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聞強記李清照:浪漫如我,遇此良人
李清照生活在兩宋交替的時代,是曆史上有名的才女,她的才名放到現代社會,也是家喻戶曉。人們喜歡李清照的詞,是因為在她青春時期的詞中,讀者能讀到她少女時代的天真率性,亦盡見她婚後情感生活的相思纏綿。可以說,李清照的一生由一首首浪漫的詩詞組成,當年她的心境思緒也一一投射在婉約清麗的字裏行間。
縱觀她的少女時代,那一份浪漫令人心之向往。她是書香門第的白富美,是汴京城中最具才氣的翩翩少女,亦是那個婚後與丈夫琴瑟和諧,共同研究古籍碑文的風雅女性。而在青春裏,她也經曆了政局的跌宕變化,身處風雨來臨的前夕,為她後來飄零無依的人生埋下了伏筆。
01
才女代表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弟,從小到大,她的身邊都是文學圈的有名人士。
李清照的父親是大文學家李格非,他是蘇軾的學生,與廖正一、李禧、董榮並稱“蘇門後四學士”。根據《宋史·李格非傳》中的記載,他的妻子王氏也是書香門第之後:“李格非,字文叔,濟南人。……妻王氏,拱辰孫女,亦善文。”
王拱辰,原名王拱壽,他是北宋時期的一個傳奇,也是李清照的曾外祖父。他19歲考中狀元,當時的皇帝宋仁宗趙禎十分欣賞他,於是親自為這位少年賜名“拱辰”,“辰”指的是北極星,也代指君主,所以拱辰便指拱衛君王。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春秋〕孔子門生編《論語·為政篇》
得到仁宗皇帝如此賜名,可見王拱辰被賦予的期望。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一生中有兩任妻子,在《宋史·李格非傳》中提到王拱辰的孫女之前,李格非還有一位夫人,也姓王,也是高官世家之後。
因為這個巧合,我們無從知曉李清照的生母究竟是哪一位,但可以確定的是,撫養李清照長大的這位女性文學素養頗高。在父母的影響與教育下,李清照在少女時代就是個近乎完美的人,是天下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南宋文學家王灼在他的詞曲評論筆記《碧雞漫誌》中,就對李清照少年時的文學修養十分推崇:“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
早在李清照幼時,父親李格非便離開家鄉濟南入京做官。當時是北宋哲宗年間,都城位於河南開封,也就是我們在史料中常見到的汴京或東京。李清照16歲時,母親才帶著她和弟弟遷到汴京與父親一起生活。
作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汴京廣聚賢才,在這裏,李清照與父親的同事晁補之等文學圈前輩們認識了。少女李清照才華出眾,想必內心也是剔透成熟的。父親的這些文學圈好友,以晁補之為例,他比李清照年長近30歲,亦能與她結為友人,談論文學,還十分愛惜她的才華,這是許多十六七歲的少年無法做到的。在文學家朱弁《風月堂詩話》中就提到了晁補之對李清照的欣賞:“善屬文,於詩尤工,晁無咎多對士大夫稱之。”
風華正茂的少女李清照初踏入繁華的汴京,一麵受詩文熏陶開始寫詩,一麵享受著無憂無慮的時光。
她是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衣食無憂,精神世界富足。此時,她的生活如同古裝電視劇中的嬌俏千金那樣,會在後院****秋千、發發呆,忽見府內有客至便匆匆離去,矜持又俏皮。這一幕盡顯少女之美,正是《點絳唇·蹴罷秋千》中所描寫的場景。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宋〕李清照《點絳唇·蹴罷秋千》
生活悠閑自在,李清照有時還飲一點酒。她趁著醉意睡去,醒來想起昨夜風大,於是向侍女問起屋外海棠的情況。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宋〕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她文采極佳,花季少女作出一闋《如夢令》,讓當時整個文人圈子都沸騰了。明代文學家蔣一葵曾描述了當時這闋詞的受歡迎程度:“李易安又有《如夢令》……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
02
在李清照的少女故事中,一切都是美滿的樣子,她的婚姻亦是如此。18歲的時候,李清照嫁給了趙明誠。
此時的趙明誠21歲,正在太學讀書,平時的愛好是研究文物,特別是古文字和前人留下的書畫,他的父親趙挺之則是李格非在京的同事。
與趙明誠結婚後的李清照,多了一個人分享她的精神世界,日子過得自在、美滿,他們的生活模式對後人十分有借鑒意義。
因為還在太學,趙明誠平時都住在太學的學生宿舍,隻有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才從太學回來見李清照。趙明誠喜歡研究字畫,李清照對這方麵也頗有興趣,因此趙明誠從太學出來,他們會去相國寺淘一些碑文,再買些水果回家。兩人在家最大的樂趣就是一邊吃著水果,一邊研究趙明誠淘回來的碑文。
當時的趙明誠還是個學生,沒有什麽收入,但兩人已經成家,需要用錢的地方很多。趙明誠和李清照雖然都出身名門大家,卻也過得簡樸清淡。
這樣的生活體驗沒有影響他們的感情,反而讓兩人覺得內心富足,東晉陶淵明筆下的《五柳先生傳》中寫道:“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而李清照和趙明誠這對夫妻此時亦是如此,享受著無憂無慮、誌同道合的婚姻生活。
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
——〔宋〕李清照《金石錄後序》
正如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所寫,她成婚後的生活質樸簡單,購買碑文還需要典當衣物。這和我們想象中高官千金的婚後生活有一定的出入。之後趙明誠從太學畢業,在政府當起了公務員,有了固定收入,但兩人還是不時為了收集珍貴的碑文與古籍的錢財發愁。
有一次,李清照和趙明誠聽說《牡丹圖》正在尋找買家,十分心動。《牡丹圖》是五代時南唐畫家徐熙的作品,他的花鳥作品手法獨特,十分珍貴。當時書畫理論家兼書法家米芾評論徐熙的作品時說:“黃筌畫不足收,易摹;徐熙畫不可摹。”可見徐熙的畫作十分具有收藏價值。
此時,徐熙的《牡丹圖》在古籍書畫市場上要價20萬文錢,是李清照與趙明誠這樣日常需要典當衣物才能購買碑文的家庭所無法負擔的。兩人向賣家借了《牡丹圖》,將其放在家中,一邊反複觀摩,一邊想著有什麽辦法能湊錢把這幅名家大作購買下來收藏。
但是,20萬這個過於龐大的數字擋在他們麵前,縱然兩人的父親都是京城高官,縱然李清照詩才傳世,也實在沒有這麽多錢財拿來換珍貴的《牡丹圖》。
把《牡丹圖》還給賣家吧,舍不得;買下來吧,又做不到。思來想去,兩人還是萬分不情願地與《牡丹圖》說了再見。這一份大大的遺憾後來被李清照寫在了《金石錄後序》中:“嚐記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
可見,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境地,與如今很多攝影愛好者所調侃的“攝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相似。
在兩人浪漫生活的背後,是朝堂中變幻莫測的政治風雲。此時的大宋處於宋徽宗趙佶的統治之下,在此三十多年前,一場王安石變法引起了巨大轟動。變法起於宋神宗時期,變法派與保守派因利益糾紛而爭鬥不休,後來神宗趙頊去世,丞相司馬光上任,將王安石的變法方案盡數推翻,而主持變法的王安石後來也去世,變法派唯有看著大勢漸去。在此期間,大宋朝堂中形成了兩大派係。支持當年王安石變法的是元豐黨,反對變法的則稱為元祐黨。
隨著大宋的皇權更迭,兩個黨派的勢力此起彼伏:宋哲宗支持變法派元豐黨,打擊反對變法的元祐黨;而宋徽宗在太後垂簾聽政期間和後來親政的期間都支持元祐黨,打擊元豐黨。
這就是大宋影響了眾多公務人員升遷變化的黨爭。正是因為政局的如此變化,不滿20歲的李清照即將經曆她人生中的種種分離。
03
1102年,在宋徽宗親政期間,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被年輕的皇帝列入元祐黨人的名單之內,麵臨著被罷官的命運,即將舉家離開汴京。李清照因嫁入趙家而未受牽連,此時李清照的公公趙挺之並不在元祐黨人名單之內,反而很受重用,在李格非官運不濟的襯托下,趙挺之官運亨通,正得聖意。
李清照請求公公幫助自己的父親,寫下“炙手可熱心可寒,何況人間父子情”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憂心,希望他能施以援手。但黨爭勢頭正勁,皇帝親自上陣打擊元祐黨人,名單上的李格非等人正是被拉出來的典型,輕易不能被饒恕。於是,李格非隻得帶著一家人離開繁華的汴京,留李清照一人在此。
當時被看作奸黨的元祐黨人一時之間盡被罷免,但這還遠遠不夠。很快,作為元祐黨人的子女,李清照也在一道道針對元祐黨人的聖旨詔令下,不得不與趙明誠分開。
詔:禁元祐黨人子弟居京;
詔:宗室不得與元祐奸黨子孫為婚姻。
——〔元〕脫脫等《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紀》
夏,四月,甲辰朔,尚書省勘會黨人子弟,不問有官無官,並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闕下。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八十八》
與丈夫別離的李清照此時還帶著些許少女戀愛的情懷,對這份離別之愁自然是難以消受的,便寫下了那闕《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宋〕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李家的波折剛告一段落,趙家的磨難卻已悄然開始。
李清照的公公趙挺之是權相蔡京的政敵,他多次上書皇帝,指出蔡京是奸臣,應該被罷免。
與京爭權,屢陳其奸惡,且請去位避之。
——〔元〕脫脫等《宋史·趙挺之傳》
蔡京手書的《元祐黨籍碑》被毀之前,正是皇帝因為天象而決定免去蔡京官職之時。蔡京這個人,一生中經曆過太多次起落。他第一次由放逐變為受皇帝重用後,下手打擊元祐黨人的手段可以說是心狠手辣,不留活路。正是蔡京宦海沉浮一生中的一貫作風。
這邊被罷免官職的蔡京很快重新回到了權相的位子,另一邊李清照的公公趙挺之卻因病去世。此時她與趙明誠團聚不到一年,卻因蔡京的報複性誣陷而又一次麵臨危機。
蔡京汙蔑、打壓趙家,將住在汴京的趙家全家都投入了大牢。他權勢滔天,為所欲為,卻因為沒有找到實質性定罪的證據而無法定罪。趙家人在獄中苦等四個月後,終於無罪釋放。
趙明誠原本是高官後代,卻最終失去了這個身份帶給他的庇護。他不再是受恩蔭的官員,不能再留在汴京,也因蔡京的刻意打壓,失去了一門榮耀。
24歲的李清照先是經曆父親被罷官的打擊,又要麵對丈夫失去一切的現實,想起過去那個無憂無慮享受帝京繁華的自己,不由感歎世事變幻竟然毫不由人。
在這種無奈之下,她與丈夫回到了趙家在青州的一處住宅生活。
朝局摻和不起,不如歸去來兮。
04
離開了汴京繁華,遠離了朝堂紛爭。年輕的李清照與趙明誠正式開啟了歸隱生活。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鬆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
——〔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青州的趙家宅院中,書房名為“歸來堂”,女主人號曰“易安居士”。在這裏,年華正好的女子和丈夫玩起了頗為風雅溫馨的遊戲。
兩人吃過飯後,一起到歸來堂中煮茶喝。光是喝茶難免對坐無趣,因此開始問對方,曆史中的某個小故事,出自哪本書的記載,具體在這本書的第幾卷第幾頁,再具體點,在書中這一頁的第幾行。對方作答後,如果答得對,則可以飲一杯茶;如果答得不對,說明是被提問者考住了,因此提問者可以飲一杯茶。
因為這樣的遊戲太有趣,贏了茶的人笑得前仰後合,把手中茶盞的茶湯都撒在了衣服上。
為什麽能想出這樣的遊戲呢?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說:“因為記憶力好。”
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
——〔宋〕李清照《金石錄後序》
正是這一幕太溫馨美好,後來清代詞人納蘭容若也不禁效仿起來,並在所作的《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中懷念這一場景:“賭書消得潑茶香。”
賭書潑茶,從李清照起,成了文人夫妻間最雅致的小遊戲,這樣一份雅趣,是許多人模仿不來的。
雖然李清照娘家與夫家都在朝堂的紛爭中落得頹勢,令原本的千金貴女與貴公子不得不過起了歸隱的生活,但她的浪漫基因卻不因世事變遷而改變。李清照與趙明誠在沉浮中不離不棄,又在歸來堂中相守十年,從未間斷對書畫碑文的研究與記錄。
後屏居鄉裏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劄精致,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
——〔宋〕李清照《金石錄後序》
“屏居”意指退職閑居。沒有了汴京政治的影響,所有的精力都用來為兩人的愛好服務,他們共同勘校古籍,臨摹碑文。比起過往在帝京的經曆,此時李清照與丈夫的日子更為純粹。
經過兩人多年來的努力,一部由趙明誠為主要作者的《金石錄》終於成冊,而敘述李清照與丈夫婚後生活的《金石錄後序》,則成為後世我們了解這位才女之過往的重要資料。
撰寫《金石錄後序》的李清照,其實經曆過更多的不幸與波折:金人入侵大宋山河,大宋百姓是最大的受害者,李清照也不例外。戰火紛亂中,她不幸失去了大部分當年與丈夫費心收集來的古籍字畫;而當年與她賭書潑茶的趙明誠,也早已離開人世……
她的人生與大宋命運是連在一起的。天真爛漫、才華橫溢的少女李清照,即便有幸與丈夫攜手度過了夫婦相偕的前半生,後來也不得不在國難戰亂中飄零後半世,在動**中留下了許多遺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