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大漢文臣列傳 沒有蕭何與張良,就沒有大漢

蕭何

西漢的開國丞相、被譽為“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在劉邦造反前是沛縣的主吏掾。他早年給人的最大印象有兩個。一是辦事沉穩。工作上的事情事無巨細,都安排得井井有條。二是生活簡樸。按照當地地方誌的說法,那時候蕭何的宅院位於沛縣最偏僻的角落,室內布置簡單,屋外不設院牆。以蕭何自己的說法,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讓後代牢記勤儉的訓條,他自己以身作則,不折不扣地按這兩個訓條過了一輩子。

蕭何(公元前257年—公元前193年),西漢開國功臣,首任相國,漢初“三傑”之一。早年入仕秦朝,後輔佐漢高祖劉邦起義,西漢建國後,擔任相國,冊封酂侯,名列功臣第一。采摭秦六法,重新製定律令製度,作《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諡號為“文終”。

蕭何做獄吏的時候,他的直接下屬就是大漢朝的第二任丞相曹參。從在沛縣開始,曹參就跟在蕭何的身後,通常是蕭何幹什麽他就跟著幹什麽,蕭何說怎麽做他就學著怎麽做。而且無論大事小情,他為難的時候都首先想到向蕭何請教。後來蕭何過世,曹參接替蕭何做了宰相。蕭何製定的規矩,他就不折不扣地遵守,凡是蕭何生前說過的話,他都堅定不移地執行。他倆這種特殊的關係,也造就了後世的一個成語:蕭規曹隨。

蕭何的一大特點,就是耐心。他做事的辦法很尋常,甚至有些方法在外人看來是笨辦法。比如公元前205年,劉邦在彭城遭遇慘敗,帶去打項羽的五十萬大軍被項羽打得全軍覆沒。麵臨生死存亡的劉邦,當時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兵。而此時身在關中負責後勤的蕭何,擔負起了為劉邦征兵的任務。當時關中幾經戰亂,民生凋敝,人口銳減,征兵何其難。但蕭何不辭勞苦,挨家挨戶地走訪,一家一家苦口婆心地勸說。按照褚少孫的說法,為了給劉邦湊齊一支救急的軍隊,蕭何的鞋接連走壞了好幾雙,因為說話太多,還導致口舌生瘡。然而靠著這種笨辦法,一支新軍到底組織起來了。即使是再笨的辦法,放到蕭何手裏也能做到底,並達成了不起的成就。在秦末漢初的諸多英傑裏,他是最具執行力的人。

蕭何的另一大能耐,就是常常善於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在他坐鎮關中負責漢軍後勤的時候,劉邦除了缺錢缺人外,另一大問題就是缺官。他麾下的精英大多被他帶到了前線,而關中這片新占有的地盤也麵臨著缺少官吏、管理混亂的問題。而蕭何卻用一個簡單的辦法解決了這個難題,這就是鄉民自治。他命令每個縣都要選拔三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協助縣令管理地方,負責收稅征糧等事務。獲得長者身份的人還可以獲得免稅等特權。就這樣一個簡單的政策,不但使關中地區民心穩定,秩序恢複正常,更從此生產力大增,效率提升,保障了前線的物資供應。

從軍事上說,蕭何對劉邦的最大貢獻,就是發現了韓信這個不世出的軍事天才。而蕭何發現韓信也是因為一個偶然事件。劉邦受封漢王時,韓信前來投奔,卻隻被委派了一個管糧餉的官職,恰好是蕭何的下屬。和之前韓信見過的所有人一樣,蕭何也沒瞧得上他。但一次偶然的牢騷卻令蕭何對韓信刮目相看。當時韓信因為不得誌,經常喜歡和同事們湊在一起吹牛皮,每次都侃侃而談,分析之前秦末戰爭中各個戰役的成敗得失,說得頭頭是道。別人都當笑話聽,但蕭何無意中聽了一兩次,卻立刻震驚了:這是人才啊!之後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千古美談,韓信也成為劉邦決勝項羽的關鍵棋子。

在劉邦建國後的論功行賞中,蕭何被列為首功,封酂侯,蕭何也因此被稱為“西漢開國第一侯”。對於這個封賞,劉邦麾下相當多的部將都不同意。為了說服大家,劉邦打了這麽一個比方:在打天下的過程裏,那些衝鋒陷陣的軍將好比是獵狗,蕭何就好比是指揮獵狗追逐獵物的獵人。對於蕭何的貢獻來說,這個比喻恰如其分。

在漢初開國的“三傑”中,功高震主的韓信遭到誅殺,運籌帷幄的張良在建國後主動歸隱,唯一一位始終沉浮宦海卻得以保全的就是蕭何。然而,與劉邦關係非同一般的蕭何,其實一直以來也未讓劉邦放下防備。

早在楚漢戰爭的時候,每次蕭何派人往前線運送糧食,劉邦問的第一句話準是:“蕭何在漢中都幹什麽呢?”而在西漢建國後,勤勤懇懇的蕭何也越發遭到劉邦的猜忌。起先蕭何依舊勤勤懇懇,廉潔奉公,但不久之後,蕭何的一位門客就警告他說:“您很快就要被滿門抄斬了!”蕭何吃了一驚,連忙詢問原因,門客回答說:“您長期以來認真做事,但如此下去,您的威望就要壓過皇上了,皇上還能讓您活嗎?”醒悟的蕭何為了保護自己,假意做了一些侵占民財、貪汙腐敗的事情,結果不出所料,劉邦表麵生氣,把蕭何叫去批評了一頓,其實卻對蕭何放心了。誰料危機剛過去沒多久,蕭何向劉邦奏請,請求將上林苑的土地分配給百姓耕種,再次令劉邦懷疑蕭何收買人心,一怒將他下獄。

這時候,韓信已經被殺,張良早就跑路,滿朝文武幾乎都認定,這次輪到蕭何倒黴了,誰都不敢出麵勸,唯獨一位叫王衛尉的硬漢仗義執言,他對劉邦說:“蕭何這麽做,不是為自己買人心,而是為您收買人心。因為百姓看到有這樣好的丞相,必然相信,重用這樣丞相的君主是一個賢明的君主。”一番話再次打消了劉邦的猜疑,吃了幾個月牢獄之苦的蕭何得以無罪釋放。

蕭何從牢房裏出來的時候是非常慘的,當時他的手腳因為長期戴鐐銬都已經麻木了,而且整個人蓬頭垢麵,連澡都沒來得及洗,就被帶到劉邦麵前。如此慘狀,讓劉邦也生出了幾分心酸,見麵就自責說:“你看我真是個像桀紂一樣的君主啊,怎麽能把你害成這樣呢?”經過這場折騰,蕭何更加小心謹慎。隻知道低頭幹活,遇到敏感問題再也不敢隨便說話。

蕭何之所以能夠在劉邦的猜忌下平安過關,也因為他善於揣摩帝王的心思。他在西漢建國後的另一個工作就是營造西漢皇宮,那時候天下初定,國家經濟貧困,劉邦一再指示蕭何,造皇宮的時候絕對不許奢華。可等西漢皇宮正式竣工,劉邦到了一看,隻見到滿眼的金碧輝煌,豪華無比。劉邦當場就生氣了,斥責蕭何說:“我不是說過了嗎?不許造得這麽奢華!你怎麽不聽啊!”蕭何不慌不忙回答說:“臣之所以造成這樣,主要是為了宮殿修好後,後代就沒有必要再增添建築了,這樣反而節儉。如果開始修得太簡陋,後世帝王一代代擴建,那不是更浪費嗎?”就這一句話,讓劉邦一下子就變得高興了,連誇蕭何幹得好。趁著劉邦高興,蕭何請劉邦為新都城起個名字,劉邦樂嗬嗬地說:“那就叫長安吧。”從此,長安成為西漢帝國的首都。

張良

漢初三傑中,最能打仗的是韓信,最能執行的是蕭何,最能謀劃的就是張良。

張良是韓國貴族出身,早年隻是一個專事恐怖活動的“憤青”,人生的理想就是複興韓國,還曾組織策劃過博浪沙刺殺秦始皇事件。按照《史記》等資料記錄,刺秦失敗的張良,在人生最迷茫的時刻遇到了一位老者,並以誠懇的態度打動老者,得到了老者傳授的一本奇書,從此學會了一身治國平天下的能耐。但這位老者到底是誰,他送給張良的究竟是什麽書,在漢朝之後的許多年裏,各類史家眾說紛紜。甚至有人認為那個老人是薑子牙的後代,送給他的是薑子牙的名作《太公兵書》。直到宋朝張良墓遭盜墓賊光顧,那本隨張良一起下葬的奇書也得以重見天日,它就是秦末漢初中國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素書》,贈予張良此書的老人就是秦末五大隱士之一的黃石公。

在這本黃石公親自編纂的書中,主要講述了五大問題,一是思想體係問題,即作者個人的思想理念,道、德、仁、義、禮五大思想要素;二是用人選擇問題,即判斷人能力的眼光;三是治國的經驗方法問題;四是加強個人修養的方式問題;五是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問題。全書完全是用語錄體寫成,收錄的是黃石公的個人語錄,可謂包羅萬象,深入淺出。正是對這本書的研讀,決定了張良一生的命運。依照書中關於用人原則的闡述,他不再把虛無縹緲的複興韓國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是按照書中的教誨,一心一意選擇真正的明主。

張良(約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6年),字子房,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傑”之一。戰國時韓國貴族,先輩擔任過韓國五代國相。以出色的智謀,輔佐漢高祖劉邦在楚漢之爭中最終奪得天下。西漢建國後,被冊封為留侯,後隱退,從“呂後亂政”中幸免於難。諡號為“文成”。

在公元前209年的下邳,張良認識了剛剛拉起一支隊伍,正在當地擴展力量的劉邦。其實一開始,張良並沒有把劉邦放在眼裏。他當時隻是路過下邳,準備去投奔另一個農民起義領袖景駒,但是隨後劉邦的表現卻深深吸引了他。劉邦與他暢談兵法,而且他每說出一段《素書》的韜略內容,劉邦馬上就可以領悟,甚至能夠舉一反三。從這時候起,張良就下定了決心,今生今世,他隻有這一位值得以死相報的明主。以死相報的原因,其實在《素書》的論述中就可以找到答案。《素書》認為,一個正確用人的明主,應該做到不論人的出身高低,隻要能用的他都會去起用,而且起用後就會給予絕對的信任。在劉邦軍中短暫停留並目睹了當時經驗欠缺的劉邦種種原始的表現後,張良顯然堅定了信心:劉邦,就是《素書》上所說的那類明主。事實證明,他沒有看錯。

張良對於劉邦最大的意義是在於他其實是劉邦逐鹿天下全過程的總策劃師。最能打仗的韓信和最能幹活的蕭何,他們功業的全過程其實都是執行了張良的籌謀。而一直躲在後麵運籌帷幄的他,在秦末戰爭中最出彩的表現當數公元前206年2月的鴻門宴。當時項羽以四倍兵力進逼霸上,威逼已經占領鹹陽的劉邦。危機局麵下,張良決心險中求勝,親自陪劉邦去項羽軍中講和。隨後在項羽軍中那場滿含殺機的宴會上,狡猾的劉邦要麵對暴虐的項羽,而多智的張良則要麵對有西楚第一謀士之稱的項羽“亞父”範增。

後人說到最後劉邦的死裏逃生,無不慨歎項羽的愚蠢、劉邦的聰明與僥幸、布置殺機的範增及其最後的功虧一簣。其實鴻門宴中間的一些小細節就決定了這次較量的成敗。按照《漢書》和《史記》的記錄,張良在宴會前做得最多的準備工作就是仔細向劉邦分析項羽的性格弱點,並給劉邦確定了對策——見了項羽就戴高帽,千穿萬穿馬屁不穿。會麵後,在劉邦的謙恭之下,項羽怒氣大消,並熱情設宴款待,開始了著名的“鴻門宴”。

項羽的謀士範增孤注一擲,命項羽部將項莊假意舞劍助興,其實要伺機殺劉邦。危機時刻張良火速行動,叫來了隨劉邦而來的猛士樊噲,衝進宴會現場,把這場陰謀攪了局。莽撞的樊噲反而因為勇猛,得到了項羽的讚歎與賞賜。最後他假裝送劉邦上廁所,掩護劉邦勝利大逃亡。事後他又返回項羽大營滅火,托詞說劉邦喝高了,怕見到項羽失禮,就先走了,並有禮物送上,還哄得項羽高興,樂嗬嗬地收下了禮物。整個謀劃之所以實現,表麵看是項羽傻,實際卻是張良把握住了事件每個環節的關鍵點:劉邦能否順利過關,關鍵因素在項羽,所以就要衝項羽使勁。範增雖然殺心堅決,卻最多隻是個幫忙的。要想搞定項羽,就要抓住他的性格弱點。項羽好麵子,所以就要給足他麵子,見麵拍馬屁,走時送禮物。一進一出,哄高興了事情就好辦了。項羽天生武勇,也最欣賞壯士。所以就算範增使壞,關鍵時刻讓樊噲進去一鬧,不光可以攪了範增的布局,還能博得項羽激賞,不會有任何處罰。最後跑路的時候,自己大膽留下來,給項羽送禮物搭笑臉,那是為了防止項羽翻臉,並把高帽子戴到底。對手的性格弱點,乃至對手在每一個環節中心態的轉變,都在張良的算計中,並一步步對症下藥,解決問題。這場博弈,與其說是劉邦贏了項羽,不如說在這場秦末漢初的謀士對決中,老範增完敗於小張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最高謀略境界,張良已經做到了。

張良在西漢建國後就淡出核心權力層,選擇了歸隱。他歸隱的方式也很特殊——假托神道。當時他給劉邦的理由是,自己要修行求道,一是為大漢帝國求福;二是要尋求養生之道。以這樣的名義,方才從複雜的權力場全身而退。在封賞功臣的時候,張良獲得了三萬戶食邑,他卻推辭不受,最後劉邦百般賜予,他才給劉邦提出了要求:把留地封給自己做食邑。選擇這個地方,一是為了低調,不成為別人的標靶;二是也有特殊意義,留地,正是青年時期尋求明主的他與劉邦初相識的地方。

陳平

而對於劉邦的大業來說,鴻門宴也帶來了一個計劃外的後果。在整個鴻門宴中,項羽軍中一位不起眼的謀士在見識了劉邦的心機隱忍後,對他大生欽佩,也從此下定了決心:今生今世,非劉邦不投。這個人,就是劉邦打天下團隊中的又一傑出謀士——陳平。

同為劉邦謀士,陳平和張良究竟有何不同?縱觀整個楚漢戰爭的過程,從他們各自為劉邦出的計謀上就可以看出。對於後來的楚漢戰爭而言,張良主要做出過三次極具影響力的籌劃,一是用燒毀四川連接中原棧道的方法,來麻痹對劉邦不放心的項羽;二是先取三秦大地,然後以此為跳板,揮師中原與項羽決勝;三是在劉邦兵敗彭城實力大損的危急局麵下,為劉邦定下了拉攏韓信、彭越、英布三大勢力夾擊項羽的戰略,一舉幫助劉邦破解困局。

陳平(?—公元前178年),西漢開國功臣。在楚漢相爭及平定異姓諸侯王的戰爭中成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西漢建國後,先後受封戶牖侯和曲逆侯。諡號為“獻”。

相比之下,陳平的貢獻有四條:一是離間了項羽和範增的關係,導致範增被逐病故,翦除了項羽的羽翼;二是滎陽之戰中,在項羽重兵壓境的情況下,設計由相貌酷似劉邦的紀信喬裝打扮引開項羽,助劉邦突圍;三是獻策封韓信為王,拉攏住韓信;四是在項羽與劉邦於公元前203年簽訂和平協議後,說動劉邦背信棄義襲擊項羽,終於將項羽徹底剿滅。縱觀兩人的貢獻,張良往往重在大戰略的宏觀布局,陳平往往重在細節的具體謀劃。張良重在搞定事,陳平善於搞定人。兩人加在一起,就把劉邦的人和事都搞定,勝利也就不遠了。這個差別,也注定了兩人以後的命運。西漢建國後,看清未來大勢的張良很知趣地躲了;而善於搞人的陳平卻沉浮其間,混得如魚得水。

陳平最終投奔劉邦,是在公元前205年春。在見到劉邦之前,他還遭遇了一場生死危機。在他乘船渡黃河的時候,擺渡的船夫是個強盜,見陳平衣著華貴,便起了謀財害命的歹念。還好善於察言觀色的陳平反應快,連忙故意把身上的衣服一件件脫掉,向強盜展示自己身無分文,這才保住了性命。按照許多史料的記錄,當時那位強盜並未為難陳平,反而因此客客氣氣地送他下船。但《西京雜記》中卻有不一樣的記錄:陳平投奔劉邦後,很快得到了重用。然而不久之後,就有人向劉邦告狀,說陳平貪汙公款。劉邦生氣地找陳平對質,沒有想到陳平不但大大方方地承認,還向劉邦叫屈說:“我來投奔你的時候,過黃河遇到劫道的,那廝沒劫到錢,就把我身上衣服全扒光了。進你大營的時候,我就穿了一件內衣,不貪錢我連衣服都沒錢買啊!”

陳平得以投奔劉邦,是靠了他在劉邦軍中好友魏無知的幫忙。老魏也很夠朋友,極力在劉邦麵前稱讚陳平的才華。沒想到此後陳平劣跡斑斑,劉邦還聽說了陳平早年在家鄉與嫂子私通的醜事。在找陳平對質前,劉邦先把魏無知叫來訓斥了一頓,說:“你怎麽給我推薦了一個這樣的人?”誰知老魏還一肚子委屈,當場抱怨說:“天地良心啊,我隻是給你說陳平很有才,可沒說他道德高尚啊!”

劣跡斑斑的陳平之所以最終得到劉邦的賞識,按照《史記》和《漢書》的記錄,是因為劉邦在找陳平對質時,陳平侃侃而談,成功為自己先前的劣跡辯解。但真正打動劉邦的,還是他辯解過後的舉動。在被劉邦懷疑貪汙公款後,陳平大大方方地把自己所有的賬本擺在劉邦麵前,說:“我來了以後所有的開支都在這裏,剩下的錢我也還給你。要是不待見我,那我走好了。”劉邦連忙挽留說:“別介別介,以後你辦事要用錢,不用給我說,直接去我會計那裏拿就行。想拿多少拿多少,隻要把事情辦成了,事後也不用匯報賬目。”這幾乎是推心置腹的信任,而這信任的原因,正是陳平最後的舉動向劉邦證明,他雖名聲不好但還算是一個坦誠的男人。

曹參

西漢的第二任丞相曹參早年也是劉邦沛縣的老哥們兒。劉邦造反時,大多數時間曹參都是軍將,直到楚漢戰爭的末期,才受命留守齊國,西漢開國後擔任了齊國相。他做齊國相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當地一位精通黃老學說的長者蓋公請教。蓋公告訴他,治理地方最好采取黃老學說,奉行清靜無為的政策。為了表達對蓋公的尊敬,曹參特意把自己辦公的正廳騰出來讓給蓋公居住,請他做自己的幕僚。從此之後九年,他一直都很“清靜無為”。

他“清靜無為”的方式,一是鄙視那些誇誇其談的文士,專愛起用那些看似不善言辭,卻老成厚道、做事紮實的官員;二是不講繁文縟節,行事簡單隨意,還很愛享受生活,每天大部分時間不是飲酒作樂就是找人聊天;三是啥活不幹,連治下有多少人口、土地都搞不清楚,而且衙門裏難得斷案,碰上告狀的,隻要不是刑事案件一般都庭外調解。但就是在他治下,齊地民生安定,經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

西漢第一任丞相蕭何與第二任丞相曹參,早年在沛縣的時候就是工作上的上下級關係,但在楚漢戰爭期間,因為一些小事的誤解,他們的關係漸漸惡化,在曹參去齊地當丞相後,彼此多年沒有來往。但是,當世人都以為這對昔日老友要反目一生的時候,公元前193年,生命已到彌留之際的老丞相蕭何對前來探病的漢惠帝劉盈說:“我死之後,能夠接替我丞相位置的,也唯獨曹參了。如果皇上能用曹參來接替我,我就是死也沒有遺憾了。”不久後蕭何病逝,而遠在千裏之外的曹參在得知蕭何死訊後,立刻命令下人收拾行裝,並斷定說:“蕭何在臨終的時候一定舉薦了我做丞相,我馬上就要入京了。”這對曾經彼此誤會的老友其實依舊心心相知。

曹參的工作特點在西漢建國後始終如一——啥事都不幹。做齊國相的時候,他就整天喝酒玩樂,後來進京當了丞相,還是整天喝酒玩樂。他這人的一大毛病就是要酒不要命,太尉周勃曾勸說他道:“你打仗受了這麽多傷,少喝點酒吧,要不傷身體。”曹參答:“反正身體也這樣了,還不如多喝點酒,抓緊享受才是真呢!”他到任長安後,家裏天天高朋滿座,一群人整天在後花園喝酒呼號,十分沒有丞相樣。但這位表麵酒糊塗的老頭內心卻是非常有主意的。離齊地赴任前,繼任的齊國相向他請教怎樣才能管理好齊地。曹參答:最重要的是管好齊國的集市與監獄,因為這兩個地方是善惡交匯的地方,管理好了這裏,就等於管理好了大局。

後來做丞相後,漢惠帝也問他:“你整天喝酒不幹事,國家可怎麽辦啊?”曹參回答說:“皇上您不如漢高祖,我也不如蕭何,他們製定好的規矩,我們照著辦就行了,還用得著幹別的嗎?”這位表麵“不作為”的老頭,其實是一位識得大局、善抓重點的睿智政治家。

曹參(?—公元前190年),字敬伯,西漢開國功臣,是繼蕭何後的漢代第二位相國。跟隨漢高祖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身經百戰,屢建戰功,攻下二國和一百二十二個縣。西漢建國後,功居第二,賜爵平陽侯。漢惠帝時官至丞相,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有“蕭規曹隨”之稱。諡號為“懿”。

董公

劉邦任用的文臣中,還有一位至關重要的人物——董公。劉邦進兵中原與項羽爭天下的早期,當時作為“新城三老”(協助官吏管理地方的長者)的董公,在劉邦大軍進至洛陽地區的時候突然攔路擋住了劉邦的車隊。開始劉邦非常不屑,甚至命令軍士將他趕走。結果董公大呼說:“你以為天下人真的支持你嗎?他們會說,劉邦和項羽爭天下,與我何幹?”就這一句話令劉邦幡然悔悟,連忙虛心求教。隨後董公向劉邦獻策:項羽劣跡斑斑,必須要把他做過的所有錯事昭告天下,讓天下人都知道他是個怎樣的壞蛋,更讓天下人知道,劉邦打項羽是為了捍衛正義。隨後,劉邦發布了討伐項羽的檄文,大搞宣傳攻勢。原本是楚漢爭霸的戰爭,變成了好人劉邦懲治壞蛋項羽的正義故事。素來被看作英雄的項羽在劉邦的宣傳攻勢下被包裝成了惡棍,而素來被看作流氓的劉邦卻成了正義使者的化身。

叔孫通

在劉邦早期的文臣裏,還有一顆出了名的“掃把星”——大儒叔孫通。他很長時間以來的特點,就是跟誰誰就倒黴。他跟著秦二世混的時候,秦二世問大家現在全國局麵怎麽樣,大家紛紛進言,有說農民起義四起的,有說天下大亂的。唯獨叔孫通識相,張口就唱讚歌,熱情謳歌秦二世的英明統治,頌揚全國形勢一片大好,拍馬屁都不打草稿。捧得秦二世心花怒放,當場就封了他當博士。升了官的叔孫通更識相,眼見秦王朝自身難保,瞅準機會腳底抹油趕快跑,搖身一變又成了北上伐秦的項梁的謀士。在項梁的軍中混了沒幾天,項梁就在定陶之戰裏死了。撿了一條命的叔孫通馬不停蹄,又混成了楚懷王熊心的謀士。高談闊論了沒兩天,楚懷王又被項羽坑死了。叔孫通眼淚都沒掉一滴,接著又跟著項羽混,一路混到了彭城。眼見劉邦大軍壓境,他立刻掉轉槍頭,投到劉邦麾下,氣還沒喘定,劉邦就在彭城之戰裏被項羽打得全軍覆沒。這樣的掃把星,劉邦是不敢用了,擺擺手打發他回漢中,協助蕭何安定後方,發展生產。他前腳一走,後腳劉邦就穩定了形勢,此後連戰連捷徹底打垮了項羽。

叔孫通對劉邦最大的貢獻,就是在西漢開國後為劉邦製定了西漢王朝的君臣朝儀。這套禮儀不但沿用於兩漢,還成為兩千年中國封建王朝的禮儀模板。但叔孫通做這件事的時候,不但那些功臣宿將不理解,就連儒家學派內部也反對聲連連。當時叔孫通受劉邦命,回山東召集儒生幫他一起製定朝儀,結果連他當年的門生弟子中好多人也頗多牢騷。有儒生嘟囔說:“現在剛打完仗,老百姓飯都吃不飽,連死了的人還有好多沒埋呢,現在製定朝儀,有這個必要嗎?”結果叔孫通劈頭一頓罵,說:“你們這群讀死書的家夥,怎麽就不知道變通呢?”除了罵外,叔孫通還用了一些利誘手段,比如他給那些儒生們許願,說道:“你們隻要好好跟著我幹,將來有了好處,不隻是我一個人的,而且還是整個儒家學派的。”就這樣連哄帶罵,終於召集了一群人,完成了這件奠定中國封建王朝禮法傳統的大事件。

陸賈

劉邦的儒生裏,還有一位以口才著稱的英傑——陸賈。關於陸賈的事跡,最著名的就是《史記》記錄的那段與劉邦的對話:西漢開國後,作為劉邦謀士的陸賈經常勸說劉邦多讀書,一次劉邦被說煩了,大罵說:“老子是馬背上打下來的天下,讀書有什麽用!”陸賈隨即反駁說:“馬背上可以得天下,馬背上可以治天下嗎?”而《漢書》中的記錄更詳細:劉邦聽了這話並沒有立刻醒悟,陸賈說完這兩句話後,他依然破口大罵不止。真正令劉邦醒悟的,是陸賈挨完了罵後又說的一番話:“皇上,當年吳王夫差就是迷信武力,結果被人滅了。秦始皇也迷信武力,同樣也被滅了。如果秦始皇不迷信武力,你有機會得天下嗎?”正是此語驚醒了劉邦,連忙對陸賈說:“是我見識不明啊。”作為劉邦儒生中以口才著稱的一位,陸賈顯然知道說服劉邦的最好辦法就是給他找反麵教材。

陸賈(約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70年),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外交家。早年追隨漢高祖劉邦,因能言善辯常出使諸侯。兩次出使南越,說服趙佗對漢稱臣;說服陳平、周勃同力誅呂。漢代第一位力倡儒學的思想家,總結秦朝滅亡及曆史上國家成敗的經驗教訓,著文十二篇,即《新語》。

陸賈對劉邦的貢獻,除了出使南越說服南越歸順,以及勸說劉邦倡導文治外,還有他為劉邦上的《新語》十二篇。這十二篇論著的中心思想,就是反思秦朝滅亡的教訓,闡述西漢的治國之道。這十二篇論著寫成後,他負責為劉邦朗讀,每朗讀一段,都喜得劉邦擊節叫好。而這十二篇論著對整個西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從此開始,西漢把秦朝當作批判對象,總結反思秦朝滅亡的教訓,成為西漢前期思想界的主流。其次,這十二篇論著,奠定了西漢的治國方略——黃老無為道家思想,但這思想中並非僅有道家。其中除了有法家重視刑律的內容外,還有重要的補充,就是儒家中關於“德治”的思想。盡管陸賈明白黃老無為思想是西漢開國唯一的選擇,但身為儒生的他,從西漢建國開始就往西漢“主體思想”中不斷摻入儒家的元素。

薛公

在劉邦建國後誅滅異姓王的過程裏,也有一位老儒生幫了他的大忙,這就是楚人薛公。這位薛公在秦末漢初的時候曾經做過楚懷王的令尹,西漢建國後,他又成了劉邦功臣夏侯嬰的門客。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造反,一時間西漢帝國震動。消息傳來,朝廷上下驚慌失措,薛公反而不慌不忙地對夏侯嬰說:“沒事,我早知道這小子要造反。”夏侯嬰問為啥,薛公答:“這不明擺著嗎?韓信死了,彭越死了,剩下的英布就是不想造反也要反了。”斷定此人有門道的夏侯嬰,就將他推薦給了劉邦。果不其然,薛公為劉邦仔細分析了英布造反後可能采取的三種進兵方略,並為劉邦定下了平英布的戰術。結果,漢軍在劉邦中箭、初戰失利的局麵下,最終成功平定英布,解決了西漢開國後最後一家異姓諸侯王大患。事後薛公被封為千戶侯,但《漢書》裏記錄,劉邦個人還覺得惋惜,後來還對夏侯嬰感歎說:“這個薛公極有謀略,你說我怎麽沒早遇到他啊,這樣我統一天下也許就不費勁了。”

酈食其

從打天下開始,劉邦就搜羅了很多儒生出身的謀士,這些儒生們經常在關鍵時刻為他獻上奇計,立下大功。但有時候,儒生也經常給他出一些傻主意。比如當年化裝成流氓求見他的儒生酈食其,在劉邦彭城之戰被項羽打得全軍覆沒的時候給劉邦出了一個主意:讓劉邦去冊封六國後人為王,換取他們支持自己。劉邦一開始覺得是好主意,準備讓酈食其為使者,帶著他的大印出使各國。結果張良知道後立刻勸劉邦說:“當年陳勝吳廣封了那麽多王,那些人最後不是照樣背叛他嗎?”劉邦這才明白過來,自視頗高的酈食其這次給他出了個多麽愚蠢的主意。醒悟過來的劉邦狠狠地大罵說:“這個傻書生,差點壞了我大事。”但對酈食其本人,劉邦並未因此疏遠他,也未懲罰他,依然對他言聽計從。表麵流氓的劉邦能夠吸引諸多文士,正因為他這種寬廣的胸襟。

周昌

劉邦執政時期的第一直臣,就是曾經力阻他廢太子的周昌。周昌和劉邦的關係也很特殊,早年他曾做過泗水獄卒,屬於最早跟隨劉邦打天下的老班底。他這人有兩個特點,一是結巴,跟劉邦說話時素來結結巴巴,有時候著急了,還能把劉邦逗得哈哈樂;二是耿直,不管什麽情況下,都是心裏怎麽想就怎麽說,而且不怕觸怒劉邦。

一次他找劉邦奏事,進去之後發現劉邦正在**摟著戚夫人親熱,嚇得他拔腿就要跑。沒想到劉邦心血**,居然光著膀子躥出來,一下子騎在他身上,邊騎還邊調侃說:“愛卿啊,你看朕是個什麽樣的帝王啊?”狼狽不堪的周昌破口大罵說:“皇上,您這樣子和夏商的桀紂暴君沒啥兩樣啊!”劉邦不但不生氣,反而又哈哈大笑。

耿直的周昌在西漢開國後官至禦史大夫。他還有個毛病就是傲慢,看不起那些年紀輕且從事文案工作的官員。當時他的部下,有一個叫趙堯的禦史一直想取代周昌的官職。曾經有個叫方與公的趙國人提醒周昌說:“小心你手下那個叫趙堯的禦史啊,他很可能會取代你呢!”周昌反而很不屑地說:“那人不過是個小吏,他有這本事嗎?”可沒想到,趙堯真有這本事。

一次,趙堯找劉邦匯報工作,見劉邦悶悶不樂,便趁機對劉邦說:“皇上您是不是擔心以後呂雉會加害趙王如意啊?我倒有個辦法,您要是把周昌調到趙王如意身邊,保管誰都加害不了他。”一番話立刻令劉邦撥雲見日,他隨即下令,周昌由禦史大夫降職到劉如意所在的趙國為丞相。消息傳來後周昌傻了,趕快找到劉邦說:“皇上啊,從您打天下一開始我就跟著您,您怎麽能把我給調走呢?”劉邦歎口氣說:“我也知道這個安排對你是降職,可為了保護我的兒子,我也沒其他辦法啊,愛卿你就委屈了吧。”結果,周昌委屈地去趙國了,他禦史大夫的職務果然由趙堯繼任。後來趙王如意被呂雉害死,周昌因沒完成劉邦的囑托,兩年後也鬱鬱而終。而那位頂替了周昌的趙堯,因出了這個主意,被劉邦封為廣邑侯。但好景不長,呂雉專權後,聽說這個鬼主意是趙堯出的,立刻將他的侯爵爵位剝奪,並撤職打發他回家了。

周昌(?—公元前192年),西漢開國功臣。秦時為泗水卒史,秦末農民戰爭中,隨漢高祖劉邦入關破秦,任中尉,後為禦史大夫,封汾陰侯。耿直敢言,高祖欲廢太子,他直言諫止。後為趙王劉如意的丞相,因劉如意為呂後所殺,後托病不朝。諡號為“悼”。

張蒼

在早期追隨劉邦的文士中,還有一個人曾因為脫衣服而保住了命,他就是張蒼。張蒼是陽武人,在劉邦率軍途經陽武時投奔了他,後來因犯法入獄。本來張蒼被判了斬首,可行刑的時候他剛脫掉衣服,露出的那一身皮肉非常奇特,既白潔如玉,又肥碩得好像個葫蘆。在場的劉邦重臣王陵連連稱奇,認為此人長得奇特,定然有大本事,隨即主動向劉邦說情。得到赦免的張蒼,在劉邦打天下時期立的最大功勞,就是作為幕僚參加了韓信破趙國的井陘之戰。而且身為文士的他在戰鬥中帶頭提刀衝鋒,居然親手活捉了趙軍主將陳餘。正是憑借這一功勞,他開始在西漢初年嶄露頭角。而比起打天下時因肌肉和戰功出名,戰後的他卻成了一個知名的文臣。劉邦執政時期,他的主要工作是給諸侯王做國相,先做趙王張敖的國相,後又做過代王劉恒和淮南王劉長的國相,到了劉恒登基成為漢文帝時,他更成為西漢帝國的丞相。他除了行政能力卓越外,更是一個通才,精通法律甚至數學,西漢的度量衡正是由他主持統一的,而數學寶典《九章算術》也同樣由他修正完成。另外他還精通音律,整個兩漢時期,他算是發展最為全麵的一位丞相。

張蒼最令後人稱道的品質就是知恩圖報。對曾經救過他性命的王陵,他一生都感激萬分。王陵活著的時候,他就把王陵當作父親一樣孝順。後來王陵過世,即使他位居丞相,仍然保持著每隔五天去拜見王陵的妻子的習慣,並奉上美酒飯食,以朝見母親的禮儀來對待她,一直到她過世。

張蒼的“遺傳基因”也很令後人稱奇:張蒼的父親身高不過五尺,兒子也不滿六尺,偏偏隻有他身高八尺多,堪稱異類。而且他也是西漢曆史上最長壽的丞相,一共活了一百零四歲。晚年的時候,他牙齒都掉光了,隻能以人奶為食,為此家裏養了好多個奶媽。而他被人詬病較多的,就是他的縱欲,家裏的妻妾近百。在夫妻生活上他也有習慣,凡是為他懷孕生過孩子的妻妾,他就一輩子不再碰。做他的老婆往往比較倒黴——為他生了孩子,就要守一輩子活寡。

張蒼(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52年),西漢開國功臣,科學家。西漢建國後,曆任代國國相、趙國國相,被封為北平侯,後為丞相。校正《九章算術》,製定曆法,主張廢除肉刑。諡號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