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青年歐陽修:那些前輩教會我的事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文壇的成就頗豐,獲得了許多榮譽稱號。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為推動詩文革新發展而努力;他是與韓愈、蘇軾等人齊名的千古文章四大家,也是北宋時期最早的古文運動領軍人物。這樣一個時代先鋒,因為勤學和才華,在青春時期遇到了不少願意提點、幫助他的人。
除此之外,歐陽修自己也是個有主意的人,他學習當時的“網紅”文體,能寫出極佳的駢文,但他並不留戀於一時的成就,青春時期的他已經開始與友人研究起不一樣的文風理論。同時具備才華與方向感的青年歐陽修,在前輩們的教導下,逐漸成長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物。
01
綿州軍事推官歐陽觀,在知天命之年有了一個兒子。
老來得子是喜事,而且這還是歐陽家中的獨子,自然備受珍視。歐陽觀為這個孩子取名為“修”,或許是希望他一生修身養德,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但是,歐陽觀還沒能好好看著孩子長大,教他讀書寫字,就在歐陽修出生三年後撒手人寰。年幼的歐陽修與母親沒有了經濟來源,無奈之下隻能投靠歐陽修的叔叔。
孩子的父親早逝,孤兒寡母投奔親人,這樣的事情後來也發生在比歐陽修小了10歲的周敦頤身上。隻是周敦頤運氣好,所投奔的舅舅經濟能力尚可,能為周家母子提供不錯的生活條件。相比之下,歐陽修則沒這麽幸運了。歐陽修的叔叔熱情地收留了這對無依無靠的母子,卻因自身經濟條件不佳,隻能為歐陽修提供最基礎的物質生活保障,其他的就無從談起了。
可是歐陽修還小,想要將這個孩子培養成才,是需要經濟支撐的。古代和現代一樣,為了給孩子良好的教育,各方麵都需要錢。歐陽修的母親是讀書識字的文化女性,可以在家教孩子學習,但就算省去上學的學費,還要備下買各類書籍的錢。
這些錢,歐陽修的母親是沒有的。
在《歐陽修年譜》中,記載了學習資源匱乏的情況下,這個10歲孩子的求學之路:“公年十歲,在隨。家益貧,借書抄誦。州南大姓李氏子好學,公多遊其家,於故書中得唐韓昌黎文六卷,乞以歸,讀而愛之。”
從16歲起,歐陽修開始嚐試考科舉。
第一次,他在隨州參加解試卻未能通過。有了第一次的經驗,潛心準備兩年的歐陽修在第二次考試時,成功進入了下一輪省試的應試名單。然而,他不是那種初次應試就發揮甚佳的考神。也許是缺乏考場經驗的緣故,參加省試的歐陽修再一次嚐到了失敗的滋味。
這一年他19歲,“落榜”二字在他頭上盤旋不去。歐陽修不斷在心中思量:雖然自己一直用功苦讀,勤於學業,卻依舊在科舉的路上屢屢跌倒,究竟是方法不對,還是方向有誤?
他重新啟程,希望通過學習當時最流行的文體,為考試增加勝算。在歐陽修後來的回憶中,他稱這種文體為“時文”。所謂時文,簡而言之就是魏晉時期人們善寫的駢文。因為駢文講究對仗、善用典故與曆史小常識,且句子很多都是由四個字或六個字組成,所以也叫四六文,或駢四儷六。
這是年輕的歐陽修在當時情況下,能做出的最好的選擇。
一方麵,此時的朝廷官員之中早已盛行四六文,在公務文件中,使用這種文體來寫作是一種比較趕時髦的做法。另一方麵,在這個文人熱捧駢文的年代,歐陽修用自己出眾的文墨寫出的四六文,是能夠幫他叩開仕途大門的。
仆少孤貧,貪祿仕以養親,不暇就師窮經,以學聖人之遺業,而涉獵書史,姑隨世俗作所謂時文者。
——〔宋〕歐陽修《與荊南樂秀才書》
這時的歐陽修,像當今社會裏迫切需要賺錢的年輕人一樣,為了生存暫時放下了自己對理想的追求。
當年文壇官場流行華麗的駢文,於是考試失敗的歐陽修為了掙錢養家,為了通過科舉,選擇去寫紅極一時的流行文體。就像現在受大眾歡迎追捧的是網紅直播,令不少向往名利雙收的年輕人,漸漸把潛心學術的理想放到了一邊,轉而研究起了各種各樣吸引人眼球的花樣兒。
這也許就是公眾追捧與熱度的力量。
02
某聞在昔築黃金之館,首北路以爭趨;附青雲之名,使西山而起價。
——〔宋〕歐陽修《上胥學士(偃)啟》
《上胥學士(偃)啟》是歐陽修精心寫就的拜謁作品,句中的黃金館,也可稱為黃金台。黃金台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戰國時期燕昭王姬職。在其繼位後,為了吸引人才到燕國工作,姬職令工匠打造了特別的高台,在台上放置令人心動的黃金,作為給天下賢才的報酬,這是燕昭王求賢的誠意。
同時,姬職還為自己的臣子郭隗專門修建了一座豪宅,充滿儀式感地將他請進去居住。這一係列舉動之後,天下有才學的人都知道,燕國的國君是個重視賢才的人,自然願意到燕國發展事業。
在歐陽修之前,李賀在詩《雁門太守行》中也借用這個典故,他寫的是:“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歐陽修的後半句則是出自另一個曆史故事,指的是商朝與周朝交替時期,伯夷與叔齊逃到西山不願吃飯的舉動。他們是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為了堅持自己心中的大義,用行動反對以暴製暴的戰爭行為,拒絕吃周朝地界上生長的任何一粒糧食。西山也稱為首陽山,伯夷與叔齊在山上隱居,餓了就采摘山中的野菜果腹。雖然山下長滿了可供二人飽腹的食物,可那是周朝的,他們不願意吃,寧願餓死。
就這樣生活了一段時間後,伯夷與叔齊因饑餓而死,在彌留之際唱著歌,依舊在精神上堅持著自己的信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適安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
——〔西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
歐陽修在文章開頭提到西山,是想表達自己那種堅定不移的青雲誌向。
文章好不好,首先要看第一句是否吸引人。在胥偃的眼中,這樣飽含曆史典故又用詞精準、表意清晰的句子,是一篇上上佳作的開頭。在通讀這篇文章後,胥偃對歐陽修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他就是傳說中的千裏馬。
胥偃的誇讚可不是說說而已的客套話。在他看來,眼前這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寶藏男孩,隻要好好引導,他日一定有所成就。
為此,胥偃收歐陽修為學生,積極為他安排科舉計劃表和備考資料。後來,歐陽修不負期望取得好成績,胥偃實在喜愛這個學生,便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當然,那是以後的事了。
歐陽修始見偃,偃愛其文,召置門下,妻以女。
——〔元〕脫脫等《宋史》
如今的歐陽修有了前輩的悉心引導,在備考學習上事半功倍,輕鬆通過國子監考試,還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在這一年,歐陽修22歲,時來運轉的他仿佛考神附體,在隨後參加的解試中再獲高分,是成績榜上的第一名。
按照考試日程安排表,順利過關的歐陽修需要參加明年的省試,如果依舊通過的話,就差最後一步:殿試。
這一次的故事沒有反轉,歐陽修在省試中發揮正常。當時的主考官員是晏殊,為人正直,不接受任何徇私舞弊的行為。在這樣公平公正公開的氛圍中,歐陽修再次榮登榜首。
03
連續三次考試,一次比一次競爭激烈,歐陽修卻能做到次次位列第一。這事放在一個23歲的年輕人身上,足以讓他提前慶祝,高調炫耀!
接下來隻剩下殿試,由皇帝親自完成最後的打分。而皇帝會根據前幾次的筆試成績判定殿試成績,因此前麵考的名次靠前的人,殿試成績都不會差。
作為連續三場考試的狀元,歐陽修說不定已經在腦海中自動演繹了一遍皇帝定名次時的情景:禦座之上,皇帝拿著歐陽修的資料看。第一頁,哦,這個年輕人是監元;再翻一頁,嗯!還是個解元;又翻一頁,喲,省元!不錯不錯,表現也很好,給他殿試第一名!
想到這,歐陽修發自內心地高興。於是,歐陽修給自己做了一身新衣裳。
歐陽修的新衣服放在廣文館的學生宿舍裏,他準備在殿試當天穿上,用最棒的精神狀態迎接最棒的結果,從此走上人生巔峰。
簇新的衣袍被同宿舍的人看到了,就開玩笑拿來試穿。這人是王拱壽,當時18歲,與歐陽修一樣通過了省試,正為接下來的殿試做著準備。
他穿上歐陽修的衣服,笑著對他說自己穿的是狀元的衣服。可見,歐陽修即將成為狀元郎這件事,成了一個就差正式宣布公開的事實。
然而,王拱壽在後來還有另外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王拱辰。他是李清照的曾外祖父,也是天聖八年的狀元郎。
王拱壽之所以改名為王拱辰,是因為皇帝極其看重這個少年,專門為他賜名“拱辰”。
而天聖八年,歐陽修24歲,以為自己會中狀元,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是這件衣服有特異功能嗎,誰第一個穿上誰就是狀元?
並非如此。
據後來參與考試管理的官員晏殊回憶,一切都是因為連續獲得三個第一名的歐陽修光芒過於耀眼,他又完全沒有低調行事的意思。適當的驕傲是好事,可過於驕傲,甚至鋒芒畢露就是自負了。於是諸位考官商量來商量去,一致認為繼續給他第一名,會讓好好的一個人才被驕傲蒙蔽了雙眼,所以給了他其他名次。
另一邊,根據狀元本人王拱辰在殿試現場的說法,這次殿試的題目是他之前模擬考試做過的。皇帝給了他第一名,實在的王拱辰還對大家實言相告,認為自己是因為提前猜到考題才發揮得這麽好。
綜合來看,歐陽修之所以與狀元寶座失之交臂,一方麵是考官希望他不要過於驕傲,多注重自身發展和才華修養;另一方麵則是同期考生實力過於強大,才學與人品上佳不說,還能幸運地押對題。這一次,歐陽修實在是不能才氣與運氣兼得。
雖然沒能如願當上狀元,但歐陽修的殿試成績還是不錯的,老師胥偃也很滿意,將自家15歲的女兒嫁給了他。
04
經過科舉洗禮後的歐陽修進入官場,第一份職務是在洛陽城擔任留守推官。當時的洛陽叫作西京,歐陽修來到這裏後,幸運地遇上一位和藹可親、深受年輕人喜愛的老領導——錢惟演。
之所以說這位上司受年輕人喜愛,是因為他十分尊重年輕人,也愛惜他們的才華,願意為他們提供輕鬆愉悅的工作氛圍。
如今很多年輕人初到崗位,不論畢業院校與專業,有些上級總將打水、複印這樣的瑣碎差事交給他們。更有甚者,他們一麵不信任年輕人的辦事能力,不給新人任何鍛煉機會,一麵指責新人沒有歸屬感與事業心,在工作上無所作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年長有閱曆的上級和年輕熱血的新人,就會陷入無法溝通、相互指責的死循環,拉大了本就難以逾越的年齡代溝。
作為西京留守的錢惟演就與這些領導有著天壤之別。他雖然與歐陽修年紀相差30歲,卻也認真經曆過青春,十分理解如今歐陽修的心態和需求。錢惟演根據才學分配工作,不會讓新人歐陽修被無盡瑣事消磨意誌。歐陽修初次踏入職場就遇到了好領導,因此完全體會不到那種人生無望的感覺,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他才得以在職場中一直放心做自己,成就不一樣的風格。
錢惟演還很支持這群年輕人出門交遊。在他看來,這樣一批傑出的文人聚在一起,是文壇盛事,也能激發他們的靈感。
有了領導的大力支持,此時的歐陽修與好友梅堯臣等人,開始了對古文的研究。這裏說的古文,並非廣義上的文言文,而是相對當時文壇最火的駢文而論的。
在歐陽修的眼裏,當初為了通過科舉考試所學習、創作出來的四六文,並不是他內心真正想寫的東西。麵對越來越華而不實的駢文,他雖然年輕,卻也萌生了想要改變文壇風向的想法。
除此之外,幾人在致力於古文的文學創作之餘,也在洛陽的繁華盛景中留下了寶貴的回憶。
後來歐陽修的為政之路並不平坦,在經曆被貶謫等人生變故後,他卻依舊能打開回憶的匣子,將這段在洛陽度過的青春時光拿出來細品。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宋〕歐陽修《戲答元珍》
縱觀歐陽修的青春故事,他一路走來,遇上了不少願意給他成長空間的前輩。從收他為徒的胥偃,到殿試中考慮周到的考官們,再到職場裏那位和藹領導錢惟演,在他們的影響與幫助下,歐陽修得以一步步前行。
後來他不僅自身文學成就頗豐,還願意做像前輩們一樣的人,不吝推薦、鼓勵自己遇上的每一位青年才子。在他的努力下,一位接一位文壇新秀崛起,他也成為眾人眼中的千古伯樂,成就無數美名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