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表達——不要讓別人的意見淹沒了女孩內心的聲音

女孩語言能力的發展要比同齡的男孩早一些,當男孩隻能簡單言語幾句時,女孩已經在大人的麵前侃侃而談了。可是,有些女孩雖然有強烈的說話欲望,但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麵卻有些弱,比如,有的女孩會嘮嘮叨叨地講一大堆話,卻聽不出個所以然來;有的女孩雖然很愛講話,但沒有什麽文采,不會使用精彩準確的詞語。

其實,隻要仔細研究便會發現,父母們想要表達的就是一個意思:我的女兒說話能力強,可是語言表達能力差。很多女孩雖然很愛說、很能說,卻說不到點子上,讓聽者無法正確地捕捉到她說話的重點,反而會覺得這個女孩很囉唆,讓人覺得她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如她的說話能力那麽強。

曉琉從小就是一個很喜歡說話的小女孩,但她雖然話多,卻總是讓別人搞不清在說什麽。

有一次,曉琉在學校裏做了一件好事,受到了表揚,她想回到家就把這件事情告訴媽媽,以便再次得到稱讚。於是,一回到家,曉琉就高興地對媽媽說:“媽媽,今天在教室我和小月做遊戲,我們玩的是小蜜蜂,後來小燕和小佳也要一起玩,我一開始不同意,後來我又同意了。我們玩著時……”

曉琉講了半個鍾頭,媽媽也沒搞明白她到底想要表達什麽意思,便不耐煩地打斷了她的長篇大論,轉身做自己的事情去了。後來,媽媽到學校才知道,曉琉在學校撿了一個錢包交給了老師,受到了老師的表揚。

女孩表達能力弱,一方麵是和她自身的生理因素、性格因素有關係,一方麵也與父母的早期語言訓練不到位分不開。父母從小就對女孩進行語言表達能力方麵的訓練和引導,她們以後不僅能說、會說,還會說得流利、有條理、有文采,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成為在語言方麵非常出色的女孩。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幼年時期是女孩語言表達能力的啟蒙和高速發展階段,也是她們好奇心和模仿力最強的時期,所以父母要利用這個關鍵時期針對女孩的特點、用正確的方法,鼓勵她們敢於表達,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隻有敢於表達,才能將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說出來,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或否定,才能驗證自己想法的正確與否,因此,要想培養有主見的女孩,就要鼓勵她們大膽表達,不要畏畏縮縮,更不要人雲亦雲。

◆鼓勵女孩在外人麵前講話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會:家裏來了客人,女孩總是躲在角落一言不發,給客人打招呼也是躲躲閃閃……這是一種普遍現象。女孩不敢在外人麵前說話,多半都是有原因的:有些女孩之所以會害怕當眾說話,逃避與人交往,可能是因為父母性格的影響,父母內向、不善交往的處事方式會對女孩產生極大的影響;有的女孩則是在人際交往中受過傷害,心中留下了恐怖的印象,繼而產生了逃避行為;有的女孩有先天缺陷,怕人嘲笑或遭到過嘲笑,也會產生恐懼心理等。作為父母,要想讓女孩敢於表達,就要鼓勵女孩在外人麵前講話。

李琳就是這樣一個非常害羞的女孩,以至於害羞的連話都不敢說。後來,媽媽開始鼓勵她多說話。

李琳很會講故事,可是每次都是講給自己聽,爸媽一走近,她的故事便會立刻停止,開始滿臉通紅地低頭玩手指,裝作什麽事都沒發生。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媽媽絞盡腦汁,給她講了很多故事,其中有一個就是“怕羞的小黃鶯”,講的是:一隻小黃鶯很怕羞,雖然歌唱得非常好,但不敢當著大家的麵唱歌。後來受到許多朋友的鼓勵,開始在大家麵前唱,受到了大家的歡迎,鼓掌很熱烈,從此它就變得不害羞了……

李琳聽了這個故事,並在媽媽的鼓勵下,勇敢地背了一首兒歌,爸爸和媽媽立刻表揚,為她樹立了自信。

不僅如此,為了改變李琳害羞的心理,爸爸和媽媽還經常在家裏玩角色扮演的遊戲,例如,媽媽扮演客人,女孩扮演主人,然後讓她學著去招待客人、去說話。

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李琳害羞的情況終於得到了好轉。一次,班裏舉行故事比賽,李琳主動參加,剛開始很不自信,媽媽告訴她:“別害羞,其實你很棒。”終於,李琳走向了講台,講完了一個小故事。

生活中,像李琳一樣的女孩有很多。她們不敢表達,不敢說話,不敢上台,擔心自己出錯而受到他人的批評。可是,隻有敢於將自己想說的表達出來,才能讓他人了解,才能得到他人的認可。

大多數這類女孩一般都性格內向,膽小敏感,對新環境的適應性很差。突然麵對很多人,特別是很多陌生人時,容易產生焦慮不安甚至哭鬧等不良反應。在這種情況下,縱容女孩的消極逃避反應,就會加重女孩的這種不良反應刺激,女孩就會知道:一旦人多,立刻哭鬧,爸媽就會把我帶離這個環境。時間長了,女孩的社會適應性就會越來越差。家長要使用正確的方法與技巧來有效地改善女孩的這個毛病。

◆允許女孩提出不同的意見

禁止女孩自由發表意見,會帶來兩種後果:其一,把女孩往外麵推,讓她到外麵去尋求一個可以暢所欲言的環境,很容易會成長為一個“問題女孩”;其二,禁止女孩發表自己的意見,導致女孩越來越不愛講話,越來越沒有自信表達。無論哪一種結果,對女孩的成長都是不利的。所以,作為父母,要想讓女孩健康成長、自信地表達,就要先聽女孩把話說完,允許她申訴或狡辯。要在家裏提供一個暢所欲言的環境,幫她們完成獨立思考,促進她們溝通表達能力的提升。

小寧爸爸很開明,對女兒比較寬容,教育也比較灑脫,很少對女兒說“不準”“不要”。他尊重女兒的個性,欣賞女兒的“淘氣”,鼓勵女兒說出不同的意見。

一次,爸爸給小寧出了一道帶啟發性的思考題:“一棵樹上有三隻小鳥,一個頑皮的孩子用彈弓打掉了一隻,樹上還有幾隻小鳥?”

小寧想了想,說:“三減一等於二,樹上應該還有兩隻。”

媽媽在旁邊笑起來,說:“小寧,你再好好想想。”

小寧又想了想,執著地說:“就是兩隻嘛。”

這時候,爸爸啟發她說:“有主見,敢於堅持自己的主張,你是好樣的。可是,想一想:雖然隻打掉了一隻,但彈弓一響,其他兩隻也就嚇跑了,所以一隻也沒有剩下。”

這樣才結束了爭論。

隨著女孩的漸漸長大,你也許會發現管教女兒時,她們不再像讀幼兒園時那樣言聽計從。她會打斷你,申訴自己的理由,甚至找各種借口來狡辯。這時,很多父母都會感到怒從心頭起,認為這是女孩在犯強、藐視自己的權威、推卸責任?其實不是這樣的,家長正確的做法是,鼓勵女孩大膽提出與自己看法不同的意見,給她們創造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

培養女孩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鼓勵女孩與眾不同、標新立異和突發奇想,才能使她們減少自我壓抑,敢於張揚自我,平心靜氣,坦然接受失敗和錯誤,並將其轉化成成功的基石,才能為女孩打造健康的心靈,使她們成為一個“抬起頭來走路”的自尊自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