吳國在柏舉之戰中幾乎滅了楚國。但是當吳楚鏖戰的時候,越國乘虛而入,偷襲了吳國。回國後的吳王闔閭為了報複,發兵與越國在檇李激戰,結果自己卻重傷而死,即位的夫差在公元前494年敗越於夫椒,並乘勝攻入越都。越王勾踐僅剩殘兵五千棲於會稽山上,不得不向吳求和,並在吳國為奴三年。

回到越國後,勾踐開始了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領域的社會改革。夫椒之戰的慘敗,三年事吳的奴仆生活,給勾踐上了嚴酷的一課。對於戰敗,勾踐承擔了全部的曆史責任,而要振興越國、報仇雪恥,隻有對越國進行全麵改革這一條路。

所以,勾踐以身作則,由此誕生了一個成語——臥薪嚐膽。但是光這樣做做樣子明顯是不夠的,那麽越國和勾踐還做了哪些改革和努力呢?

02

第一,重用人才。勾踐在夫椒戰敗、被圍會稽之時,深感人才的重要性,於是謀士文種、範蠡才得到重用。當然,不僅是文種、範蠡這樣出類拔萃的人物位至將相,得其重用,就是善劍者越女、善射者陳音也都被他妥善安排,適得其位。重用人才,對於越國的成敗至為重要,《越絕書》言“越王勾踐……任用賢臣,轉死為生,以敗為成”,《吳越春秋》言“君臣相與謀報吳者二十餘年,卒以越霸。諸臣雖與有力,而種、蠡之功居多”。

第二,在內政上廣收民心。勾踐在內政上實施比較寬鬆的政策,對此,《國語·吳語》裏有記載:“越國之中,吾寬民以子之,忠惠以善之。吾修令寬刑,施民所欲,去民所惡,稱其善,掩其惡。……疾者吾向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長其孤,問其病。……富者吾安之,貧者吾與之,救其不足,裁其有餘,使貧富皆利之。”這些寬民措施,無疑得到了人民的廣泛擁護。

第三,在外交上注意爭取鄰國。《國語·吳語》將越國的外交動向也記載了下來:“越國南則楚,西則晉,北則齊,春秋皮幣、玉帛、子女以賓服焉,未嚐敢絕。”這與吳國伐楚、攻齊、壓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外爭取了主動,建立了反吳的統一戰線。

第四,發展經濟。除了上述舉措之外,戰爭最重要的還是錢,所以勾踐深知要振興越國,首要的問題是發展經濟。為此,《國語·越語上》中留下了他關於發展經濟的記載:“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十年不收於國,民俱有三年之食。”

第五,促進人口增加。為了改變小國寡民的狀況以與大國抗爭,勾踐還實行了獎勵生育的政策。《國語·越語上》記載:“令壯者無取老妻,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人,公與之餼。”在春秋時代,人口增長意味著社會生產力提高,勾踐獎勵生育的措施使越國人口增加,這在越國後來的發展上,無疑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第六,軍事改革。越國之所以能夠轉弱為強、反敗為勝,離不開成功的軍事改革。勾踐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認識到“越人便於舟”的優勢,加強了“舟師”的建設,並在吳越戰爭中充分發揮了戰略配合和戰術進攻的作用。戰時強調戰鬥集體的作用和嚴格的紀律,在戰略上采取以屈求伸、守時待機的策略。

03

經過充分的準備,在吳王夫差黃池會盟、力壓晉國的時候,勾踐抓住時機,突襲了吳都姑蘇。

公元前482年春,黃池會盟正在如火如荼地舉行,夫差得知越國突襲吳都,卻依然選擇先力壓晉國,當上霸主後再回師江東。

等到夫差回師時,越國已經攻破吳都,並殺了夫差的太子。但由於吳軍主力回師,越國此時還無力滅亡吳國。吳國求和之後,勾踐退兵,並繼續積蓄力量。

這種時候,對於吳國來說,亡國隻是個時間問題。如果遷都至江北,經營好自己在江淮的新土地,似乎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隻不過如果吳國真的定下了這樣的戰略,就需要在江淮流域重新開墾土地,但齊、晉、越,甚至是曾經的“附屬國”都不可能留給吳國充足的時間開發新的江淮地區。因此夫差最終還是選擇繼續留在蘇南平原,與越國一爭高下。

隻不過連年征戰的吳國,內部早已空虛不堪,現在讓我們看看夫差在位期間的吳國都幹了什麽:

公元前494年:吳越會稽山之戰,勾踐請和。同年吳伐陳。

公元前493年:吳伐蔡。

公元前492年:勾踐入吳。

公元前490年:吳放勾踐返越。

公元前489年:吳伐陳。

公元前488年:吳魯會盟。

公元前487年:兩次伐魯,一次伐邾。

公元前486年:建造邗溝,伐齊。

公元前485年:伐齊。

公元前484年:吳齊艾陵之戰。

公元前483年:西施入吳,夫差為其建造大量宮殿並送大量珠寶美玉。

公元前482年:黃池會盟。勾踐伐吳。

從以上的曆史事件中可以看到吳國已經多麽虛弱,特別是邗溝的開鑿,僅僅一年便貫通了,試問隋煬帝為了修個運河,把偌大國家都修沒了,那占地僅有江東一隅的吳國居然一年就修完了邗溝,要耗掉多少國力?

直到此時,夫差才定下了讓吳國休養生息的決策,希望吳國有機會“東山再起”,但是沒多久,吳楚再次開戰——公元前480年,吳楚桐汭之戰;公元前479年,吳伐楚。

也就是說,吳國此時就算想休養生息也做不到了。

勾踐前次伐吳時,雖然史書裏隻記載了越國奪走了吳國的船、破壞了太湖的水師基地,但是攻入吳都的越國軍隊,出於複仇和掠奪的雙重目的,對吳國其餘物資的掠奪和對吳都的破壞是可以想見的。

04

據《越絕書》記載,春秋時代的水軍所使用的船分為大翼、小翼、突冒、樓舡、橋舡等,這說明戰船在此時已經有了簡單的分類。

水上的行軍、陣法、戰鬥方法,《墨子》中有記載:“並船以為十臨,臨三十人,人擅弩,計四有方,必善以船為轒轀。二十船為一隊,選材士有力者三十人共船……”

有時也需要步卒對水兵,《孫子兵法》下編有水陣一節,就是講步兵控製渡口和水軍登陸後擴大戰果的方法。

同時為適應水戰需要,闔閭時期,在姑蘇附近設有造船的工場,稱為“船宮”“舟室”。

另外,吳國修建的運河使江淮流域與中原聯係起來,客觀上大大便利了南北交通,不但有利於水師作戰,而且有利於農田灌溉及經濟的發展。

勾踐年輕時可能並不懂這個道理,不過在臥薪嚐膽以後應該是懂了,特別是等他見識到吳國水師在運河上的作用的時候。

好在越人生活的環境也是靠江、靠海,甚至還有在東海之濱生活的百越族群。這使得越人無論在文化上,還是生活習慣上,對於造船,甚至是打造一支水師的接受度還是比較高的。

終於,在公元前478年,楚國申包胥出使越國(大概率雙方是結盟了)之後,越國發動了對吳國的決戰,在笠澤之戰中全殲了剩餘的吳國水師。而失去了最後水師的吳軍,等待他們的也隻能是亡國的命運。最終夫差再次要求議和未成,於公元前473年自殺身亡,勾踐替代吳國成了霸主。

由此可見,吳國的滅亡自然是有其自身的因素,但兩國水師力量的倒置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公元前468年,越國由會稽遷都至琅琊時,《越絕書》記載“有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說明越國的造船規模已達“天下之最”。

所以吳國的滅亡,夫差不光低估了勾踐,也低估了越人的水軍。此後越王勾踐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後一個霸主,此時,越國東及於海,西與楚鄰,北與宋、魯為界,這是越國分布最廣的疆域,越國由此走上了強國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