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衣公子納蘭容若:過去的浪漫裏,我最懷念你
在唐詩宋詞的輝煌過後,清代詞人納蘭容若的作品同樣令人難忘。曆史中記載的納蘭容若是完美的:有著詩書滿腹的才華,能文能武,仕途順利,家世顯赫,受皇帝信任。在後世的評價中,納蘭容若也是極其成功的。作為詞人,他的一冊《納蘭詞》,不僅在清代受人追捧,到如今也仍然受大眾歡迎。
但他的人生,卻是匆匆而過,他的故事在光明坦途中戛然而止。在他一篇篇詩詞的背後,是他那令人羨慕又惋惜的經曆。
這個少年在最好的年紀遇見了所愛之人,也在青春時就早早經曆了生死離別。人們愛他的悼亡詞,感歎他的情深,他的青春又是怎樣的呢?其實納蘭容若的青春,就是他的一生。而他在青春裏那段最好的回憶,是關於愛人的。
01
很多喜歡詩歌文學的人都對納蘭容若情有獨鍾。納蘭性德,字容若,人們喜歡念他的表字,“納蘭容若”這四個字讀來口齒生香,本身就風雅無倫。
在清代這個極為重視出身的時代,納蘭容若的身份可以說令人羨慕不已。他的父親是當朝大學士,康熙朝的權臣,名叫納蘭明珠。時至今日,納蘭明珠這一形象仍然活躍於康熙時期相關的影視作品中。
納蘭容若的母親是愛新覺羅氏。愛新覺羅,這是清代皇族的姓氏,而納蘭容若的母親也的確與皇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納蘭容若的母親之父,也就是他的外祖父,是多爾袞的胞兄。能娶到皇族的納蘭明珠除了是個仕途坦**的名臣外,自身也是貴族後裔。明珠的祖父,即容若的曾祖,曾經是葉赫部的首領:葉赫那拉·金台先,金台先的妹妹正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妃子,與努爾哈赤結婚後的第四年,這位名叫孟古哲哲的妃子生下了皇太極,也就是後來的清太宗。
這是納蘭容若出生前父母雙方世代的關係,一個是皇族愛新覺羅氏,一個是與皇族關係密切的葉赫那拉氏,在當時的人們眼中,他們的後裔就是血統高貴的象征。
納蘭容若出生於這樣的家庭,與當時的清朝貴族子弟們一樣,在識文斷字,學習文化課程的同時,騎射武學都需精通。這是滿族人早期就形成的習慣,因此納蘭容若從出生起,就決定了他不是那種文弱貴公子。
納蘭容若有著良好的身世背景,自然也接受了優秀的教育。
當時康熙皇帝提倡讓滿族人學習儒家經典,在這樣的情況下,納蘭容若接受了許多漢族文人的指導,為後來創作出諸多詩詞佳作打下了基礎。
受漢人教育卻又與曆代詩人、詞人的成長背景不同,納蘭容若的詞有他自己的韻味,這也許就是為什麽後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容若“未染漢人風氣”的原因。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
17歲的納蘭容若通過考試進入國子監學習。國子監是清代的最高學府,納蘭容若在裏麵表現優異,“校長”都幫忙推薦老師給他。第二年,納蘭容若參加鄉試中舉,當時的翰林院編修名叫徐乾學,學問極佳,人品卻欠佳,納蘭容若作為門生跟著他學習,也與他一起承擔並完成了《通誌堂經解》的編輯工作。
《通誌堂經解》是一部儒家學問的百科全書,屬於闡釋經典的大部頭叢書。這套書的時間跨度很大,從先秦時代到明朝的儒學知識、經典內容都包含在內。《通誌堂經解》完成全部校訂並出版後,受到清代學術界的熱烈歡迎,一度十分暢銷。
納蘭容若的入仕考試之路在參加殿試前都一帆風順,但等到他要參加殿試這一年,卻因病耽擱了。不過,他後來參加了補考,21歲時就已經高中進士。
在康熙的眼中,青年納蘭容若強大的家族背景是足以令他信任的,於是康熙授他禦前三等侍衛之職,可以經常出現在皇帝身邊。
青年納蘭容若的人生是鮮亮多彩的,他的事業之路閃著皇族獨有的貴氣光芒,耀眼如夏日的陽光。
02
就在納蘭容若因病未能參加殿試的第二年,他結婚了。那時的他二十出頭,先經曆了洞房花燭夜,兩年後又經曆了金榜題名時。納蘭容若的妻子姓盧,是當時的高官盧興祖的女兒。葉舒崇寫她“生而婉孌,性本端莊,貞氣天情,恭容禮典”。(《皇清納蘭氏盧氏墓誌銘》)
盧興祖是兩廣總督。納蘭家是京中權貴,盧氏是地方要員,兩家的婚事門當戶對。自古以來,高門公子與大家千金的故事,就是很多愛情劇本的模子。
雖然在當時的婚姻體係下,納蘭容若與妻子在婚前並沒有機會見麵,更無法相識相知,但兩人的婚姻卻十分美滿。婚後的容若與妻子感情甚佳,一起過了三年幸福的婚姻時光。
有一次,納蘭容若背癢,便叫妻子替他撓撓,妻子的手落在他背上,雖然看不見這個畫麵,容若卻能想到她那如青蔥般的十指。妻子愛美,曾有次半夜起來悄悄將鳳仙花摘下搗爛,用花的汁液染了指甲。她是大家小姐,十指纖纖,指尖嫣紅甚是好看。把這樣美好的畫麵和妻子半夜起來染指甲的場景聯係在一起,容若不禁莞爾。
這一幕溫馨又頗具生活化的場景,出現在納蘭容若的《雜憶》之中:“春蔥背癢不禁爬,十指槮槮剝嫩芽。憶得染將紅爪甲,夜深偷搗鳳仙花。”
我們都因沈複的《浮生六記》而讀到了沈複與妻子芸娘生活中的趣事,曾歎息二人天性風雅,卻為世間俗務所纏。《浮生六記》中的芸娘在貧苦中染病,而沈複則半生流離。到了納蘭容若與盧氏這裏,情況就好了太多。
納蘭容若是貴胄公子,婚後兩年參加殿試取得可喜成績,事業起步順利,得到皇帝信任。與他成婚的盧氏不會與芸娘一樣為貧困所累,不用想著如何貼補家用。在這樣的背景下,納蘭容若與盧氏相守,生活充滿了童趣天真。
他們會在庭院深處捉迷藏,為了不被對方發現,藏在了花徑樹木繁茂處。那時正值中秋佳節,這樣一躲,惹得一樹梧桐葉落,反而暴露了行蹤,讓人覺得好笑。
花徑裏、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
——〔清〕納蘭容若《琵琶仙·中秋》
他們也有靜下來的時候,兩人一起在榻邊閑靠著,家中景致甚好,風吹花瓣飄落,像是下了一場紅色的雨;有時候也會倚著畫欄聊天,相攜看遠處的斜陽,十分愜意。
記繡榻閑時,並吹紅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
——〔清〕納蘭容若《沁園春·瞬息浮生》
沒有經濟壓力的一對眷侶,若是能如此相守一生,該叫多少人羨慕不已,正如納蘭容若自己在《畫堂春·一生一代一雙人》中所寫的那半句“一生一代一雙人”。但是偏偏人生難以圓滿,這首詞寫於哪一年已經無從得知,但它的下半句卻是“爭教兩處銷魂”。
康熙十六年(1677年),是納蘭容若與發妻成婚的第四年。這一年,妻子盧氏因難產而離世;這一年,納蘭容若22歲。
03
後來的納蘭容若寫下無數悼亡詞,創作水平達到頂峰。
在詞人況周頤的眼中,這個少年才高天縱,詞作至純至真:“容若承平少年,烏衣公子,天分絕高。……其所為詞,純任性靈,纖塵不染,甘受和,白受采,進於沉著渾至何難矣。”
納蘭容若飽讀詩書,因此十分善於用典。文人作詩詞,常常糾結於是否用典,文中出現太多典故顯得晦澀,不用典故又苦於沒有好詞句。而容若的詞用典用得巧妙靈動,沒有一分生澀,自然得像是在心中千回百轉的情感,隻是低低訴說,娓娓道來。
就像我們在因失戀傷心,或因失意難過的時候,聽一首抒情歌,看一部愛情電影,甚至是讀到書中別人的愛情故事,都會潸然淚下,人在情感脆弱的時候,總會不自覺地將自己代入進去。此時,二十多歲的納蘭容若經曆著與愛人天人永隔的痛苦,久久無法釋懷,他也總會想起曾在書中看到的一個個故事。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他心中悲痛,提筆寫下。
他想起《傳奇·裴航》的故事,說的是裴航路過一個地方,因為口渴,見到一個老太太,就問她要水喝。老太太正在織麻,於是叫雲英給裴航送水。裴航見這位名叫雲英的女子長得很美,一見傾心,於是告訴老太太,自己想娶她為妻,與她共度一生。老太太則說,想要娶雲英可以,前提是送上指定的聘禮:“昨有神仙與藥一刀圭,須玉杵臼搗之。欲娶雲英,須以玉杵臼為聘,為搗藥百日乃可。”
裴航答應下來,花了一番功夫才找到玉杵臼,幫老太太日日搗藥。就這樣過了三個多月,才順利娶到雲英。裴航與雲英成婚後,雙雙成了神仙,和自己所愛之人一起相守生活。故事中裴航遇到真愛的地方,就是藍橋驛。
裴航有雲英,而容若自己曾經也有所愛的“雲英仙子”。但愛情故事裏,不光有完美的結局,孤單一人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像那嫦娥為了追求長生不老,吃了靈藥,最後在碧海青天之中煢煢一人。
愛情故事那麽多,每個都上演著悲歡離合。如果有選擇,容若覺得選牛郎織女的故事也比現在的結局好。哪怕能和自己的妻子一年一會,就是用這一生富貴換取也是好的啊!
可惜可歎,隻能是兩處銷魂。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
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
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清〕納蘭容若《畫堂春·一生一代一雙人》
他對盧氏的思念良多,卻無處安放。妻子逝去百日之後,他夢見過她。夢裏的盧氏是平時的樣子,對他說的那句話,他夢醒依然清晰記得:“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雖然她與他曾經過著賭書潑茶,紅袖添香的日子,但妻子生前並沒有寫過詩,他夢醒後反複思量,情至深處,又作一首悼亡之詞。
丁巳重陽前三日,夢亡婦淡妝素服,執手哽咽。語多不複能記。但臨別有雲:“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婦素未工詩,不知何以得此也。覺後感賦長調: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記繡榻閑時,並吹紅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遺容在,隻靈飆一轉,未許端詳。
重尋碧落茫茫,料短發,朝來定有霜。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葉,觸緒還傷。欲結綢繆,翻驚搖落,減盡荀衣昨日香。真無奈,倩聲聲鄰笛,譜出回腸。
——〔清〕納蘭容若《沁園春·丁巳重陽前》
04
妻子去世後,納蘭容若的事業依舊處於上升階段。此時他早已經升職為禦前一等侍衛,經常出沒於康熙皇帝身邊。從妻子生產到去世前後那段時間裏,他亦多次隨皇帝出巡遠行。
1678年,盧氏離開納蘭容若已有一年,此時他23歲,不是在皇帝身邊出差,就是被皇帝外派出差。據《康熙起居注》記載,這一年10月,25歲的康熙“巡視北邊”,也就是長城以北的地區。作為一等侍衛的納蘭容若以扈從的身份隨皇帝出行,因見到塞外雪花,而寫下一首詞。
非關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
謝娘別後誰能惜,飄泊天涯。寒月悲笳,萬裏西風瀚海沙。
——〔清〕納蘭容若《采桑子·塞上詠雪花》
後來,27歲的納蘭容若再次隨皇帝出巡,正值2月天寒,塞外更是寒冷,他在風雪中長途跋涉,發出了這樣的感歎: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清〕納蘭容若《長相思·山一程》
從兩次出差時的作品可以看出,在貴公子的驕傲與孤獨感之外,他還是個心思細膩、真摯的兒郎。這種魅力不僅吸引後世目光,也讓他擁有好人緣。
納蘭容若的朋友圈子裏,皆是不俗的才子,他們相交不求富貴之身,但求脫俗之氣。
對於年輕的納蘭容若來說,見慣了攀附權貴、阿諛奉承的世俗麵孔,他更加珍惜人品高貴、真正有才華的人。基於此,很多平民才子都願意與他結交。
王維有自己的輞川別業,是一處風雅所在,而納蘭容若也有一處別業,名叫淥水亭。在他的布置下,湖光水色、風景靜謐的淥水亭就是愜意淡泊的交匯處。
野色湖光兩不分,碧雲萬頃變黃雲。
分明一幅江村畫,著個閑亭掛夕曛。
——〔清〕納蘭容若《淥水亭》
在淥水亭中,納蘭容若與友人聚會交談,時而寫詩品讀文學,時而學史研習經典。如今有專門供人練習英文的英語角,而納蘭容若的別業,則是才子們聚集提高文學素養的絕佳去處。在這裏,不僅有主人容若,還聚集了當時文學造詣極高的一眾才子,比如文學家顧貞觀、陽羨詞派的領頭人陳維崧、浙西詞派開創者朱彝尊等等。
雖然納蘭容若與這三人年齡差平均在20歲左右,但在文學造詣方麵幾人實力相當,互相成就。
納蘭容若友人頗多,聚集了很多能互相談論詩文的人,比起現今很多同齡人來說,從數量和質量上,納蘭容若的好友都是令人羨慕的。
但正如好友曹寅在《題楝亭夜話圖》中所寫:“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曾知?”
這個一生富貴、才高的青年,有著令人羨慕的社會地位和家世背景,卻總在詞中寫著點滴心事,他用一層層紗遮住,美麗朦朧,也讓後來研讀《飲水詞》的人們不能準確指出哪首詞寫的是怎樣的心境及經曆,亦不能明解當時的納蘭容若“不知何事縈懷抱”背後的原因。
納蘭容若是寂寞的。我們在工作中感到苦悶可以找人抱怨,可當時很少有人站在納蘭容若的角度看事情。也許他身邊的人投來的目光多是帶著仰望與豔羨的,卻無幾人可以帶著理解與共情。
納蘭容若也是深情真摯的。妻子死後他青衫濕遍,無盡悲觀。他在外出工作時思念故園,平日以才學與人結交,並不以富貴權勢壓人。但他早早離世,並未經曆青春之後的人生,我們這些後來人也在敘寫他的故事時,無限感歎著這個少年身上的美好與惋惜。
雖然納蘭容若心事難懂,但青春時期真心待過的人,年少時經曆的生死分離,都融進了他的作品之中,讓我們看到了他最為真摯的情感。這一篇篇詩詞,全部都是關於他的青春記憶,而詩詞中最令人讚賞歎息的悼亡詞,則是他年少時期遇到的那一場浪漫,與其後無限緬懷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