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戚幹政到宦官專權
在漢章帝的子女排序中,劉肇隻是第四子,他能繼承帝位,主要是因為他被竇皇後收為養子。而他的生母梁貴人,則在他被收養後遭到竇皇後殺害。年少登基的他,大權都被竇氏家族掌握,內有竇太後主持後宮,外有竇太後兄長大將軍竇憲把持朝政,年僅九歲的他,其實隻是個傀儡。
漢和帝在做傀儡皇帝期間,經曆了一件改變東西方文明史的大事,那就是徹底消滅北匈奴。
公元88年,常年與漢朝為敵的北匈奴遭受暴風雪災,人畜損失極其慘重。而偏在此時,掌握大權的竇憲又幹出了一件混賬事:都鄉侯劉暢因為得到太後賞識,遭竇憲妒忌,竟被竇憲派刺客殺害。後來案件水落石出,盛怒的太後將竇憲囚禁在宮中。聞聽北匈奴政權搖搖欲墜,又為了避禍,竇憲隨即主動要求出擊北匈奴,欲將功折罪。
公元89年七月,竇憲率領漢軍出朔方,與北匈奴軍在涿邪山(今蒙古國滿達勒戈壁附近)激戰,一舉破之,隨後一路追殺,直殺到稽落山(今蒙古國的杭愛山)下,又追擊到私渠比鞮海(今蒙古國烏布蘇泊),一路僅招降的俘虜就有二十萬人。這次出兵是對北匈奴毀滅性的打擊,得意揚揚的竇憲也分外高興,班師途中在燕然山勒石記功而還,可謂對當年封狼居胥的霍去病有樣學樣。這件酣暢淋漓的大勝,就是後來宋朝名臣範仲淹心向往之的“勒燕然山”。
重創北匈奴的竇憲,隨後又幹出了另一件斬草除根之舉。東漢司徒袁安在竇憲獲勝後,火速提出了招降的建議,認為這將是一勞永逸解決匈奴問題的好機會。依照袁安的建議,漢朝派梁諷等人為使者,去北匈奴藏匿的巴爾喀什湖地區招降,在梁諷的勸說下,窮途末路的北匈奴單於最終動心了,他們準備效仿南匈奴,徹底向漢朝投降。
然而,得知消息的竇憲卻和南匈奴單於密謀,打算趁著北匈奴接受招降疏於防範的機會,再打一次大規模進攻,一勞永逸解決北匈奴問題。
公元90年七月,漢軍與南匈奴兩路夾攻,殺入了北匈奴的王庭,疏於防範的北匈奴大軍頓時崩潰,北匈奴單於的閼氏以下一萬五千多人被俘。具諷刺意味的是,漢使梁諷和班固,此時就奔走在奉命冊封北匈奴的路上,他們到達的時候,看到的卻是一地死屍。
公元91年,竇憲再次出兵,在金微山(阿爾泰山)包圍北匈奴殘部,俘虜了單於的母親,單於本人則率領幾千人突圍北逃。這是漢匈戰爭曆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戰鬥,自此以後,北匈奴開始了悲壯的西遷之路。而後,就有了他們橫掃歐洲,改變歐洲曆史的波瀾壯闊。
竇憲消滅北匈奴,對於長久苦於匈奴侵擾的漢朝軍民來說,是一件大好事,然而對於此時還是傀儡的漢和帝來說,卻是一件大壞事。
建立不世之功的竇憲越發囂張跋扈,朝堂上下遍布他的爪牙,連東漢文學家班固也成了他的幕僚。在當時的都城洛陽,竇憲的親信成天為非作歹,甚至公然強搶民女,掠奪民財,而地方官卻根本不敢管。漢匈之戰中力主招降北匈奴的司徒袁安,看到竇氏外戚囂張跋扈的景象,竟然時常失聲痛哭。
但令竇憲想不到的是,誅滅北匈奴的功勳不但成為他一生的絕唱,也成為他覆滅的導火索。公元92年,平定北匈奴的竇憲班師回朝。而早已起殺心的漢和帝,在其親信宦官鄭眾的幫助下,定下了除竇憲之計。結果竇憲入宮朝見漢和帝時,被早有準備的漢和帝封鎖宮門,他的親信紛紛被逮,竇憲本人先被收回大將軍印,改封為冠軍侯,禮送回封地後又被逼自殺。漢和帝的養母竇太後也被囚禁,把持朝政四年的竇家外戚就此倒台。
然而,依靠宦官扳倒竇家的漢和帝,也由此把東漢王朝帶入了一個新的政治時代——宦官專權時代。
漢和帝之後執政的十四年,被人詬病比較多的就是信用宦官。他最信任的宦官,就是為他扳倒竇家出謀劃策的鄭眾。不過鄭眾作為東漢第一位掌權的宦官,卻是一個很低調的人,每次漢和帝對他賞賜,他都推辭不受,待人接物也誠惶誠恐。他雖然深受漢和帝信任,但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陪漢和帝商討國家大事,並未有太多劣跡。
漢和帝對宦官的信任,也引起了許多文官特別是清流士大夫的不滿。尤其是在梁貴人死因真相揭秘後,一位曾參與謀害梁貴人的宦官也遭到了大臣們的聲討,其中一個正在洛陽太學讀書的十九歲學子,對此抨擊尤其激烈。而兩千多年後,那位被聲討的宦官和那位憤怒聲討宦官的青年學子,都被後人以科學家的名義寫入了史冊。那位宦官,就是改進造紙術的蔡倫;而那位青年學子,則是東漢最傑出的發明家、地動儀的發明者張衡。
漢和帝與其父漢章帝相似的一點,就是他的寬厚。他親政的十四年裏,曾先後七次下詔書減免賦稅。在司法斷案上,他把“務求寬恕”作為一個原則,甚至對於和他有殺母大仇的竇太後也是如此。竇憲敗亡後,竇太後過了五年軟禁生活,至公元97年去世。直到這時,皇宮裏的年長宮女才告訴了漢和帝他的身世,以及其生母梁貴人被竇太後害死的舊恨。當時有大臣建議,讓漢和帝削奪竇太後的尊號,不許她的遺體葬入皇陵。但漢和帝回答說:“她畢竟對我有養育之恩,這麽做我怎麽能忍心呢?”於是,在生母梁貴人被追封為太後的同時,竇太後依然以太後的禮節下葬。
漢和帝史不絕書的善舉,就是他的愛民。他在位期間每年都下詔書複查案卷,清理冤案。他最為痛心疾首的就是東漢王朝的吏治腐敗,為此,他曾四次下詔求賢,在全國海選好官。公元96年,洛陽地區發生蝗災,漢和帝的詔書裏說:“發生自然災害,是老天的懲罰,所有的錯誤都是我一個人的,我請求上蒼降罪給我一個人,不要禍及百姓啊!”
漢和帝也是東漢曆史上較為勤政的皇帝之一。終其一生,他都保持著極為刻苦的工作習慣,每天批改奏折到深夜。
一生勤政的漢和帝,病故於公元106年,年僅二十七歲。而勤勞一生的他,恰恰忘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立太子。
皇後鄧氏做主,立漢和帝的次子劉隆為帝,即漢殤帝。這位皇帝登基的時候,年齡剛剛滿一百天,隻是個牙牙學語的嬰兒。他在位僅八個月就死在繈褓中,是漢朝曆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登基時年齡最小的皇帝。
漢和帝劉肇(公元79年—公元106年),東漢第四位皇帝,公元88年—公元106年在位。漢章帝劉炟第四子,母為梁貴人。諡號為孝和皇帝,廟號穆宗。葬於慎陵。
公元106年,漢和帝的侄子劉祜繼承皇位,史稱漢安帝。
那時候的中國,正處於一個動**不安的時代:河西走廊發生羌族起義,持續十一年。公元123年,西域發生車師叛亂,許多朝臣都主張放棄西域。關鍵時刻,敦煌太守張當極力反對,並推薦班超之子班勇出馬。漢安帝采取了折中的辦法,雖然答應了張當的奏議,卻隻給班勇少許兵馬。結果虎父無犬子,班勇僅憑漢帝國調撥的五百兵馬,就在西域各族軍民的支持下,成功平定叛亂。
而對於此時的漢帝國來說,更嚴重的挑戰就是國內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僅公元106年這一年,漢帝國境內就有十八個郡發生了大地震,二十八個郡發生了風暴與洪水。
在漢安帝在位的十九年裏,有十五年的時間,大權基本都由鄧太後一族掌握。鄧太後的力量,更是東漢權力結構的“綜合版”——既有大將軍鄧騭為首的外戚派,也有鄭眾、蔡倫統領的宦官派。這期間,東漢曾發生過多次文官要求鄧太後交權結果遭鄧太後打壓的事件。但比起跋扈的竇氏來,鄧太後一族卻還算規矩,大將軍鄧騭素來以低調樸實著稱,鄧氏家族的親信中也有楊震這樣聲名卓著的清官。因此,雖然東漢內憂外患不斷,卻始終能維持穩定。
公元121年,鄧太後過世,親政的漢安帝隨後開始了對鄧太後一族的清算,大將軍鄧騭被逼迫自殺。朝臣們這才發現,他們一直期待親政的皇帝,居然是這麽個東西:他寵信的宦官李閏與江京,都是貪婪狡詐之徒。李閏是個小人,鄧太後執政時,正是他給漢安帝造謠說鄧太後要“廢帝”,終造成了鄧氏一門遇害的悲劇;江京則在漢安帝身邊屢出惡計,幫助他除掉了鄧太後時代的多位大臣。
漢安帝親政後,李閏被封為雍鄉侯,江京被封為都鄉侯。這兩人掌權後,最大的愛好就是挖國家牆腳,不但天天忽悠著漢安帝在後宮玩樂,還時常以皇帝名義下詔,挪用國庫儲蓄供自己吃喝玩樂。
值得一提的還有漢安帝的奶媽王聖及其女兒伯榮,這娘兒倆仗著漢安帝的勢,不但和江、李二宦官沆瀣一氣,更互相鬥富,今天你穿個名牌,明天我搞個名車,後天我大興土木修豪宅,連出去旅遊都要拉風,強令沿途地方官甚至王孫貴族們行跪拜禮。而這個伯榮更是“風流”,史載她長期“出入宮闈,交通奸賂”,幾乎天天鬧性醜聞。彼時的東漢,怎一個糜爛了得!
公元124年,王聖和江京聯手誣陷太子劉保,劉保被廢為濟陰王。
公元125年二月,外出巡遊的漢安帝在南下旅遊的時候感染風寒,回到京城就莫名其妙地死了。江京等聯合閻太後擁立幼主劉懿(史稱少帝)為帝,以繼續把持朝政。同年十月,劉懿因病駕崩,江京等反被劉保一網打盡,統統被淩遲處死,即老百姓常說的“殺千刀”。而後劉保即位,即曆史上的漢順帝。
漢安帝劉祜(公元94年—公元125年),東漢第六位皇帝,公元106年—公元125年在位。清河孝王劉慶子,漢章帝劉炟孫。諡號為孝安皇帝,廟號恭宗,葬於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