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的時代,是儒生的時代
張純
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在重建漢王朝後,其執政的核心政策就是“退功臣,進文吏”,即架空那些打天下時立下大功的功臣,把國家大事委任給儒生出身的文臣們。在東漢開國建設時期建樹最多的文臣,當數大司空張純。張純是漢武帝時期酷吏張湯的後人,早在西漢漢哀帝時期,他就曾擔任過侍中。光武帝打天下的時候,他主要的工作是後勤,負責前線糧草的運輸工作。他長期以來的行政方式,就是“無為而治”,然而在他擔任大司空後,他卻相當有為。除了為光武帝提拔大批儒生,實行儒家治國外,他還大力興修水利,由他主持興建的水利工程前後有十多處。同時他還是東漢典章製度的設計者。東漢建立“文官治國”的政治模式,他是其中重要的奠基者。
範升
光武帝時代的文臣裏,還有一位博士範升。早在王莽建立新朝時期,他就是一個以才學著稱的儒生,曾經上書王莽要求減輕賦稅。後來光武帝創建東漢,邀請他出山做官。他在光武帝時期擔任博士,主要的貢獻在於推廣儒學教育,並經常參加光武帝主辦的儒家學派辯論。他個人極度厭惡司馬遷,甚至曾經建議把《史記》列為禁書。光武帝對他一度極為信任,但後來變成了厭惡,全因其嫌棄糟糠之妻,竟把老妻休掉另娶新婦。此事被人告發後,範升不但被罷官,更遭拘禁多年,政治生命就此斷送。
宋弘
光武帝時期,還流傳出一樁中國古代曆史上的美談——宋弘拒婚事件。當時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劉黃死了丈夫,光武帝很是犯愁,一心替姐姐物色佳偶。最後劉黃自己看中了太中大夫宋弘,可唯一的難題是宋弘當時有老婆,且夫妻伉儷情深。光武帝親自出麵做宋弘的思想工作,先試探著對宋弘說:“我聽說,富起來的人往往要結交新朋友,身份顯貴了以後也往往要換掉自己的老婆,你對這事怎麽看啊?”宋弘給出了一段流傳千古的回答:“我認為,貧困時候的朋友是永遠不能忘記的,而窮苦時候陪伴自己的妻子也是永遠不能拋棄的。”這番對答也等於擺明了拒絕光武帝。雖是如此,宋弘卻也因此得到光武帝的重用,後來被提拔為大司空。而宋弘的這段回答,也給中國曆史留下了一段名言: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宋弘(?—公元40年),字仲子,東漢大臣。赤眉軍入長安時以佯死得免。光武帝即位後,曆任太中大夫、大司馬,封宣平侯。以品行清雅著稱。先後為漢室推薦和選拔賢能之士三十多人,有的官至相位。
敢對光武帝說“不”的宋弘,在漢哀帝的時候就已為官。常年以來,他就以性格溫順著稱,是朝堂裏公認的老好人。但在赤眉軍攻破長安時,許多舊臣紛紛賣身投靠赤眉軍,而溫順的宋弘卻剛烈了一把。他不但拒絕赤眉軍的招降,還在長安城外的渭水投河自盡,用死亡來表達自己的抗爭,還好沒死成,被家人給救了上來。而宋弘也順水推舟,命家人四處宣傳他已死掉,這才躲過了赤眉軍的搜捕。溫順卻恪守原則,更兼有頭腦,一直就是他的風格。
宋弘在東漢開國後成為光武帝的重臣。為人正直的他,平日裏還是很溫順,但有時候也會發脾氣。比如他舉薦桓譚入朝為官,結果光武帝卻整天讓桓譚為他彈琴取樂,這下宋弘發了脾氣。一次他單獨把桓譚叫到一邊,劈頭蓋臉一通罵:“我叫你來做官,是讓你幹活的,不是讓你陪皇上搞藝術的!”嚇得桓譚當場求饒。而後,劉秀又命令桓譚當眾給大家彈琴,這次桓譚不但不從命,反而麵露難色。這時候宋弘站出來正色說:“我推薦桓譚,是希望他能用自己的才學輔佐您,但您卻總讓他彈琴,這使得您不理朝政,國家上下沉迷於靡靡之音。這是我的罪過,請您責罰我吧!”一番話令劉秀醒悟,從此之後,劉秀一輩子再沒聽過琴聲。
宋弘在東漢時期以“管得寬”著稱,甚至連光武帝的私生活也管。一次宋弘找光武帝匯報工作,看到光武帝宮裏的屏風上居然畫著美女的像,就不高興了,認為光武帝這麽做屬於荒**,就順口說了句:“自稱賢德的人,居然還這麽好色啊!”結果光武帝二話不說,當場下令把屏風換掉。幾天後宋弘又來匯報工作,發現光武帝的屏風已經換成了圖案樸實的山水風景畫,光武帝還特意問宋弘:“你看我這個屏風不好色了吧?”麵對如此開明的領導,從不拍馬屁的宋弘也情不自禁地稱讚道:“能遇到陛下這樣開明的帝王,是我宋弘的幸運啊。”
桓榮
光武帝的文臣中,還有一位集名臣與儒家宗師於一身的人物——桓榮。桓榮是漢朝儒家歐陽派的傳人。西漢晚期,他年輕時就去長安求學,做了一名漢朝版的“北漂”。那時他家境貧寒,學費、生活費全靠他自己打工掙取,在長安一熬就是十五年,最後學成回家,一直在家鄉開課授徒。王莽篡漢的時候,他還一度躲進深山中避禍。那時候的他,過的是饑一頓飽一頓的日子,但哪怕沒飯吃,也不能沒書讀。曾經有朋友接濟他,給他送來些糧食,他不但不要,還對朋友說:“你真要幫我,就給我多送點書。有書讀,我就能省下一頓飯了。”
即使躲進深山,桓榮也不忘記繼續授課,傳播儒家學說。他的學生有許多都投身西漢末年戰爭,成了光武帝的重臣。他個人得到光武帝賞識,也得益於一場機緣:當時光武帝為太子劉莊選拔老師,中郎將何湯受命給太子講授儒學。講了幾場,光武帝很滿意,隨口問了句何湯:“你講得這麽好,是跟誰學的啊?”何湯回答說:“我老師是桓榮。”這時光武帝才知道有這麽個人物。之後桓榮被光武帝邀請到洛陽為官,並給予厚賜。在與桓榮長談幾次後,光武帝感歎連連,不斷地向桓榮說:“我用你用晚了啊!”
光武帝力捧桓榮,其中的一個目的就是拿他做一個招牌,比如可以由他出麵邀請一些不願意為東漢效力的大儒,而桓榮也成了當時光武帝的“形象大使”。許多本來架子大、不肯出山的大儒,在桓榮的勸說下都回心轉意了。比如東漢兩位名儒彭閩和皋弘,就由桓榮出麵邀請出山,成為東漢早期的名臣。
比起當時大多數精通辯論、言辭犀利的儒生,桓榮卻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每次光武帝召集儒生討論問題,別人都滔滔不絕,唯獨桓榮聽得多說得少。但寡言不代表他不說話,他的一大優點就是說話簡潔,不溫不火的一兩句話,一下子就能抓住問題的關鍵,解決別人長篇大論都解決不了的問題。光武帝召開的各種儒學討論會,最後由桓榮來進行總結發言已成了慣例。桓榮還是一個很講禮儀的人,一次光武帝賜各位儒生水果,別人拿了就揣在懷裏,唯獨桓榮恭恭敬敬地捧過來,然後小心地端在手裏。這下光武帝高興了,指著桓榮對大臣們說:“看見沒有,這才是真正的儒生啊!”
桓榮在光武帝執政時期主要的工作就是教導太子劉莊。光武帝對他也非常禮遇,經常給予他各種賞賜。每次光武帝賞賜完,桓榮往往會召集弟子,把光武帝的賞賜展示給他們看,而且對弟子說:“我得到的賞賜,不是我一個人的,而是儒家學問帶給我的,所以你們一定要努力啊。”他和後來的漢明帝劉莊之間的師生情誼,也成了後世津津樂道的美談。一次桓榮深感漢明帝學問精進,便寫信向漢明帝請辭,結果漢明帝不但不許,還回了一封感情真摯的信,信中說:“我原本隻是一個什麽都不懂的孩子,是老師您的教育,才令我如今剛剛懂得了學問。在學習上我隻是剛剛入門,以後要請教老師的東西還很多,老師教給我的東西,恐怕更是我一輩子學不完的。過去確實有學生學成後老師請辭的事情,但那樣的弟子,往往已經成為名師,我卻遠遠沒有到這一步,請老師一定要倍加愛惜自己的身體啊。”
桓榮在遇到光武帝之前,日子過得非常窘迫。當時曾與他一道讀書的好些同學都因生活所迫,放棄了對學問的追求,唯獨桓榮仍然堅持不輟。他的同族桓元嘲笑他說:“現在都什麽年月了,讀書頂啥用?幹點營生糊口才是真。”桓榮隻是笑而不語,每天仍然在清貧中修習學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他都是鄉鄰們嘲笑的對象。後來桓榮大富大貴,當年嘲笑過桓榮的桓元也不得不發出感慨:“當年我真是太糊塗了,誰能想到探究學問能夠帶來這麽大的利益啊!”
周黨
東漢開國後采用了各種方法籠絡各地知名大儒,但總有對新政權不買賬的,比如太原大儒周黨。當時光武帝用了各種方式邀請他出山做官,連派了五批使者去邀請他,這才把他請到了都城洛陽。可朝見光武帝的時候,周黨一不穿禮服,二不行大禮,就穿了一件破衣服,見了光武帝後也不磕頭,很牛氣地往地上一趴,任眾臣怎麽嗬斥也不起來。至於做官的事情,他對光武帝說:“我就是一個閑人,你讓我回去種地吧。”麵對如此驕橫的儒生,光武帝倒也寬容,他自我解嘲說:“自古以來,即使再賢明的君王,也有不肯為他效力的臣子。”最後還是賜給了周黨十匹綢緞,讓他回家過日子去了。
嚴子陵
光武帝招納儒生,留下的最著名的典故當數“嚴子陵釣魚”。嚴子陵是當時的名士,是光武帝早年在太學時候的同班同學。東漢建國後,嚴子陵就躲了起來。為了找到他,光武帝命令畫工繪製嚴子陵畫像,讓各郡國依照圖畫查訪,展開“地毯式搜索”,最終在山東找到了他。嚴子陵被帶到洛陽後,光武帝為表恩寵,拉他同吃同睡,但嚴子陵卻天天搗蛋,睡覺的時候故意打呼嚕,有時候還故意把腿壓到光武帝身上,最後弄得光武帝也受不了了。他認真地問嚴子陵:“我們難道不是朋友嗎?”嚴子陵答:“如果我成了你的臣子,我們就做不得朋友了;如果我不是你的臣子,那我們還可以做朋友。”雖然碰了一鼻子灰,光武帝還是決定成全朋友,最後放嚴子陵回家。而後嚴子陵隱居富春江,在當地釣魚為生,八十歲終老於浙江餘姚。而“嚴子陵釣魚”的典故,也從此成為千古美談。
嚴子陵(公元前39年—公元41年),名光,字子陵,東漢著名高士(隱士)。少年即有才氣,與後來的漢光武帝劉秀是同學、好友。光武帝即位後多次征召其為諫議大臣,都被其婉拒。後隱居富春江,終老於林泉間,被時人及後世傳頌為不慕權貴、追求自適的榜樣。
李章
以寬仁著稱的光武帝其實也重用酷吏,其中最有名的一個就是曾擔任琅琊太守的李章。李章最早跟隨光武帝,還是在光武帝效力於綠林軍的時候。而他開始嶄露頭角,卻是從東漢建國後他擔任陽平令開始。當時的陽平戰亂不休,當地的豪強大都有自己的兵馬,不但不服管,而且還相互攻殺。其中最大的一股豪強趙綱,部下多達上千人。而擔任陽平令的李章,手裏才有二百來人。結果李章到任後,先假意到趙綱府上拜見,主動示好請求關照。等到把趙綱哄得高興了,就請他到自己府上飲宴。趙綱雖然得意,卻也不敢大意,飲宴的時候帶了一百多保鏢來。結果宴會上,李章先逢迎拍馬,繼續把趙綱拍得心花怒放。等著趙綱酒喝得差不多了,李章假裝過來敬酒,搖搖晃晃地走到趙綱跟前,卻突然間抽出趙綱的佩劍,一劍把趙綱刺死。隨後李章按部署火速行動,當場把趙綱帶來的一百多保鏢殺掉,然後趁勢端了趙綱家。這股當地勢力最大的豪強,僅用了一頓飯工夫就全數覆滅。膽大心狠,又兼思維縝密,他一輩子都是這樣。
李章在光武帝時期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嚴打。而他嚴打的方式,往往是打擊一大片。他後來做千乘太守的時候,當地犯罪猖獗,發案率激增,李章到了就搞整頓。他下令,偷盜罪及以上的罪名,一律都要處死刑,而且是就地正法。雖然殺掉了當地許多民憤極大的大盜,卻也株連無數,甚至造成冤案。結果他做太守幾年,雖然當地犯罪率下降,治安大好,但百姓卻非常恐慌,甚至有許多老百姓拖家帶口逃往外地。最後光武帝也惱火他殺人太多,把他下獄論罪,之後特赦改任琅琊太守。
李章最恨的事情,就是豪強地主欺壓窮苦百姓。每當他聽到有豪強胡作非為的事情,就算是他沒能力管的,也會氣得當場拔劍怒吼,激憤連連。他搞出的最大事端,就是幹掉了安丘豪強夏長思。當時李章擔任琅琊太守,正好安丘豪強夏長思飛揚跋扈,把當地太守給抓了。李章聽後極為憤怒,雖然安丘地界不屬他管轄,未經許可異地動兵更屬官場大忌,但李章還是搞了一次“跨省追捕”。他先派兵進入安丘城,在城中四處放火,吸引夏長思注意,接著親自帶兵殺入安丘城,經過一夜激戰將夏長思剿滅,夏長思本人被當場處決,其部下三百多人被斬首,太守處興被救出。事情傳到光武帝處,光武帝不但不怪,反而下旨嘉獎。但整人有手段的李章,工作中卻犯了低級錯誤:在開墾荒地發展經濟時,不善民事的李章算錯了當地田畝數量,結果被光武帝免職並服勞役。
郅惲
光武帝執政時有很多以執法嚴格著稱的官員,其中最知名的一位就是負責看守城門的郅惲。他最出名的事件,就是一次光武帝打獵晚歸,從東城門回宮的時候,遭到郅惲的攔阻。郅惲借口天色已晚,過了開門的時間,無法確定對麵是不是光武帝,因此拒絕開門。第二日,怒氣衝衝的光武帝正要處罰郅惲時,郅惲卻已早早上書,勸諫光武帝不要沉溺於打獵玩樂。事後光武帝不但沒有找郅惲算賬,反而賞他一百匹布,以表彰他的剛正不阿。
光武帝時期,郅惲與洛陽令董宣(殺湖陽公主家人的那位)一道,被豪強大族並稱為“洛陽雙虎”。而他對光武帝最大的貢獻,卻是保全了廢皇後郭聖通一家。郭聖通皇後被廢時,光武帝火氣正大,郅惲上書勸告,隻說了一句話:“一日夫妻百日恩,這是陛下的家事,我無權說,希望陛下能妥善處理,不要讓天下人恥笑。”正是這句話,讓光武帝雖然廢黜了郭聖通,卻並未殃及郭聖通家人。郭聖通被廢後,其子太子劉疆的地位也岌岌可危。焦急無比的劉疆找郅惲求助,郅惲教導他說:“你現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借口奉養母親,主動請辭太子位,而且一次請辭不許就再請,如此我保你沒事。”依照郅惲所說辭去太子位的劉疆被封為東海王,最終得以保全,善終於家。
班氏一族
光武帝時期,曾有一位默默無聞的縣令。此人原是軍閥隗囂的幕僚,歸附光武帝後隻做了幾年縣令,就因身體多病而罷官。但在中國學術史上,他卻是位舉足輕重的人物。罷官歸家的他醉心於學問,晚年搜集史料,續寫司馬遷的《史記》,作《史記後補》六十篇,不但成為記錄西漢衰亡的重要史料,更成為後來《漢書》的主要編纂依據。他的家族,也因他成為東漢史學大家。他的名字叫班彪,他的女兒就是東漢才女兼傑出政治女強人班昭;而他的兩個兒子,一個是編纂《漢書》的班固,另一個就是投筆從戎拓通西域的班超。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史學家班彪之子,東漢官吏、史學家、文學家。隨竇憲出擊匈奴,後因竇憲失勢受到牽連,死於獄中。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修撰《漢書》,是“前四史”之一;作為辭賦家,是“漢賦四大家”之一,所著《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文選》第一篇;作為經學理論家,所編《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將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班超(公元32年—公元102年),字仲升,史學家班彪幼子,班固之弟,班昭之兄,東漢軍事家、外交家。因不甘心做抄寫文書的小吏投筆從戎,隨竇固出擊北匈奴。後又曾出使西域,為平定西域,促進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
班超投筆從戎發生在漢明帝時期。時任書吏的青年班超因不甘心於平庸的抄寫生活,一日上班時慨然大呼說:“大丈夫安身立命,應該謀求建立張騫那樣的功業,哪裏能安心於這種抄寫工作呢?”話說得很豪氣,但當時他的同事們卻大多嘲笑他的不切實際。班超因此也感慨道:“你們這些庸俗的人,哪裏能理解大丈夫的誌向呢?”
那些嘲笑班超的“庸俗的人”中,有一位正是東漢學問家賈逵。身為班超同事的他,以學識淵博著稱。在漢明帝年間,賈逵受命整理前朝史料,一生著作數百萬字,為東漢一代名儒。不甘本職的班超,最終創建拓通西域的功業;安心本職的賈逵,也締造了不凡的學術成就。
在抗擊北匈奴的大業中,班超立下大功。而他的兄長——《漢書》編纂者班固,也同樣功不可沒。班超最早得到從軍的機會,正是由班固舉薦。班超辛辛苦苦經營西域時,班固除了留在洛陽編書外,還因才學得到漢章帝的寵信,成為漢章帝極為看重的謀士。在匈奴大舉入侵西域、留守的班超正孤軍奮戰的關鍵時刻,正是班固向漢章帝建言,力陳西域不可棄,才最終促成東漢王朝派出援兵。公元89年,東漢王朝擊敗北匈奴的關鍵戰役燕然山之戰中,班固是漢軍主帥竇憲的中護軍。然而建樹頗多的班固,卻最終因竇憲事敗而被株連,最終死於獄中。他一生中最光輝的巨著《漢書》,最後由其妹班昭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