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悟青年陳子昂:習武救不了我自己
陳子昂跟隨初唐四傑的步伐,率先將寫實風的潮流引入詩歌創作,為後來的唐代詩人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寫作大門。作為文學創作界的先驅人物,陳子昂的詩重在言之有物,該特點影響了後來一批批的偉大詩人。
然而,最初的少年陳子昂,卻是個不知詩書為何物的富家子弟。是什麽讓他一下子愛上文學,又走入官場,以一腔熱血直言進諫呢?陳子昂在他青春的尾聲裏幡然醒悟,憑借自己的機智與果斷,解決了橫亙在麵前的一個個問題,一步步走入仕途,努力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01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唐〕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這是陳子昂隨武攸宜軍隊出征至幽州時所作。
幽州台又被稱為黃金台,這裏曾留下燕昭王當年施恩吸引人才的故事。滿懷抑鬱的陳子昂聯想到了自己的境遇,不禁感歎幽幽天地,悲愴之情隨淚水一起流露出來。
這時的他懷才不遇。明明自己有向聖上進言好的政見和處理方法,偏偏主政之人從來不聽不用。年近不惑的陳子昂,此刻內心無限悲痛苦悶,完全沒有了青春時的那份熱血與率真。
不過說起年輕時的陳子昂,那時他並沒有如此的才華氣度,隻是個無憂無慮的公子哥兒。根據《新唐書·陳子昂傳》和《陳子昂別傳》中的描述,18歲的陳子昂是個幸福的富二代,愛玩,調皮。他打獵射箭很好,一身江湖遊俠氣概,卻對詩文一竅不通。這個18歲的富家子弟,怎麽會在二十年後成了一個有才情和抱負的官員呢?
這要從他的幡然悔悟說起。
回看《新唐書·陳子昂傳》與《陳子昂別傳》,兩處典籍中的記載都指明,陳子昂來到當地的鄉學後便有所頓悟。前者說他為自己什麽都不知道而十分後悔,因此發奮讀書。而後者則直接說,入鄉學本身就是陳子昂轉變的理由。
無論如何,陳子昂的改變一定是來源於自身的。他如浪子回頭般,一下子就有了願意讀書學習,一心求上進的想法。
子昂十八未知書,以富家子,尚氣決,弋博自如。它日入鄉校,感悔,即痛脩飭。
——〔宋〕歐陽修等《新唐書·陳子昂傳》
奇傑過人,姿狀嶽立,始以豪家子馳俠使氣。至年十七八未知書。嚐從博徒入鄉學,慨然立誌。因謝絕門客,專精墳典。數年之間,經史百家罔不該覽。尤善屬文,雅有相如子雲之風骨。
——〔唐〕盧藏用《陳子昂別傳》
原本遊戲人間的陳子昂,就這樣成了一個強迫自己發奮讀書的上進青年。雖然他不像很多名家那樣,在幼童時期就會背經作詩,甚至比大多數人都起步晚了很多,但他專心於讀書這一件事,從醉心於同友人騎射遊玩的富二代,變成了每日在詩書堆裏閉關修煉的神秘人物,短短幾年就有了長足的進步。
陳子昂好友盧藏用在為他所作的別傳中,說陳子昂發奮研讀的主要是墳典和經史百家,其中,墳典指的是各類古籍,而經史百家則是綜合性極高的各領域經典書目。通過鑽研學習這些典籍,陳子昂在幾年的時間裏,從一個一無所知的少年,成長為能與漢代的司馬相如和終軍相媲美的人物。
司馬相如是西漢的大辭賦家,文采風流,而與他同一時期的終軍則是著名的政治家與外交家,以其在青年時期就刻苦學習、能言善辯著稱。盧藏用在《陳子昂別傳》中用這二人的才學形容僅幾年學齡的陳子昂,可見這個年輕人不僅專注度不錯,悟性也很高。
02
其實,早期的陳子昂雖然不學無術,卻也算出身於文士家庭。陳家祖上在梁朝時就有才名,到了陳子昂父親陳元敬這一代,陳家不僅有文化底蘊,而且還積累了不少財富。
陳元敬年輕時,家鄉射洪縣遇上饑荒。麵對父老鄉親日日忍饑挨餓的局麵,陳元敬身為本縣的富人,毫不猶豫地捐出一萬石粟米,以供全縣人度過饑荒,這給當時的人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樂善好施的他還通過了明經科考試,後來被授予文林郎的官銜,由此可以推斷,陳元敬是一個德才兼備的富豪。
有陳元敬這樣優秀的父親,也許陳子昂成長時早就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中,明白了何為大義,也已經有了部分文化沉澱。
隨著讀的書越來越多,陳子昂也和許多古代的飽學之士一樣,希望利用自己的知識,為朝廷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因此,他躊躇滿誌地離開了射洪市,帶著一身希冀,去往長安。
射洪市位於今天的四川省境內,陳子昂從家鄉出發,需要經過巫峽才能到達長安。20歲的陳子昂途徑巫峽,寫下一首《度荊門望楚》。此時他沉浸在三峽風光裏,覺得自己未來無限光明。多年後,經曆人世滄桑的李白自比楚狂陸通,意在放棄和歸隱;而此時他的前輩陳子昂卻不同,他初次離開家鄉遠遊,內心激動澎湃,帶著無所畏懼的狂氣與傲氣。
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台。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
城分蒼野外,樹斷白雲隈。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
——〔唐〕陳子昂《度荊門望楚》
在長安,陳子昂來到最高學府國子監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學習,並報名了次年的科舉考試。然而,盡管陳子昂學術上小有所得,但依舊沒能一舉通過科考。陳子昂心想,也許是自己的學問還不夠。他起步比別人晚很多,年少時大把的好時光都在任性遊樂,第一次科舉失敗也屬正常。於是,陳子昂回到射洪縣,繼續埋頭學習。
三年後,陳子昂再次來到長安參加科舉。有了一次的失敗經驗,和三年多的充分準備,他這一次是帶著極大的信心而來的。
但是這一次,陳子昂的名字,依舊不在榜上。
第二次麵對失敗的陳子昂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懷疑自己。陳子昂分析,在這裏考試是需要名氣的:參加科舉閱卷的各位老師,更傾向於給才名出眾的考生打高分,而像他這樣籍籍無名的人,就算考卷答得再好,也自動丟掉了很大一部分的隱藏分數——印象分。
為此,在長安沒有什麽後台的陳子昂,開始為自己的出名想起了辦法。23歲的陳子昂深知輿論的力量,也知道如何一步步包裝和推銷自己。
03
此時長安街坊內,有人正在賣一把胡琴。那胡琴看上去一般,商販卻喊價上百萬貫錢,一時間,圍觀的人多,但真正願意去出錢買下這把琴的人卻遲遲沒有出現。
少有人能一下子花這麽多錢買一把琴,人們議論紛紛,引得各路土豪權貴也來觀看了。
大家都在好奇,究竟是怎樣的一把胡琴,能賣得如此天價。圍觀的人群其實也想看看,到底長安城裏哪個有錢人會來把這琴買走。
這時候,陳子昂出現了。
他毫不猶豫地出手,以200萬貫錢買下了這把胡琴,那個樣子,頗有他之前在家鄉玩樂時一擲千金的氣魄,隻是今日的他不是來揮霍享樂的,而是另有打算。眾人紛紛側目,都想知道這個出手闊綽的年輕人是個什麽來頭。
被人注意到,才是陳子昂真正的目的。但他此時卻對滿懷疑問的眾人說,自己擅長彈奏胡琴,如果想聽的話,明天就來宣陽裏共同欣賞吧。
第二日,在長安宣陽裏,陳子昂出錢辦了一場盛大的宴會,名義上是為了他那把價值不菲的胡琴。土豪手筆加上昨日的土豪行為,吸引了一眾名流前來赴宴。
宴會上,陳子昂麵對著自己新入手的這把琴,對眾人說了一段話:“我,陳子昂,這樣一個詩文寫得好,留下數百卷文章的人,一直默默無聞。”
說罷他眼神停留在胡琴上,滿是嫌棄,繼續說:“這種低賤的樂器,也不是什麽了不起的人製作的,卻售價高昂,這合適嗎?”
則酒肴畢具,置胡琴於前,食畢,捧琴語曰:“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馳走京轂,碌碌塵土,不為人知。此樂賤工之役,豈宜留心。”
——〔唐〕李冗《獨異記·伯玉摔琴》
他最後一句聲調拔高,似乎十分不滿,前來赴宴的眾人還沒反應過來,就聽見一聲巨響——陳子昂將他昨天剛剛花重金買到的胡琴,重重摔在了地上!
賓客們大吃一驚。
如果說剛才這一番粗魯行徑,是陳子昂18歲前最擅長的事,那麽接下他以文會友,用的便是18歲以後,將自己關在書房裏所學會的知識。
在眾人無比好奇、又不知如何應對之際,陳子昂命人將自己真正要宣傳的東西——早已準備好的原創文章,分發給座中的眾人。
比起一個個找熟人托關係,求名流文士們讀一讀自己的作品,在大家對自己的好奇心達到頂點的時候分發自己的詩文,無疑能取得更好的宣傳效果。
明代著名劇作家馮夢龍曾對這件事留下這樣的評價和感慨:“唐人重才,雖一藝一能相與驚傳讚歎。故子昂借胡琴之價出奇以市名,而名果成矣。若今日,不惟文軸無用處,雖求一聽胡琴者,亦不可得。惜哉!”
可見當時長安城的文藝風氣,也給陳子昂幫了不少忙。之後,陳子昂名氣大漲,成了話題度與關注度都居高不下的才子,“伯玉摔琴”也成了當時的熱點新聞。
04
兩年後,有了名氣,同時也在不斷深造的陳子昂終於通過科考成為進士,成了官員預備團隊中的一員。這年,陳子昂25歲,也是在這一年年初,大唐正經曆著風雲變幻。
唐高宗李治於上一年年底駕崩,此時正是武則天為李治準備喪儀、安排陵墓的時候。
李治病逝在東都洛陽,但武則天希望將皇帝遺體送回長安的乾陵安葬。這件事工程浩大,需要動用極大的人力與財力,還需要前後好好計劃一番,雖然此時大唐內憂外患,但在武則天看來,這件事非做不可。
因為回到長安,是高宗生前就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上曰:“蒼生雖喜,我命危篤。天地神祇若延吾一兩月之命,得還長安,死亦無恨。”是夕,帝崩於真觀殿,時年五十六。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本紀第五·高宗下》
陳子昂可不清楚高宗生前的遺願。
以他的角度來看,大唐政局不穩,處處需要耗費精力管理製衡,實在無法分心為高宗安排如此費時費力的安葬活動,直接葬在洛陽就已經很好了。
為了勸武則天打消這個念頭,陳子昂寫了近兩千字的《諫靈駕入京書》,試圖從各個角度說服武則天。
一向愛才的武則天見到陳子昂的諫書,雖然內心主意已定,卻也感歎這個年輕人不僅勇氣可嘉,而且從諫書的文筆來看,確有才華。於是武則天授予他麟台正字的官職,不久後升為右拾遺,是專為皇帝提意見的諫官。
如果說陳子昂摔琴之事,是他為入仕途特意安排的炒作行為,那麽,他25歲時呈給武則天的《諫靈駕入京書》雖令他獲得官職,卻並不是他為達入仕目的而有意為之的。這封諫書,是陳子昂真正為了民生與國家大計而寫就的。
因為從陳子昂一路為官的表現來看,他一直直言進諫。即便多次受到無視與排擠,他依舊耿直如斯,不改初心。
唐代文學家梁肅在《補闕李君前集序》中評論他“以風雅革浮侈”,文字剛健,一改以往的浮華風氣,無論是詩文還是諫言,都透露著一股以民生為己任的氣魄。
也許,從陳子昂自己決定發奮攻讀聖賢書的那一刻起,心懷天下與百姓民生的那份責任感,便根植於他的內心了。
看來讀書不僅能讓人明理,還能讓一個人從愛玩的富二代,變成憂國憂民、胸懷廣闊的偉大詩人。也正是這份胸懷,讓起步晚於普通學子的陳子昂,成了唐代眾多詩人的前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