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科青年薑夔:人生真的寂寞如雪
南宋詞人薑夔的詞風境界別具一格,是騷雅詞派的最佳代表人物,也是與辛棄疾、蘇軾齊名的一代文學家。除此之外,薑夔在書法、音樂等領域也頗有造詣,是個不可多得的全才。但奇怪的是,如此優秀出眾的他,卻在青春時期屢屢考試失敗,前後耽誤十年時間,都沒能通過科舉考試的第一關。這究竟是因為教育體製的不健全,還是歸咎於考試係統的不規範?抑或是薑夔誌不在此,故意為之,還是像陸遊一樣得罪了重要人物?
然而真正的答案卻是因為薑夔偏科。因為偏科,他是友人眼中才華橫溢的寶藏青年,同時也是科考中最失敗的落魄考生。時而極雅,時而極慘,也是他人生裏獨一份的孤寂體驗了。
01
薑夔雖說來自一個公務員家庭,家世卻並不顯赫。
薑夔的父親早年是一位進士,做過的最高官職是小小的知縣。比起那些在京為官或位極人臣的公務員來說,薑夔的家庭起點不高,但這樣的出身與那些來自非官員家庭的年輕人相比,於仕途一道還是有些益處的。
幼年的薑夔跟隨在父親身邊。早年他的父親在江西新餘做縣丞,薑夔便從小在新餘縣長大,後來他的父親升任知縣來到了武漢,薑夔就跟著父親搬家到武漢生活。
按照正常情況來說,父親一路升遷,家庭條件越來越好,或許等到薑夔再長大一些,還能在父親的高位下羽翼漸豐,成長為官二代中的新星。
然而還沒等薑夔長大,事業正往高處發展的薑爸爸就病倒了。一家之主不幸亡故,讓薑夔本就不出眾的出身變得更加黯淡。
此時的薑夔還沒有成年,不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隻能依靠姐姐,在姐姐的庇護下長大。多年後,弱冠之年的薑夔回到籍貫所在地參加解試,卻未能達到錄取分數線。
第一次失敗不能說明什麽,多少文人首戰失敗,沒關係,再來。年輕的書生心中滿懷期待地想著,繼續投入學習。
第二次失敗也不能代表什麽,這正好是檢閱自己知識儲備的機會。薑夔想,自己還年輕,可以不斷積累經驗。
第三次失敗又不是永久的失敗,不如再給自己一次機會,相信自己,下次一定能考上。
第四次失敗。算了,不想考了。
就這樣,饒州鄱陽的考生薑夔,在十年的時間裏共參加了四次解試,走過了從少年到青年的光陰。
他內心崩潰,心中可能還隱隱排斥考試。
要知道,解試在當時的科舉考試係統中,隻是最初級的一輪。在解試中,和薑夔競爭的隻是一小部分人,如果他通過解試,還需要到京城參加省試,這是由禮部主辦的全國範圍內的考試。通過省試,接下來就是該進入皇帝主考的殿試了。
如果說第二輪的省試是全國精英間的競爭,那麽殿試就是在精英中的精英之間發生的一場不會流血的廝殺。
薑夔的第一輪考試就用了十年的時間,就算入圍,後期的考試競爭激烈,他還有更長的路要走,況且他連入門級考試都沒有通過。難道年輕時的薑夔學習真有那麽差嗎?
並不見得,下麵這首出現在高中語文課本,需要背誦全文的詞,正是他23歲時所作。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宋〕薑夔《揚州慢·淮左名都》
生於南宋時期的薑夔,麵對國家常年與金國對峙的形勢,與年長他十餘歲的辛棄疾等人一樣,都有著這個時代文人特殊的愛國情懷。
此時23歲的他途經揚州,本想著好好欣賞一番揚州美景,卻未能在江淮軍與金人開戰之前到達,隻能看見戰後的情景。此次遇襲反擊的戰役中,南宋軍隊戰敗,整個國家陷入沉鬱之中,大戰過後的揚州城,隻留下一片蕭條與淒涼。
繁盛與衰敗的對比,絲竹與號角的反差,讓年輕的薑夔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揚州慢·淮左名都》。在詞還未開篇時,他寫下:“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除了《揚州慢·淮左名都》,薑夔還有許多詩詞作品傳世。以現代人的目光來看,他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若後人要做一個膾炙人口又受人喜愛的宋詞選集,總會有幾首是他所作。
其實,薑夔的詞作品在南宋時期就已經頗受人看重,後來到了清代的時候更是被奉為經典。清代的文學圈子一度把薑夔的詞和杜甫的詩放在一起做比較,人們在尊杜甫為“詩聖”的同時,亦尊薑夔為一代“詞聖”。
由此可見,薑夔的文章都是經得住時代檢驗的佳作,能寫出這樣詩詞的他,文學修養一定不一般。
02
事實上,薑夔在文學藝術領域可以算是麵麵都會發光的鑽石型人才。
他是音樂大家。後世留存的宋代曲譜極為難得,其中傳下來的一首,作曲者就是薑夔,這首歌名叫《白石道人歌曲》,唱的是他人生中的點滴心緒。也就是說,現在我們說某位音樂才子既能作詞又能作曲,那時候的薑夔也可以辦到。在薑夔備受推崇的清代,學者許增在他的作品《榆園叢刻本綴言》中提到,宋代的音樂家隻有薑夔和沈括兩人。
宋之善音樂者,沈括、薑夔兩人而已。
——〔清〕許增《榆園叢刻本綴言》
他是書法家。書法中的魏晉風骨被薑夔學得通透,就這一方麵的研習成果來說,他也是為人稱道的。宋人謝采伯在《續書譜序》中評論薑夔在書法上的造詣,讚他好學且無所不通。
白石生好學,無所不通。書法得魏晉古法,運筆遒勁,波瀾老成,尤好臨習《定武本蘭亭序》。所著《續書譜》一卷,議論精到,用誌刻苦。
——〔宋〕謝采伯《續書譜序》
明代文史學家陶宗儀在書法界學史傳記的《書史會要》中亦對薑夔稱讚不已:
白石書法,迥脫脂粉,一洗塵俗。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
他是書畫收藏家。薑夔收藏的一眾書畫裏,有一幅《定武蘭亭》,後來被宋代畫家趙孟堅視若珍寶,據說當時趙孟堅得了薑夔的這份藏品,寧願以性命相護,這足以證明薑夔的收藏水平絕對是專業級的。
他是書法理論家。南宋書法圈裏的理論大師之一,就有薑夔,他所作的一部《續書譜》,成為書法理論界的經典。另外,薑夔愛讀《蘭亭序》,在書法理論層麵對其有許多獨到見解,經過後人的整理,留下了傳世之作《蘭亭考》。
能夠擁有如此多麵才華的薑夔,學習能力與文學水平一定很出眾,為什麽卻在科舉的鄉試一輪就慘遭淘汰呢?
這還要從此時的科舉考試內容說起。
薑夔參加科舉時,考試的科目之一是經義,這一科主要考查考生的寫作能力。經義的題目限定在儒家經典經書中,從中摘取一個句子,要求考生寫一篇小作文來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這一科考的是考生們對儒家學說的理解與闡述能力。薑夔的遣詞造句能力、書法水平,其實在考試中並沒有什麽用武之地。
除經義這一科外,科考的科目還有策論。這一科相對於經義,更需要考生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策論類似於今天的議論文,要求考生結合現實政治問題,提出自己的論點,並逐條論述說明理由。顯然,正如宋人張炎在其詩詞賞析著作《詞源》中對薑夔文風的評價:“詞要清空,不要質實。清空則古雅峭拔,質實則凝澀晦味。薑白石如野雲孤飛,去留無跡。……不惟清空,又且騷雅,讀之使人神觀飛越。”
這樣古雅有趣、留無痕跡的文筆,用來寫簡練明白的議論文,實在是不太搭。
03
其實,如果薑夔早生幾年,早點參加考試,說不定能靠著過人的文筆通過科考。因為就在他第一次參加考試的那一年,國家的教育體製經曆了一場變革。
這就像是現在高三的學生,正準備參加明年六月的高考,12月的時候接到通知說考試大綱和教材全改了,部分科目還取消考試了。對於全科優秀的學生們來說,這就是一個不痛不癢的通知,接下來的複習多多注意就好了。而對於偏科嚴重的考生們來說,問題就很極端了:如果被取消的科目剛好是自己不擅長的,那自然是歡天喜地;如果被取消的科目正是自己模擬分數最高的,那簡直就是天降厄運。
擅長詩詞的薑夔正好碰上後一種情況。
1075年,宋神宗熙寧八年,皇帝下旨取消了三門科考的科目:詩賦、貼經和墨義,而科考的大綱教材新加了三本:《周官新義》《毛詩義》《尚書義》,這三本新的教材合稱《三經新義》。此外,其他固定經典教材也針對考試科目做了相應的調整。
這一年的薑夔正好要參加他人生中第一次科考。
仔細分析起來,與薑夔擅長領域相關的科考科目,早就處於被廢止的邊緣。早在北宋真宗年間,官員魯宗道就上書皇帝表達了對詩賦考試的不滿,認為這不應該是朝廷的用人考核標準:“進士所試詩賦不近治道,諸科對義,但以念誦為工,罔究大義。”
到了薑夔的時代,王安石的變法已經進行了超過六年的時間,變革勢不可擋,科考方麵的變化旨在為國家選拔最適合的人才,是非常利國利民的舉措。
但是這個變化對於考生薑夔來說,就顯得沒那麽完美了。
四次考試失敗後的薑夔或許也意識到了自己就是偏科生這一點,麵對國家科考政策的改革,他試過迎難而上,卻並沒有創造出奇跡,最終也隻能是無奈放棄。
30歲時,薑夔踏上了“走哪兒住哪兒”的旅程。再也不用參加考試的他卸下了很多壓力,四處遊玩的途中結交了當時的幾位名人:蕭德藻、楊萬裏、範成大。
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值得深交,有沒有足夠吸引人的才華,要看已經認識他的人願不願意把他介紹給其他朋友。
薑夔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非常有優勢,雖然他的一身才華沒有在考場上發揮出來,卻在交友上頗為有用。
他的人脈圈最先是從詩人蕭德藻開始的。比薑夔年長很多的蕭德藻,其實與薑夔的父親是同年考生,因此按照輩分,薑夔算是他舊時好友的兒子。
在兩人相處過程中,蕭德藻認為薑夔才華出眾,不僅將友人楊萬裏介紹給薑夔認識,還做媒將自己的侄女嫁給薑夔,可以想象當時蕭老先生對薑夔的看重程度。
薑夔也表達了對這位忘年之交的尊重和高度認同。蕭德藻自稱千岩老人,所以後來薑夔在《揚州慢·淮左名都》的開篇小序後,特意添上一句千岩老人的評價:“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千岩老人蕭德藻看重一個人,就會在朋友圈裏一個勁兒誇這個人的好。在他的大力推薦宣傳下,詩人楊萬裏對薑夔產生了好奇心。
不久,薑、楊兩人在杭州見麵。與一窮二白的薑夔相比,楊萬裏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名流。薑夔在與詩壇重量級人物初次會麵前,特意用心準備了一番,到了兩人見麵時,他將寫好的文章詩詞拿出來給對方看,受到了表揚。本來就對薑夔有了基礎印象分的楊萬裏,在看過他的文章後,說他文風與陸龜蒙很像:“於文無所不工,甚似陸天隨(龜蒙)。”
要知道,陸龜蒙是唐代著名文學家,在詩文方麵十分擅長以景言情,而且陸龜蒙本人自帶一種超脫氣質。楊萬裏第一次與薑夔正式認識就這樣評價他,可見他與蕭德藻一樣對薑夔非常認可。
接著,楊萬裏將這位才子引薦給了他的另一位朋友範成大,留下了一闋詞——《送薑夔堯章謁石湖先生》,在詞中提到了他在蕭德藻的介紹下見到薑夔,並毅然決定將這文辭絕妙之人介紹給範成大。
04
釣璜英氣橫白蜺,欬唾珠玉皆新詩。江山愁欣鶯為泣,鬼神露索天泄機。
彭蠫波心弄明月,詩星入腸肺肝裂。吐作春風百種花,吹散瀕湖數峰雪。
青鞋布襪軟紅塵,千詩隻傳一字貧。吾友夷陵蕭太守,逢人說君不離口。
袖詩東來謁老夫,慚無高價當璠璵。翻然卻買鬆江艇,徑去蘇州參石湖。
——〔宋〕楊萬裏《送薑夔堯章謁石湖先生》
範成大自稱石湖居士,在官場行走多年,一生最愛梅花。後來,薑夔特意為他寫了兩闕以“梅花”為主題的詞,就是十分有名的《暗香·舊時月色》和《疏影·苔枝綴玉》。
辛亥之冬,餘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征新聲,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習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歎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宋〕薑夔《暗香·舊時月色》
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裏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猶記深營舊事,那人正睡裏,飛近蛾綠。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
——〔宋〕薑夔《疏影·苔枝綴玉》
就如楊萬裏所說,薑夔擅長的是借景抒情,送給石湖居士詠梅的兩闋詞,體現了薑夔一貫的風格。詞句中說梅花清幽,筆墨搭建出意境悠遠清空,而清寒幽獨的詞句外,則透著薑夔半生的經曆與心事,那是他入骨的寂寞。
薑夔結交的這三位友人,有三大共同特點:一是愛惜人才,二是比薑夔年長;而第三點最重要,三人都在朝為官,在文壇上和官場中,三人都是頗有影響力的人物。得到他們稱讚推崇的薑夔,也開始名氣漸盛。
在這樣的情況下,薑夔嚐試了另一條入仕之路。他想,既然考試無望,那就直接用自己的特長打動他們。薑夔前後寫下《大樂議》《聖宋鐃歌鼓吹十二章》等文章,一年沒有回音,就用兩年時間等待。終於,朝廷注意到薑夔的才華。了解到薑夔的困難,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特意通知他可以跳過一直無法通過的解試,直接參加進士考試,也算是朝廷對薑夔的一種照顧。
但對於青春不再的薑夔來說,那些年的考試經曆是他永遠都掙脫不開的噩夢。
他再次步入考場,也許帶著不尋常的緊張,這一次考試,薑夔還是沒能如願踏入仕途。
也許無人理解他的苦悶心情,這個在科考中不幸偏科的青年,實際上是個各方麵都有所涉獵的全才。
也許在那科考的試卷上,存得住實際的功名,卻留不住他那空靈脫俗的詞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