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他人——多站在他人立場思考問題,更容易產生同理心
站在他人立場思考問題,是一種偉大而高尚的情感,是人類借以維持自身發展和繁衍的基本力量。讓女孩把自己痛苦狀態時的感受與別人在同樣情境下的體驗進行比較,體會別人的心情,就能讓她們學會理解別人、體諒別人。
一次,媽媽在收拾房間時,翻出一個自己小時候玩過的布娃娃。時間已經很久,布娃娃有些破舊,有些地方還開了線。6歲的甜甜卻像發現了寶貝似的,拿著布娃娃不放手。
甜甜一邊觀察布娃娃,一邊嘀咕:“媽媽,布娃娃沒有眼睛了,衣服也破了,她該有多疼啊!”
甜甜媽媽意識到這是培養女兒同情心的好機會,於是說:“咱們一起把布娃娃修好,好嗎?”甜甜痛快地答應了。
從一出生開始,女孩就由幾個大人圍著轉,好吃的、好用的、好玩的,都先讓著她;需要的一切都被大人完全包辦代替,結果時間長了,就會失去愛心和同理心,形成一種習慣——“人人都要為我”,而且視之為理所當然。
生活中,父母可以利用多種機會讓孩子站在他人立場思考問題,例如:看到其他小朋友摔倒時,可以啟發女孩說:“如果是你摔倒了,是不是感覺很疼?小妹妹一定也摔疼了,快去扶起她。”某地發生災情,可以引導女孩:“那裏的小朋友沒飯吃,沒衣穿,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裏,會怎麽樣?我們給災區捐點衣服和食品吧!”這樣,女孩的愛心不知不覺就培養起來了。
研究表明,女孩天生便具有豐富的情感,她們的同情心更是與生俱來。社會文化賦予了男女孩不同的教養方式,教育男孩時父母會告訴他們“應該堅強,不能輕易流淚”,否則男孩可能會成為令人討厭的娘娘腔;而教育女孩時,父母一般會用柔和的語調來與她們溝通、用細膩的情感包容她。結果,女孩比男孩具有更強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女孩應該具備的品德。一個人隻有具備了同情心,才會充滿愛心;富有同情心的女孩,其人格也會大放異彩。
◆要女孩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隻有設身處地地感受他人當下的感受和處境,關注他人的情緒體會和反應,了解他人的痛苦,才能感人之所感,產生助人行為。父母應抓住日常生活中的適合情境,引導女孩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比如:當女孩因為沒有幫助別人感到內疚時,就可以創設情境,采用角色扮演等方法來培養女孩的同情心,讓女孩在日常生活中將心比心,體會到他人需要幫助的心情,培養利他行為。
有一次,李婷和丈夫帶女兒豆豆到公園玩,坐下來休息時,丈夫給豆豆買了一些果凍。這時,李婷注意到旁邊有個小女孩,也坐在那裏休息,大人不在身邊。
小女孩用渴望的眼神看著豆豆吃果凍,李婷對豆豆說:“豆豆,給這位小妹妹吃點果凍,好不好啊?”
“不。”豆豆有點不舍得,將果凍一把抱在懷裏。
李婷耐心地對她說:“豆豆,要是媽媽有事情不在你身旁,而這位小妹妹在吃果凍,你想不想吃啊?”
“想!”豆豆毫不猶豫地回答。
“這就對了,現在你把果凍給小妹妹吃,等到下次媽媽不在你身旁時,那位小妹妹也會把東西給你吃的。”
豆豆看看李婷,又看看那位小妹妹,終於拿出了一些果凍,給了那個小女孩。
愛心就像春天播下的種子,隻有對女孩進行愛心教育,才會使女孩學會體貼別人、關心他人。有了這種愛心,並延續下去,女孩將來肯定能成為一個善良的人。為了使女孩能夠把善良的舉動進行下去,就要對女孩進行鼓勵。隨著女孩慢慢大了,經曆的事情多了,自然能夠分辨出真假可憐之人,也會有選擇地做出正確的善良舉止。
◆引導女孩去感受別人的感受
要想讓女孩多一些愛心,就要引導她們去感受他人的感受。
小小在學校有一個好朋友,叫都都,她是一個略有殘疾的女孩,走路時一瘸一拐。剛開始時,小小一點兒也不喜歡她,甚至還和同學一起嘲笑她,叫她“小瘸子”。
一次放學回家,小小回來告訴媽媽她們對都都的嘲笑,媽媽聽後,正色說:“你這樣可不好,本來都都已經很可憐了,你還嘲笑她,你有沒有感受一下她當時難過的心情?都都有殘疾,本來就很自卑,現在又遭受別人的嘲笑、欺負,心裏肯定很難受。她已經很可憐了,怎麽還能欺負她呢?”
接著,媽媽又說道:“比方說,你和小朋友一起在遊戲,別的小朋友摔倒,你在旁邊大笑,可是,如果是你的話,你摔跤了,別的小朋友笑你,你會有什麽感覺呢?”小小說:“我一定覺得很丟臉很難過吧。”媽媽又接著問:“那麽如果你是他,你會希望別的小朋友做些什麽呢?”
笑笑肯定地回答:“我希望她們來扶我,而不是笑我。”這時,媽媽引導小小,告訴小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從此小小學會了感受別人的感受,再也不去嘲笑都都同學了,還和她成了好朋友,經常想方設法地幫助她。
擁有同情心的女孩通常都懂得體諒別人,而擁有同理心的女孩則可以將別人的感受轉化為自己的感受,更有利於培養女孩的人際交往能力。所以,除了培養女孩的同情心外,家長還要培養她們的同理心。父母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機,引導女孩遇事先考慮他人,教她學會感知他人的情緒,讓她學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
例如,如果女孩總因貪玩忘記回家而讓媽媽著急,也許她並不能理解媽媽為什麽會這麽著急。這時,就可以對她說:“如果你在家,我出去了,沒有告訴你我去哪裏,天黑了我還沒回來,你會不會擔心?”如此,女孩就會明白,遇到這種事情,她可能比媽媽還著急。這樣,女孩再出去玩時就會記得告訴媽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