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高青年阮籍:不屑社交
魏晉是頗具仙氣的時代,“風骨”這個詞被竹林七賢演繹得淋漓盡致。但這並不是少年阮籍的記憶。阮籍,這個僅憑名字就能讓後人聯想到種種風流事跡的人物,因窮途末路之哭,因隨性不羈的舉動,成為曆史中一抹靈動的靈魂。
但細看之下才發現,這個一生不羈又率性的男子,年少時也曾想過入朝為官,走一條儒學之路。他是家世顯赫的大才之人,亦是孤高清冷的少年,年少時沉默恬淡又高傲,心裏裝著大大的夢想。但魏晉時局動**,官場權勢傾軋,人命成為草芥。
他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因家世地位而不得不謹小慎微地活成另一種樣子。好在他始終保持少年心性,天真永在。
01
一個人擁有好出身是幸福的。
阮籍生於詩書高門,雖然沒有鍾鳴鼎食之家那樣誇張,但父親阮瑀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是後世熟知的“建安七子”之一。阮瑀文學水平極高,深受曹操賞識,是其身邊的得力助手,替曹操草擬過許多公文。
要知道,當時的公文與今天的白話文不同,要求文字簡練優美、表意準確的同時又不失氣度、身份。另外,阮瑀的上司曹操也是一位在文學上頗有建樹的人,對政務上的公文工作自然抓得很緊。
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操拿了阮瑀草擬文書的第一稿在手,細看也挑不出一處需要斟酌筆墨修改的地方,可見阮瑀的文字功底很是不錯。
阮瑀憑本事得曹操青睞,也讓他的阮氏家族都處於掌權者曹操的庇護之下。在那個各地勢力爭搶不休的年代,阮家在阮籍出生之前,就已經做到不缺吃穿,得享一方太平清靜。
對於同時代常常為戰爭災禍所連累的平民百姓來說,這樣的生活是他們不敢想象的。
另外,阮籍還天生擁有一副好容貌。雖說阮籍那才氣卓絕的父親在他2歲時就撒手人寰,沒能親自培養他,但阮籍還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生得氣宇不凡,在詩書禮樂的熏陶下,長成一個相貌堂堂的才子。
《晉書·阮籍傳》中描寫他風采的文字,放到現在言情小說的男主角身上,也沒有什麽不妥當的地方,反而是一種極吸引人的人物設定:“阮籍容貌瑰傑,誌氣宏放,傲然獨得,任性不羈,而喜怒不形於色。”
聰慧、有靈性是一個人的天賦,8歲能寫文章的阮籍就是如此。雖然他幼時沒能接受父親的教導,卻依然好學向上,骨子裏的文學基因亦在,絲毫沒給阮瑀丟臉。
隨著年齡的增長,阮籍的誌向漸漸變得具體。
這個優秀的孩子長成少年,並沒有因為出身高貴而變得風流紈絝。此時的阮籍沉迷學習,學的還都是儒家經典,並不像我們後來認識的他那樣,喜歡玄學,崇尚虛無。
他後來也在詩中提到了這段青春伊始的時光:“昔年十四五,誌尚好書詩。被褐懷珠玉,顏閔相與期。”
這是《詠懷·其十五》一詩中的開頭兩句,詩中的“顏閔”指的是孔子的兩位得意門生:顏回、閔子騫。顏回喜歡學習,而閔子騫又以孝順父母而留下千古美名,這兩位都是少年阮籍的榜樣。此時的阮籍,是希望自己與這兩位人物看齊的。
而“被褐懷珠玉”一句,則是他當時十分讚同的儒學說法:雖然身穿並不華貴的粗布麻衣,但是心靈美,品德高尚。在物質生活不佳的條件下,隻要精神高潔,自己就是最棒的狀態。
這樣看來,阮籍簡直稱得上是一位完美少年,出身、外貌、才學、氣質都出類拔萃不說,還有一身的理想抱負。
02
時光轉眼而逝,大約兩三年的光景後,少年阮籍的一次社交場景被人記錄了下來。
阮籍和叔父一道去了東郡,在那裏,他見到了王昶。王昶與阮籍的叔父交談,卻注意到阮先生身邊這位一言不發的少年,就這樣過了很久,他還是沒見這位少年說過一句話。人都說言行舉止能暴露一個人的很多方麵,比如受教育程度、喜好、品位等等,但阮籍偏偏不說話。這位身在官場的刺史大人看不出少年的心思,因此對眼前這個人的評價是深不可測。
其實,結合阮籍一生來看,如他這般優秀的少年,不說話也許是孤傲,但更可能是謹言慎行。
小說裏的高冷男主角,大多也是這樣沉默寡言的樣子,同樣讓人覺得看不透,因此不敢輕易招惹。這樣的人往往在開口時一語中的,直擊要害。
從阮籍少年時期的社交事跡中可以看出,此時的阮籍並不是那種邪魅狂狷、外放式的人物,相反,他是一個頗為內斂的人。也隻有這樣的阮籍,才能在後來的政治站隊時,冷靜地保全性命,不被拖入深淵。
這位對孔子學說十分讚同的少年,擁有一顆高冷的心。據《魏氏春秋》中記載,阮籍平時的愛好並不是出去社交,而是在家宅著,很喜歡自己跟自己玩:“性恬靜,兀然彈琴長嘯,以此終日。”
如果將這樣一個人放在太平年代,以他天真率性的性格,輔以絕佳才華和家世背景,也許是輔佐明主的賢臣。他的人生期許也許與自己的父親類似,那個傳奇一樣的男子,在曹操這樣的領導下為官,為民生和家國考慮,憑一身才學濟世。
這是二十多歲阮籍心底最深的願望,但事與願違,此時不是太平時節,就連朝局也不似父親那時那般純粹了。
阮籍的世界很簡單,但他所處的時代卻異常複雜。
就在阮籍成了一個有能力一展宏圖的青年時,可怕的政治站隊局麵終於出現:輔佐曹操的父親早早去世,後來曹操也不在人世。朝堂之上,司馬家族勢力越來越龐大,與曹家勢力爭鬥激烈,權力傾軋,朝局不穩,哪兒還顧得上什麽民生疾苦。
漸漸地,阮籍苦苦研習的儒學理念,被司馬家族當作爭奪權柄的利刃,誰反對他們,他們就用儒家思想予以重擊。
這還不算,兩派爭鬥不止,權力的中心就像台風眼一樣平靜而危機四伏,遭殃的是稍外圍的人,而權力的中心隨時變動,一旦被牽扯進去,誰也不能全身而退。
阮籍是謹慎的,他少年起就喜歡獨處,此時依舊不停思考。想保全性命,不是要在權勢集團的撕扯中努力站好隊,而是不要有牽扯。
03
籍本有濟世誌,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
——〔唐〕房玄齡等《晉書·阮籍傳》
描寫阮籍放棄自我理想的這段文字寫得甚是清淡,但那“酣飲為常”四個字,與前期的“誌氣宏放”相比,多少讓人覺得無奈。
他將理想抱負擱置一邊,心裏不知道經曆了怎樣的起伏,這樣的才子才有了這樣的決定。他是個讀書人,卻無法如他在書中看到的曆代讀書人那樣成為濟世之才。
阮籍放下了手中的書本,苦悶需要排解宣泄,他執起酒,張口灌了下去。朝堂上的那些人用儒學攻擊別人,冠冕堂皇,惺惺作態,他不願意。
放棄自己的理想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我們因為很多客觀的原因,不得不與年少的夢想告別,無奈地放棄之後,或時常與人說起那段經曆,或從此不再提起。而阮籍放棄理想的痛苦,卻因為朝局形勢的緊張壓抑,無法與人言說,他隻能做個世人眼中的癲狂之人。
就這樣過了很多年,但是阮籍太過優秀、耀眼,還是沒能逃過朝局勢力的拖拽。
這時的阮籍30歲出頭,有人說他“俊而淑悅,為誌高”,溢美之詞傳入蔣濟耳中。他是當朝太尉,身邊需要有才學、有能力的人幫助他處理一些公務。蔣濟大喜之下,計劃將阮籍招進自己的辦公團隊。
此時還沒有科舉製度,想做官的人如果得到蔣濟這樣的征辟,是一次很好的入仕機會。
謹慎的阮籍不知從什麽地方聽說了這件事,卻並沒有感到開心,因為他早已放棄入朝為官。得到消息後,他反而為自己的性命擔憂了起來。於是他提筆寫下了一篇頗為自謙的謝絕信:“籍死罪死罪。……今籍無鄒上之德而有其陋,猥煩大禮,何以當之?方將耕於東皋之陽,輸黍稷之餘稅,以避當塗者之路。負薪疲病,足力不強,補吏之召,非所克堪。乞回謬恩,以光清舉。”
簡而言之,就是本人無才無德無力,謝絕做官。
收到阮籍婉拒的蔣濟,聽說阮籍已經動身出發,人都到了都亭。久在官場的蔣濟心中一動:原來給我的《奏記》不是拒絕,而是自謙,文人嘛,一向謙恭知禮,向來皆是如此,他了解的。
於是,蔣濟派人去迎接阮籍,迎接的人去了又回來,稟報他說阮籍已經離開了。蔣濟覺得自己好像被人耍了一樣,十分不高興,他叫來自己的掾屬王默。這個王默正是幫他打聽阮籍詳細情況的人,是他回來告訴自己,那阮籍真的是高才——自己也就是招個掾屬而已,卻被來回戲弄!
王默見蔣濟心情差,自覺前途無望,無奈之下提筆給阮籍寫了一封信。
他是害怕的,雖然他什麽都沒做錯,卻也隻能一邊承受著來自上司的怒火,一邊戰戰兢兢地去解決問題。而這種夾在中間的無能為力,也許就是阮籍拒絕蔣濟聘任的原因之一吧。
04
之後,阮籍迫於形勢做了一回官。
大概是王默的信讓阮籍無法拒絕,那位無奈的掾屬在寫給阮籍的信中勸說他,希望他能再考慮一下這件事。
受征辟本就是大事,更何況阮籍還拒絕了一回,勸阮籍接受征辟成了眾人眼中的頭等要事。阮籍的同鄉、親戚可能像今天的七大姑八大姨催著青年們快點結婚那樣,用各種方法對阮籍進行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於是,在這樣“眾望所歸”的勢頭下,在同鄉、親戚的勸導下,在蔣濟的怒氣與王默的害怕中,阮籍屈服了。
他縱然千般不願,卻也存有一絲希望,想著如果有機會,說不定這次為官也是一個尋求改變的良機。
阮籍的這一次入仕,帶著一絲無奈的意味,諷刺的是,他記得少年時的自己,還是向往入朝為官有一番作為的……
隨波逐流不是阮籍的風格。他想過逆轉現狀,卻在親曆政治場後,看清了那無盡的深淵。恬淡又孤高的阮籍,用最短的時間看透政局的黑暗,不久就辭官了。
阮籍這次辭官的理由是身體不佳。在後來的時光裏,他依舊常以身體原因為借口,辭去了多次在朝為官的機會,好讓自己漸漸遠離政權的傾軋與廝殺。而他也因為謹慎得以保全自身。《晉書·阮籍傳》中記載了他的三次“死裏逃生”:“太尉蔣濟聞其有雋才而辟之,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濟大怒。於是鄉親共喻之,乃就吏。後謝病歸。複為尚書郎,少時,又以病免。及曹爽輔政,召為參軍。籍因以疾辭,屏於田裏。歲餘而爽誅,時人服其遠識。”
不僅當時的人們對他的遠見感到讚歎,如今我們對照曆史,看到後來嵇康因得罪鍾會而被讒言害死,也會覺得幸好阮籍早早走出了是非之地。當然,我們也少不了為當時的名士們捏了一把汗。
阮籍一生中有過很多世人讀不懂的舉動。比如連續兩個月醉酒,神誌不清;比如在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之下,醉酒後躺在女性身側休息;又比如聽聞母親逝去卻堅持下完一局棋……
當時的人罵他荒唐,卻看不清這些怪異舉動背後有他謹慎中包裹著的精神內核,是他將自己對現實局勢的失望、痛恨掩藏起來所流露出的最真實的情感。
如今我們在阮籍的詩中,能讀到玄學意境,亦能從阮籍後來的事跡中,找到多數人心之向往的率性與風骨。而這些是最初的少年阮籍不曾想過的未來。
這個曾經躊躇滿誌的少年,因時局動**而經曆了巨大的轉變,但性格中的恬淡傲物卻一生不變,這是他不失本心的原因所在。
平生少年時,輕薄好弦歌。西遊鹹陽中,趙李相經過。
娛樂未終極,白日忽蹉跎。驅馬複來歸,反顧望三河。
黃金百鎰盡,資用常苦多。北臨太行道,失路將如何。
——〔三國〕阮籍《詠懷·其五》
阮籍的青春期活得十分自在,宅在家裏彈琴長嘯好不悠然,順從心意又滿懷理想,像那小說男主角一樣吸引人眼球的光芒,是他與我們共同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