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的核心

近代普魯士王國的核心,是曆史上的勃蘭登堡選侯國和東普魯士公國,它們被統稱為霍亨索倫家族領地。霍亨索倫家族得到且合並了這兩個獨立的諸侯國,奠定了新生統治家族發展和王國擴張的基礎,塑造了國家的性格和政策。早在霍亨索倫家族把目光投向易北河中下遊地區,位於維斯瓦河下遊和普雷格爾河之間的這塊荒涼的平原之前,勃蘭登堡和東普魯士就已經曆過錯綜複雜的變化。兩地的人們通過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後來逐漸走向無政府和衰落的狀態。

如果說柏林和奧得河畔的法蘭克福是霍亨索倫家族的興起之地,那麽對於但澤、格涅森、奧利瓦、馬爾堡,以及哥尼斯堡的莊嚴記憶、傳統和成就而言,霍亨索倫家族的統治者就隻能是繼承者,而不是創造者了。勃蘭登堡和東普魯士不喜歡除了霍亨索倫家族的曆史以外沒有其他的曆史,然而它們自己的編年史就像它們生產的農產品一樣,少得可憐;也像哈弗爾河、施普雷河和馬蘇裏湖附近沙地上的迷霧一樣,撲朔迷離。但這也善意地提醒了我們,在德意誌,在實力強大的霍亨索倫家族踏足這些土地並建立王朝國家之前,也曾經有過叫作勃蘭登堡、東普魯士和西普魯士的地方。也就是說,與建立世係和諸侯國相比,建立民族國家是一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縱觀德意誌的曆史,從查理大帝複興羅馬帝國,到薩克森王朝、霍亨斯陶芬王朝、盧森堡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再到拿破侖的萊茵聯邦,和1815年由維也納會議的外交官們共同打造的搖搖欲墜的德意誌邦聯,德意誌在創建教會諸侯國和世俗諸侯國方麵的曆史,以及從卑微或可疑的出身建立君主家族的曆史極其豐富,令人眼花繚亂。在任何時代,德意誌的版圖都是由大大小小的諸侯國構成,德意誌曆史地圖集中的一係列地圖,正如一個緩慢轉動的萬花筒,為我們展示了各個諸侯國演變、融合、分離和解體的過程。勃蘭登堡-普魯士走出孤立的狀態,把一個拚湊而成的國家變成了一個德意誌民族國家。霍亨索倫家族所做的一項無可爭議的偉大工作,就是建立了勃蘭登堡-普魯士這個國家。

因此,我們毫不意外地看到,宮廷抄寫員、博學之士或沉思的哲學家醉心於各種曆史事件的發展,感受著民族精神的鼓舞。他們關注的是建國的結果而不是原因,他們自我說服,或者用所謂的事實讓自己相信,霍亨索倫王朝從一開始就注定要建立勃蘭登堡-普魯士。但在曆史上,正如在自然科學中一樣,最明顯、最簡單的解釋通常也是最荒謬的解釋。在沒有完全了解事件之前就知道結果,不探究過程和手段,反而將一切歸功於曆史使命,這比歪曲史實還要糟糕。這種隻管結果不顧過程的曆史觀不僅歪曲了每個階段的意義,還貶低了最終結果的偉大價值。

如果我們要像講述大英帝國的曆史那樣公正地講述勃蘭登堡-普魯士的曆史和霍亨索倫統治者的曆史,我們需要具備更高的標準,不能選擇錯誤的曆史觀。我們既要關注各個時刻的事件,也要看到曆史長河的全貌,既要看到過程,也要顧及結果。能夠堅持這種曆史觀,上下求索和發現新知,這就是人類最為少見、最有意義,也是最值得紀念的偉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