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達人懷素:這一路走來都是為了寫
書法圈中的大牛、草書元老懷素,是與張旭齊名的狂草書法大師。人們常說的“顛張狂素”,其中之一就是懷素。懷素的狂草奔放流暢,一氣嗬成,而少年懷素的性格也是這樣爽利暢快。
他是個執著到底的人,為了練字而種芭蕉樹,為了學習筆法而外出遊學多年;他是個人緣極佳的人,唐代詩歌體裁盛行,他得了李白、蘇渙等詩人為他寫的詩。這個少年的人生很簡單:誌在狂草,一生用功亦為了狂草。
在懷素的少年時光裏,全是為自己一生的理想而不停努力的身影,步履不停,求仁得仁。懷素少年時的經曆,是圓滿人生的勵誌經典。
01
這天,一個10歲的孩子萌生出了一個想法——出家。
此時是唐朝,開元盛世將盡,人們並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噩夢般的戰亂——安史之亂。這是大亂前的唐朝,在一派繁華中,朝局已經不複清明。
這個孩子的家族幾代都為官,不是那種能夠攪弄風雲的大官,隻是基層縣官,不求聞達於諸侯,但望世代相繼平平安安罷了。孩子的長輩中有一個人對他影響很深,那就是他的伯祖父,人們叫他惠融禪師。
這位伯祖父寫得一手好字。人們學習書法,喜歡找到自己所欣賞的名家字帖來模仿。惠融禪師模仿的名家是歐陽詢,已經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
惠融禪師對這個孩子的影響是很深的,也許就是因為這位伯祖父,他才接觸了佛門義理與書法,並漸漸喜歡上了它們。
在10歲這一年,這個孩子拋卻了世俗的姓氏和身份,成為一名僧人。父母聽了他的想法,苦勸無果,隻得由著他出家了。此後,“藏真”是他的字,而他有一個後世更為熟知的名字——懷素。
懷素是個什麽樣的人呢?
他是個會為一件事執著到底的人。
他從小喜歡書法,也知道要勤加練習,可當時雖說是大唐盛世,人民生活水平不錯,僧人也領酬勞,但紙張對於並不富有的懷素來說,依舊屬於高消費商品,更別說拿來練字了。
可是就這樣輕易放棄嗎?
不。
沒有紙的懷素找了個頗具詩意的替代品:芭蕉葉。
芭蕉葉經常出現在古人的文化記憶中,王維的七律詩中就有“雨打芭蕉葉帶愁,心同新月向人羞”的句子。而後來在曹雪芹所著的《紅樓夢》中,才女賈探春鍾愛蕉葉,自號“蕉下客”,為此林黛玉還以“蕉葉覆鹿”的典故打趣她。
巨大的蕉葉到了懷素這裏,就成了他寫字的“紙張”。
蕉葉鋪開很大,方便寫字,而且一棵樹上蕉葉多,摘下一片寫完就可以丟棄,另有一片新葉等著自己下筆,再者芭蕉樹會不斷地生長,葉子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後來成名的懷素和茶聖陸羽相識後,給他講了這段故事,陸羽記在了他的《僧懷素傳》中:“時酒酣興發,遇寺壁、裏牆、衣裳、器皿,靡不書之。貧無紙可書,嚐於故裏種芭蕉萬餘株,以供揮灑。書不足,乃漆一盤書之;又漆一方板,書之再三,盤板皆穿。”
大書法家王羲之勤於練字,練完後會在池水中將沾有墨汁的毛筆洗幹淨,他日日如此,以至於洗筆的池水被墨汁染黑,成了墨池,而懷素的刻苦程度也不相上下。在陸羽的記錄中,一棵樹的蕉葉是完全不夠懷素練字的,所以他種了上萬棵芭蕉樹。除此之外,懷素練字的工具還有漆盤和漆板,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懷素寫穿了它們!
02
懷素勤學苦練的事跡不止陸羽一人有所記錄,在《唐國史補》中,文學家李肇寫道:“懷素好草書,自言得草聖三昧,棄筆堆集埋於山下,曾曰‘筆塚’。”
也就是說,懷素的勤奮還體現在了把筆寫廢了這點上。
此時懷素二十出頭,雖然還不是書法大家,卻已經寫得一手好字,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他刻苦勤學,喜歡寫字,也崇拜李白。在少年懷素的眼中,李白是一位性格瀟灑狂放的前輩。
而當時,李白剛剛從被長期流放的危險中解脫出來。
此時安史之亂已經爆發,李白也早已不是那個能“令貴妃研磨,力士脫靴”的得意之人,可性格卻依舊狂傲不羈。五十多歲的李白不慎被卷入政治鬥爭,以幕僚的身份參與了唐玄宗李隆基兒子們的奪位之戰中,他是十六皇子李璘的幕僚,但當時的太子是三皇子李亨。
本來於皇位無望的李璘,眼見大亂已起,燃起了雄心壯誌,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即使不是太子,不爭取一下,焉知自己不能成為一代梟雄?
李璘的計劃是趁著安史之亂,以平定叛亂拯救危局為借口,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最後憑實力當上皇帝。可惜他的計劃失敗了,兵敗之時也是他的殞命之日,已經登基的李亨把幕僚李白抓了起來,大筆一揮準備腰斬詩仙。
為了救李白一命,平定安史之亂的有功之臣郭子儀再三求情,這才把李白從鬼門關拉了回來,但為李璘做幕僚這個行為屬於從逆之罪,無法輕饒,於是李白被判流放夜郎。
夜郎遠在現今貴州西部和北部及雲南東北部、四川南部,流放路途凶險,不少人受不住苦難而就此離世。但李白運氣好,剛走到巫峽的白帝城,就碰上皇帝發布了大赦令。本來要受苦受難跑去夜郎,如今重獲人身自由可以返回故地,李白心中愉悅,寫下了一首七絕詩,名叫《早發白帝城》。
這邊,已到知天命年紀的李白正經曆著起伏動**,可見在亂世之中,就算是早有盛名的詩仙,也難免遭遇流離之苦。而另一邊,弱冠之年的懷素卻正憑借僧人身份而置身紅塵之外。懷素在寺院內有一方自己的清淨天地,並且也因草書寫得好而有了一定名氣,當時也有人為這位青年寫詩,說他“於今年少尚如此,曆睹遠代無倫比”。
小有名氣的懷素有了自己的粉絲,是一件喜事,而令他更為高興的是自己的偶像李白此時正在零陵。偶像從大難中脫身,途經自己所處的地方,這是多麽難得的麵見詩仙的機會!
懷素很幸運,跟年長自己三十多歲的李白相見後,兩人十分投緣。當時關係不錯的文人喜歡結伴交遊,因此懷素與李白就同行共遊零陵山水。
他雖然是僧人,卻也喜歡喝酒,而李白更是一個對酒情有獨鍾的人。兩人一同醉酒,一個是酒中詩仙,一個是書法狂僧,雖然年齡相差大,但兩人的性格又都不在乎這些,在李白的眼中,這個名叫懷素的青年僧人,所寫草書獨步天下,相當欣賞他。
有了這場相遇,懷素的心願達成了,李白更是為他寫下了一首極富想象力的詩,讚美懷素的書法。
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
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氣涼,酒徒詞客滿高堂。
箋麻素絹排數箱,宣州石硯墨色光。
吾師醉後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
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
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鬥。
怳怳如聞神鬼驚,時時隻見龍蛇走。
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
湖南七郡凡幾家,家家屏障書題遍。
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
張顛老死不足數,我師此義不師古。
古來萬事貴天生,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
——〔唐〕李白《草書歌行》
根據後來郭沫若先生的考證,這首《草書歌行》的作者,正是李白。
03
雖然在詩仙的眼中,大書法家王羲之和張芝都比不過懷素,而張旭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式,但一句“我師此義不師古”,卻成為後世評價懷素早期作品的一個說法。
在李白的眼中,“不師古”是不被古人書法框架所限製,是別具一格的自我創新,是一種獨特的存在。但在大多數人眼中,“不師古”卻引申為未入法門的意思,也就是說,青年懷素的書法還遠在書法大門之外,沒有習得書法中的精髓,對名家的作品沒有領悟到真諦。
草書追求的是狂亂中的美感,懷素雖然有了李白的欣賞和鼓勵,卻也心裏明白,自己的書法還沒有達到自己所求的那種境界,而問題就出在這筆法上麵。
於是,懷素在30歲這一年開始出門遊學了。
懷素所經之處甚多,當真做到了行萬裏路,讀萬卷書。在他的遊學經曆中,比較有名的是到廣州這一站,這裏有精通楷書的大書法家徐浩。當時徐浩任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兼禦史大夫,懷素為了找到名家求得指點,一路奔赴廣州。
在懷素前往廣州的途中,遇上了詩人蘇渙。他聽了懷素的計劃,為他寫了一首《贈零陵僧》,蘇渙在詩中除了盛讚懷素的草書外,還將其比作裴旻將軍的劍舞、吳道子的畫作。在當時,裴旻和吳道子都是各自業界中的“大牛”,由此可以看出蘇渙十分看好這位青年。
蘇渙還在詩中誇讚了徐浩,並表示如果懷素能得到徐浩的賞識,那之後這個青年的作品必將大紅。
張顛沒在二十年,謂言草聖無人傳。
零陵沙門繼其後,新書大字大如鬥。
興來走筆如旋風,醉後耳熱心更凶。
忽如裴旻舞雙劍,七星錯落纏蛟龍。
又如吳生畫鬼神,魑魅魍魎驚本身。
鉤鎖相連勢不絕,倔強毒蛇爭屈鐵。
西河舞劍氣淩雲,孤蓬自振唯有君。
今日華堂看灑落,四座喧呼歎佳作。
回首邀餘賦一章,欲令羨價齊鍾張。
琅誦□句三百字,何似醉僧顛複狂。
忽然告我遊南溟,言祈亞相求大名。
亞相書翰淩獻之,見君絕意必深知。
南中紙價當日貴,隻恐貪泉成墨池。
——〔唐〕蘇渙《贈零陵僧》(一作《懷素上人草書歌》)
蘇渙對懷素向徐浩求學這件事頗為看好。但事實上,雖然懷素遠道拜訪求學,還有大詩人寫詩讚美,但此次的學習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懷素雖與李白投契,卻與徐浩的性格差距極大,徐浩表示:“字還是端正的好,狂草我欣賞不來。”
懷素並不氣餒,遊學的下一站是長安,正好,他的好友張謂也要進京赴職,張謂表示自己在京圈有些朋友,可以為懷素引薦,兩人一拍即合,一同上路。
唐朝時期的長安,是政治經濟中心,這裏極為繁榮,應有盡有,很多人都能在此找到心之所向。懷素也沒有白來,在這裏他見到了難得一見的名家作品,比如《曹娥碑》,還有王羲之、王獻之的作品等。
雖然沒有得到那種醍醐灌頂式的學習體驗,但懷素這一路走來,豐富的見聞也令他受益良多。在懷素的《自敘帖》中,他提到了這段在長安的遊學經曆,雖然他性格張狂,書法也是狂草,但行文卻是謙虛的。
然恨未能遠睹前人之奇跡,所見甚淺。遂擔笈杖錫,西遊上國,謁見當代名公,錯綜其事。遺編絕簡,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無疑滯。魚箋絹素,多所塵點,士大夫不以為怪焉。
——〔唐〕懷素《自敘帖》
04
懷素一生執著於狂草,遊學期間時時鑽研筆法,見過名家字帖後,更是認為以自己現在的水平,需要有老師指導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雖然時常有人稱讚他的筆法,但他學習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滯。
30歲後的懷素,對自己的認知非常清晰。他沒有因為眼前的成績就洋洋自得,也未因身處繁華的長安而忘記了遊學的目的。
他做事最大的優點在於執著,無論要付出多少的時間和努力都不會放棄,從少年起就是如此。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懷素的堅持下,從好友陸羽《僧懷素傳》的記載中可以了解,懷素後來真正悟出了書法的真諦。
懷素心悟曰:“夫學無師授,如不由戶而出。”乃師金吾兵曹錢塘鄔彤,授其筆法。鄔亦劉氏之出,與懷素為群從中表兄弟。至中夕而謂懷素曰:“草書古勢多矣,惟太宗以獻之書如淩冬枯樹,寒寂勁硬,不置枝葉。張旭長史又嚐私謂彤曰:‘孤蓬自振,驚沙坐飛,餘師而為書,故得奇怪。’凡草聖盡於此。”懷素不複應對,連叫數聲曰:“得之矣。”
——〔唐〕陸羽《僧懷素傳》
有人說鄔彤是懷素的表叔,這篇傳記中,陸羽卻說他是懷素的一位表兄弟。鄔彤師從張旭,也是顏真卿的同窗。在鄔彤看來,王獻之的書法是冬日的枯枝,幹淨利落又有力,他又想起自己的老師張旭曾告訴他:“孤蓬自振,驚沙坐飛。”
這句話出自《蕪城賦》,是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鮑照的作品,講的是當時廣陵城內繁華與衰敗的景象。
作為書法家的張旭從這句話裏,看出了筆法的動態感,在他眼中,這不是廣陵城,這是狂草的意態,便將這種體悟留給了鄔彤。
因緣巧合下,鄔彤將這八個字告訴懷素。已經練習許久又所見甚多,恰卡在瓶頸的懷素,也許正是差著這樣一句高水平的點撥。在聽了鄔彤說的話後,他當真有了一直在尋找的醍醐灌頂之感。懷素有了這樣的了悟,便漸漸成長為一位修養甚佳的狂草藝術家,成了與張旭齊名的狂草達人。
懷素是一個從始至終都優秀如一的青年,所作所想皆是為了寫出更棒的狂草。青春裏乃至這一生都執著信念為一事,因此懷素一路走來,遇上了很多欣賞他、願意幫助他的人。他從來都有堅定的目標,讓我們想起青春時代遇上的那些執著於理想的人,他們的行為常常不被眾人理解,卻總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也許懷素就是這樣的脫俗之人,在不為人知的時光中暗自努力,到了眾人目光匯集處,便是一如既往的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