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的落幕
漢順帝登基後做的最得人心的事情,就是為被漢安帝殺害的清官楊震平反。楊震的屍骨厚葬於華陰潼縣(即陝西潼關),漢順帝親寫祭文,稱楊震“匡扶社稷,正直是與”。
但漢順帝在位的十九年,先是有擁立之功的十九位親信宦官專權,後又是外戚梁氏專權,國家大事內憂外患。東漢王朝所走的下坡路,已經無法逆轉。
漢順帝劉保(公元115年—公元144年),東漢第八位皇帝,公元125年—公元144年在位。漢安帝劉祜長子。諡號為孝順皇帝,廟號敬宗,葬於憲陵。漢獻帝時去廟號。
漢順帝過世後的東漢王朝,進入了大將軍梁冀專權的時代。公元144年即位的漢衝帝劉炳,登基時隻有一歲,在位僅一年就於公元145年過世。
之後登基的漢質帝劉纘,即位時隻有七歲,同樣是梁冀的傀儡。這孩子年齡雖然小,卻極有膽氣。登基後的第二年,他就對梁冀把持朝政、為非作歹的局麵非常不滿,居然當著大臣的麵怒斥梁冀說:“你真是個跋扈將軍。”但這膽氣來得不是時候,暴怒的梁冀立刻命人在他的食物裏下毒,將他毒死在皇宮裏。
“跋扈將軍”梁冀的風光終結在漢桓帝劉誌手裏。漢桓帝誅殺梁冀,用的還是東漢皇帝的老辦法——聯合宦官滅外戚。漢桓帝公元146年登基,先做了十二年傀儡,對梁冀小心翼翼地伺候,甚至給予梁冀佩劍上朝的特權,而且不斷給梁冀以封賞,連梁冀媳婦孫氏的儀仗禮儀,都與漢朝皇室公主同例。當時百官升遷任免,都要向梁冀謝恩,地方進獻皇帝的貢品更要先把好的給梁冀,甚至平常討論工作,梁冀一瞪眼皇帝也要畢恭畢敬。
漢桓帝拉同盟的方法,是趁著上廁所的機會,與宦官唐衡密謀,串聯了另外四位宦官,六人歃血為盟,結成了統一戰線。在幾位宦官的幫助下,漢桓帝聯絡了尚書令尹勳等官員。動手的時候,率軍圍住梁冀家的,正是五位宦官之一的具援。
公元158年,漢桓帝閃電般出手,先秘密向朝臣宣布梁冀罪狀,然後火速圍住梁冀家,將梁冀全家迅速逮捕。梁冀夫妻當天被逼自殺,其家族全部被處決,公卿大臣被株連者更多達數十人。在整個誅殺梁冀的過程中,被後人看作昏君的漢桓帝,儼然一位心機成熟的政治家。
助漢桓帝除掉梁冀的宦官五人被封為“五侯”,其貪汙腐化惡行遠甚於梁冀。事實上,在五侯得勢後,漢桓帝也曾設法打壓。五侯中的左綰被他羅織罪名逼死,具援也因貪汙被解職,另外三人也皆被降職。但他對宦官的打擊,主要還是怕宦官們威脅自己的權力。他為遏製五侯而提拔的宦官侯覽,經常搶奪民田,魚肉百姓,漢桓帝卻毫不理會。他信任宦官的最大危害在於,此時的宦官爪牙遍布各地,甚至介入地方上舉孝廉等官吏的選拔,整個東漢王朝的政治空氣,已被全部毒害。
漢桓帝在位時期,相繼發生了清流反對宦官的兩次“黨錮之禍”,株連知識分子無數。同時為解決財政困難,他大肆賣官鬻爵,更加速了國家腐化。不過,在賣官鬻爵這個劣跡上,後人也有不同看法。後來的晉武帝司馬炎曾問大臣:“我也賣官,漢桓帝也賣官,我倆賣官有啥不同?”大臣回答說:“漢桓帝賣官的錢,都進了國庫。你賣官的錢,都進了你自己腰包,你還不如他呢!”
一生經曆內憂外患的漢桓帝,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即公元167年,把年號改為永康元年。這個年號的潛台詞,就是期待國家長治久安。然而這時候的東漢王朝已經大廈將傾,他自己的身體也早病入膏肓。是年十二月(公元168年1月),三十六歲的漢桓帝病逝。
漢桓帝劉誌(公元132年—公元168年),東漢第十一位皇帝,公元146年—公元168年在位。蠡吾侯劉翼子,漢章帝劉炟曾孫。即位之初由外戚梁翼掌握朝政,後與宦官單超等合謀誅滅梁氏,政權由是落入宦官之手。因朝中官員、太學生員與外戚聯合反對宦官當權,下詔逮捕李膺等二百餘人,禁錮終生,史稱“黨錮之禍”。他一生崇尚佛、道,沉湎女色,信任宦官,察舉非人,時人譏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東漢王朝自此江河日下,瀕於滅亡。諡號為孝桓皇帝,廟號威宗,葬於宣陵。
以漢桓帝堂侄身份登基的漢靈帝劉宏,在位早期發生了外戚竇武(竇太後(2)父親)與清流知識階層聯合,挑戰宦官“十常侍”專權的事件。按照史家的記錄,竇武向竇太後進言要她下決心誅殺宦官,竇太後卻臨陣猶豫,結果宦官們先發製人,將竇武等外戚盡數誅滅,竇太後本人也被囚禁。宦官們借機掀起第二次“黨錮之禍”,繼續打壓黨人。而在明末學者黃宗羲看來,這場鬥爭失敗的真正原因,是因為當時的漢靈帝是以諸侯王身份登基的,貴為太後的竇氏一脈原本就不是他的血親。權力麵前,他自然會倒向宦官一邊。
治國無能的漢靈帝,生活上卻很有“藝術天賦”,他在後宮裏設了個“裸遊館”,經常命令宮女們**跳入水中,他一邊奏樂一邊飲酒觀賞宮女的胴體,高興了就跳下水去和宮女同遊。他還特喜歡做生意,在後宮裏開設了一個商號,讓宮女打扮成客人,他親自出來招呼買賣。甚至連漢桓帝劣跡之一的賣官鬻爵,也被他公開化,在皇宮裏把各種官職明碼標價,誰給錢就是誰的。
漢靈帝劉宏(公元156年—公元189年),東漢第十二位皇帝,公元168年—公元189年在位。解瀆亭侯劉萇之子,漢章帝劉炟的玄孫。因漢桓帝無子,由桓帝的皇後竇妙立為皇帝。在位期間爆發了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諡號為孝靈皇帝,葬於文陵。
漢靈帝執政時期,對東漢帝國最沉重的打擊,就是發生在公元184年的黃巾軍起義。
關於黃巾軍起義,現在知道比較多的是其領導人張角兄弟,以及其傳播的太平道宗教,用宗教為旗幟,大量籠絡同黨,在全國各地遍布網絡,起義的準備時間長達十年。
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主要是因為此時的東漢帝國土地兼並日益嚴重,無地農民日益增多,黃巾起義所宣傳的“太平”思想,讓諸多農民心向往之。而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此時的東漢帝國忙於對官僚士大夫的鎮壓,尤其是曆次外戚與宦官爭鬥失敗後,宦官們會巧立名目,大肆鎮壓地主官僚,而真正在地方上管理農民的,正是被掌權宦官們看作敵人的黨人。“黨錮之禍”株連極多,其主要的對象又都是各地的精幹官僚、儒生學者,對底層的農民相對觸及較少,於是東漢王朝的地方上少了這些精幹的官吏,張角的起義組織也就更加從容。
黃巾起義雖然準備了十年,但其發生卻源於一個偶然事件。這一年,荊州信徒馬元義聚集數萬教徒,準備在三月發動地方暴亂。可是張角的弟子唐周臨陣叛亂,出賣了起義計劃,馬元義等人隨即遭到逮捕,官府更大規模通緝張角等人。被逼上絕路的張角毅然決定提前造反,之後“八州齊發”,張角的黃巾軍在各地同時行動,幾十萬大軍並舉。
一時之間,神州大地頓時陷入血雨腥風之中。在黃巾起義的熊熊烈火中,公元189年,漢靈帝病故。
漢靈帝之後,繼位的是他的嫡長子劉辯,登基時他還隻有十三歲,是為漢少帝。當時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前朝後宮掌握在他的舅舅何進和母親何太後手中。
繼位幾個月後,漢少帝即因外戚與宦官的政治鬥爭被迫離宮,之後又被董卓廢為弘農王。
漢少帝劉辯(公元176年—公元190年),公元189年五月登基,九月被廢。因在位時間不足一年,一般不把他歸入漢朝的正統皇帝中。漢靈帝劉宏與何皇後所生長子。公元190年被董卓逼殺,年十四。後被漢獻帝追諡為懷王。
漢獻帝劉協(公元181年—公元234年),東漢末代皇帝,公元189年—公元220年在位。漢靈帝劉宏次子,漢少帝劉辯同父異母弟。公元220年將皇位禪讓給曹丕。諡號為孝獻皇帝,葬於禪陵。
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是公認的漢朝曆史上最可憐的皇帝。他在諸多權臣的爭搶中,做了三十一年傀儡,一生顛沛流離,多災多難。最終他還是被曹丕廢黜,被曹魏政權封為山陽公,和妻子曹皇後一起避居在河南焦作。但卸下帝王擔子的他,卻過上了一段難得的平靜生活。晚年的漢獻帝,在焦作與妻子相依為命,寄情於田園山水之中,更經常進山采藥,訪貧問苦,最終在五十三歲那年善終。對於末代皇帝來說,他的結局著實是幸福的。
(1) 呂後稱製時期的兩位漢少帝不計,下同。
(2) 此竇太後為漢桓帝的皇後,漢靈帝即位後加封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