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弱者——鼓勵女孩為弱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同情心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是女孩愛心的起源,也是女孩將來在人際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能讓女孩的人格大放異彩,讓女孩更具人格魅力。因此,培養女孩時一定要注意嗬護她的同情心。
周末,媽媽帶著小希和同事一起逛街。途經一個地下通道,她們看到一個盲人在拉二胡行乞。
小希滿臉憐憫地對媽媽說:“媽,給我幾塊錢,我去送給那個盲人叔叔,他太可憐了。”
媽媽撫摸著小希的頭,微笑著說:“你真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好女孩。”說完,掏出5元錢給了小希。
看到小希向盲人跑過去,同事十分不解:“這些乞丐雖然看著非常可憐,可是社會上有很多假乞丐,都是靠別人的憐憫發財的。”
小希媽笑著說:“我知道,可是,我從一本書上看到,向有困難的行乞者施善,是培養孩子同情心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有些人沒有生活能力才來行乞,確實非常可憐。即使遇到了騙子,
也最多損失幾元錢,卻能培養孩子的同情心,這樣做還是值得的。”
因此,每當看到殘疾人或沒有工作能力的老人行乞,媽媽都會讓小希給他們一些錢。當然,看到健康的年輕人也在乞討,媽媽就會告訴小希事實的真相,讓她學會明辨是非。在媽媽的教育下,小希懂得了同情弱者,同情心得到了很好的嗬護和培養。
例子中,正是在媽媽言行的陶冶下,小希心裏善良的種子才會發芽,才會對有困難的行乞者產生同情心。我們相信,在媽媽的培養下,小希長大後一定是一個富有同情心和愛心的女孩。
“同情心”這個詞語我們都非常熟悉,生活中也經常會聽到別人說“這人怎麽這麽沒有同情心?”“我們應該同情有困難的人,多關心他們。”那麽,具體來說究竟什麽是同情心?所謂同情心指的是,人們對某件事或某種情感的覺察與同情感,以及這種情感的表露;同時,同情心也是一種能夠和別人引起某種感情共鳴的能力。要想培養女孩的愛心,就要引導她們同情弱者。
◆通過養小動物來培養女孩的同情心
女孩大都喜歡小動物,家長可以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待女孩飼養小動物的現象,賦予女孩照顧小動物的任務,讓其在飼養過程中關心小動物的健康、情緒、衛生清潔、飲食、排便、活動等。相處久了,女孩就會為小動物的活潑可愛而開心,會為它的生病而擔憂,就在關心和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內心逐漸產生同情心。
暑假回到老家,父親帶著女兒來到一座由碎石壘起的墳塋前,父親問女兒:“你知道這裏埋葬的是誰嗎?”
女兒搖搖頭,父親笑了,說:“這裏埋著一隻老山羊。”
“爸爸,為何要給一隻羊建墳呢?”
“我之所以要給這隻老山羊建墳,是因為它是我們家的功臣,想聽聽它的故事嗎?”
“爸爸,我想聽。”
“這隻老山羊是母羊,小時候你奶奶顧不上照顧我,我就跟這隻羊玩。它就是我小時候的玩伴,我負責它的飲食和起居。”
“爸爸,它真是功臣。”
“人要有感恩之心,要記得別人對我們的好,即使是一隻動物。還有一點就是,與動物相處久了,能從動物身上學會很多。比如,忠誠、奉獻、與人相處的和諧等。所以,它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女兒頭倚靠在父親的肩頭,想象著爸爸和山羊玩樂的過程,一幅溫馨的畫麵出現在眼前。
孩子一般都喜歡小動物,為了讓孩子有個伴,有些父母會在家裏養隻小貓、小狗。其實,養育小動物的過程,也是引導女孩培養同情心的過程。
小動物屬於弱勢群體,女孩跟它們比起來,簡直就是龐然大物。在人類社會中跟人類生活,小動物本身就是孤獨的,隻有讓它們感受到人類的愛,它們才能健康成長。秉著大者保護小者的認識,就要鼓勵女孩給小動物多一些愛心和同情。
◆做有愛心的父母
事實證明,孝順的女孩大都很善良,因此父母在培養女孩善良的性格的同時,要引導她們關心他人、關愛父母,因為,父母是女孩的至親,也是女孩最應給予回報與關愛的人。
周四晚上,杜先生宣布周六要帶著女兒去爬山。女兒高興極了,提前一個晚上就收拾好了自己的背包,可是,周六早晨,妻子卻意外犯了胃病……
為了不讓父女倆擔心,妻子強撐著為他們收拾好出遊所需的東西。杜先生一眼便看出了妻子的異樣狀態,把女兒叫到一邊:“我們今天不能去爬山了,你媽胃病犯了。”
女兒一聽,就著急了:“不行,不是已經說好了嗎?再說了,我媽剛才還收拾東西,我看我媽很正常。實在不行,就咱倆去。”
爸爸耐心地告訴女兒:“你媽不想讓我們擔心,才裝出沒有病的樣子。你沒有看到媽媽的臉色很蒼白嗎?咱倆去爬山,把你媽一個人留在家裏,沒人照顧她。”
女兒還是堅持要去爬山:“我不管,我就是要去爬山。”
杜先生回答說:“我之前是答應要帶你去爬山,可是現在你媽病了。作為一個孝順的女孩,愛媽媽比玩更重要。”
女兒琢磨了一會兒爸爸的話,最後說道:“爸爸,今天先照顧我媽,等我媽病好了,咱們再去。”
隻有讓女孩學會愛父母、體諒父母,她才能用善良的心去愛別人、體諒別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愛自己女兒的同時,還要向女兒索取愛。這樣,她才不會覺得父母對自己的愛是天經地義的,才會把愛父母當作一種自發的行為,在愛父母的過程中慢慢學會去愛更多的人,成為一個懂得關愛他人的善良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