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決策——女孩的事情鼓勵她自己做決定

意大利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視女孩獨立性的培養,她說:“教育者先要引導女孩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她認為,兒童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應尊重她們的自主性、獨立性,放手讓她們在活動中發展自己。因此,父母要給予女孩獨立思考、自主決策的機會,鼓勵她們自己做決定。

小安已經上初中了,卻非常沒主見,不論遇到什麽問題,都要媽媽幫她拿主意。不過這也難怪,小安從小到大,什麽事都是媽媽給安排,什麽決定都由媽媽幫她拿,就連吃什麽飯、穿什麽衣服,媽媽都幫她打理好了。按照媽媽的說法是:小安什麽心都不要操,隻要把全部心思放在學習上就行。媽媽的包辦使小安失去了自我決策的機會,小安也成了一個沒有主見的女孩。

這天晚上,小安放學回到家又讓媽媽替她拿主意。由於成績比較好,很多同學支持她競選班長,小安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該不該參加競選。

媽媽問她:“你是怎麽想的?”

小安說:“我想參加,鍛煉一下自己的能力,也能為班級做點貢獻。可是,也怕競選不上沒有麵子,又怕影響學習。當然,也有其他一些因素要考慮,媽媽你說怎麽辦,我聽你的。”

媽媽說:“這樣,咱們拿一張紙,全麵考慮一下。紙的一邊列上參加競選的好處,一邊列上壞處,然後看看哪邊占的分量大,你就按哪邊的做!”

媽媽和小安忙乎了一陣子,得出了結論,還是參加競選比較好。於是,小安決定去參加競選。

後來,小安遇到類似的問題還是讓媽媽先給拿主意,媽媽也有點著急。小安信任媽媽,願意和媽媽多交流、多溝通當然是好事,可是小安媽媽也擔心,總不能事事都幫她拿主意。

獨立決策是一個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構成,女孩的自主性在她的自主決策中表現得最為明顯。但不少父母怕女孩選擇錯誤,從來不給女孩決策的權利。不讓女孩去做決策,總是忍不住要替女孩做決策,女孩就會失去鍛煉的機會,遇到要決策的問題,就拿不定主意,隻能聽從父母的決定。

有些父母在處理女孩的事情時,認為“孩子小,什麽也不懂,還是我決定吧”。父母沒有意識到的是,女孩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個人想法得不到父母的關注,且父母長期過度包辦,她們的自主意識就會被抑製,自信心就會受打擊,可能會對自己產生消極評價,長大以後,可能會缺乏判斷和決策的能力,缺乏主見。到那時,即使父母想訓練讓她自己做主,決策意識和能力恐怕也難以培養起來。

有些女孩小時候可能會不聽話,其實這也是一個要求獨立決策的表現。女孩不會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庇護裏,父母要試著放開手,讓女孩自己走,鍛煉她們的心智和能力,讓她們成為可以獨當一麵的人。

◆放開雙手,將決定權還給女孩

女孩雖然小,也有做決定的權利,要鼓勵她們自己做決定,對自己所做的決定負責。一個能對自己負責的女孩,即使走出校門,走出家門,也能夠獨當一麵,爭取自己的權利。家長不妨嚐試著做一個不替女孩做決定的“懶”家長。

馬曉是個乖巧的小女孩,爸爸媽媽平時工作忙,她的生活起居基本上都由爺爺奶奶照顧。

奶奶每天接送馬曉時,都會提前把她的吃穿安排好,就連喝牛奶插吸管這樣的事,也不讓她做。受此影響,每天早晨馬曉來幼兒園後,從來都不會主動去玩玩具或進行戶外活動,而是四處遊**,非要等老師指定她去玩什麽,她才去;老師讓她選擇玩具時,她就會猶豫不決,之後讓老師幫她做決定。

媽媽發現這個問題後,就將馬曉接了回來。她既沒有過多地幹涉女兒做什麽,也不催促她做什麽,如果馬曉想自己脫衣服或穿衣服,就放手讓她自己去穿;洗澡時,媽媽盡量讓馬曉有充足的時間在澡盆裏玩耍;吃飯時,讓馬曉自己吃,不催促她。

媽媽的目的既不是把馬曉嬌慣成說一不二的小公主,也不是讓她成為不懂自己做決定的小木偶。現在,馬曉有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判斷,已經不是“小木偶”了。

馬曉奶奶是個十分細心的人,在馬曉成長過程中,事無巨細地替她考慮得十分周到,孫女不管幹什麽,她都事先考慮到,替她做好,從不讓她自己做,更別說讓她自己做決定了。這種做法,讓馬曉失去了做事、思考、說話的機會。

這也不準,那也不準,對女孩橫加幹涉,按大人的意誌去左右她,隻能捆住她們的手腳,束縛住她們的思想。這樣女孩,多數都會沒主見、膽怯怕事和依賴性很強,即使是萌發出來的自信心和獨立性,也會被摧殘。馬曉媽媽的做法更有利於孩子成長,是教育孩子應推崇的方法。

◆讓女孩在限定範圍內選擇

培養女孩獨立自主,讓女孩具備自主選擇的權力,有助於女孩日後的成長、生活、工作等。如果想讓女孩快速學會自己選擇,最好為女孩提供限定的範圍,讓她在限定的範圍內選擇答案。比如,早上女孩穿衣服時,不要打開衣櫃門讓她看著所有的衣服進行選擇,可以將準備好的兩套衣服放在她麵前,問她要穿哪一套,幫助她快速下決定。

有位美國家長,帶著2歲多的女兒去吃飯。飯桌上,女孩不肯喝果汁,嚷著要跟大人一樣喝可樂。

2歲的女孩有這樣的行為是正常的,可是在很多家長看來,這個女孩有點不乖,不過這位家長卻沒有強求女孩喝果汁或可樂。他當著客人的麵對女兒說:“喝完你杯子裏的果汁,可以喝一口我杯裏的可樂。”這其中隱含的選擇是:不喝果汁,就不能喝可樂。

這位家長具體地給了女兒選擇的機會,還讓她知道了每種選擇行為的結果。在整個過程中,這位家長對女兒都沒提什麽要求,隻是讓女兒自己選擇做決定。後來,女兒想了想,還是喝完了自己杯子裏的果汁。這位家長說話算數,當場兌現,笑眯眯地允許女兒喝了一口自己杯子裏的可樂。

敢於為自己的人生做決策的女孩,生命力是澎湃的。盡管因為年輕,會遇到一些挫折,但那些挫折最終和成就一起,會讓她感覺到生命的豐富多彩。研究表明,總是由父母做決定的女孩,長大後常常缺乏判斷力和選擇力,缺乏責任感,甚至不知道如何對自己負責。因此,家長要給女孩一點做決定的機會,讓女孩學會如何做決定。

女孩做出了選擇後,父母要尊重她們的選擇,不要隨意否定。因為做出選擇畢竟需要勇氣,父母隨便就否定掉,既會打擊女孩的自信心,又會讓女孩覺得父母不是真的要她選擇,隻是做做樣子。下次麵臨選擇時,女孩也就沒有什麽積極性了,就會覺得一切都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