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臣子難,為武帝臣子更難
轅固
漢武帝劉徹在位時期最重要的舉措,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他人生的青少年時代,對他影響最深的人就是一位儒生——轅固。漢景帝在位的時候,轅固既是漢景帝非常親信的儒生,也是一位出名的狠人。他不同於後世那些死讀書的腐儒,除了飽讀典籍、精通辯論外,還練得一身好武藝。劉徹初立太子的時候,轅固一度被委任為他的老師。
轅固後來招禍,源自一場“辯論賽”。當時漢景帝把儒家和道家兩派學者召到宮中,就具體問題展開討論。轅固是儒家代表,黃生是道家代表,辯論的話題是“湯武革命是不是對的”。黃生認為,湯武革命屬於以臣子反對君主,是以下犯上,破壞安定大局,屬於肮髒的篡逆。轅固卻認為,湯武革命屬於正義戰勝邪惡,明君打敗暴君,是正義行為。在辯論過程中,雙方各執一詞,最後轅固說:“既然照道家的說法,反對暴君是不對的。那漢高祖劉邦反對暴秦,是否也是破壞安定,肮髒篡逆呢?”一番話當場令道家學派啞口無言。事後竇太後得知轅固的言論,大為惱火,特意把他叫過來問:“你讀道家的書嗎?”轅固很不屑地說:“那都是尋常的學問。”他這一不屑,後果很嚴重。竇太後當場下令將轅固扔到野豬圈裏,打算把他喂野豬。但轅固除了能說外,武力同樣也不錯,他抓起漢景帝扔來的劍,當著竇太後的麵手起劍落,居然把野豬當場擊殺。
正是這位勇武且博學的老師,真正點燃了少年漢武帝對於儒學的追求與向往。經過此事件後,轅固不久歸鄉,後來即使漢武帝登基,他也沒有應召為官,除了在鄉間做傳播儒學的工作外,就是為漢武帝推薦了諸如公孫弘之類的人才。在儒家最終確立正統地位的過程中,默默無聞的轅固,其實是最關鍵的一塊基石。
轅固,生卒年不詳,又名轅固生,“生”即“先生”的意思,西漢經學家,“詩學”四大流派之一“齊詩學”的創始人。學術嚴謹,敢於堅持真理,漢景帝時以治《詩》為博士。
主父偃
漢武帝在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過程裏,並沒有起用提出這一思想的董仲舒,早期他最信用的大臣,是一位“半吊子”儒生——主父偃。這位主父偃早年是學縱橫之術的,隻是因為聽說漢武帝喜好儒術,這才改換門庭,成了一名儒生。他的身份連那些純粹的儒家弟子們都不待見,視他為異類。在被漢武帝重用前,他的數年人生起伏,隻能用一個“慘”字來形容,按照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周遊列國二十多年,始終得不到重用。結果他窮困潦倒,連家人也不待見,父母不認他這個兒子,兄長姐妹不認他這個手足。主父偃年輕時嚐盡了世態炎涼,遇到漢武帝後,他才時來運轉。
公元前134年他得到了漢武帝重用,先做郎中,又做謁者,再做中郎,後做中大夫,一年之內連升四級,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卒,搖身一變成了國家重臣。他也開創了西漢建國後的一個紀錄:西漢升官最快的直升機幹部。
漢武帝重用主父偃,主要因為他為漢武帝策劃的那道推恩令,即通過讓諸侯王諸子繼承本國國土的方式,來分裂各諸侯國,使他們無力威脅中央。而主父偃的另一個本事,就是他的狠毒。他除了謀劃推恩令外,還親自主持推廣,最擅長的事情就是給諸侯挖坑。凡是得罪了他的諸侯,都會被他羅織罪名辦罪。當時力量最強大的兩個諸侯齊王和燕王相繼被他整慘,燕王被砍了頭,齊王被逼得自殺。當時漢武帝想整治哪個諸侯王,就把主父偃派到那裏去做丞相,緊接著,就肯定是那家諸侯王倒黴。那年頭的主父偃,既是漢武帝整頓諸侯的利器,更是諸侯人見人怕的災星。
主父偃(?—公元前126年),漢代大臣。出身貧寒,早年學長短縱橫之術,後學《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在齊受到儒生的排擠,於是北遊燕、趙、中山等諸侯王國,但都未受到禮遇。後在長安直接上書漢武帝劉徹,當天就被召見,拜為郎中。不久又遷為謁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遷四次,得到漢武帝的破格任用,向漢武帝提出“大一統”的政治主張。
災星主父偃最終倒黴,是在公元前126年。他被趙王告發了,罪名有兩個,一是貪汙受賄,二是逼死了齊王。而在被告發之前,主父偃已經飛揚跋扈到了極點。當時他身邊就有人勸道:“你也收斂點,這麽囂張下去肯定會惹事的。”沒想到主父偃滿不在乎地說:“我已經吃了四十年苦了,還有什麽可怕的?男子漢大丈夫,就是活著吃不了五鼎的食物,死也要受五鼎烹炸。所以我再怎麽胡作非為,又算得了什麽呢?”
倒行逆施的主父偃,在被漢武帝收監後,僅查出收受的賄賂就有上千金,最終被判滅三族。生前嚐夠世態炎涼的他,死後又嚐到了另一番世態炎涼:他的上千門客,隻有一個叫孔車的肯為他收屍,而那些平日裏巴結他的官員們,此時掀起了揭批主父偃的**,把主父偃從三歲起做過的醜事全都挖了出來。對此,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都為主父偃鳴不平:主父偃當官的時候,大家都稱讚他;他獲罪了,大家又都罵他,真是悲哀啊!
張湯
漢武帝時期重用酷吏,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就是廷尉張湯。張湯這個人,在當時不僅手段狠毒,更以精通律法著稱。他最早出名還是在自己十三歲時。當時張湯被父親命令看家,結果父親回來後,發現家裏的糧食被老鼠偷走了,氣得把張湯暴打一頓。但挨了打的張湯卻一滴眼淚都沒掉,反而擦幹眼淚,發狠掘老鼠洞,最終逮住了那隻偷糧食的老鼠。之後,令張湯父親震驚的事情發生了:張湯居然當場開堂審案,寫了一份條理清晰、結構完整、證據確鑿、法理充分的判決書,然後當場把老鼠肢解。這則童年時的故事,也注定了張湯一生的命運:這是一個性格堅韌狠毒、行事縝密細致、手段毒辣且能把律法玩弄於股掌的狠人。
素來以鐵麵無私、打擊豪強麵目示人的張湯,早年其實也是靠巴結外戚爬上去的。當時漢武帝的舅舅田勝犯法,張湯利用自己精熟的司法知識,鑽漢朝法律的漏洞,最終幫田勝脫罪,正是這件事情讓他得到了提拔。後來陳皇後巫蠱案中,他秉承漢武帝的旨意,大肆誅殺涉案人員,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得以晉升中大夫。從表麵看,張湯也有一些值得尊敬的品質,比如他禮敬文士,待人謙虛,而且為官清廉,家裏從來不蓄私財。而且他還極會籠絡人心,比如對他的屬下非常好,每次屬下執法上犯了錯誤,張湯總會主動承擔責任,他常對漢武帝說的一句話是:“這個錯誤其實是我犯的,當時我的屬下曾經提醒過我,但是我沒有聽從,皇上您要罰就罰我一個人吧。”如此這般,也令他的鷹犬們對他感激涕零,樂得為他殊死效力。
按照《史記》的說法,張湯的執法方式往往是這樣的:在接到一個案子後,他並不著急斷案,而是先試探漢武帝的態度,漢武帝說從嚴,他就往死了辦;漢武帝說從寬,他就往寬了辦。他審案期間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不斷旁敲側擊,打聽漢武帝本人對案件的態度。而他最大的本事,是不管一件案子最後做出什麽樣的判決,都能根據自己嫻熟的律法知識,做出圓滿的解釋。執法嚴苛的張湯其實並不尊重法律,他尊重的隻是皇帝本人。
張湯辦案有多狠毒,看看他辦的幾個案子就知道了。先是陳皇後巫蠱案,涉及此案的三百多名宮女、太監先後被處死。然後是淮南王謀反案,淮南王王後、太子相繼被逮,淮南王劉安畏罪自殺,更株連無數,先後有兩千多人因此獲罪。如果說這兩件案子張湯尚隻是秉承領導意圖的話,那麽顏異案就算是張湯自己的發揮了。當時身為西漢大司農的顏異對貨幣改革不滿,張湯知道後,幹脆給顏異安插了一個“腹誹”的罪名,罪狀是顏異在討論國家大事的時候,嘴角上翹,顯然是心裏對貨幣改革不滿,因此必須要殺。顏異就翹了一下嘴角,就把自己的腦袋翹沒了。
張湯最後身死,也是栽在一件冤案上,而這件禍事還是由他自己惹下的。按照《史記》的記錄,先是一位叫李文的官員,因為常年搜羅張湯的罪狀,被張湯授意屬下魯謁居羅織罪名,最終遭到殺害。事後,與李文交好的三位丞相府長史莊助、王朝、朱買臣開始合謀報複張湯。他們抓住了張湯的兩條小辮子:先是指控張湯給屬下魯謁居按摩腳,有失官場體統,結果張湯矢口否認。接著他們匯報說,張湯勾結商人田信,出賣國家經濟情報,以謀取私利。這條罪名一下子觸怒了漢武帝,先前張湯矢口否認,已令漢武帝不滿,這下又火上澆油,漢武帝隨即把張湯下獄。派去審理張湯案件的,是另一位與張湯私交甚好的司法吏員趙禹。趙禹勸說張湯:“你以前整死了這麽多人,仇家太多,現在都來指證你,你為什麽一定要對證,不肯伏法呢?”張湯答:“我本來就是小吏出身,因為陛下的寵幸而得以升官,這沒有什麽好說的。但這次我沒有做過的事,我絕對不能認罪。”為了證明清白,張湯憤然在獄中自殺。
張湯死後被抄了家,人們發現他家裏隻有五百金,而且還都是平時的俸祿和漢武帝的賞賜。張湯的母親也是個極有性格的女人,她拒絕厚葬張湯,隻用牛車拉著將他草草下葬。按照她自己的話說:“我兒子是被冤枉死的,有什麽好厚葬的。”得知此事的漢武帝也很懊悔,三位誣陷張湯的長史皆被漢武帝處死。
張湯(?—公元前116年),西漢官員。幼時喜法律,曾任長安吏、內史掾和茂陵尉,後補侍禦史。中國古代著名的酷吏,又以廉潔著稱。
難得善終的丞相們
漢武帝執政時期大權獨攬,在他執政的年代,最難幹的工作恐怕就是丞相了:活幹得多,漢武帝懷疑專權,要被拿下;不幹活,漢武帝說你怠工,照樣被拿下。漢武帝的丞相中,早年的衛綰因為信奉黃老學說,幹活不稱職,被免;竇嬰因為卷入和漢武帝舅父田蚡的爭鬥,最終被斬首;田蚡之後在漢武帝的高壓下,也鬱鬱而終。
之後的公孫弘,做丞相做到七十九歲,最終病故在任上。他善終的辦法一是外表謙和,對漢武帝大多附和;二是比較會裝,對別人的批評,經常裝作虛心接受。當時直臣汲黯就曾批評他故意展示自己清廉,屬於收買人心,公孫弘不但不反駁,反而向漢武帝稱讚汲黯賢明。如此種種,皆讓漢武帝對他頗為器重。但公孫弘其實也有狹隘的一麵,對得罪過他的人,他表麵稱讚,暗地裏卻會報複,主父偃之死其實就是由他一手策劃的,《史記》也因此評價他“外寬內忌”。
公孫弘死後,漢武帝本人變得越來越專斷,丞相也越來越難做。公孫弘之後,漢武帝先後任命了七位丞相,其中得到善終的隻有石慶和田千秋二人,其他的五位,三位在牢獄中自殺(李蔡、趙周、莊青翟),一位被處死刑(公孫賀),還有一位被滅族(劉屈氂)。表麵位高權重的丞相,在漢武帝時代卻真正成了高危職業。
公孫弘之後僅有一位病死在任上的丞相石慶,他保全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什麽都不幹,基本成了擺設。那時候漢武帝商量國家大事,都是直接召集具體官員,丞相表麵品級高,卻已經很少摻和了。石慶當丞相的時候,是漢武帝比較忙的時期,當時國家自然災害不斷,又在進行諸如幣製改革之類的經濟改革,樣樣大事都是漢武帝直接操縱。這種當擺設的日子,石慶自己也過得很痛苦。有一次河南發大水,漢武帝召集大臣商議,然後轉頭對石慶說:“我們商量國家大事,丞相你就回去歇歇吧!”這個場景也深深刺痛了石慶,第二天他就憤然遞交了辭呈,要求回家養老。沒想到石慶一憤然,漢武帝當場翻臉,衝著石慶一頓臭罵:“最近國家大事這麽多,你做丞相的消極怠工不幹事也就算了,居然還想跑路溜號,你還有沒有點責任心了?”嚇得石慶連連叩頭求饒,把辭呈收回去才算完。從此之後,石慶就徹底老實了,每天屍位素餐,小心翼翼,三年後病故在任上。他的遭遇也是漢武帝後期大部分丞相的遭遇:幹活皇上來,黑鍋丞相背。
漢武帝的丞相不好幹,以至於有些人還沒幹丞相,就已經有了不祥的預感,抗匈名將公孫賀就是其中之一。石慶死後,漢武帝任命公孫賀為丞相,結果他連連叩頭,哭著喊著不願幹,最後被逼無奈隻得接受。從當上丞相第一天起,他就惶惶不可終日,但禍事還是躲不過。很快他的兒子公孫敬聲因為挪用公款,外帶和公主私通,東窗事發後連累全家,剛做了不到一年丞相的公孫賀也被株連問斬。
漢武帝後期的丞相獲罪大都比較冤,唯獨倒數第二任丞相劉屈氂不冤。他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兒子,也是西漢曆史上第一位皇族出身的丞相。他做丞相時期做得最出格的事情,就是幾年如一日地陷害太子劉據,特別是利用江充大搞巫蠱案,最後把太子劉據逼得起兵,並落得兵敗自殺的下場。但第二年,這件公案就水落石出,劉屈氂被判腰斬,家族也遭滅頂之災。
在“巫蠱之禍”早期,讓太子劉據真正下定決心起兵的是他的老師石德。當時酷吏江充借助巫蠱案,矛頭直指太子,並大肆誅殺無辜,連已故大將軍衛青的三個兒子都被逮捕。危急之下,石德勸說劉據道:“現在皇上病重,江充胡鬧,如果不及時製止的話,恐怕會釀成大禍啊!太子你想想,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是怎麽死的。”就是這句話深深震撼了劉據。為了不做扶蘇,劉據下定決心幹一票。可石德太形而上了,漢武帝不是秦始皇,劉據也不是扶蘇。劉據起兵失敗後,石德也被貶為庶民。
在劉據被誅殺後,漢武帝一度對這個兒子恨到了極點,甚至給他加了個“戾太子”的封號。對這個案子的真相,朝野上下一度全都失語了,最後大膽上書鳴冤的,卻是一個叫田千秋的小郎官。他勸漢武帝的方法也很講技巧,在奏折裏說:“天子的兒子調動了天子的兵馬,打一頓就可以了,為什麽要殺了呢?這不是我說的,是我夢見的一位神仙向我說的。”沒想到,就這簡單的一句話,就令漢武帝老淚縱橫。事後他接見田千秋,對他深情地說:“父子間的事情,外人是很難插嘴的。你敢於向我表明太子的心跡,這一定是高祖保佑,派你來輔佐我啊。”結果田千秋一路升官,幾個月後劉屈氂伏法,他就接替成為丞相。
這是繼主父偃後西漢官場的又一個奇跡。一個沒有任何功勞、任何建樹的人,僅憑著一封信,就立刻成了丞相。如此場景,別說漢朝百官不接受,匈奴也極其不待見。得知消息的匈奴單於甚至對漢朝使者嘲諷地說:“原來你們漢朝皇帝選丞相,也不是唯才是舉啊!寫一封信就可以當丞相,這太容易了。”使者把這番話轉達給漢武帝,氣得漢武帝差點把使者剁了。
被匈奴人低估的田千秋,其實是個很有能力的人。沒有任何施政經驗的他,當的卻是漢武帝時期最難做的丞相。當時國家連年戰亂,經濟疲敝,外加漢武帝本人年老體衰,經常想一出是一出。身為丞相的田千秋,為漢武帝提出了“施恩惠,緩刑罰”的奏議,並力主休養生息,恢複民力。漢武帝過世後,他作為輔政重臣,與霍光一起輔佐漢昭帝。漢武帝後西漢的又一盛世“昭宣中興”,他其實居功至偉。漢武帝臨終前,給他的封號是“富民侯”,即希望他這個丞相能夠讓老百姓富裕起來。事實證明,他沒有辜負漢武帝的希望。
田千秋(?—公元前77年),又名車千秋,西漢大臣,戰國時田齊後裔。原為高寢郎,供奉高祖陵寢。“戾太子”劉據因江充讒害而死,田千秋上書訴冤,漢武帝感悟,擢用為大鴻臚,數月後任丞相,封富民侯。為人謹厚持重。昭帝即位,受遺詔輔政。
卜式
漢武帝時期也是經濟學家輩出的時代。除了經濟改革家桑弘羊外,另一位傑出的經濟學家,就是牛羊商人出身的卜式。他不但是商人出身,而且是個白手起家的勵誌人物。他的家庭原本也是經營畜牧業的小康之家,但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裏還有母親和弟弟。有弟弟,也就意味著有了財產糾紛,家裏鬧分家,弟弟總想多分點,母親疼愛小兒子,也向著弟弟。身為長子的卜式卻不計較,他幹脆大手一揮,把父親名下的大部分財產都留給了弟弟和母親,自己僅帶著一百多隻羊分家另過。當時鄰居朋友都笑話卜式傻,但分家沒幾年,卜式就迅速發家,成了當地的畜牧業大戶,名下的牛羊多達上千頭,而且還買了大宅子,成為河南當地有名的富戶。
他能發家,是因為在牛羊的飼養上很有心得,特別是對草料的配比和飼養時機的把握,都有一套自己的學問。他的牛羊比其他商戶長得快,也更膘肥體壯,因此求購者雲集。另外,他的經營手段也很有意思。當時的牛羊交易一般都是一手交錢一手交羊,但卜式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在做買賣的時候,首創了“後付費”政策,即前來求購的商戶如果手中的錢不夠,可以先行支付一部分,餘下的部分可以在之後補足,但附帶的條件就是,按照滯後支付的日期,需要再額外加付相應的利息。特別是對於那些經濟條件有限的自耕農家庭,卜式更推出了“白給”政策,即前來求購的普通農戶,可以不用支付一分錢就帶走牛羊,然後在年尾償還欠款並交付利息。如此一來,雖然卜式的牛羊價格比其他人要高得多,但是大部分人都買得起,市場非常大,客戶也比其他人多,發展的速度自然也極其快。
卜式不但是個成功的商人,還很愛國,掙了錢就熱心於回報社會。當時漢朝反擊匈奴的戰爭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國家花錢甚多,卜式上書漢帝國,表示願意捐贈自己一半的家產,幫助朝廷抗擊匈奴。這份奏章令漢武帝本人也震驚了。當時的漢武帝正為富商們囤積居奇、趁火打劫的事情大傷腦筋,像卜式這樣不但不坐地起價,反而給國家送錢表忠心的,之前從沒見過。按照漢武帝的想法,這人要麽昏了頭,要麽另有目的。偏偏丞相公孫弘也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眼看卜式表忠心,自然要趁機下藥。他說卜式此舉恐怕“非人情,不軌之臣”,也就是說卜式這麽做是別有用心的。因他的下藥,卜式滿懷忠誠的奏疏不了了之。對卜式的行為,漢武帝本人也深感疑惑,他曾經派使者去見卜式,問卜式這麽做究竟為了什麽。卜式的回答擲地有聲:“天子誅匈奴,愚以為賢者宜死節,有財者宜輸之,如此而匈奴可滅也。”但生性多疑的漢武帝,到底不相信卜式有這麽高的覺悟,因此還是沒搭理他。
卜式得到漢武帝的重用,是在一年後。匈奴打了敗仗,渾邪王率眾歸降大漢,朝廷不得不花大量錢財安置流民。卜式得知後,主動拿出二十萬錢給河南太守,用來安置百姓。此事被漢武帝知道後,他終於相信了卜式的耿耿忠心。為了表彰卜式的功勞,他又封賞了卜式十二萬錢。剛剛“出血”的卜式不但分文不受,反而把這些錢又捐給了朝廷。然後卜式又利用自己在商界的影響力,不辭勞苦走訪各家商賈,苦口婆心勸說他們出錢資助朝廷。一番奔走之下,竟然又給漢帝國募到了一百多萬錢的賑災款。漢武帝自然大為欣賞,他立刻任命卜式為中郎將,賜十頃地,並且把他的事跡昭告天下。但卜式的覺悟高,漢武帝賜予的土地,他推辭不要;漢武帝給予的官職,他更是推托不受。捐完錢後,還是安安心心在河南養羊。而且他對漢武帝的使者推托說:“我這個人沒別的本事,就會養羊,所以當不了官。”漢武帝知道後,回答也幹脆:“我找你當官,就是讓你給我養羊的。我的上林苑有很多羊,足夠你養的。”這樣,卜式再也沒有借口推托了,他爽快地接受了漢武帝的中郎將官職,去漢武帝的上林苑幹他的老本行——養羊。
卜式,生卒年不詳,西漢大臣。以牧羊致富。漢武帝時,上書朝廷,願將一半家財捐公助邊,後又以二十萬錢救濟家鄉流民。後拜為中郎將,仍布衣為皇家牧羊於山中。先後任齊相、禦史大夫。
當了官的卜式,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他根本不像個官。當中郎將的時候,他每天穿著破衣麻服親臨工作第一線,為漢武帝兢兢業業地養羊。因為羊養得好,他官位節節攀升,先做偃師縣令,又做齊王的太傅,到後來高升為齊國的國相,行使起了漢帝國最富庶的齊地的行政權力。但是這段時間,他影響最大的卻是和漢武帝的一段對話。當時漢武帝看到卜式養羊養得好,心裏很高興,便請教卜式究竟用什麽辦法來養羊。卜式的回答是這樣的:“第一是要按時照料羊的起居;第二是要實行淘汰政策,把那些劣等的羊淘汰出去,留下優等的,也就是說不要重視數量,而要重視質量。”漢武帝聽著和聽天書一樣,但卜式下麵的一句話卻讓他醍醐灌頂:“養羊如此,治民更如此!”漢武帝一下子對卜式刮目相看:這個外表樸實憨厚,自稱除了養羊什麽都不會的牧羊人,很有可能是一位治民的大賢。所以,才有了卜式官位的節節高升,從放羊人直做到封疆大吏。
卜式的養羊理論看著很普通,但針對漢帝國當時的實際情況,卻是很實在的。卜式認為,養羊就像治理老百姓一樣,兩者的共同點就是:羊是要養的,老百姓也是要養的。羊要養得好,就要給予羊充分的照料,更要給予羊一個健康的生長環境;老百姓要想富足,國家要想發展經濟,就必須給老百姓足夠的發展空間,一個健康的發展環境。其實他在經營畜牧業的時候,之所以要搞賒賬,搞後付款,就是因為客戶的購買力也是需要去培養的。隻有客戶有了錢,才能買你更多的羊,生意才能好。而國家的生意要想好,關鍵因素也在於老百姓要有錢。這就是他的“養羊如養民”理論。這條理論在西方也出現過,比如西方近代著名經濟學家馬爾克斯的“市場培育理論”認為,如果想在市場中賺錢,就必須要培育購買力。西方現代國家的福利政策也正是基於此而展開的,但卜式的理論卻比他們早了近兩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