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擊匈奴:攻守之勢逆轉
衛青
在反擊匈奴的戰爭中,為漢武帝打開局麵的將領是衛青。論軍事能力,恰如南宋名將嶽飛的評語所說:“以戰法革新破匈奴,衛青始。”與現代人的想象不同,衛青的軍隊並非純粹的騎兵軍隊,其軍隊的重要特點就是配備了大量戰車。戰車的作用一是行軍中作為營地,二是在戰鬥中擺成防禦工事。衛青的戰車主要是弩車,即配備精良弓弩的戰車,其弩箭的射程與殺傷力遠遠強於匈奴人使用的馬弓。比起李廣單純以硬碰硬、以騎兵對衝的作戰方式,衛青的戰法往往比較複雜。在野戰遭遇敵人時,衛青首先用戰車固陣,再用密集的弩箭阻遏匈奴騎兵的進攻。而且,在戰鬥中,戰車作為移動的堡壘,有時候更能起到合圍匈奴人、斷絕匈奴人退路的作用。比如在漠南之戰中,衛青就是以戰車斷絕右賢王逃路,射殺大量匈奴騎兵,迫使匈奴殘部投降,一舉俘虜一萬五千多匈奴人。
衛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西漢名將、外戚。為平陽公主府中騎奴,後因姐姐衛子夫得到漢武帝劉徹寵幸,得以為官。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是西漢時期能征慣戰、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曆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後奉漢武帝命娶平陽公主。諡號“烈”,葬於茂陵。
衛青的另一個貢獻是開發了輕重騎兵的配合作戰。在衛青的騎兵部署裏,有專門用來衝鋒的重裝騎兵,也有用來掩護和包抄側翼的輕騎兵。戰鬥之中,輕重騎兵相互配合,先以輕騎兵射殺,重騎兵中央突破。戰局相持時,又以輕騎兵包抄,切斷匈奴騎兵隊形。這種輕重騎兵加戰車協同作戰的戰法成為驕橫的匈奴騎兵的噩夢。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麵對人數相等甚至人數占成倍優勢的匈奴騎兵,漢軍不但不再躲避,相反可以勇敢亮劍,甚至戰而勝之。
衛青在對匈奴戰爭中遭受的第一場挫折,是公元前123年的河套反擊戰。是年匈奴以一萬騎兵進入代郡,大肆燒殺搶掠。漢朝一如既往采取以攻對攻的策略,以衛青率領十萬大軍出河套,直撲匈奴單於王庭,但這一次漢軍卻碰了“軟釘子”。匈奴人不再以大兵團阻擊漢軍,而是且戰且退,一旦戰事不利,就有組織地節節抵抗後撤。結果衛青雖然累計斬首匈奴軍一萬多人,卻始終無法捕捉到匈奴主力。前鋒趙信部的三千多人反而在孤軍深入後,遭到匈奴重兵圍困,全軍覆沒不說,趙信本人也在被俘後投降了匈奴。這場損失不大的挫折給漢軍出了新難題:在且退且戰、伺機反擊的這種情況下,匈奴騎兵的機動性完全可以誘引漢軍深入匈奴境內,趁漢軍兵力分散時予以圍殲。他們不再是彪悍的戰狼,相反變成了狡猾的毒蛇,表麵縮頭,趁你不注意的時候,突然咬你一口。
河套反擊戰中,漢軍因為趙信的叛變而遭受損失。而替叛徒趙信頂罪的就是與趙信一道出擊匈奴的將軍蘇建。這場戰爭失敗後,本有權處置蘇建的衛青將蘇建交給漢武帝發落,漢武帝也做出了公正的裁決,命蘇建出錢贖罪。遭罷官的蘇建多年後又被任命為代郡太守,死於任上。他的兒子中,有一位後來上演“留胡節不辱”的壯舉,被扣匈奴十九年卻寧死不屈,就是蘇武。
蘇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字子卿,西漢大臣,將領蘇建之子。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又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匈奴人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持節不屈,居匈奴十九年方獲釋回漢。
蘇武身為漢使,被扣押匈奴十九年,卻始終未曾屈服。他的光輝事跡感動了整個漢民族。然而這段典故,同樣引出了一個當時知名的“漢奸”——衛律。他早年與李廣利交情頗好,並在李廣利兄長李延年的舉薦下,以漢使身份出使匈奴。但到了匈奴後他就立刻叛變,而後招降、迫害蘇武幾乎都是他出的壞主意。事實上,他原本就是個匈奴人。在投降匈奴後,被封為丁靈王。公元前89年,李廣利第三次出征匈奴,兵敗被俘後投降。因嫉恨李廣利得到匈奴優待,衛律向單於誣陷李廣利謀反。結果投降沒多久的李廣利就被匈奴狐鹿姑單於處死。
衛青在曆代兵家中得到的稱讚比較多,除了因其高超的軍事能力,也因其人品。一是他會做人。衛青收複河套平原時,正值漢武帝寵愛的王美人喜得貴子。當時漢武帝下詔賜衛青黃金五百斤,結果衛青轉手就把這份賞賜送給了王美人,如此君臣同樂。二是他愛撫士卒。衛青是一個生活極其簡樸的人,每次出征路上,他一日三餐都是和士兵一起吃,用這種方式告訴士兵們大將軍永遠與他們同甘共苦。三是他為人謙和。無論是對漢武帝還是對待朝中大臣,衛青都極其謙恭。尤其是文臣對他提意見時,他往往非常禮敬,卻又刻意與文官保持距離,不給別人留下“結黨”的印象。衛青晚年最要好的朋友,正是被漢武帝疏遠的文官汲黯。
衛青做大將軍時的部將,後來有兩位棄武從文,一度官至丞相。一位是公孫賀,另一位則是李蔡。李蔡是李廣的堂弟,在漢武帝反擊匈奴戰爭打響時,他年紀已經不小。但比起一生未封侯的堂兄,他的運氣要好得多。公元前124年,西漢發動漠南戰役,衛青率領大軍奇襲右賢王部,李蔡在這場戰爭中身先士卒立下大功,戰後被封為樂安侯。而他也見好就收,隨後棄武從文。這以後,他參加了漢武帝的多項經濟改革,尤其是幣製改革,並在公元前121年公孫弘去世後被任命為丞相,這之後西漢著名的“鹽鐵官營”改革,他是實際的執行者。三年後,李蔡因侵占陵園罪遭逮捕,和堂兄李廣一樣,他同樣不甘心受司法審判,最後自刎以示清白。
衛青早期最得力的助手當數李息。李息的生卒年不詳,但可以確定的是資格比衛青老得多,早在漢景帝在位時,他就已是漢景帝身邊的貼身侍衛。漢武帝反擊匈奴的第一戰——馬邑誘敵戰中,衛青當時還是一個騎奴,而李息已經作為韓安國的部將參加了戰鬥。李息一生參加的戰鬥,大多都在啃硬骨頭。西漢對匈奴的第一場成建製的殲滅戰雁門之戰,正是李息與衛青密切配合打出來的。當時匈奴騎兵深入雁門,鎮守雁門的李息以劣勢兵力向匈奴發起數次殊死攻擊,在付出了所部大量陣亡的慘重代價後,終於等來了衛青的援軍,並成功斬首匈奴軍六千多人,從此,李息與衛青也成了一生親密的戰友。公元前124年,在衛青率軍奪取河套平原的朔方之戰中,李息受命從右北平出擊,成功牽製了匈奴援軍,確保漢軍順利對河套平原發起總攻。這場戰爭的勝利也令李息受封關內侯。
在衛青收複河套平原及漠南之戰這兩大戰役裏,還有一位出名的“無名英雄”——拓通西域的傑出外交家張騫。在公元前125年和公元前124年這兩場重大戰役中,張騫的角色是行軍司馬,相當於參謀長。十年被扣押匈奴的生活,已經使他十分熟悉這片土地。他最大的貢獻就是能夠準確為漢軍找到水源和水草。正因為有他這樣的好向導,漢軍才敢於深入草原,長途奔襲匈奴主力。張騫在漢武帝時期也得以封侯,封號就是著名的“博望侯”。他得到這個封號並非因為拓通西域的大業,而是這兩場重大戰役的功勳。
張騫(約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14年),字子文,西漢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奉命出使西域,封博望侯。開拓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
李廣在漢武帝反擊匈奴戰爭開打後,前後經曆了兩場近乎全軍覆沒的戰役。第一次是公元前129年,他率領一萬騎兵出擊,遭匈奴主力合圍,幾乎全軍覆沒;第二次是公元前121年,這次他與張騫一道,率領一萬四千騎兵出右北平,打擊匈奴左賢王部。結果還沒等大軍開拔,李廣就率領四千騎兵提前出擊,在出塞數百裏後,突然與左賢王部四萬主力相遇。麵對敵人十倍於己的不利局麵,李廣毫不慌張,命令士兵們排列成圓陣防禦,並派遣自己的兒子李敢打頭陣,居然對優勢數量的敵人發起反衝鋒。慘烈的戰鬥整整打了一天一夜,在漢軍的頑強抗擊下,匈奴軍居然寸步不能前行。到第二天天明時,李廣部已經傷亡大半,連箭鏃都已經消耗殆盡。眼看覆滅的局麵無法避免,李廣不慌不忙,命令戰士們拉滿弓弦和敵人對峙,他自己則拿過殺傷力巨大的黃弩,瞄準匈奴主將點射,當場射殺匈奴將官多人。他精湛的射術再一次震撼了匈奴人,一時之間,兵力占優的匈奴人居然不敢靠近。李廣部成功守住了陣地,終於在清晨等來了馳援的張騫。眼見漢軍大部隊開到,左賢王隨即下令全軍撤退。而張騫部也因人困馬乏,無力對敵人再進行追擊,這場你死我活的搏殺,就這樣草草收場。
這場戰役將李廣的軍事才華展現得淋漓盡致,卻也同樣暴露出李廣最大的缺陷:他是一個勇敢的劍客和傑出的將才,卻不是一個帥才。
霍去病
就在李廣這場戰鬥進行的同時,漢軍在西線的河西走廊卻打了一場漂亮仗。同樣是深入敵人重圍,同樣是敵眾我寡,同樣是沒有援軍,一個年僅十九歲的青年將軍,以無與倫比的膽氣和睿智的頭腦,率領一萬漢軍騎兵深入河西走廊,將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兩大主力全數擊敗,累計斬殺敵軍近四萬人,並成功將河西走廊納入漢朝版圖。這個青年將軍,就是大名鼎鼎的霍去病。這兩場戰鬥結果的差距,就是霍去病與李廣兩個人的差距。
霍去病是皇後衛子夫的外甥。而按照褚少孫的記錄,他有一位默默無聞卻了不起的母親——衛少兒。衛少兒是衛子夫的長姐,也是平陽公主家的侍女,她與平陽縣的小吏霍仲孺私通,之後生下了霍去病。在發現衛少兒懷有身孕後,做了父親的霍仲孺不但不高興,相反驚慌異常,擔心與公主的女奴私通會令自己遭到嚴懲。當時,衛少兒身邊幾乎所有的人都勸她打掉這個孩子,霍仲孺甚至還一度不承認這孩子是他的。在這種情況下,衛少兒卻下了決心,不管有什麽後果都要生下這個孩子。之後,這個孩子就在公主府由諸多奴婢們接濟著長大。在霍去病出生兩年後,衛子夫被漢武帝冊封為夫人,衛家一門逐漸顯貴,霍去病也得以重見天日,並在錦衣玉食的幸福生活中長大。他後來在戰場上的果決堅定,很大程度上都來自母親的影響。
霍去病用兵有很多被人詬病的地方,比如不愛惜士卒。他行軍打仗時貪圖享受,隨軍還帶著專用廚師,甚至漢武帝還派自己的禦廚一路伺候他,然而他手下的士兵卻不好過。每次他出征歸來,普通士兵常常因為斷糧挨餓,而他自己的專車裏還裝著大批吃不完的美食。行軍路上,當士兵們累得人困馬乏的時候,他還經常要士兵們擺開球場,陪他踢球取樂。然而有著這些問題的霍去病,《漢書》中卻說幾乎所有的士兵都視他為軍神,渴望成為他的部下,這大概是因為不願與士兵同甘共苦的他從來不會忘記士兵的功勞。他的弟弟霍光後來談到兄長的帶兵之道時,稱讚他是西漢開國以來最懂得賞罰分明的將軍。總的來說,這位飽受非議的青年將領和他的舅舅衛青一樣,是個深受士兵愛戴的統帥。
霍去病用兵素來以膽大著稱,在“膽大”這點上,他可以藐視任何人。他也是中國曆代少有的不喜歡讀兵書的將軍,漢武帝曾經勸他多讀一些兵書,然而霍去病卻回答說:“我自己的腦子就是一本兵書,已經不需要再裝任何東西了。”在實戰中,霍去病更把兵法的虛實結合發揮到極致。他每一次都讓主力部隊出現在匈奴人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在敵人最薄弱的環節上給予最重的打擊。
藐視兵書的霍去病,在作戰中卻從來不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每次大戰前的籌謀階段,他都喜歡傾聽身邊將領的看法。在用人上,霍去病更是不拘一格,他的部下裏除了漢族將軍之外,還有匈奴、羌族等少數民族將領,比如他非常親近的司馬趙破奴就是匈奴出身,但一經任用就給予了推心置腹的信任。
霍去病軍事生涯的妙筆,除了河西戰役與漠北會戰外,還有一場孤膽英雄般的演出——招降渾邪王。河西戰役後,渾邪王和休屠王聯合投降漢朝,霍去病受命率軍受降。然而事到臨頭,休屠王卻突然反悔,意圖重新歸降匈奴。情急之下,渾邪王與休屠王火並,最後休屠王被渾邪王所殺,然而休屠王的部下也因此嘩變。渾邪王在嘩變兵將的逼迫下,一度也改了主意,欲重新投向匈奴。關鍵時刻,霍去病不顧危險,僅帶數名親兵闖入渾邪王大營。趙破奴擔心渾邪王會趁機把霍去病抓了向匈奴單於邀功,結果霍去病朗聲大笑說:“他在戰場上都不是我的對手,又怎麽敢傷我分毫?”進入渾邪王大營後,霍去病厲聲嗬斥,一番痛罵說得渾邪王誠心降漢。之後,霍去病從容布置,以一萬漢軍製服了嘩變的兩萬休屠王部,當場斬殺叛軍數千人,終於穩住了局麵。渾邪王隨後帶領數萬部下正式歸降了漢朝。這場歸降在漢匈戰爭曆史上有著重要意義:一支匈奴王族整軍向西漢投降,並得到優厚的待遇,這對於整個匈奴無疑是極其巨大的打擊。
漢匈戰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大戰,當數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漢武帝以衛青、霍去病兵分兩路,深入漠北草原追擊匈奴,以幾十萬士卒護送物資,傾舉國之力發動了這場中國曆史上規模空前的大遠征。這場遠征在部署完畢後卻出了意外。以持重著稱的衛青原本受命掃**匈奴王庭,以擅打殲滅戰著稱的霍去病原本受命殲滅匈奴單於主力,但兩路大軍打到漠北後才發現弄岔了。霍去病碰到的是相對較弱的匈奴左賢王部,而衛青碰到的卻是匈奴實力最強悍的單於主力軍團。
霍去病依然延續了其高速突擊的作戰風格,以五萬騎兵快速突破,對匈奴左賢王部發動夜襲,一戰斬首匈奴軍高達七萬多人,匈奴左賢王部全軍覆滅。從此之後,匈奴對漢朝河北、遼西地區的侵擾不複存在。而衛青也同樣延續了持重的特點,麵對養精蓄銳的伊稚斜單於主力,他沒有貿然發動進攻,相反以戰車環繞為營,吸引匈奴主力前來攻打。等到長達一天的拉鋸戰消耗掉匈奴軍銳氣之後,衛青迅速發動反擊,將匈奴騎兵分割包圍,最終迫使伊稚斜僅帶數百騎兵逃竄,其部大部分被殲,匈奴被斬首一萬九千多人。
這場空前的大遠征,給匈奴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匈奴王庭不得不西遷至西蒙古地區。原本作為漢朝邊地的上穀、雁門、漁陽等地,從此再不受匈奴的侵擾。雖然之後漢匈戰爭還在繼續,但那都是圍繞著漢朝新開辟的河西諸郡展開的。匈奴與漢朝之前的強弱形勢,從此逆轉。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西漢名將,傑出軍事家,皇後衛子夫及名將衛青的外甥,名臣霍光的異母兄。好騎射,善於長途奔襲,多次率軍與匈奴交戰,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話。任驃騎將軍,後升任大司馬。後病逝,年僅二十三歲。諡號為“景桓”,葬於茂陵,其墳墓仿照祁連山形狀修築。
路博德與李陵
漢武帝執政時期,西漢對外戰爭不斷。如果說北線對匈奴作戰中最傑出的將領是衛青與霍去病,那麽南線最傑出的統帥當數伏波將軍路博德。路博德最大的建樹,當數平定南越。公元前112年秋,路博德出桂陽、下湟水,向南進發。他以軍紀嚴明著稱,南征路上執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一路與民秋毫無犯,以至於大多數地區的百姓都是主動向他投誠。公元前111年冬,他攻克南越重鎮廣東番禺,平定南越。接著他集合兵馬,從番禺出發攻克海南島,漢武帝後在南越設置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等九個郡,統一管轄。在這場作戰中,漢軍使用了一種高大如樓的新型戰艦樓船,這種軍艦可裝載三千人,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悍的巨無霸戰艦。
為人樸實、治軍嚴格的路博德晚年卻犯下了一個大錯誤,間接坑害了李廣的孫子李陵。公元前99年,漢武帝再次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匈奴,李廣的孫子李陵受命率五千步兵為李廣利護送輜重。然而心高氣傲的李陵卻不甘心這個安排,他主動上奏漢武帝,說自己不用騎兵,僅憑這五千步兵,就能橫掃匈奴。漢武帝聞言很高興,批準了李陵的作戰計劃,並命令路博德率軍策應他。但此時已經戰功卓著的路博德並不甘心給李陵打下手,於是他給漢武帝上奏折,聲稱這時候漠北荒涼,不是北伐的最佳時機,建議春天再動手。但他這封給自己磨洋工找借口的奏折,反而讓漢武帝誤會了。在漢武帝心中,路博德一直是個老成持重的厚道人,漢武帝以為路博德寫這封奏折,是由於李陵誇下海口後後悔了,卻沒臉自己上奏,就讓路博德代奏,結果惱火的漢武帝反而勒令李陵提前進兵。
就這樣,李陵的五千孤軍在毫無援助的情況下進入了匈奴地界,並遭遇了匈奴單於率領的主力軍團。雙方在居延澤北展開血戰,在消滅數萬匈奴騎兵後,李陵部全軍覆沒。這一戰打得異常悲壯。因為攻擊受挫,匈奴單於幾度欲撤退,而彈盡糧絕的李陵部,最後連軍中的筆墨都拿來做武器,與匈奴軍死磕到最後。五千步兵最終得以逃回的不過幾十個人,李陵本人也被俘。之後,因惱火李陵被俘,漢武帝收押了李陵的妻子和老母。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場戰鬥開打之初,李陵部連戰連捷,漢武帝非常高興,不但對李家多有厚賞,還召李陵母親入宮飲宴。短短幾日之後,翻臉比翻書還快。
李陵案株連極廣,連太史令司馬遷都因替李陵辯解慘遭宮刑。不過,即使認定李陵投敵,但從對待李陵家小的態度看,漢武帝對李陵還是懷有希望的。李陵的母親和妻子下獄後,並沒有立刻被處死。真正導致李陵倒黴的,是在一年後。公元前98年,漢武帝派公孫敖深入匈奴想尋回李陵,可公孫敖無功而返,還對漢武帝說:“我聽說,李陵幫助匈奴練兵,導致匈奴的戰鬥力強盛。”漢武帝聞訊後大怒,這才下了處死李陵妻母的命令。
李陵(公元前134年—公元前74年),字少卿,西漢將領,名將李廣之孫。曾率軍與匈奴作戰,戰敗後投降匈奴,漢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徹底與漢朝斷絕關係。李陵的一生充滿國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對他的評價一直存在爭議。
公孫敖這麽說,倒不是故意陷害李陵。他從被俘的匈奴人那裏得知,有一個被俘的漢朝李姓將軍正為匈奴人練兵,於是認定了此人是李陵。得知家人被害後,李陵悲憤萬分,最終遷怒於投降匈奴並為其練兵的漢軍塞外都尉李緒,尋機將其殺害。而後李陵娶了匈奴單於的女兒,徹底斷了回鄉的念頭。漢武帝過世後,輔政的大將軍霍光因早年與李家交好,給李陵寫信勸他葉落歸根,李陵歎息說:“我回去是容易的,可是我已經投降了,回去隻能再次蒙受恥辱。”最終,李陵終老於匈奴。
趙充國
漢武帝在公元前97年再次發兵匈奴,這場戰爭無意中成就了一位名將。在餘吾水(今蒙古土拉河)之戰中,李廣利的主力部隊一度慘遭匈奴軍合圍。先前誓言要“橫掃匈奴”的李廣利慌了手腳,橫掃匈奴是不指望了,此時跑路保命要緊。可這次匈奴準備得非常充分,動用了近十萬精銳騎兵,組織鐵壁合圍。漢軍左衝右突,雖然殺傷敵人一萬多,卻始終無法衝出包圍圈。眼看著全軍覆沒在即,關鍵時刻,趙充國挺身而出。
在漢軍斷水斷糧陷入絕境的局麵下,趙充國主動請纓。有人提議幹脆分散突圍,三萬兵馬能跑出去一個是一個,甚至連主將李廣利都喪失了鬥誌。但趙充國當場怒吼道:“與其忍辱投生,不如死戰為榮。”在其感召下,李廣利終於決定賭一把,為他精選了數百壯士開路。趙充國敏銳地發現了匈奴包圍圈的薄弱環節,帶頭猛衝出去。一番猛打猛殺之後,在匈奴的包圍圈上撕開了一條口子,三萬漢軍終於全身而退。戰後盤點,趙充國率領的幾百死士,幸存者不過三十多人,趙充國本人也身中二十處刀傷,可謂慘烈之至。李廣利雖然打仗草包,這次做人還算厚道,事後在向漢武帝總結匯報時,大讚趙充國之功勞。漢武帝聞訊後親自接見,當場稱讚:“真壯勇也。”趙充國也因此飛黃騰達,被提升為中郎將,之後又被提拔為車騎長史。
趙充國(公元前137年—公元前52年),字翁孫,西漢名將。曾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率百壯士突圍,被拜為中郎,後屢任將軍。在當時屯田政策上做出了卓越貢獻。為人沉著勇敢,有遠見深謀。諡號為“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