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蘭登堡的起源

近代普魯士與近代奧地利帝國可以說有著相似的起源。奧地利原本是公元10世紀和11世紀在多瑙河中遊地區建立的一個邊區(東方邊疆領),主要是為了抵禦馬紮爾人和斯拉夫人的侵略;勃蘭登堡最初則是在易北河下遊建立的一個邊區,位於易北河與奧得河之間,主要是阻擋和盡可能同化文德人、普魯士人、立陶宛人和波蘭人。再後來有了勃蘭登堡選侯國,它的核心部分是傳說中928年建立的北部邊區,建立者是薩克森的亨利公爵,也就是德意誌曆史上的“捕鳥者”亨利或者亨利一世國王。正是他開啟了薩克森人成為皇帝的先河,他的繼任者奧托一世大帝還複興了查理大帝的神聖羅馬帝國。薩克森人從文德人手中奪取了土地之後,將勃蘭登堡改造成軍事要塞,然後以此為中心穩步向東推進,不斷擴大北部邊區的版圖。

所以,如果要論起源和興起的根基,就可以說,勃蘭登堡是由薩克森人建立的,為中世紀薩克森公國的一個前沿堡壘,我們必須小心地把薩克森公國與後來的薩克森選侯國區分開。薩克森人建立勃蘭登堡不僅是出於軍事目的,他們不僅要通過征服的手段保全自己,還要把文德人轉化為德意誌人和基督徒,為不斷發展壯大的西方德意誌民族提供新的家園。

從公元10世紀到15世紀,中世紀的德意誌發展史是一部精彩的擴張土地的殖民史,德意誌民族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沒有他們,就不會有中歐的德意誌。在易北河和奧得河之間,薩克森公爵和他們的代表——北部邊區或勃蘭登堡邊區的伯爵,對文德部落發動了爭奪土地的戰爭;在更遠的東部和東南部,波蘭的基督教王國裏有一個強大的斯拉夫民族,他們也想要爭奪奧得河與維斯瓦河之間的土地,用武力和宗教同化和改造那裏的異族。薩克森人與文德人的鬥爭激烈而持久,雖然薩克森人在946年和949年相繼在哈弗爾貝格和勃蘭登堡建立了兩個主教轄區,但到1133年卻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