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想作“武則天第二”的公主

武則天當上了皇帝,威震天下。便有兩位公主也要向她學習,作一個“武則天第二”。這兩位公主不是外人,一個是武則天的女兒,一個是她的孫女。

讓我們先講講武則天的孫女的故事.

武則天的這個孫女,名叫“裹兒”。

一個皇家的女孩子,為什麽起了這麽一個粗俗的名字?這還得從她父親李哲說起。

李哲因為說了一句氣話,便被母後從剛坐了兩個月的皇帝寶座上攆下來,貶為廬陵王,送到房州安置。裹兒就是在去往房州途中,生在馬車裏的。母親韋妃沒有準備,隻好把衣服脫下來作極釋一,裹住這小女嬰的身體,因此就給她起個小名叫“裹兒”.

廬陵王在房州安置。事實上,“安置”隻是名義上好聽.其實就是幽禁,不但沒有自由,不許到別處去,而且終日提心吊膽,因為說不定什麽時候,朝廷就會派來使臣,給予追加的處分.這在唐朝是很平常的事情。因此廬陵王的生活很不安定。小裹兒的童年,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的。

廬陵王性格庸儒,那窩囊勁兒甚至比他父親高宗皇帝還厲害些.他怕母後武則天殺他,聽說有京裏的官員來到房州,便立刻準備了藥酒,打算自殺,免得受刀斧之苦.韋妃對他說:

“不就是一死嗎?怎麽死還不是一樣,你急著去死幹什麽呢?"

其實那是一場虛驚,事後廬陵王對韋妃十分感激,如果不是她的阻攔則也許他已經死了.感激之餘,廬陵王對妻子“許願”:“將來有一天我若能夠複位,你想做什麽就做什麽,我決不幹涉。”

裹兒在擔驚受怕的歲月裏長大,那種緊張的生活,刺激著她小小的心靈.她懂事以後,既恨她的祖母,卻又在心靈深處產生一種向往,她希望自己將來也有那麽一天,能夠象祖母那樣為所欲為,把別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想叫誰死,誰就別想活.

她十四歲那年,廬陵王被母後召回洛陽;接著,弟弟李旦又把太子位讓給他.小裹兒住進了東宮,被封為安樂公主.她是韋妃的小女兒,上麵還有一個哥件邵王李重潤和姐姐長寧公主。後來哥哥和她的同父異母姐姐永泰公主背後議論祖母,被逼自殺。韋妃就對她這個出生於馬車中的小女兒,格外疼愛。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武則天病了,在迎仙宮的長生殿養病,隻有麵首張昌宗、張易之在跟前侍奉,宰相竟累月得不到接見。張氏兄弟已培植了相當的勢力,如果女皇一旦晏駕,他們乘機奪權,是很有可能的事。那時候宰相狄仁傑已經病故了,另外兩個宰相楊再思和李嬌庸碌無能,同平章事的還有天官侍郎崔玄瑋和鳳閣(即中書省)侍郎張柬之。他倆怕“二張”得逞,想把他們除掉,就跟司刑少卿桓彥範、尚書右垂敬暉和相王府司馬袁恕已商量,說服了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柞和右羽林將軍楊元談、左武衛將軍薛思行等,準備發動一次武裝的宮廷政變,除掉“二張”。他們想先跟太子商量。洛陽皇宮的北門,跟長安皇宮的北門一祥,也叫玄武門.太子東宮在玄武門外。皇太子每天進宮向母親請安,就從玄武門出入.張柬之便在玄武門等著太子,見麵後跟他商量政變的事.太子每次晉渴母親,還要得到“二張”的許可,他早已感到“二張”的威脅。聽說大臣們要幫助自己去掉“二張”,自然同意,便與張柬之約定了舉事的日期。

癸卯那天,張柬之、崔玄緯、桓彥範和薛思行等人帶五百名羽林軍來到玄武門,又派李多柞和左散騎侍郎李湛、附馬都尉王同皎去請太子。他們到了東宮,見到太子李顯(作太子後李哲恢複原名李顯).那庸懦的太子卻又打了退堂鼓,不幹了。借口說,聖上正在病中,怕誅殺“二張”會驚了聖駕。李湛急了,說:

“諸位將相不顧身家性命,隻是為了天下社櫻,殿下臨時後退,這不是把這些人納入鼎鑊(鍋)之中嗎?就請殿下自己出去對他們說吧!”

太子還在猶豫,附馬王同皎過去抱起他來,扶坐在馬上,一行人向玄武門奔去.張柬之等見太子來了,便率領羽林軍進入玄武門。守門的禁衛們見是白發蒼蒼的老宰相領頭,後麵還有羽林軍的幾位將軍,便誰也不來過問攔阻。政變軍隊一路不曾遇到抵抗,順利地來到迎化宮.這時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正在廊龐(w。五)下商量事情,見張柬之等闖進來,還要耍威風,大聲喝斥:

“聖上剛剛睡著,你們怎敢來打擾,不要腦袋了嗎?"話聲剛落,張柬之一揮手,兩名羽林軍小校走上來,一刀一個,把兩顆塗著脂粉的腦袋砍掉了。

宮人們驚叫著跑進長生殿,把女皇驚醒了。武則天掙紮著坐起來問:

“誰在作亂?"

張柬之走過去,行禮說:

“張易之、張昌宗謀反,臣等奉太子的命令將他們誅殺了。因為怕走漏消息,所以不曾啟奏,驚擾了陛下,臣等萬死!”

武則天見太子站在眾人的後麵,便惡狠狠地瞪他一眼,說:

“原來是你呀!好吧,既然已經把那兩個小子殺了,你就回東宮吧!”

太子聽了轉身就要往外走.桓彥範攔住他,麵對武則天說:

“太子怎麽還回東官呢?當年天皇(指高宗)以愛子托付陛下,如今太子年齡已這麽大了,還久居東宮,這不合天意民心。我等眾臣是不忘太宗皇帝和天皇的恩德,這才奉太子以誅賊臣。何況陛下聖體欠安,何不趁此傳位於太子,以順天人之意卿”

武則天看看大勢已去,便歎口氣,躺了下去,算是默認了吧!接著該辦傳位的手續了,自有宰相去辦理.甲辰那天,女皇下救,讓太子監國,大赦天下;第二天,下救傳位於太子;第三夭,太子即位―應該說是“複位”,因為他以前曾作過兩個月的皇帝。史書敘述喜歡用皇帝的廟號,那麽下麵就還以“中宗”來稱呼他吧。

那時,“二張”的餘黨都消滅了,擁護他複位的張束之等人得到了封賞,個個升級晉爵,這些不去詳敘。值得一提的是,中宗給他弟弟相王李旦的封號上麵,加上“安國”二字,稱為“安國相王”.妹妹太平公主則加號為“鎮國太平公主”.至於韋妃冊立為皇後,更是必然的事.那已故去的後父韋玄貞,也被追贈為“上洛王”,總算死後沾了女婿的光。

然而朝廷出現了一個大大的紙漏,那就是諸武的勢力仍然沒動,他們以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為首,仍然把持朝政。而這,多少跟安樂公主有點關係,因為安樂公主就是武三思的兒媳.

李顯把女兒嫁給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是因為武三思是他的表兄,他們這是親上加親。而當他作了皇帝之後,朝臣中有人上疏,請他罷黝諸武,他當然不肯答應了。不但不予罷默,反而加爵升官。他即位之初,就把武三思封為司空。唐朝司空的地位很高,是“三公”之一,品階是正一品,而宰相班子裏的中書令、尚書令和侍中則隻是正二品。可見中宗對武三思的信任.中宗還常常穿上便衣,到武蘭思的府上串門.監察禦史崔皎秘密給皇帝上疏說:“國命剛剛恢複,則天皇帝還在西宮,人心仍然浮動,而周(武則天的朝代號)的舊臣,尚列居朝廷,陛下怎麽能輕易出遊,不怕發生意外嗎?”崔皎說的本是好話,你皇帝不聽也就罷了,可這個胡塗皇帝,卻要把崔皎的疏文給武三思看,請想,武氏一夥人還不得把崔皎恨之入骨嗎!

五大臣發動政變的時候,有人就建議順便把諸武消除掉。但五大臣意見不一致。這樣一拖延,就失去了機會.如果當時下手,五大臣控製全局,那時把諸武收拾掉是不成問題的。等到皇帝登基,權力歸於皇帝掌握,再想幹什麽就得皇帝點頭了。中宗既然肯借機升武三思的官職,又怎肯殺他呢?五大臣幾次上奏,請求處置諸武,中宗就是不聽.

安樂公主作了武三思的兒媳,但她仍然常常回宮,和母後想聚。他在宮中結交了一個女友,兩人交情很深.這個女人名叫上官婉兒。

關於上官婉兒的身世,此處略作交代.

上官婉兒的父親上官儀,曾任西台(即中書省)侍郎。那還是麟德(按:高宗經常改換年號,他在位時共用年號十四個,“麟德”是他的第四個年號)元年(公元664年),高宗被武則天轄製,也想試著反抗一下。有一天,他把上官儀找來,讓他起草一份詔書,要將武則夭的後位廢掉.早有武則天收買的宮女,跑去向武則天密報。武則夭怒氣衝衝地趕來。這時上官儀已經把詔書寫好,自己退出宮去,而那份詔書卻還留在桌上。皇後一陣風似地趕來,高宗想把詔書收好已來不及。武則天一把將詔書拿在手中,略略一看,就瞪起眼睛,惡狠狠地將頭向高宗的懷裏撞,嚷著說:“你殺了我算啦,還廢我幹什麽?殺呀、殺呀!”

皇後珠冠上的珠翠,撞在皇帝身上,發出“嘩啦啦”的聲音。高宗久處於積威之下,手足無措,對皇後的撤潑毫無辦法,隻得吞吞吐吐地說:

“這不是我的意思。”

“不是你的意思,難道是我的意思?”

“這都是上官儀教我的。”皇帝要嫁禍於人了,他指著詔書說,“你看,那不是上官儀的筆跡嗎!”

第二天,武則天的心腹許敬忠便上書誣告上官儀造反,順便把廢太子李忠牽連進去,因為李忠封陳王時,上官儀曾擔任過陳王府的諳議參軍。這樣一來可就是“一石二鳥”,既處置了上官儀,又殺害了李忠.(李忠當時被廢為庶人,流放黔州)。

皇帝一句瞎話,就斷送了上官儀一家。上官儀和兒子上官庭芝被處死,全家籍沒。那時上官婉兒還是小姑娘,也被沒入宮中為奴.

上官婉兒長得聰明伶俐,武則天倒挺喜歡她,便讓她在宮中讀書。

婉兒逐漸長大,學習又很用功,終於成了一個有學問的女官,而對吏事更為熟習。武則夭有些需動筆墨的事情,常常由她代筆。後來官員們的奏章,也都由她批理了,武則天竟離不開她。中宗即位以後,宮內的事仍然委她處理,並封她為婕好,作了宮眷。這個女人最會看風色,她見安樂公主極得帝後的寵愛,便去親近她,兩個人成了好朋友。

上官婉兒早先就和武三思私通。跟安樂公主交好後,就可以有去武三思府的借口了。上官婉兒要討好韋後。那時皇帝即位,按唐朝宮廷製度,可以添些宮眷(上官婕好便是其中的一個),新入宮的多是年輕貌美的少女,皇帝免不了對韋後疏淡起來。上官婉兒便把武三思推薦給韋後.作了韋後的情夫。中宗在房州曾跟韋後約定.他複位後任憑韋後幹什麽,都不幹涉,因此他雖然發現武三思和韋後的關係暖昧,但他是個守信用的人,說過的話算數,所以也不去幹涉。有時韋後跟武三思玩雙陸(一種可以賭輸贏的棋類),他還坐在旁邊為他們點發籌碼哩!

中宗對武三思言聽計從。武三思看時機已到,便向五大臣發起反攻了。他和韋後、婉兒、安樂公主等人商議,先采取“欲擒故縱”和“釜底抽薪”的計策,他們為中宗畫策,封張柬之等五人為王,罷免他們的職務,賜給金帛鞍馬,準許他們初一、十五入朝。但接著又任他們為外州刺史,將他們趕出京師。“五大臣”雖然成了“五王”,但權力盡失,隻好任憑諸武宰割了。

俗話說:“沒有不透風的牆”。武三思和韋後的醜行,還是從宮中傳了出來.武三思伺機,想了一個計策,一方麵陷害“五王”,一方麵震懾那些敢於議論他的人.他暗地裏派人寫了皇後穢行的傳單,貼於天津橋。這樣把皇後的醜行公開張揚出去,皇帝的臉麵何存?中宗發火了,派禦史大夫李承嘉去辦這個誹謗案。李承嘉正是武三思一黨,偵查結果,回覆皇上,說是“敬暉、桓彥範、張柬之、袁恕已、崔玄昨五個人派人幹的”,還進一步說,“傳單上雖然表麵上要求廢黝皇後,其實乃是謀逆,企圖造反。”他的處理意見是“族誅”―即殺全族。

武三思怕皇帝心軟,一麵讓兒媳安樂公主在宮內進讒,一麵讓侍禦史鄭恰在外邊活動,非置“五王”於死地不可。但中宗還是念著“五王”擁立他的好處,隻給了“五王”以長流邊遠州郡的處分。

武三思到這一步,仍然不肯撤手,竟然假傳聖旨,派大理正(管刑獄的大理寺的官員)周利用,去到各流放地把五王”處死。周利用下去的時候,張柬之和崔玄瑋已經死了,周利用便把敬暉、桓彥範、袁恕已分別殺死,回京複命。武三思立刻升他為禦史中承,作為對這個幫凶的獎勵.

周利用和侍禦史冉祖雍、太仆垂李俊、光祿垂宗之遜、監察禦史姚紹之五個人是武三思的耳目,他們到處伸頭探腦,隻要聽到有一點不利於武三思的議論,馬上向武三思報告。當時人們便把他們叫作“五狗”.

武三思的爪牙裏還有兵部尚書宗楚客、將作大匠宗晉卿、太府卿紀處呐,鴻腫卿甘元柬等人,他們大多是朝廷各部門的主官,事實上,整個朝政幾乎都控製在武三思手中.武三思揚言說:

“我不知道什麽叫善人,什麽叫惡人;隻有善於我的,我就認為是善人;而惡於我的,就是惡人.”

中宗即位之初,感念弟弟相王李旦讓太子位給他的好處.曾想立李旦為皇太弟,待自己百年之後,將帝位傳給他。但李旦對作皇帝沒興趣,推卻不幹。安樂公主見有機可乘,就去慫恿父親,要皇帝立她為皇太女.曆史上皇帝確定接班人,通常是立兒子,叫皇太子;有時偶或有立孫子的,叫皇太孫;自然也有立弟弟為皇太弟的,但唯獨沒有立皇太女的.所以中宗還不想創這個先例,對女兒的請求隻是笑著搖頭.當時韋後生的兒子邵王李重潤已死,中宗沒有嫡子,便和大臣們商量.立他的庶子李重俊為皇太子(史書上隻說重俊為後宮所生,母親是誰沒有記載)。

韋後由於重俊不是他親生的兒子,不喜歡他。而安樂公主更是把他視為仇敵,時常和附馬武崇訓找他的碴兒,淩辱他,甚至稱他為“奴”。而武三思和上官婕好也把太子看成眼中釘.處處加以排擠。

在這種情況下,太子李重俊忍無可忍,便和左羽林大將軍李多柞商量。這李多柞便是當初“五大臣”發動宮廷政變時,率領羽林軍殺死“二張”的那個將軍。由於他是武官,不參預朝政,所以武三思倒沒對他進行迫害。但他對目前的局麵非常反感,覺得當初和“五大臣”鏟除“二張”,中興唐室是何等興奮,卻沒料到局勢竟演變到眼前這樣烏七八糟的地步.他本來就忿忿不平.太子來向他求計,他便想再來一次軍事政變,把武三思、上官婉兒等人殺死,以清君側。

李多作去聯絡將軍李思衝、李承況、獨孤偉、沙籲忠義等人,他們都表示願意擁護太子,以清君側。景龍元年秋,七月辛醜,太子和李多柞等率領羽林軍“千騎”兵三百多人,先去殺武三思。武三思正跟兒子武崇訓在府裏商量事情.千騎兵殺上門來,守衛的幾個士兵抵擋不住,太子帶人直闖正堂,抓住武三思和驗馬武崇訓,一刀一個宰了,正在議事的武三思的十幾個黨羽,也作了刀下之鬼。

政變軍隊再奔皇宮。分派出左金吾大將軍成王李千裏和他的兒子天水王李禧,率兵把守各個宮門,太子村李多作則攻開肅章門,到處搜索韋後和上官婕好。軍士們呼喚著上官婉兒的名字,挨個殿閣找她。

上官婉兒十分機警,她一聽外 安樂公主也在這裏。上官婉兒對皇帝說:

“外邊亂軍喊著臣妾的名字,是想先殺臣妾,再殺皇後,然後殺大家(大家指皇帝),怕是太子謀反了。“

於是中宗帶領韋後、安平公主和上官婉巧:跌跌簿撞她奔向玄武門的門樓。正好右羽林大將軍劉景仁聽到動掙,率飛騎(羽林軍的軍種之一)一百多人趕來。中宗便命他守衛在樓下。不一會兒,太子和李多柞帶兵趕來了。看到樓下有羽林軍把守,正在猶疑的時候,宮鬧令楊思助卻挺刀從樓上衝了下來.站在政變軍隊最前邊的是李多柞的女婿羽林中郎將野呼利,他未曾防備樓上會有人殺下,措手不及,竟被殺死。這時中宗在樓上據著欄杆對樓下的幹騎說:

“你等都是聯的忠誠衛士,怎麽會跟隨李多柞造反呢?你們是上了李多作的當。你們如果把反賊殺了,聯一定不會吝惜富貴。”

這些千騎本來不知道為什麽要舉兵,如今聽皇上這麽說,有的人便反戈了,一時李多柞、李承況、獨孤諱、沙噸忠義等均被殺害,千騎們四下潰散。成王李千裏和李禧攻打右延明門,準備去殺宗楚客和紀處呐。這時羽林軍從四麵趕來,李千裏等寡不敵眾,當場戰死。一場政變就這樣流產了。

太子逃出京城,原先跟隨他的還有一百騎。他們進入了終南山。等走到鄂縣(今陝西戶縣)境內的時候,就隻剩下幾個人了。太子在林中休息,被左右殺害,提著首級進京請功。

太子政變失敗,有關人員受到牽連,許多人被殺,此處不再一一詳敘。安樂公主和兵部尚書宗楚客想趁這個機會,加害相王。他們唆使侍禦史冉祖雍誣奏相王和太平公主,說他們跟太子通謀,請皇上將他們收審。

二中宗把吏部侍郎兼禦史中垂蕭至忠召來,讓他來審理此事。至忠說:

“陛下富有四海,難道不能容一弟一妹,而讓人羅織罪名加害嗎?而且相王當初本是皇嗣,是他向則天皇帝固請,一定要將天下讓於陛下,這是海內都知道的」f情。為什麽他又會勾結太子反對陛下呢!陛下不能因冉祖雍一句話就懷疑他,請陛下三思!"

中宗想想也對,這才把這件事壓下。史書上說這也是由於相王李旦淡泊權位,與世無爭的緣故。史載:“相王寬厚恭謹,安恬好讓,故經韋、武之世,竟免於難。”

景龍二年(公元708年)宮中流傳說,皇後裝衣服的箱子裏有五色的彩雲升起,還找來畫工繪成圖形呈給皇帝。中宗非常高興,讓把圖給百官看。刑部尚書韋巨源請皇上把這件事頒布天下,讓老百姓都知道。中宗高興地答應了,還要為此舉行一次大赦。

其實這隻是韋後和安樂公主搞的障眼法兒,是為篡奪政權作的輿論準備。安樂公主頗有權勢,韋後對她不但寵愛,而且絕對信任。還有那上官婕好,更是詭計多端,她們對韋後大肆吹捧,無非是想有一天讓韋後臨朝稱製,然後再由安樂公主去作“武則天第二”.

在此之前,中宗己經給了太平、長寧、安樂等幾個公主“開府”的待遇。所謂“開府”,指的是可以成立府署,自選僚屬。這樣公主府便成為衙門,府裏的僚屬也就成為官員了。史書說:“安樂公主恃寵驕患,賣官蔫獄,勢傾朝野。”想作官的人.找到安樂公主府的官員。按照公主定的價錢,交足了便可以作官.價錢當然以官階高低來決定,錢多了官大,錢少的官職當然也小了。任命官員得經過中書省,安樂公主給中書省的公文,為了讓中書省的官員知道是通過公主作官的,公文便斜著封口。中書省的官員看到這個記號,就趕緊照辦。於是人們把用這種力、法作官的人,稱為“斜封官’,。當時不隻安樂公主這麽辦.像長寧公主、皇後的妹妹哪國夫人以及上官婕好,甚至投靠韋後的女巫第五英兒〔第五是姓,英兒是名),都是賣官的大戶。中書省不得不在西京和東都,各委派兩個吏部侍郎,來應付這些事。

如果買官的人交納的錢特別多,要當個大官,吏部便決定不了了,得經皇帝批準。對此安樂公主也有辦法,史載:安樂公主“自為製救,掩其文,令上署之;上笑而從之,竟不視也。”這個皇帝,對“製救”這樣重要的公文,竟然隨女兒任意寫,看都不看就笑著簽署,你想,公主什麽官還賣不出呢!這種事別人可辦不到。所以安樂公主的賣官生意,格外興隆。

可是騎馬武崇訓在政變中死了.安樂公主成了寡婦。她會不會遵照“從一而終”的古訓,為武崇訓守寡呢?當然不會。她喜歡一個小夥子,這人叫武延秀,官職是左衛中郎將。他“美悠儀,善歌舞”,以前曾常常在武崇訓家出入,“公主悅之”.如今武崇訓死了,公主剛好可以嫁給這個她“悅之”的人了.

公主結婚這天,中宗派給她皇後的儀仗隊,調了羽林軍來壯大儀衛.還要公主的叔叔安國相王來送親。為此,又大赦天下。接著,提升武延秀為太常卿兼右衛將軍。還在兩儀殿裏大擺宴席,宴請群臣。中宗讓公主出來拜謝公卿,“公卿皆伏地稽首”。

安樂公主如此得寵,誰也不敢得罪她,隻有一個人不買她的賬,那人就是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中宗的妹妹,安樂公主的姑姑。這姑侄二人常常在中宗跟前爭吵嘔氣,互不相下,中宗也沒有辦法。

但別人如果惹了安樂公主,可就要大禍臨頭了。許州司兵參軍燕欽融給皇帝上書,說“皇後**,幹預國政,宗族強盛;安樂公主、武延秀、宗楚客圖危宗社。”中宗派人把燕欽融找來,當麵問他。欽融侃侃而談,神色不撓.中宗聽了默然不語。這時宗楚客也在殿下,他竟假傳皇帝的命令讓殿上的甲士將欽融抓起來,投於殿庭的石階上,頸骨折斷而死.宗楚客還在那裏大呼稱快.宗楚客在皇帝麵前竟這樣放肆,中宗雖然不曾追究,但也露出快快不悅的神色.

韋後聽說這件事,知道皇帝起了疑心,不免產生優懼。那時有個叫馬秦客的散騎常侍(散官,沒有具體職權),因為懂得醫術,常常被召進宮給韋後看病。馬秦客年輕貌美,韋後便和他私通。又有一個光祿少卿楊均,善於烹調,韋後常召他進宮做菜,也作了韋後的“入幕之賓”。如今既然外邊紛紛傳揚皇後**,看樣子皇帝好像也有些察覺。韋後雖然跟皇帝曾經有過不幹涉她行為的約言.但如果作得過火,皇帝麵上也太難看,假如一朝翻臉,那可是性命交關的事情。

安樂公主看母後愁眉不展,便去問她。韋後倒是不瞞她的女兒,就把心事對安樂公主說了。安樂公主念念不忘當“武則天第二”,覺得這是大好機會,隻要把父皇殺了,母後就可以臨朝稱製,再封自己為皇太女,那麽女皇的夢想也就實現有望了。這兩個女人為了自己的私欲,竟然滅絕天良,在餅裏放上毒藥,給中宗吃了。景雲四年.六月壬午,中宗崩於神龍殿。

韋後先不發喪,而是派驗馬都尉韋捷、韋灌、衛尉卿韋潛、左千牛中郎將韋綺、長安令韋播等,率領羽林軍和萬騎〔萬騎是千騎的改稱),護衛皇城;派中書舍人韋元率軍在六街巡邏。當這一切安排就緒之後.這才宣布發喪。她怕她的威望不夠,不敢直接當女皇,便把中宗的一個十六歲的兒子李重茂,扶上來當皇帝,自己作為太後,臨朝攝政,而把軍政大權交給韋溫。這樣一來,韋氏家族就把所有大權都控製住了。

相王的第三個兒子臨淄王李隆基,任職潞州別駕,這時正在京中。他喜歡交朋友,有幾個萬騎將領,就是他的朋友。

當初太宗時期,曾選了一部分曉勇的武士,讓他們穿虎紋的衣服,跨豹紋的馬鞍,隨從皇帝打獵。那時人數不多,所以稱為百騎。武則天時人數增加,呼為千騎,隸屬於羽林軍,那就不光是打獵,而負責起守衛皇宮的任務了。到中宗時,更增為萬騎.這些人勇猛漂悍,善於戰鬥.韋後要控製這部分軍隊,派她的族人韋播、韋溶和心腹高篙來當萬騎的主將。韋播等怕萬騎不好控製,一上任就要立個下馬威,找碴兒重責了幾名將士.這樣一來,他們的威沒立成,反倒惹起萬騎的仇視。

李隆基去找他的姑姑太平公主,想再發動一次軍事政變。參與計劃的有太平公主的兒子衛尉卿薛崇睞、苑總監鍾紹京、尚衣奉禦王崇嘩、前朝邑尉劉幽求、利仁府折衝都尉麻嗣宗,但這些人官職都不高,又都不掌握軍隊,因而覺得發動軍事政變很困難。這時李隆基想起萬騎中的朋友,便去找他們。

恰好萬騎果毅都尉(將領名稱)葛福順和陳玄禮,由於受了韋播的氣,來找李隆基,說:

“新來這兩個姓韋的混蛋,作威作福,無緣無故地就捶打萬騎弟兄.真恨不得殺了他!”

“他們可是韋太後家族裏的人啊!”李隆基故意說.

“韋太後又怎麽樣,她那些醜行,誰不知道,還有臉臨朝稱製呢!"

“如果大家起來把這些姓韋的除掉,你們看有沒有可能?”

葛、陳二人一聽,馬上表態願意這麽幹。陳玄禮還拍著胸脯說:

“公子如果帶頭.我等絕對跟隨,萬死不辭。”

陳玄禮又去聯絡了萬騎果毅李仙堯。李仙堯對李隆基說:

“舉這樣的大事,是不是應該告訴相王?”

李隆基回答說:

“我等舉事,全是為了社援,‘事成了福歸於相王,不成以身死之,也不連累他。再說,我們告訴他,他同意了,也就參預了我們這危險的事;不同意,反而對我們不利。”於是大家決定,就他們這些人幹,不讓相王知道。

庚子那天黃昏時分,李隆基穿便裝帶領劉幽求等人,進入皇苑去找鍾紹京。鍾紹京任西京的皇苑總監,是負責管理皇苑園林的。皇苑地方廣闊,樹木叢茂,所以李隆基和萬騎約會在鍾紹京這裏見麵。到二更時候,葛福順和李仙堯如約來到,請李隆基發布命令.這天夜空晴朗,忽然一叢流星,紛紛下落,象降雪一般。劉幽求說:

“這是上天示意,機不可失!”大家信心更足了。他們先奔萬騎營.來到主將營房。守衛的正是葛福順的部下。葛福順進入營中,把正酣眠的韋演、韋播、高篙都殺了。萬騎價聞聲驚起。葛福順對大家說:

“韋後毒死先帝.謀危社櫻,今天晚上當共誅諸韋,從相王以安天下。敢有執兩端助逆黨的,滅他的三族!”

萬騎們聽了同聲響應,大家拿起武器,奔踴而出。這時鍾紹京帶領苑中的丁匠二百多人,也執著斧鋸趕來參加.李隆基派rr福順率左萬騎攻玄德門,派李仙堯(fu伏)率右萬騎攻白獸門。他自己則率一部分羽林兵和總監的工匠等在玄武門外。葛福順和李仙堯攻下二門.萬騎們大聲喊殺,攻進皇宮。這時中宗尚未安葬,梓官(即棺材)還放在太極殿。守靈的將士有的已睡下了,聽到喊殺聲都披上甲出來響應。李隆基也殺入了玄武門。這時韋後本已入睡.聽到呼噪的聲音知道大事不妙,爬起來往萬騎營跑,想去依靠韋播的保護。恰好遇著一名萬騎將領。一刀砍下她的首級,去獻給李隆基。

上官昭容(上官婉兒本是婕好,後加封為昭容)是負責草擬救製的。中宗死後,她曾草擬了一個以相王輔政的遺詔,不過韋後不肯用。這時聽說發生了政變,便執著蠟燭率領宮人出來迎接,用這遺詔的草稿證明她是心向著相王的.李隆基不聽她那一套,命令士兵把她斬於旗下。

安樂公主和驗馬武延秀這晚恰好住在宮中.安樂公主臨睡前還要對鏡畫眉,軍士們衝進來,一刀將她砍倒。武延秀見機得快,先跑了出去,軍士在後麵追趕,追到肅章門外將他趕上,也是一刀了事.

這時天已亮了,李隆基下令關閉城門,搜捕諸韋的親屬和同黨.大臣韋溫、韋巨源等都被殺。中書令宗楚客穿上布衣,戴一頂大帽子,騎青驢逃到通化門(京城東北的第一座門),守門的將士揭下他的帽子.叫著:

“咦!這不是宗尚書嗎!”於是把他從驢背上拖下來,斬於路邊。

大事已定,李隆基去見父親相王,為他的不先察告請罪。相王抱著他流淚說:

“社櫻宗廟得以不墜,全靠我兒的力量啊!”

太平公主和百官紛紛要求相王即位,相王仍然推辭,後來劉幽求去找李隆基和宋王李成器(李隆基的大哥),對他們說:

‘相王當初已居帝座,為群臣所擁護。如今人心未安,家國書重,相王怎麽能拘守小節,不早即位以治理天下呢!”

李隆基說:

“父王性情恬淡,不把帝位放在心上。以前雖然已有天下,仍然讓於別人,何況今上乃是親兄的兒子.父王怎肯去代之呢!”

劉幽求說:

“眾心不可違棄,相王雖然想要獨善其身.然而對社櫻也不關心嗎?”

李成器和李隆基去見相王’,用劉幽求的話來說服他。相王想想,終於答應了。甲辰這天,少帝李重茂坐在太極殿的禦座上,而相王立於中宗的梓宮帝邊.太平公主對十六歲的少帝說:

“皇帝把這個位子讓給叔父吧,好嗎?”

李重茂這幾天胡裏胡塗,隻知道宮裏鬧翻了天,對他肯定不利.卻又不知所措,對姑姑說的話又怎敢不聽呢!於是太平公主以皇帝的名義,頒布詔救,傳位於相王。

這時少帝還坐在禦座上.太平公主走過去.把他領下來.對他說:

“天下之心已歸相王.這不是孩兒的座位啦!”在場的大臣歡呼起來,睿宗第二次登上戛帝的寶座·封少帝為溫王。

十一月,葬孝和皇帝李顯於定陵,廟號中宗.但韋後卻未能柑葬,因為她已被貶為庶人。被貶為庶人的還有安樂公主裹兒;而她的庶人又與眾不同.前麵還增加了兩個字,稱作“悖逆庶人”。

新皇帝登基,有許多善後的工作要作,諸如大赦天下,封獎功臣.捉拿和貶滴韋後的餘黨,對以前冤死的太子李重俊,張柬之等“五王”、成王李千裏和李多柞等人.予以平反.恢複爵號,還要追,武三思和武崇訓的爵溢,平其墳墓,開棺暴屍……應該一提的是,朝廷要派使臣去往均州宣慰憔王李重福。

憔王李重福又是怎麽一個人呢?

李重福是中宗的庶長子,封為憔王。他的妃子姓張,是張易之的甥女.當初邵王李重潤兄妹議論武則天。有人告訴張易之,張易之又去向武則天告發,李重潤等才被逼自殺。韋後便懷疑是誰王妃告的密,遷怒李重福.其實這件事倒與李重福夫婦無關,告密的另有其人。然而黑鍋已經背上,那就隻好自認倒黴了。中宗即位以後,便把他這個兒子,外遷均州刺史.

中宗死後。韋後臨朝。有個叫鄭倍的吏部侍郎,貶為江州司馬。他在赴任途中,偷偷地跑到均州,去見李重福.鄭倍動員李重福起兵征伐韋氏。但還沒等他們組織好,韋氏就失敗了。這些人中有個洛陽人,名叫張靈均,他對李重福說:

“大王是先帝的長子.應當繼位為天子。相王雖然有功,但他不應承繼大統,東都的官民,都企望大王。如果大王潛入洛陽,發動左右屯的營兵(守衛宮城的軍隊),襲殺洛陽留守(鎮守洛陽的主官),占據東都,就如神兵夭降.然後再西取陝州,東取河南北,天下指靡之間便可平定,這可是成功立業的大好時機呀!”

李重福采納了張靈均的建議,跟鄭悄商量。未從舉則.先擬定了登基後的救書.李重福將改元“中元克複”;將尊睿宗為皇季叔,以溫王為皇太弟,封鄭恰為左叢相知內外文書,張靈均為右承相、天柱大將軍.知內外武吧,同夥中還有個叫嚴善思的.封為禮部尚書知吏部是。準備工作作完了,鄭嗎先潛入洛陽.住在他的好朋友附馬都尉裴糞家裏.等著接應。李重福和張靈均則率領糾集到的幾百人,向洛陽進發。

鄭悄借住在裴翼家裏,行蹤不密,走漏了風聲。縣官便到裴龔家裏查間,這時,有人報告縣官,李重福已經向洛陽來了.縣官也不顧得查了,趕快跑去告訴留守。這留守是個膽小鬼,不但不組織抵抗,反棄官逃走了,於是群官俱都逃匿,隻有長史崔日知沒跑,組織留守府的衛卒去保衛皇城。

這時李重福一夥人已來到洛陽城外的天津橋,被留台侍禦史李琶看見。李豈認識李重福,看這夥人手執兵刃,亂糟糟跑來.知道他們是要來占領東都。李豈便急忙馳到左屯營,告訴營中將領說:

“憔王得罪先帝,如今無故帶人進入東都,必是作亂,你們應該趁這個機會立功,博取富貴。”他又跑到右屯營,照樣布置。又去告訴皇城的守兵,把皇城門關上,作好防禦的準備。這時李重福那幾百人已入了洛陽城,先去屯營。營中的士兵向他們發箭,箭如雨下,李重福根本進不了屯營。沒有辦法,隻好轉向左掖門,想占領皇城。可是城門已經關了,崔日知領留守府的衛卒在城樓上抵抗,李重福便下令放火燒城門.火還沒點著,左屯營的士兵已經開營殺來了。李重福率領的是烏合之眾,一見軍隊殺來,竟一哄而散。李重福單騎逃出上東門,到山穀裏隱藏起來.第二天,留守派兵到山上搜索。李重福東躲西藏,不小心跌進槽渠裏,淹死了一一又一位王子就這樣死於非命。

嗣後,朝廷撤了留守的職,拜長史崔日知為留守。侍禦史李琶也得到升遷。

鄭恰知道李重福失敗,便化裝成一個婦人,藏在車裏,想混出城去。那時洛陽各門盤查行人.軍士看他的舉動不像女人.便讓他把頭巾摘下來,現出了一張醜臉,滿布絡腮胡須,終於沒混過去。那張靈均也被拿獲.崔日知審訊他們。鄭恰嚇得身體如篩糠一般,抖個不停;問他話也哆哆嗦嗦答不出來.那張靈均倒是神色自若,他“呸”了鄭恰一口,說:

鄭恰和張靈均,都被斬於東都,滅其全族。

那鄭恰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到處鑽營,看誰有勢力便去投靠。他最早依附來俊臣,給這個酷吏作密探。後來來俊臣被處死,他便去謅一事張易之。“二二張”敗後,他被貶為司戶參軍,由於貪贓,被上司追查,他逃到東都.又去投靠武三思。他很會裝腔作勢,看到武三思,他先是大哭三聲.卻又大笑三聲。武三思挺奇怪,問他這是幹什麽。他說:

“我剛見大王時,大哭三聲,是對大王將被戮而悲哀。大王雖得天子之意,但‘五大臣’位高權重,個個膽略過人,廢天後(指武則天)竟易如反掌。大王自思,勢位跟天後比誰重?所以臣以為大王危在旦夕。然而我又大笑三聲,這是為什麽?就是為大王得遇微臣而慶幸,臣自有對付‘五大臣’之策。”

武三思很高興,請他登樓和他長談,韋後和武三思加害“五大臣”的陰謀,有不少就是鄭悄出的主意。武二思保他作了吏部侍郎。武三思和韋後失敗後,他再去依附憔王李重福,慫恿他造反,結果終於身敗名裂。史書說他:“初,倍附來俊臣得進;俊臣誅,附張易之:;易之誅,附韋氏;韋氏敗,又附憔王重福,竟至族誅‘”俗話說:“玩火者必’自焚”,這也是玩弄陰謀詭計的人必然得到的下場。

這一節講第二個想當“武則天第二”的公主,她就是武則夭的小女兒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長得有點像男子,“方額廣頤”,看起來頗具威嚴,而且很有權略.武則天認為她這個小女兒很像自己,因此對太平公主十分喜愛,武則天生了四男二女,隻有她不曾受過任何折磨。高宗也對她很寵信。唐朝規定,公主可以享受食邑三百戶,而太平公主最早就得到一千二百戶,後來竟累計到三千戶,是規定的十倍。那就是說,這三千戶老百姓的稅賦,都歸太平公主所有。

當初武則天的父親武士菠封為太原王。鹹亨元年,太原王妃死了,武則天為給她母親“追福”,讓太平公主作了女官。公主處理政務挺有辦法,有了些名氣。後來吐蕃來請求和親,就指名要太平公主。高宗便建了一座太平觀,讓太平公主作了觀主。女道士是出家人,不能結婚,用這個辦法把吐蕃請婚的請求拒絕了。

太宗的女兒城陽公主,嫁給光祿卿薛暇,他們生了個兒子,名叫薛紹。武則天見薛紹長得十分英俊,便把太平公主許配給他。成婚那天,時間是黃昏以後,送親的人個個手執火炬,秋伍由興安門往南,經過三條大街,直達附馬府所在的宣陽坊,沿途夾路栽植的槐樹,竟大部分被火炬烤死了。

薛紹的哥哥薛頒,娶的是姓蕭的女子。武則天以為她出身低微,說:

太平公主跟薛紹生了四個兒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簡、薛崇睞。

垂拱四年,武則天殺了唐李的一些宗室,各地的王子惴惴不安,一些人便聯合起來,起兵反對武則天。其中有博州刺史琅邪王李衝。後來諸王失敗,薛紹和哥哥薛額、薛緒都受到牽連。薛頒、薛緒被處死;薛紹由於太平公主的關係,隻打了一百杖,押於獄中。薛紹在獄中痰(yu)死.

盡管武則天疼愛她的女兒,但這個女婿既然敢於反對她,那也是照樣懲處,不予寬容。

太平公主成了寡婦。武則天讓她改嫁,問她看中了什麽人?太平公主說武效暨不錯。武枚暨是武則天伯父武士讓的孫子,當時任右衛中郎將。但武枚暨已經有了老婆.武則天就派人偷偷殺死了武枚暨的妻子,而把太平公主嫁給他。

太平公主一直廝守在母親身邊,眼見母親的事業轟轟烈烈,內心深處除了敬佩之外,也還十分羨慕,她多麽希望自己將來也能像母親那樣主宰天下啊!事實上,她也從母親那裏得到過學習鍛煉的機會。史書說:“太後以為類己(武則天認為太平公主很像自己),寵愛特厚,常與密議天下事。”這樣,就使她逐漸形成了想當“武則天第二”的野心。

不過太平公主卻也乖覺,她眼見哥哥們一個個遭了母親的迫害,知道母親最忌有人染指她的權位,即便是親生的子女也不行。所以太平公主把自己的野心深深地隱藏起來,她奉公守法,不作份外的事,即使是驗馬薛紹的生命不保,她也不去向母親求情。

“五大臣”發動政變之後,武則天退位,中宗皇帝登基。皇帝喜歡他這一弟一妹,給太平公主的名號上麵加上了“鎮國”二字。這雖然隻是一種榮譽,但也引發了太平公主的野心。對哥哥的庸懦她是知道的,再加上韋後和安樂公主弄權,她也就不甘落後。中宗下令準許公主開府,而她的後夫武枚暨又作了司徒,並加開府儀同三司。接著又加實封,食邑竟達萬戶。簡直成了京師的第一人家。

但是,太平公主終究是中宗的妹妹,在皇帝麵前,不如韋後和安樂公主那樣隨便,太平公主忿忿不平,因而與安樂公主不和。她倆各有一部分朋黨,互相潛毀,弄得中宗左右為難。有一天,他對修文館直學士武平一說:

“近來內外的親貴,關係不睦,有什麽方法能使她們和氣相處呢?”

武平一回答說:

中宗覺得武平一的話很對。賜給金帛。但卻不能照辦.終於導致了韋後和安樂公主合謀,將他毒死的結局。

中宗死後,韋後和安樂公主專權,太平公主感覺到威脅退近.恰好李隆基和她的兒子衛尉卿薛崇睞關係密切,她知道李隆基要發動政變,不但支持兒子參加,還替侄兒李隆基出謀畫策,終於使政變成功,韋氏的勢力瓦解,她的大敵安樂公主也死了.在擁護睿宗即位的過程中,她又出了一把力,得到睿宗的尊重。皇帝要商量大不,常去向她征求意見,或是請她到宮裏來,一坐就是半天。不然的話,就讓宰相去公主府請教。有時宰相向皇帝奏事,睿宗常問:“這事跟太平公主商量了嗎?”或是問:“跟三郎商量了嗎?”三郎就是李隆基,因為他在弟兄中排行老三,所以睿宗常這樣叫他。

史書說:公主要做什麽事,皇帝無不聽從,自宰相以下的官員,提升、黝退就憑她一句話.至於通過她推薦、提拔而位居顯要的人,更是不可勝數。她的權力實際上比皇帝還大。趨附於她門下的人,好像市場上的人一樣多。她的兒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簡、薛崇睞俱都封王。說她“田園遍於近甸,收市營造諸器玩,遠至嶺、蜀,輸送者相屬於路,居處奉養,擬於宮掖。”

然而她也有件遺憾的事,那就是不該支持立李隆基為太子。

睿宗登基之後,要立太子,按照“立嫡立長”的原則,當然應該立宋王李成器了,因為他是睿宗的大兒子。然而李成器有點像他的父親,對當皇帝不感興趣。他對父皇說:

“國家安定的時候,可以立嫡長;國家危急的時候,則應立有功者.如果不這樣,便會使四海失望。兒臣不敢居平王之上。” ’平王是李隆基剛得到的封號。李隆基自然也要推辭。李成器就到皇帝那兒哭求,“涕泣固請者累日”。

大臣們也認為李隆基的功大,可以立為太子.劉幽求對皇帝說:

“臣聞:除天下之禍的,當享天下之福。平王拯救了社櫻的危難,挽救了君親的風險,論功是沒有人能比的,論品德也最賢惠,立平王為太子,沒有人反對。”

睿宗於是立李隆基為皇太子。而以宋王李成器為雍州牧、揚州大都督、太子太師。

在立太子這件事情上,太平公主起初是傾向於立李隆基的,一來她和李隆基在反韋的鬥爭中合作過;二來她認為李隆基年紀小,對他容易施加影響。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太平公主發現李隆基十分英明能幹,不像她想的那樣。她希望的太子是一個閣弱的人,這樣她才能鞏固她的權勢,實現她作“武則天第二”的夢想。於是,她指使她門下的人,四處散布流言,說:“太子不是長子,沒資格當太子.”這話傳到睿宗耳朵裏去了。睿宗不得不為之發布一篇救文,戒諭中外,說明立太子的理由,以平息輿論。

一些投靠太平公主的朝臣,經過公主的舉薦。大都盤踞重要的崗位。當時朝中七名侍中、尚書令、中書令等宰相一級的官員,竟有五名出於太平公主門下.還有一個禦史大夫、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指雖不是宰相,卻可以參預宰相事務的官員)竇懷貞,更是太平公主的死黨。

這位竇懷貞還有一段頗為可笑的經曆,此處順便說說,看投靠到太平公主門下的都是些什麽人物。

那還是中宗景龍二年,除夕的那一天,中宗召集中書、門下兩省的官員,諸王、驗馬和學士,到宮中守歲。宮中懸燈結彩,大擺宴席,笙簫齊奏。君臣們正飲得高興,中宗忽然對竇懷貞說:

“聽說卿久無伉儷,聯甚為你優愁,趁今夕是歲除的吉日,聯替你成就一門親書吧!”

竇懷貞受寵若驚,立刻唯唯拜謝。

過了一會兒,就見一隊人由內侍官領頭,從殿西廊走了過來。前邊是幾對紗燈,引著一把金縷羅扇,扇後則走著一個女人,身穿禮服,滿頭珠翠,一步步走了過來.大家知道這就是新娘子了。皇帝讓新娘坐到竇懷貞對麵,命令竇懷貞朗誦《卻扇詩》.

唐朝風俗,新人成婚的時候,用扇遮體,待新郎誦了《卻扇詩》,才能把扇子拿開,露出新人的真容.《唐詩》記錄了李商隱代董秀才寫的《卻扇詩》:“莫將畫扇出帷來,遮掩春山滯上才。若道團圓是明月,此中須放桂花開.”至於竇懷貞當時誦的《卻扇詩》是什麽內容,史書上沒有記載,隻好閥如了.

竇懷貞遵照皇帝的吩咐.誦了《卻扇詩》,遮在新人麵前的執羅扇的宮女,徐徐把賡子移開,大家麵前卻出現了一個雖然滿臉脂粉,卻掩不住皺紋的老太婆.原來她是韋後的老乳母王氏。於是皇帝和大臣們捧腹大笑起來。竇懷貞卻像得到了無價之寶一樣,誠惶誠恐地跪下向皇帝謝恩。中宗當場封王氏為苔國夫人。當時,人們都把乳母的丈夫稱作“阿你(zh。遮)”,以後竇懷貞在渴見皇帝或寫表狀的時候,就自稱“昭聖皇後(指韋後)阿答”.人們跟竇懷貞開玩笑,叫他“國答”,他還欣欣然,麵有得色。

但等到李隆基發動政變,誅殺韋黨的時候,竇懷貞卻把他那個“苔國夫人”殺了,提著頭去獻給李隆基。

過後,竇懷貞又去投靠太平公主,仍然當他的禦史大夫.後來,太平公主又保舉他作了侍中.他每次退朝回來,先不回家,卻要到太平公主的府第,向公主匯報。公主有什麽事,他都顛著屁股爭著搶著去辦,就像是公主的管家。所以人們說他:“前為皇後阿釜,今為公主邑司”。

“聽說朝廷官員,都傾心東宮,你替我察一察。”

韋安石回答說:

“陛下怎麽能說這種話!這一定是太平公主那一夥人策劃的。太子有功於社櫻,而且仁明孝友,天下誰不知道!希望陛下不要聽信那些讒言。”

睿宗點點頭,說:

“聯知道了,你不要對別人說。”

太平公主見造謠不管用,竟親自出馬。有一天,她乘輩來到光苑門,召集幾位高級官員,提出讓他們向皇帝建議,更換太子。官員們的臉色都變了.吏部尚書宋碌抗言說:

“東宮有大功於天下,真是宗廟社櫻之主,公主怎麽能提出這樣的建議呢!”太平公主悻悻地走了。不久,宋碌就被貶為楚州刺史。

睿宗景雲三年六月,太平公主的丈夫、右散騎常侍武枚暨死了,追封為定王。

過了幾天,太平公主忙活完了丈夫的喪事,就又來對付太子了。她派一個術士,去見皇帝,對睿宗大談“星變”,說“帝座及心前星均有變”。古代迷信,認為天象代表人世.“帝座星座”是皇帝的代表,而氣合三星”中的“中星”是皇帝,“後星”是皇後,“前星”是太子。術士說:“如今前星侵了中星,主著太子要當皇帝。”太平公主指使術士這麽說的目的,是嚇唬皇帝,暗示太子又要搞政變了,讓他把太子廢掉。

睿宗聽了以後卻說:

“那聯就傳位避災吧!”

太平公主弄巧成拙,反而促使太子提前繼位.她後悔得不得了,又和她的同黨去向皇帝進言,認為皇帝春秋正盛,不宜退位。睿宗說:

“中宗在位的時候,群奸用事,天變示警,屢屢發生.聯當時曾請中宗選擇賢德的兒子,立為太子,以應災異。中宗不悅,聯為這件事優恐得好幾天吃不下飯.如果說我能夠勸說別人,為什麽自己就不能辦到呢!”

太子聽說這件事,跑進宮來,伏地叩頭請求說:

“兒臣以微功得以為嗣,常懷優懼,怕不能勝任。不知陛下為了什麽緣故,突然要以大位傳於兒臣呢?"

睿宗說:

“社櫻之所以能夠轉危為安,我之所以能夠得天下,都是靠你出力。如今‘帝座’有災,星變示警,所以才把帝位傳給你,這是轉禍為福,你不必有什麽疑慮。”

太子還要固辭。睿宗說:

“你是孝順兒子,何必非等到在聯的樞前才即位呢!"

太子聽父皇這麽說,隻好涕泣而出.

於是,睿宗發布救命,傳位於太子。太子上表固辭。太平公主又來勸皇帝,說雖然把帝位傳給太子了,但也還要自己總攬大政,就像當初天後武則天那樣.睿宗不聽,終於把帝位傳給太子。八月,玄宗(李隆基的廟汙)即位,尊睿宗為太上皇。

搞政變得有軍隊,她把宰相蕭至忠、竇懷貞、岑羲和崔提找來,秘密商議,串連了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讓他們率領軍隊,進攻皇宮。還有死黨中書舍人李酞,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肪卿唐唆,也參預了秘密.並定於七月四日作亂。他們的計劃是,當那天上早朝的時候,常元楷和李慈率羽林軍突入君臣議事的武德殿,不但要殺了皇帝,還要把那些不肯依附太平公主的大臣們殺掉。宰相竇懷貞、蕭至忠、岑羲則帶兵在南牙(“牙”即“衙”,唐時宰相所在的官署,統稱南牙)接應。這計劃不能說不好,然而可惜的是,機密卻泄漏了,被侍中魏知古知道。魏知古去報告玄宗。於是玄宗找來四弟岐王李範、五弟薛王李業、兵部尚書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果毅李守德和內給事(內侍省的太監)高力士等人,商議以後,決定先發製人,提前動手,把政變消滅在未發動之前。

三日這夭,龍武將軍王毛仲帶三百名士兵驅禦馬廄裏的閑散軍馬,亂糟糟地進入皇城。玄宗召常元楷和李慈去查問。維護皇城秩序本是羽林軍將領的職責,所以常、李二人並不懷疑。他們聽說群馬已從武德殿院內進入虔化門,便急急趕去。他們找到王毛仲,剛要喝問,王毛仲已經拔出刀來,砍掉他倆的腦袋。士兵們趕到中書省,捉獲了賈膺福和李酞;再到朝堂拿到蕭至忠和岑羲,把這些人統統斬了。隻有竇懷貞見機,聽到風聲,急急忙忙跑出城去。

太平公主也出城逃亡。

京城裏偵騎四出,捉拿太平公主的黨羽,殺了幾十人,太平公主的四個兒子也死了三個,另一個是薛崇簡,他曾幾次勸過他的母親,故而饒過他,並保留官職。籍沒太平公主的家,那些珍寶財貨,堆積如山,有些珍奇的東西是皇宮裏都沒有的。

竇懷貞逃到山上,藏在一個山溝裏,搜索的人倒是沒找到他。但山溝外麵防守嚴密,他逃不出去。而又逃得倉促,什麽食物也沒帶。餓了三天,實在熬不住,隻好找棵歪脖樹,吊了上去.他的屍體被發現後,運到城裏示眾。改他的姓為“毒”。

太平公主也是餓得受不住才跑回來的。她藏在一座山寺裏.那山寺地方隱僻,而那寺又是她資建的,故而寺主願意保護她。可是廟裏吃的是素食,用慣珍酸的公主對那些粗楊的飯食實在咽不下去。她想:不如悄悄進宮,去找哥哥太上皇,說不定會保她不死。她帶著幾個衛士從山上下來,回到家裏,門口的軍士並沒攔她。可是她剛進門,皇帝的欽使便到了,帶給她“賜死”的處分。她大吵大嚷,要去見太上皇.欽使冷冷地說:

刀斧手進來自然要祈腦袋.太平公主沒辦法,隻好飲下了毒酒。她那想當“武則天第二”的抱負,也終於化作了南柯一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