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拒絕——要敢於說“不”

孩子會長大,終有一天會走向社會,要在社會群體中生活。雖然在女孩的培養過程中,要讓她們懂得與人分享、樂於助人,然而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度,輕易承諾了自己無法履行的職責,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困擾和溝通上的困難,因此引導女孩學會拒絕別人非常有必要。

小文是個很熱心的女孩,樂於助人,別人請她做什麽事情,隻要她能做,從來都沒有推辭過,即使她很忙,也會放下自己手中的事情,幫助或應酬別人。當她正在寫作業或看書時,如果有同學讓她跟著一起出去打球,小文可能暫時會拒絕,但隻要同學再說一次,小文就不好意思拒絕了,就會放下手中的作業,跟別人一起去玩。

小文爸爸認為,女兒在這方麵太熱心不好,在很多事情上,她應該學會說“不”,應該學會拒絕別人,這也是將來進入社會與人相處必須要掌握的一課;在傳統教育滋養下,很多女孩都不喜歡說“不”,不會說“不”,反駁與拒絕遠比奉承與迎合困難得多。

於是,爸爸對小文說:“你應該學會說‘不’,懂得拒絕,不能別人提出任何請求,你都盡量去滿足,如果他人提出的要求沒有任何意義,你就要學會婉轉拒絕;或者同學要求的事情你確實做不到,也要直接拒絕,就比如同學讓你一起去打球,而此時你正忙著寫作業或正在做比這更重要的事情,就可以直接跟同學說明自己的情況,婉轉地拒絕。當你學習時,如果同學讓你出去玩,也可以對他說‘不’。隻要你跟對方說明情況,他也不會硬逼著你去,懂嗎?”

小文無奈地跟爸爸說,其實自己也不想這樣,但總是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總是“不”字到了嘴邊又咽了下去。當然,有時也是怕得罪同學,怕拒絕別人多了,以後別人就不跟她做朋友了。

聽了小文的理由,爸爸接著說:“隻要你有合理理由,就可以拒絕他人的要求。當然,也要掌握一點技巧,可以婉轉一點,太直接了容易傷害感情,婉轉一點別人也更容易能理解。”

聽了爸爸的話,小文心裏的包袱終於放下了,不再像以前那樣什麽事都答應別人,學會了拒絕,開始學著說“不”。如此,小文節省下很多時間,也沒有因為拒絕別人而失去朋友。

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員,都會跟他人打交道,都會遇到他人請求幫忙的情景,家長應該教會女孩怎麽應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能幫就幫,做不到就直接告訴對方“我做不到”。

直接拒絕對方,並不是給對方難堪,而是為對方節省時間和精力,更是對他人的真正負責。自己本來做不到卻答應人家,不僅會給對方造成損失,還會影響彼此的關係,所以如果確實無法為他人提供幫助,就要直接將“不”說出來。

拒絕別人時,如果因感到不好意思而不敢據實言明,對方就會搞不清你的意思,繼而產生許多不必要的誤會,這也容易給自己心理造成壓抑,所以一定要讓女孩學會拒絕別人。

◆教給女孩委婉拒絕的技巧

不會拒絕別人的人沒有自己的主張,很容易被他人左右,甚至會給自己帶來危險。任何人都不是萬能的,不可能讓所有的人滿意,總是擔心傷害別人,不敢拒絕,隻能傷害自己。讓女孩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拒絕,不僅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方法,也是一種與人交往的處事技巧。引導女孩學會拒絕、敢於拒絕、善於拒絕,才能讓她們活得真實明白,活得開心快樂。

小蘇的媽媽一直教育小蘇要樂於助人,要學會和朋友分享。讀小學四年級的小蘇總會主動幫助同學,交了不少朋友,每到假日,總會有同學來小蘇家找她玩。

暑假裏,小蘇的同學小林成了小蘇家中的常客,兩人經常會一起玩到晚飯時間。按照小蘇的暑假安排,早上先讀課外書,後做作業,小林來玩時往往正是小蘇開始做作業的時間。為了招待朋友,小蘇會扔下手中的作業,直到晚飯時小林離去,才急忙做作業。

媽媽責怪小蘇作業完成得潦草,小蘇卻委屈地說:“小林到家裏來,我總不能不理他吧,哪有時間做作業?”那副滿腹委屈的樣子,還頗有些舍己為人的豪情。

不懂得拒絕別人,有時候反而會耽誤自己的事情。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無原則的慷慨,會給人際交往增添障礙;適當的拒絕,才是最好的交往藝術。

拒絕某些無法接受的要求或者行為時,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不能態度生硬,不能使用尖酸的語言。要告訴女孩:先不要急著拒絕對方,可以采用迂回委婉的方式說明自己的實際情況,如此既不違反自己的主觀意願,還可以給對方一個可以接受的理由。比如,不想把洋娃娃給他人玩,抱著洋娃娃跑的結果隻能是兩個人都不開心。與其如此,不如讓女孩找個理由,或者說“我現在正在玩,等我玩完再借給你”等,讓他人心平氣和地接受。小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轉移,隻要這個“岔”打過去,一會兒就會去關注其他事情了。

家長還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經曆的一些事情,根據當時的情境及具體情況,引導女孩學會用正確的方式來婉言拒絕他人的要求。比如,別人向女孩借畫筆,如果不願借,可以讓女孩這樣說:“一會兒上課我還要用呢”,或者“我用完後再借給你吧”。學會以委婉的方式和同學對話,既能巧妙守住自己心愛的東西,又可以避免矛盾衝突的發生,還可以維係孩子之間的友誼。

◆讓女孩坦然接受別人的拒絕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在孩子頭腦中強化一個概念:別人的東西不是我的,要是想玩,就要征得別人的同意;如果別人不願意,不能無理取鬧。

在接受他人說“不”時,女孩就會聯想到自己有喜歡的玩具,別人想玩也得經過自己的同意。所以即使碰了“釘子”,她們也不會鬱鬱寡歡。更重要的是,在被拒絕時,女孩還會想到能和其他孩子換著玩,比如用一件毛絨玩具和其他孩子交換玩具玩,這樣女孩就能玩到很多自己沒有的玩具。嚐到了“交換”的甜頭,女孩就會領悟到分享的妙處和合作的快樂。

小涵問媽媽:“媽媽,我想玩嘟嘟的小汽車,他為啥不給我玩兒呢?”

媽媽告訴她:“東西是嘟嘟的,他有權決定給你玩兒還是不給你玩兒,如果別人想玩你的朵拉,你願意給嗎?”

小涵說:“不願意。”

媽媽說:“同樣的道理,小汽車也是嘟嘟最愛的玩具。”

慢慢地小涵知道了,被別人拒絕是很正常的事兒,而自己也要懂得維護自己的權益,懂得拒絕別人。

人生路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拒絕:熟人的拒絕,陌生人的拒絕,友情的拒絕,愛情的拒絕。讓女孩幼年時體驗一下拒絕,絕對不是壞事。引導得當,女孩就能以平常心來看待拒絕了。

忍受不了別人拒絕的人,被人拒絕後會產生一種挫敗感。人與人相處,感情充滿變數,友情和愛情都是如此。遭遇感情打擊就想不開而采取極端行為的人,多半缺少堅強的內心和豁達的胸懷,她們無法坦然麵對別人的拒絕,容易鑽牛角尖,更容易走死胡同。

對於年幼的女孩來說,要讓她們做到這兩點:第一,有勇氣拒絕別人;第二,坦然接受別人的拒絕。這兩點是非常可貴的心理品質,前者意味著有自己的個性,敢於說“不”,不盲從;後者則是一種坦然、平和的心態,麵對拒絕,能坦然接受,不會因為別人的拒絕而嫉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