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思多想——讓女孩養成“自己想辦法”的習慣

真正的富養是指教育投資方麵的富足,父母要給女孩更多的愛與關注,並且要女孩多思多想,培養女孩獨立的品格,不能凡事都替女孩解決,要讓女孩養成凡事自己想辦法的好習慣。

下麵,就讓我們看看兩位媽媽“富養”女孩的不同做法:

曉春和曉敏是鄰居也是好朋友,她們的家境條件都很一般,兩人都想讓媽媽買自行車去上學。

曉春媽媽一聽女兒要買自行車,立刻說自己手頭緊張沒錢買自行車,可是曉春卻擺出一副不依不饒的架勢說:“我們班裏很多同學都買了,我也買,等我長大了還你錢。”曉春媽媽被女兒吵得沒轍,平時就比較寵著曉春,隻好滿足了她的心願。可半年不到,曉春的車子就弄壞了,又央求著媽媽再買,媽媽又滿足她了。之後,曉春無論是要求買漂亮衣服,還是買滑板車,隻要手裏有錢,媽媽都會滿足她。曉春在同齡女孩麵前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對媽媽也特別親熱,可是她根本不知道媽媽背後付出的辛勞。

曉敏也想媽媽給她買自行車,但曉敏媽媽的反應卻與曉春媽媽不同。她對女兒溫和地說:“騎車上學確實能方便很多!不過,我現在沒這麽多錢,這個月工資快發了,我再加加班。明天是周末,你到我們車間幫我剪線頭,我就能提早回家陪陪你!”曉敏欣然應許。第二天,曉敏看到媽媽在車間裏一刻不停地趕工,累得汗流浹背,眼淚不禁奪眶而出。想到媽媽工作的辛苦,她打消了買自行車的念頭。媽媽看到女兒這樣懂事,發工資的當天就給女兒買了一輛自行車。曉敏對這輛車愛不釋手,保護有加。從此之後,再也沒有要求媽媽買過奢侈品,還總是勸說媽媽不要太辛苦。

通過這兩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出,曉敏媽媽對女兒實施了精神富養,所以曉敏才會懂得感恩和有主見。她從媽媽身上不僅學到了勞動價值,媽媽的人格魅力也已經影響了她的人格發展。相反,曉春媽媽的出發點是寵愛女孩,可是因為使用了錯誤的方式導致女兒的人格發展有偏離的跡象,說不定長大之後的曉春會成為一個自私的“拜金女”。

鼓勵女孩自己想辦法,她們就會積極轉動腦筋,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處理問題。經過這樣的思考,她們就會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認識,也會讓腦力得到鍛煉和發展;最重要的是,一旦有了自己的想法,女孩也就不會跟在他人的屁股後麵打轉了。

◆讓女孩學著自己解決問題

女孩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要讓女孩多思多想,家長就要適當放手,讓女孩學著自己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一天,小果跟媽媽乘坐出租車去幼兒園,下車後發現書包落在了車上,但出租車已經走了。小果非常著急,手足無措,站在路邊放聲大哭。看到她大哭不止,媽媽也很著急,期待她從哭的情緒中轉化到找書包這件事上。路人很好奇地看著她們。

果然,小果看到媽媽著急,漸漸停止了哭喊,仰著哭花的小臉問:“媽媽,我書包丟了,你著急什麽呀?”

“你不是想把書包哭回來嗎?我幫你……”

“哦,可書包是哭不回來的。”

“噢,媽媽錯了,我還想幫你把書包快點找回來呢!原來書包不是著急就能回來,那可怎麽辦?”

小果眨巴眨巴大眼睛,看著媽媽,忽然對媽媽說:“媽媽,有辦法了,你記得車牌號嗎?”

小果已經自己開始想辦法了,媽媽適時加以引導:“不記得。不過有發票,不知道有沒有用。”

媽媽把發票遞到她手裏,她立刻認真地研究起來。

“媽!這上麵有車牌號和電話!媽,趕緊打電話,把書包找回來!”

“可以打電話,但打通電話對方肯定要問書包裏的具體情況,書包是你的,我不知道裏麵放了什麽,說不清楚怎麽辦?”

“那……那我自己打吧!”

媽媽把電話遞給小果,她猶豫著接過去,按照車票上的信息開始撥打電話。

小果:“阿姨您好,我書包落在車上了,我知道車牌號,您能幫我找回來嗎?”

出租公司客服:“小朋友,你的家長在不在身邊?可以讓她們接電話,詳細說一下情況。”

小果:“不,阿姨,書包是我的,我能說清楚。”

一番溝通後,出租公司的客服終於聯係到了那位司機,答應立刻把書包送回來。

“謝謝阿姨!”聽到結果,小果很開心地說。

在女孩遇到問題時,家長不要總是站出來替她們解決,完全可以讓她們自己去體驗、去解決、去總結。家長隻要在一邊做好正向的引導即可。

工廠中的機器長時間不轉會生鏽,大腦長時間不運用,也會變得僵化。如果想提高女孩的主見,就要鼓勵她們多思、多想。想辦法的過程,就是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經過不停地思維碰撞,就會找到一些方法,經過比較,就能選出最佳的方法了。這樣,想一想,比一比,選一選,整個思考過程也就完成了。

◆多思多想,要從培養女孩獨立開始

對於女孩來說,生活自理能力並不是什麽無足輕重的小事,不僅關係到女孩生活是否舒適,也關係到她們有沒有自信心。生活能力強的女孩,很多事情都會做,許多事情都難不住她,自信心也會很強。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事事不會做、處處有困難的女孩,不僅生活上會遭受許多磨難,還會逐步滋生出自卑心理,以致在學習和工作中也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家長在教育女孩時,一定要讓女孩改變依賴的壞毛病,培養女孩獨立的能力。

朋友的女兒令人羨慕,說到自己培養女孩的秘訣時,朋友一語道破:

女兒13歲,她會古箏,自己能作曲,會吹長笛;洗衣、做飯、收拾家務,樣樣精通,是個自理的小能手。早上我們還沒起床,她已經幫忙熱好了牛奶;晚上我和丈夫拖著疲憊的身體下班後,她已經為我們做好了晚飯。雖然隻是簡單的西紅柿炒蛋、青椒木耳等家常菜,女兒卻做得色香味俱全。她爸也經常誇她做的家常菜比我做的還好吃。

大家都羨慕我女兒的優秀,殊不知,我這個媽媽當初是多麽“狠心”。當時的“心狠手辣”不知道遭到了我婆婆多少白眼,說我不會心疼女兒。

從上幼兒園開始,我就規定她自己的襪子自己洗;從4歲開始,她就負責倒垃圾,每天上學前,都是提著一袋垃圾下去;5歲時,每周都會和我一起做大掃除;10歲時她就開始自己上下學了,一個人背著大書包,奔走於學校和家之間,周末還要去上輔導班。

女兒也想讓我接送她,可我總是告訴她我沒有時間。為了讓女兒能夠獨立,我曾經下了“狠心”。有幾天我故意不做飯,看女兒怎麽辦。看她眼巴巴坐在餐桌前,等著飯吃,我當時真有點兒不忍心,但我還是忍了,直到她主動跟我說:“媽媽,你教我做飯吧!”我立即就拿起了勺子。

女孩思考和想象的過程,也是一個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為了幫助她們進行思考,就要鼓勵她們獨立做事、不依賴別人,尤其是父母。

父母對女孩真正的愛,是舍得,而不是過度溺愛和憐惜。隻知憐惜,不舍得使用,是當今父母愛的誤區。舍得是一種教育智慧,今日的舍,為的是明天的得。女孩的成長是痛苦的,可是這些經曆別人並不能替代,就像吃飯喝水一樣,父母必須要狠下心來,舍得讓女孩去經曆,切記:越早成長對女孩越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