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遊青年杜甫:感謝年少時的相遇
青年時期的杜甫與曆史中那個憂國憂民的形象很不同,不是說他此時無視民間疾苦,而是這時的他正趁著大唐盛世肆意遊曆。少年時代的杜甫因為遊曆頗多,形成了樂觀又驕傲的性格,考場失意也沒有太放在心上,過得自在又灑脫。
在遊曆中,青年的杜甫遇見正值壯年的李白,兩人結伴一起喝酒,共度了一段美好時光,雖然杜甫比李白小了11歲,卻並不耽誤兩人成為摯友。後來大唐盛世不再,那一場動亂從醞釀到發生,杜甫經曆了全過程,於是,他從遊學青年變成了那個我們熟悉的詩聖,在自身貧苦潦倒的情況下,依舊不忘關懷青春時代遇到的一生摯友。
01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麵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
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這是年近不惑的杜甫所作的。詩中不僅有他對天下寒士的擔憂,還體現出了他此時的生活狀態——屋漏偏逢連夜雨,窮困逼仄,無可奈何,這樣的情景,與他的少年時代是截然不同的。
年少時的杜甫過得十分隨性、愜意。同樣是8月,49歲的杜甫被秋風吹得人生淩亂,15歲的杜甫卻精力旺盛,有著貪玩的性子。據他本人在《百憂集行》中的回憶,當時的他天天上樹,不是摘棗就是吃梨:“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複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杜甫生在一個公務員家庭,祖上是從漢朝時期就存在於世的士族:京兆杜氏。他少年無憂,意氣風發,喜歡到處遊曆,還未滿23歲的杜甫,已經在外遊曆了四年,充分踐行了“行萬裏路,讀萬卷書”的教誨。在這期間他到過郇瑕,還走過江浙地區,擁有豐富的出遊經驗。在四年的遊曆中,杜甫待得最久的是江浙一帶,也就是他一直念念不忘的吳越。
直到23歲時,杜甫才離開吳越,開始他的考取功名之路。
早在隋煬帝時期,科舉考試就已經出現了。而按照此時大唐的科舉製度,杜甫需要參加當地的縣級考試,隻有通過這個最初級的考試,才能繼續到更高級別的地區參加考試。
如果一路綠燈通過幾次考試,就有資格參加尚書省主辦的考試,也就是全國性的考試。
杜甫的初級考試順利通過,他由此獲得進士考試資格,然而一年後,24歲的杜甫在參加洛陽地區的進士考試時不幸落榜。
一次失敗對於多年遊曆在外的杜甫來說,沒什麽大不了的。旅途中他什麽樣的故事沒聽過,什麽樣的人沒見過,也許他早早就經曆了比這更糟糕的事呢?此時他的父親在兗州做官,考試失利的杜甫靈光一現,背上行囊去了兗州。在見過父親後,杜甫繼續出門遠遊,開啟了他任性的生活。
青少年時期的杜甫是高傲的,他在《壯遊》一詩中回憶道:“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齊趙間,裘馬頗清狂。”一個不羈的少年形象躍然紙上。
當時杜甫的遊覽目的地在齊趙之間,從今天的地圖來看,他的遊曆範圍很大,山東、河北、河南三個大省都布滿了杜甫的足跡。旅途期間,他經過泰山時寫下一首《望嶽》,氣勢頗高,可見其雄心壯誌完全沒有被考場的小小打擊所消磨。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唐〕杜甫《望嶽》
這一次的“齊趙行”相比二十出頭時的“吳越遊”來說,杜甫遊曆的時間更久。直到29歲,他才回到洛陽,那個自己曾經參加考試的地方。
在這裏,杜甫遇到了他一生的摯友。
02
公元744年,回到洛陽的杜甫經曆了祖母的離世,也因為歲月洗禮成熟不少。這一年的春天,杜甫32歲,遇到了李白。
從杜甫的《壯遊》與《望嶽》兩首詩中可以看出,青年時期的杜甫,其性格與風格和我們熟知的詩仙李白頗為接近,他們一樣浪漫,一樣富有想象力,一樣驕傲無匹。詩仙的腦海裏是“銀河落九天”,杜甫的眼中是“一覽眾山小”。
兩個人相遇,自然而然地成了好友。
03
李白和杜甫的結交,是相似的靈魂彼此吸引的結果。而在杜甫的眼中,這是一場十分美好的相遇。
兩人的相遇在後來的史料中,總能找到一些小故事。
比如在清代王士禎的《居易錄》中提到了魯城(今山東兗州)的範氏莊,說這裏是李白曾到過的地方,為了尋找住在此處的好友,李白還迷路了,不小心就到了一片蒼耳叢中。
魯城北有範氏莊,即太白訪範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者。
——〔清〕王士禎《居易錄》
而這一段囧事,李白自己也寫進了詩裏,詩的題目很長,名字一看就很隨意——《尋魯城北範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範置酒摘蒼耳作》。
李白在詩中寫了自己因一時興起想起友人的園子,想著他那樣悠閑,要去叨擾一番。於是騎馬去拜訪他,不料老馬也有不識路的一天,馬帶著詩仙進了蒼耳遍布的地方。秋天的蒼耳粘在衣服上,大片大片的,他也不想著摘掉。等見到友人的時候,被友人開玩笑說都不認識這麽狼狽的他了,一個勁兒地問:“你是誰?”李白被這樣取笑也毫不在意,繼續開心地喝酒、吃水果,在友人家中做客十天才騎馬離開。
雁度秋色遠,日靜無雲時。客心不自得,浩漫將何之。
忽憶範野人,閑園養幽姿。茫然起逸興,但恐行來遲。
城壕失往路,馬首迷荒陂。不惜翠雲裘,遂為蒼耳欺。
入門且一笑,把臂君為誰。酒客愛秋蔬,山盤薦霜梨。
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饑。酸棗垂北郭,寒瓜蔓東籬。
還傾四五酌,自詠猛虎詞。近作十日歡,遠為千載期。
風流自簸**,謔浪偏相宜。酣來上馬去,卻笑高陽池。
——〔唐〕李白
《尋魯城北範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範置酒摘蒼耳作》
杜甫與李白在山東一路遊曆,騎馬喝酒,談詩放歌,十分快活。這段一同前往拜訪李白友人的小故事,在杜甫的詩中也有記載。
不過杜甫倒是沒有記下偶像兼好友的有趣囧事,在他眼裏,李白是有才華的代名詞,他將李白視作親哥哥。詩中寫兩人去範氏莊拜訪的前夕,還一起喝酒大醉,醉後蓋了一床被子酣睡,可見作這首詩時的杜甫,與李白的友情已經升溫不少。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
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
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蓴羹?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唐〕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
從兩人結伴同遊時發生的小故事中就能看出,杜甫與李白共遊的這段時光過得十分愉快。第二年秋,兩人分開,杜甫記起這段時光,又提筆寫下一首《贈李白》,在他的腦海中,李白大醉放歌的狂士形象揮之不去,伴著去年秋天的景色,當真是詩仙風采,詩中每個字都帶著滿滿的欣賞。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唐〕杜甫《贈李白》
後來杜甫為李白寫了很多詩,從剛剛分別的秋天,寫到春天。而且在他的一生中,很多詩都與李白有關。從杜甫的詩的題目中就能看出來:《春日憶李白》《夢李白二首》《冬日有懷李白》《天末懷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與杜甫分開的李白也飽含不舍之情,離別時,他寫道:“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他還曾寫下了:“思君若汶水,浩**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
04
對於青年時期的杜甫來說,李白的灑脫飄逸深深影響了他。
後來,杜甫過得並不好,他來到了李白曾經輝煌過又傷心遠走的長安,在這裏,參加了一場唐玄宗組織的考試。
當時唐玄宗的打算是,看一看是否有一些有才之士因為製度原因沒有機會報效朝廷,為避免大好人才流落在外,他特地舉辦一場考試,想要甄選出一批有才能的人。
包括杜甫在內的廣大學子滿懷希望地前來考試,但是他們不知道,此時的唐玄宗已經不理政事,負責考試事宜的人是宰相李林甫,他為自己的利益考慮,大手一揮,於是所有參加考試的學子都落榜了。
不是他們文采、智力不行,而是李林甫根本就不打算讓任何人通過這次考試。
最後,李林甫對唐玄宗這樣說:“所有的賢能人才都已經在報效朝廷,所以這次參加考試的人都是平庸之輩,說明陛下治國有方,天下才子早已成為陛下的得力助手。”《尚書·虞書·大禹謨》中有一句話:“野無遺賢,萬邦鹹寧。”
李林甫為唐玄宗創造了這樣一個幻夢,卻讓杜甫成了一個仕途失意之人。今天的我們知道這是李林甫的一個陰謀手段,是他排除異己的一種方法,但是當時的杜甫不清楚,他還一心一意地想要走進官場。
在這樣的朝局形勢下,杜甫沒有門路,他學著李白曾經走過的路,期望借此獲得垂青。他是努力的,走著李白的老路,同樣作賦寫詩,同樣文筆絕佳。但時移世易,當年的李白成功吸引了皇帝的注意力,而如今皇帝雖然還是那位皇帝,但他已經對朝政不甚在意,也自然不會注意到杜甫了。就這樣,原本驕傲灑脫的杜甫,在鬱鬱不得誌與窮困交加中慢慢改變了。
在青春時光裏,他不愁吃穿,想遊覽的地方說走就走。如今人在長安,在官場的邊緣徘徊,見多了白眼與權勢的威壓,入眼更多的,是與他相似的百姓們在小心翼翼地過著自己的日子。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落魄的杜甫見到了更多社會的陰暗麵。在他的筆下,添了許多平民的艱辛,比如我們熟知的《兵車行》等等。
而就在這樣的情形下,杜甫依然記得他青春裏的那個秋天,那些與好友李白同遊的日子。後來他聽說李白被流放,勾起了他的無盡傷懷與思念,遂寫下一首《不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唐〕杜甫《不見》
杜甫的人生隨著大唐的變化而走著下坡路。生活在大唐盛世的那個青年,在親曆動**後,從浪漫與狂傲中抽離出來。他依舊勇敢無畏,卻因為經曆與所見,而更將自己貼近底層人民的生活。少年出遊的他後來變得更加關心時局,將百姓疾苦看在眼中,成長為具備高尚人格、心懷天下的一代賢才。
雖然未能實現他青年時期“一覽眾山小”的心願,但他卻真真切切與摯友李白齊名,成為能與大唐詩仙媲美的詩中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