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障礙——堅強的意誌都是後天磨煉出來的

在女孩小時就讓她感知到困難,會讓她在日後的生活中變得更加堅強,所以明智的家長就要給自己的女兒主動設置一些障礙,讓她憑借自己的能力一步步渡過“堅強關”。堅強的意誌都是後天磨煉出來的,為了讓女孩更多地體驗磨難,家長主動為她們設置一些障礙,可以增加她們的體驗感。

比如,在外出遊玩時,與女孩一起爬山,山路高低不平,對於她們來說非常難走。家長不要著急幫助她們,要讓她自己跌跌撞撞地往前走;看到女孩踩到小石子或踩到小坑裏摔倒在地,也不要立刻把她扶起來,要鼓勵她說:“摔倒了,自己站起來!”

在設置障礙時,還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組織障礙性活動。因為設置障礙會產生正反兩方麵的效應,如果運用得不好,反而會刺傷女孩,抑製女孩的積極行為。

◆讓女孩在成長的道路上吃一點苦

太過安逸的生活,容易讓女孩變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麽事情都依靠別人,一旦遇到突發事件,心理承受力極差的女孩,根本經受不住生活的打擊。因此,為了鍛煉女孩的意誌,就要讓她們學著吃苦,磨煉一下吃苦耐勞的精神。

在小冉成長的過程中,爸爸媽媽都非常注重培養她堅強的意誌。不到3歲時小冉就要自己吃飯,還要和媽媽一起收拾玩具;上幼兒園後,小冉要自己背著書包坐校車上學;做完作業後,還要幫媽媽洗碗、澆花等。

隨著小冉的長大,爸爸媽媽的教育也逐漸深入。為了更好地培養小冉堅韌不拔的意誌,爸爸規定,小冉過了10歲後,零花錢要通過做家務掙取,不能隨便伸手向父母要錢花。

在爸媽的嚴格教育下,小冉曾經一個月隻有2元零花錢,因此她也養成了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更重要的是,小冉從小就接受了“吃苦”教育,不僅沒有被那些“苦頭”嚇倒,反而培養了積極心態和樂觀性格。

小冉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市重點中學,當老師讓她發表感言時,她充滿感激地說:“我要感謝我的爸爸媽媽,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是他們的‘吃苦’教育讓我成為一個堅強的人,讓我在學習生活中受益匪淺……”

富養女孩並不是說女孩不用吃苦,隻有經曆過吃苦教育的女孩,才能成為父母真正的驕傲。

很多家長把女孩看作是未來的希望,在女孩的成長過程中,寧肯自己吃千般苦,也要給女孩滿滿的愛,這樣隻能讓女孩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女孩就會變成隻會讀死書的人。當住進學校、走入社會時,什麽也不會幹,她們的表現可想而知,定然會被人笑話、看不起。所以家長千萬不要覺得隻要愛女孩就萬事大吉了,在愛的同時,一定要讓女孩吃點苦。

◆對女孩進行挫折教育

為了提高女孩的抗壓能力,要嚐試著給女孩進行一些挫折教育。

女兒小學五年級時,才轉到現在這個學校。以前由於工作的原因,郭女士和丈夫一直在另一個城市,後來隨著丈夫工作的調動,全家遷到了現在的城市。女兒學習成績一直很好,是老師驕傲、同學羨慕的“人物”。轉入新學校後,由於環境等原因,女兒的成績一落千丈。

開始時,女兒認識不到自己身上的原因,一味地認為是老師未能發現其才能,常有懷才不遇之感。比比過去,由“寵兒”變成了班上的普通生,她更是心灰意冷,提不起學習勁頭。

為了解除女兒的顧慮,郭女士每天都要給她講幾個名人奮鬥的故事,幫她解決學習中的難題,教給她應對挫折和困難的方法,女兒也在一天天地改變,開始直麵困難,繼續努力。

進步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夾雜著許多失敗。期中考試,女兒的成績依然不滿意,回到家中,低頭站在那裏,眼睛盯著自己的雙腳,沮喪極了,看起來像是世界上最失敗的人。

郭女士看到女兒的樣子,鼓勵她說:“你不笨,也不傻,爸爸和媽媽都很喜歡你,你是個好孩子。可是,麵對挫折,應該勇敢一點。隻要敢於麵對它們,你就能戰勝它們。”

女兒抬起頭怯生生地問:“我真的能戰勝那些困難嗎?”

郭女士回答說:“是的,媽媽相信你一定能行的!”

“我已經很努力了,可還是失敗了啊。”

“很正常,哪有一帆風順的成功,成功不就是因為失敗的次數多了有經驗了嗎?”

經過半個多小時的鼓勵,女兒終於慢慢地減少了對失敗的恐懼。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家長在教育女孩自強時,一定要提高她們的受挫能力,因為隻有在挫折中,女孩才能成長起來,才能自強起來。

當然,在給女孩設計挫折時,一定要根據女孩的年齡段,有意識地給女孩設計一些困難,給她們提供克服困難的機會,培養她們良好的耐挫力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還可以根據女孩的具體情況,創造一些高於女孩承受力的難題或情境,將她們的弱點及時暴露出來,發現問題,激發動力,也就是說,要讓女孩多吃苦,多儲備能量,在吃苦中獲得經驗,在儲備能量中增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