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要當皇帝不可的朱高煦

本章講的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兒子、漢王朱高煦的故書。

朱高煦長得一表人才,不但魁梧雄壯,善於騎射,還有一種奇處,那就是他兩腋的下邊,長著幾片象鱗似的息肉。向他獻媚的人說那是龍鱗。古代以龍為天子的象征,朱高煦生著龍鱗豈不是注定要作皇帝嗎?

朱高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太祖有二十六個兒子,孫子自然更多了。太祖曾把在京中(南京)的孫子們召集起來,辦了個學堂,請老師教他們讀書。朱高煦是其中最調皮搗蛋的一個.史書說:“高煦不肯學,言動輕桃,為太祖所惡。”

朱高煦的父親朱棣,是太祖的第四個兒子,封為燕王,封地在北平(即今北京市)。朱高煦長大後隨父親在北平居住。那時他哥哥朱高熾已封為世子。世子是王位的繼承人,將來可以接替父親作親王.而他將來則隻能封個郡王。因此,朱高煦非常羨慕哥哥的世子地位。

朱元璋的大兒子名叫朱標,早年就冊立為太子。後來朱標有病死了,該立誰為太子呢?朱元璋有意冊立朱棣,他認為朱棣英俊勇武,頗像自己。但這裏邊卻有點麻煩,因為朱棣上麵還有二哥秦王朱挾、三哥晉王朱楓,把老四越次而立,老二、老三不會反對嗎?再加上一些大臣堅持立嫡立長的法統,嫡長子死了.不是還有嫡長孫嗎?他們建議不再立太子,而將朱標的嫡長子朱夕墳(wen文)立為皇太孫。將來就由皇太孫繼位。朱元璋最後同意了大臣們的這個意見,立朱允墳為皇太孫。

公元1398年.朱元璋逝世,朱允墳繼位,是為惠帝,年號建文。

朱允墳有兩位老師,他們是兵部尚書齊泰和太常寺卿黃子澄。他倆見惠帝有二十幾個叔叔,俱都封王,掌握著很大的權力,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會發生事變,因此也像西漢的晃錯那樣,建議惠帝削藩。同時又怕各地親王來京奔喪,趁機鬧事,便頒下詔書,假說是太祖的遺詔:為了節約民力,讓親王在藩地盡禮就行了,勿須親自來京。

齊、黃二人的建議是有根據的.那時諸王的封地遍布全國,南到雲南的眠王朱鞭,西到平涼的安王朱楹,西南到成都的蜀王朱椿,東北到遼東的遼王朱植,再加上中原的西安、太原、洛陽、武昌、青州、充州、荊州、杭州等重鎮,幾乎都成了諸王的勢力範圍。更重要的是.各地親王掌握著軍權。史書說:“帝(指太祖)念邊防甚,且欲諸子習兵事,諸王封並塞居者皆預軍務。而晉(指晉王朱楓)、燕(指燕王朱棣)二王,尤被重寄,數命將兵出塞及築城屯田。大將如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皆受節製”。這指的是朝廷的軍務。此外,親王還有自己的軍隊,稱為“護衛甲士”,最少的有三千人,多的竟達一萬九千人.親王的勢力這麽大,萬一有人鬧事的話,的確難以防範.所以齊、黃才有削藩的建議。

不久,開封的周王朱柿被拿解回京,削去爵位,廢為庶人。接著雲南的眠王朱板也廢為庶人,安置到漳州。下一個是荊州的湘王朱柏,在禁軍捉他的時候,自焚身死。又有齊王朱搏,被誘到南京廢為庶人。還有代王朱桂,被囚禁於大同。半年多的時間,這些親王或廢或死,表明惠帝的削藩在加緊進行著。在這種局麵下,燕王朱棣不能不擔心自己的命運。

建文元年五月,是朱元璋去世一周年的忌日,南京舉行祭典,稱為“小祥”。又有詔書下來,要各王不必晉京,但對王子卻不曾規定。朱棣為了麻痹皇帝,就把他的三個兒子―世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隧,一起打發到南京,去參加祖父的祭禮。

朱高熾等來到南京參加完祭典後,齊泰要將他們留下,當作人質,對付燕王。但黃子澄不同意,認為扣留了王子.燕王生疑,便會有所準備,不如把王子放回去,燕王消除了疑心,將來對付他就更容易些。二人爭執不休。後來王子們的親娘舅徐輝祖提出個折中的辦法,就是把朱高熾和朱高隧送回去,隻把朱高煦一個人留在徐輝祖的府中,名義上說是舅媽舍不得讓他走,留朱高煦多住幾天。

徐輝祖的妹妹是燕王妃,也就是朱高熾三兄弟的母親。不過徐輝祖是讚成削藩的,所以朱高煦住在他家事實上還是人質。

朱高煦住在舅舅府中,舅舅招待得十分周到,每次他外出遊玩,舅舅都要派甲士保護。他那年二十歲,早己看出這種保護實質上是監視。他雖然心中忿恨,外表卻不露出,每夭除了遊逛之外,就是在府後的練武廳中習武。徐輝祖是開國功臣魏國公徐達的長子,襲爵魏國公,也是員武將J他府中養了幾匹戰馬,其中一匹叫白龍馬的尤為雄駿。朱高煦常常騎它在府裏的馬道上跑步.過了一個多月,徐輝祖見朱高煦沒有異常的表現,對他的監視便鬆懈了一些。有一天中午,天氣酷熱,徐府卜的人大多在午睡。朱高煦卻又把馬拉出來,騎上它突然衝出府去。門衛阻攔不及,連忙去報告徐輝祖。等徐輝祖派人去追時,朱高煦早已奔馳在回北平的大道上了。

公元1399年7月,燕王在北平誓師.以“誅奸臣齊泰、黃子澄以清君側”為名,起兵反對朝廷。在他發布的檄文中,曆數了齊、黃挑唆惠帝、陷害五王的罪惡。稱自己的軍隊為“靖難軍”。史書便把這次軍事政變叫作“靖難之役”。

戰爭發生,朱高煦卻認為他的機會到了。原來世子朱高熾性情溫和,愛好讀書;而朱高煦卻厭文喜武。他想在戰爭中表現自己。借以邀得父親的歡心,若是自己在戰爭中建立功勳.說不定將來父親就會改立自己為世子;再進一步,如果父親得了天下,自己那時就可能當上太子,將來還要當皇帝哩:

從這時開始.,朱高煦就立戲則當皇帝不可的決心了。

朱棣親自率軍作戰,讓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朱高煦則隨丈親出征,這場戰爭.前前後後進行了將近三年,朱高熱一直當前鋒,的確立了不少戰功。

戰爭第二年的四月,朝廷派太子太師、大將軍、曹國公李景隆,率軍六十萬人,會同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進攻真定.燕王朱棣率軍迎敵,兩軍在白溝河(在河北定興以南)相遇。

當時燕軍隻有十萬人,雙方戰力比例是一比六.燕軍寡不敵眾,朱棣自己也陷入都督瞿能父子的包圍,形勢十分危急。這時朱高煦率領數千精騎,突入重圍,不但救出了父親,還把瞿能父子俱都殺死。燕軍士氣大振,而官軍卻為之氣沮了。結果燕軍轉敗為勝,官軍向南潰逃,等李景隆逃到濟南收集潰兵時,隻剩下十幾萬人了。這場戰役朱高煦自是立了頭功。

十二月,燕軍在東昌中了埋伏,主將張玉戰死,朱棣隻身逃走.官軍大隊人馬在後麵追趕,邊跑邊喊:

“燕王逃不了啦,快投降吧!”

又是朱高煦,率兵趕來接應.他讓過父親,挺著長矛當先衝入官軍追騎之中。他奮起神威,連挑官軍幾員將領落馬。後邊跟隨的燕軍將士也呐喊著撲向官軍.官軍氣餒了,轉過馬跑了回去。朱高煦再一次救了父親。

第三次重要戰爭發生在浦口。那時燕軍準備渡江。徐輝祖領兵決戰,燕軍逐漸敗退。又是朱高煦領著朵顏(北方少數民族)三衛的騎兵前來接應。朱棣大喜,對朱高煦說:

“我太疲累了,我兒鼓勇再戰吧!”

朱高煦答應著,驅白龍馬闖入官軍陣中,直奔官軍主帥徐輝祖。徐輝祖知道自己打不過這個外甥,隻好下令撤兵。史書說:“成祖屢瀕於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成祖以為類己(像他自己),高煦亦以此自負,恃功驕悠,多不法。”

公元1402年,燕軍攻下南京,惠帝帶著妃殯、太子和一些太監宮女,在宮中自焚。朱棣當了皇帝,改元永樂,史稱為成祖。現在,立誰當太子的問題該提到日程上來了。因為朱高熾以前雖然作了世子,但那終究是王世子,而眼下燕王已經作了皇帝,他要立的該是太子啦?

淇國公丘福和驗馬王寧,跟朱高煦有交情,他倆向成祖建議,立朱高煦為太子。他倆總是提到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的戰功,作為立他為太子的理由。而“成祖以為類己”,幾次動搖,想把東宮的位子封給這個二兒子。

但朱高熾的燕世子是太祖封的,如今燕王作了皇帝,將燕世子封為太子,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而且大臣們紛紛上表,稱頌朱高熾不但是摘長子,而且既仁且賢。所以成祖很長時間遲疑不決。後來他征求翰林學士解婿的看法.解婿知道皇帝特別喜愛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便對成祖說,如果皇上將來要讓朱瞻基當皇帝,就得立朱高熾為太子,否則朱瞻基是當不上皇帝的.成祖為了他最喜愛的孫子的將來.終於下了決心。永樂二年,成祖下詔冊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封國雲南。

朱高煦太子沒當上,將來的皇帝夢自然也沒法實現了。他十分不滿,對父親說:

“我犯了什麽罪,要斥我於萬裏之外?"

朱高煦說什麽不肯到雲南去,成祖對他也沒辦法,隻好由他.永樂七年,北方的少數民族糙靼騷擾邊境,成祖親自去征討.他派太子朱高熾留守南京,帶著漢王朱高煦北上。那時成祖已將北平改較北京,並派人在這裏加緊建設,準備將來以北京作國都。但這時朱高煦心灰意懶,早已沒了“靖難之役”時的興致。那時他一心討好父親,想立功邀寵,將來好當太子。如今太子的事算泡湯了,再出力賣命也沒啥盼頭。所以到北京後,他就偷懶裝病,鬧著要回南京。成祖不得已,隻好放他走了。他還請求成祖把南京的天策衛作為他王府的護衛。唐朝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曾建立過天策府.後來作了皇帝。所以朱高煦覺得“天策”這兩個字很吉祥,因此要把天策衛要來。而且他認為自己跟李世民一樣,都是皇帝的次子。李世民能當皇帝,自己為什麽就不能呢?

成祖朱棣很重視北疆的邊防,他多次主動出擊,征伐韃靼和瓦刺各族,常常離開南京。有一年清明,成祖又北上了,由太子和漢王代他渴祭孝陵。孝陵是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後的陵墓,位於南京東郊的鍾山南麓。太子等來渴陵,要走一段山坡。太子朱高熾身體肥胖,腿腳還有毛病,兩個太監挽著他,仍走得趟趣超超,常常失足.朱高煦走在後麵,忍不住說:

“前人磋跌,後人知警.”

這話聽起來像句警言:“前邊的人跌倒了,後邊的人有所警惕。”但仔細琢磨,仿佛還有點言外之意,那就是後邊的人正瞥覺著前人的跌倒呢?朱高煦是時時企盼著哥哥“跌倒”的,那時他才有作皇帝的希望。因此,這句語意雙關的話便不自覺地出口了。但他的語言剛落,身後又有個聲音接著說:

“更有後邊的人知件呢!”

朱高煦回頭一看,正是自己的侄兒,皇太孫朱瞻基,不由得大驚失色。

.皇帝的孫子統稱為皇孫,但中間加上個“太”字,那就有了特殊的身份,跟太子一樣.是再下一代的法定皇位繼承人。惠帝朱允墳就是以皇太孫的資格,接替祖父太祖繼位的。可是現在太子健在,怎麽又立了皇太孫呢?原來成祖是下決心要讓他這個最喜歡的孫子當皇帝的。那時太子朱高熾已有了好幾個兒子,他怕別的小王子染指他留給瞻基的地位,也許更為防範那位叔叔朱高煦,因此預先封朱瞻基為皇太孫。

如今,朱高煦聽後邊朱瞻基接過的話碴兒,知道他這個侄兒怕也不好惹,又怎能不失色呢!

永樂十三年,成祖覺得朱高煦總呆在南京,也不是事,既然他嫌雲南路遠,就把他改封青州(今山東益都)。青州原是太祖第七子齊王朱搏的封地,惠帝削藩時他首當其衝,廢為庶人。後來成祖登基,朱搏得以複位。但他想圖謀不軌,因而再次被廢。所以成祖才讓朱高煦到青州去、遞補這個空缺。

可是朱高煦仍然遲遲不肯離開南京。成祖這才察覺朱高煦懷有異誌,便在北京給他下詔說:

“既然受了藩封,怎可常居京中的府邸!以前以雲南路遙,憚於遠行;如今封於青州,卻又遷故留侍,恐怕非你的本意。這次詔命,不許推辭。”

但是朱高煦還是遲延著不肯走.並從各衛中選拔英武的健兒,撥入天策衛,作了自己的部下。又私自召募了三千人,不隸籍於兵部,作為私人的軍隊。這些人中有不少亡命之徒,竟然倚仗漢王的勢力,公開搶劫。兵馬指揮使徐野驢捉住幾個,押進牢裏。朱高煦去向徐野驢要人。一言不合,朱高煦竟奪過衛士的鐵瓜,將徐野驢擊死。皇帝不在南京,朝中也沒人敢管。朱高煦有時出遊,竟然擺出皇帝的乘輿,耀武揚威.招搖過市。他是下決心要想法當皇帝的,這是先過過皇帝癮哪!

永樂十四年,成祖北征凱旋,於十月回到南京。他聽說朱高煦種種不法的事情,十分惱怒,命人將朱高煦召來,曆數他的幾十件過錯,將親王的冠服剝了,囚禁於西華門,準備將他廢為庶人。太子朱高熾哭著替他求情。成祖才把他饒了,卻殺了他押暇的一些左右。第二年,徙封他於樂安州(今山東廣饒)。並命令他即刻動身,不許逗留。朱高煦這才不得不離開南京,到樂安去了。史書說:“高煦至樂安,怨望,異謀益急。仁宗(即朱高熾)數以書戒,不俊。”

“異謀”,自然是他念念不忘的當皇帝的打算了。不過他雖然“異謀益急”,卻終究怕他的父親,因此,他不得不再拖延下去,一直又拖了八年.

永樂十八年,成祖將朝廷遷於北京,定北京為京師。南京改稱留都。永樂二十二年,六十五歲的皇帝,病逝於他第五次北征的途中。

在此之前,朱高煦的兒子朱瞻沂住在北京的漢王府邸裏。那時,各地藩王都要在京裏建一座府邸,一來親王本人進京時有個落腳的地方;二來府邸裏的官員還有個任務,就是每天到內閣去抄錄主要公文,及時發回親王藩地.由於這種文件是親王府邸發回的,便叫《邸報》。漢王駐京府邸的負責人便是朱高煦的兒子朱瞻析。不過朱瞻沂《邸報》沒發多少,倒是常常跑到爺爺那幾,告發他父親的罪過。原因是朱蟾沂的母親,有一次惹惱了朱高煦,竟被朱高煦打死。,朱瞻沂懷著殺母的仇恨,才屢屢告發他父親.連成祖也覺得這個孫子有些過分,曾皺著眉頭對朱瞻析說:“你父子兩個可真夠狠的!”但等到成祖去世.朱瞻沂知道父親有“異謀”,他想,如果父親當上皇帝,自己即使是作不了太子,也能弄個親王當當呀!於是便不再跟父親嘔氣,而是積極主動地打探有關太子的消息,觀察偵伺朝廷中的變化,把搜集到的情報發回樂安,多的時候一晝夜派出六、七起使者。朱高煦自己也派人潛入京師,窺探形勢,希望發生什麽變故。

新登基的皇帝朱高熾(史稱仁宗)知道這種情況,派人把朱高煦召到京中,親切地接見他,增加他的歲祿,並給予大量的賞賜,然後讓他回國。朱高煦感動了,覺得他哥哥對他一直是那麽關懷,竟然良心發現,把朱瞻析前後送給他的情報都給哥哥看了。仁宗很生氣,把朱瞻沂召來,叱責說:

“你處於父子兄弟之間,這樣讒構,實在是罪不容誅。現在念你年輕,姑不殺你,你好好省悔吧!”派人把他送到鳳陽皇陵(太祖朱元璋父母的墓地),讓他當守陵官員。

但仁宗隻作了半年多皇帝,便因病去世了。遺詔讓太子朱瞻基繼位。這時,朱高煦好容易暫時抑製住的當皇帝的野心,忍不住又膨脹起來。那時太子朱瞻基留守南京,朱高煦知道他必定要回京師奔喪,然後繼位,便派出一支親軍,埋伏在半路上,準備截殺太子.可惜派兵時過於倉卒,沒掌握太子北歸的路線,結果撲了個空,太子從另一條路回京了.

太子朱瞻基即位(史稱為宣宗)之後,對他的兩個叔叔―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隧特別優待,給他倆的賞賜比別的親王要多得多。但朱高煦卻在加緊準備,企圖通過武裝政變來從侄子手裏奪取政權.他為了麻痹朱瞻基,還一本正經地上表,提出利國安民的四件事.宣宗很高興,吩咐有司照辦,並回信給朱高煦表示感謝.還在朝堂上對群臣說:

“皇祖(指成祖)曾經告訴皇考(指仁宗),說我二叔有異誌,要加以防備。但皇考卻仍待他極厚.如今他上表陳情,果然出於誠意,可見皇叔的舊心已然革除,如有所求,聯自應予以滿足.”於是朱高煦凡所求請,宣宗都盡量答應:

然而宣宗的綏靖政策,並未奏效。宣德(宣宗年號)元年八月,漢王朱高煦終於反了。

在此之前,朱高煦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他派遣親信枚青等人,潛至京師.約一些功臣作內應。又約了山東都指揮靳榮等作後盾。把曆年積攢的弓刀旗幟發到所屬各衛所。馬匹不夠,派人到附近郡縣去奪取.然後成立王軍,派指揮王斌、韋達、知州朱恒、幹戶盛堅等率領,讓自己的四個兒子作王軍的監軍。中軍則由自己親自掌握。安排定當之後,預先授給王斌、朱恒等人以太師、都督、尚書等官職―當然,這要等他當上皇帝之後才能實授。

禦史李潔是樂安人,因父喪丁憂,住在家中。朱高煦去找他,讓李濟跟著幹.李濃夜間化裝偷偷逃走,從小路奔向京師、向朝廷告變。還有英國公張輔,把約他作內應的枚青捉住,送往朝廷。於是漢王謀反的秘密便公開了。

宣宗起初不想把事鬧大,他派中官(太監)侯泰,帶他的信送給朱高煦,勸他不要胡來。朱高煦接見侯泰。他盛陳兵甲,麵朝南坐著,對侯泰大咧咧地說:

“永樂皇帝聽信讒言,徙我到樂安。而仁宗隻是用金帛來餌我。我豈能長久鬱鬱地呆在這個地方!你回去告訴瞻基,沈他趕快把奸臣夏原吉等人縛送給我,然後再慢慢商議我提的條件.”

原來朱高煦仿照他父親“誅齊、黃以清君側”的故技。硬派夏原吉為奸臣,要興兵以“清君側”。其實夏原吉任職戶部尚書,他跟漢王從無瓜葛,而且是個清官。朱高熾要“清,他,隻是為了找個舉兵的借口而已。

侯泰回京報告。宣宗不得不召集大臣們,商量對策。起初決定,派陽武侯薛祿帶兵去征討。後來大學士楊榮等人說,漢王以皇叔的身份,地位最高,又有了充分的準備,怕薛祿無功。勸宣宗還是親征的好。老將軍英國公張輔討令,說隻要給他兩萬人馬,便將朱高煦擒獻閥下.宣宗采納了楊榮的意見,他說:

“騰知道張老將軍足以擒賊。但膚即位之初,小人或懷二意,如聯不親行,不足以安定眾心。”於是宣宗宣布親征。

兵部奉旨調集人馬,旬日之間,調聚了五萬大軍。宣宗親自統率,選擇吉日,大軍東征。路過楊村的時候,宣宗在馬上問跟從的大臣們:

“卿等估計,高煦計將安出?”

“臣以為,他必先取濟南,作為巢窟。”

“他以前不肯離開南京,今天定會引兵南下。”

大臣們紛紛議論,各抒看法.宣宗卻微微笑著說:

“不然,濟南離樂安雖近,但那是堅城,易守難攻。現在大軍即至,他也無暇去攻打。至於南京,離樂安太遠。而漢王的護衛.多是樂安當地丁壯,他們家在樂安,又怎願遠行?而高煦‘這人,雖然勇悍,但他性情狐疑,臨事往往不能決斷。他敢於反叛.是輕視聯年少新立,眾心未附,不敢親征。如今聽說聯親自來討,定會大出意外,心驚膽落,哪裏還敢出戰?大軍一到,便該束手就擒了。”

宣宗還想給他叔叔最後一次機會,他派人騎快馬,趕在軍隊的前頭,再給朱高煦一封信.信上列舉了漢朝張敖失國和淮南王被誅的教訓,認為朱高煦的謀反,定是有貫高一類官員的唆使。隻要交出倡謀的人,就可以以往不究,恩禮如初。否則的話,就將一戰成擒;或是有人以他為奇貨可居,縛了來請功,那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朱高煦原先聽說朝廷要派薛祿將兵,十分高興,以為對付薛祿容易得很。等到聽說又改成宣宗親征的時候,便又害怕起來。就這樣猶猶豫豫,拿不定主意。接到急使送來的皇帝的信,也不知如何是好。沒過兩天,朝廷的大軍便到了。軍隊撒開,將小小的樂安城團團圍住。朱高煦登上城頭,朝城外望去,隻見頂盔貫甲的將士正在紮營,鮮明的旗幟在秋風中獵獵飛舞.還有一隊神機銳兵正在試射.神機銑就是火藥槍,一隊人一齊發射,槍聲轟轟,宛如雷鳴。又見城北一處高阜上,白虎旗迎風招展,那定是皇帝所在的禦營了。看到這些,朱高煦才發覺他低估了那個曾在他身後說“更有後人知警”的侄兒了。

當天晚上,朱高煦安排了城上的防禦,回到府中坐臥不寧。他召集將領們來商議。遇到這種情況,如果投降,謀臣和重要將領首先是替罪羊。所以王斌、朱恒等人.抱著孤注一擲的心態,主張堅決抵抗。但一些中、低級的將領卻不願打。朱高煦左右為難。散會以後,他派人悄悄縫下城去,請見皇帝,說願意出城歸罪。宣宗答應了。當晚朱高煦把兵器和跟別人來往商議謀反的書信都燒了.第二天,他要出城,卻被王斌等人攔住.王斌說:

“臣等寧願戰死,也不束手遭擒!”

朱高煦見走不脫,就騙王斌等人說:

“這件事還須從長計議。你等先去王府,大家再作研究。”

王斌等人到王府去了,朱高煦卻趁機從小路跑出城去,到禦營去見宣宗。大臣們請將朱高煦明正典刑。宣宗不許。讓他寫信召他的兒子們出城。不久,城門開了,張輔等率大軍入城,將王斌等全部擒住。但對脅從者不問。

這場圖謀作皇帝的叛亂,竟不費一弓一矢便告結束。人們免不了要譏笑朱高煦的虎頭蛇尾.而王斌等那些一心想當太師、都督的人,說不得都要誅死。還有天津、青州、滄州、山西等地那些跟朱高煦有約的都督和指揮們,包括都指揮靳榮等人,也都相繼被殺。這一案一共處死了六百四十多人;還有一千五百多人戍邊、七百二十人流徙。至於朱高煦父子,則被宣宗帶回北京,押在宮中的逍遙城囚禁起來。

有一天,宣宗到逍遙城去看朱高煦。朱高煦坐在地上,瞅宣宗走近,突然把腳一伸,將宣宗勾得跌了個跟鬥。宣宗站起來,吩咐校尉用一個銅缸將朱高煦罩住。朱高煦力氣大,竟將銅缸頂起.宣宗命校尉們用木炭把缸蓋住,然後燃火點著,一時烈焰熊熊,銅缸燒得通紅,那非當皇帝不可的朱高煦的淒厲的吼聲,也終於漸漸停息了。

他的幾個兒子―都已封了郡王的王子,也相繼遇害。

宣宗覺得自己的這次親征幹得漂亮,便親筆寫了.篇文章,讓群臣們傳看,以擴大他的威信。這篇文章的題目叫《東征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