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敞開胸懷迎接下江人
1940年秋天,抗日戰爭進入最為慘烈的階段,戰事緊迫。南侵日軍強渡汨水,突進長沙等城市,並從長沙打到宜昌,直接威逼陪都重慶政府。
10月,滇緬威脅告急,昆明岌岌可危。日機瘋狂轟炸昆明,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在昆明的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社科所、體質人類學所、中央博物院、營造學社等單位,不得不開始醞釀籌劃、準備搬遷四川。
同濟大學原來準備建校,工程已經啟動。但由於戰爭局勢吃緊,昆明已經遭到威脅。因此,學校的建校計劃,立刻停止,打算遷往四川腹地。
在這期間,在昆明的同濟大學等單位,已向國民政府提出申請,盼望遷移四川,並向四川各地政府發出公函,請求協助接收。但他們發出的公函很多,已收到了很多回複,回答都是沒有合適的地點。也許是因為鮮為人知的因素,他們不願意接納,婉言謝絕。
自從周時均校長收到校友錢子寧來信,稱四川李莊同意接收同濟大學,心裏得到一絲安慰和充滿一線希望。周校長立即派出本校理學院院長王葆仁、事務主任周召南,前往李莊實地考察。
周校長急切盼望派員去四川李莊考察的情況時,又收到李莊發來了“16字”電文,誠邀同濟大學搬遷李莊。然而,周校長不知那裏的情況,是否適合大學入住,是否符合辦學教學條件。
正當周均時等待考察人員回來報告情況時,王葆仁、周召南就匆匆趕回了昆明。當即向周校長作了匯報——
王葆仁向周校長匯報說:李莊,是川南一個文化古鎮,已有1600多年的建鎮史,距離宜賓市隻有20來公裏,是長江上遊第一鎮,曆史上的水陸碼頭。那裏交通便宜,物產豐富,商貿興旺。李莊是南溪縣第三區區公所駐地。那裏的地方官員、鄉紳民眾,對於我們學校的搬遷,十分熱心。
“你們還沒有回到昆明時,李莊已經給我們發來了‘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的電報。”周校長把收到的電報,遞給了王葆仁、周召南看。
“李莊雖然是一個小鎮,在中國地圖上也許都很難找到它的位置。但我們去了李莊實地考察感受是:那裏氣候宜人,適合教學。那裏文風盛行,崇尚文化,尊師重教。鎮上有‘九宮十八廟’,平時用於燒香拜佛,祀俸祖先。當地的國民黨區黨部書記羅南陔,是一個開明紳士,他說如果我們同濟大學搬遷李莊,他們就請菩薩讓位,騰出最好的宮殿廟宇,安置我們學校教學。”周召南也滔滔不絕地向周校長匯報考察情況。
“按你們的考察意見,李莊是我們大學搬遷的必選之地囉?”周校長問。
“我們覺得那是一個比較適合的搬遷地方,加之那裏的官員、紳士、民眾又熱情歡迎。我們隻是提供考察意見,當然,最後還是需要校長您來拍板的。”王葆仁回答。
“這是關係到學校今後發展的大事,我一個人也不敢輕易拍板,還需要提交校務會議,集體討論決定。”
“好!周校長,我們就告辭了,等待你們校務會的最後決策。”
之後,周校長主持召開了校務會議。王葆仁、周召南兩位去李莊考察的人,也應邀參加了會議。
會議由周均時主持。他說:“同濟大學搬遷四川,已經得到教育部的批準,而且,我們派去李莊考察的王葆仁、周召南,他們已經回來了,並向我匯報了考察情況。下麵,請他們二位,就考察的情況,向在座的各位校領導匯報。”
王葆仁、周召南,先後發言,把去李莊實地考察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向參會的各位校領導,作了詳細的匯報……
“剛才大家都聽了王葆仁、周召南去李莊考察的情況介紹。李莊人熱情啊,他們盼望我們遷入。為了表示他們的真誠,李莊還給同濟大學發來了16字電文,我給大家念一遍:‘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
當周校長向與會的同仁念完“16字”電文後,參會的人不約而同地鼓起了熱烈的掌聲。
李莊有氣魄,有膽識。在其他城市,都沒有敢接收我們的情況下,一個小小的李莊,他們竟然敢於站出來,歡迎我們遷入。依我之見,同濟大學就搬遷去李莊。
李莊人胸懷廣闊,具有大江一樣的包容胸懷。他們在國難當頭之時,敢於擔當,為文化抗日出力,敞開胸懷接納我們這些經過多次逃難的高等學府。說明他們眼光遠大,放眼未來,為我們中華民族,找了一塊土地,讓我們播種“讀書的種子”。
……參會人員,個個熱烈發言,讚成同濟大學搬遷李莊。最後,校務會形成決議:同濟大學搬遷四川李莊,並正式向李莊發出公函。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同濟大學經過6次搬遷。他們沿著一條艱辛的逃亡之路,從上海遷到浙江金華,從金華跑到江西贛州,又從贛州轉移到廣西八步。一路輾轉跋涉,趕車乘船,有的是徒步行走,終於來到了昆明。他們“各路人馬”的逃難總裏程,加在一起超過了二萬五千路程,開創了中國高等學府曆史上的長征。
同濟大學來到昆明後不到兩年,如今又要決定搬遷四川李莊。
曆史學家傅斯年,時任史語所所長,隨同北京大學等高校先後流轉到長沙、昆明,本打算在春城安營紮寨,與西南聯大相伴。可是隨著戰局惡化,每日不斷地“跑警報”,研究學習、工作生活無法正常展開。
恰好獲悉李莊發出“16字”電文的真誠邀請。因而,傅斯年就決定與同濟大學等在昆明的中央研究院等科研機構,中國營造學社也在積極準備,轉移搬遷到四川李莊。
自從李莊接待了昆明前往的考察先頭人員,為了爭取接納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等科研機構搬遷李莊,羅南陔代表李莊人民,已發出了“16字”電文邀請。
抗戰時期的李莊,戰火的硝煙迷霧,還沒有漫延到這個千年古鎮。生活在鎮上的居民,他們在茶餘飯後談論最多,仍是當年的收成,家庭的日子,一日生活的柴米油鹽……
以羅南陔為首的李莊紳士們,代表李莊人民,向在昆明的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等科研機構,發出“16字”電文之後。他們的偉大壯舉,得到了重慶國民政府、有關部門的讚同,支持李莊接納同濟大學、國家有關科研機構。
李莊這座古色古香,民風淳樸的小鎮,即使處在烽火連天的歲月,也頗有些世外“僻地”的味道。正因此故,她就成了遠道而來、擇地避險的機關團體的視野。
李莊終於在1940年的深秋,得到了在昆明的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等科研機構、中國營造學社的正式回複:搬遷李莊。
羅南陔他們知悉在昆明的同濟大學等單位,樂意來僻靜小鎮安生,入住李莊的消息後。憑著羅南陔的經驗和直覺,他認定這對於李莊未來的發展,無疑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他下定決心,要抓住這個機遇。
從此,李莊就進入了緊張而又聲勢浩大、準備迎接搬遷機構來李莊的入住工作。
接納遷川的機構來李莊,這是李莊當年的頭等大事。羅南陔就會同李莊區長張官周、李莊鎮長楊惠君和當地紳士名流,一起開會研究,做好準備,盡地主之誼,張開大江一樣的胸懷,熱情迎接“下江人”(注:因為搬遷來李莊的人,都是來自長江的下遊。因此,李莊人統稱外來人為“下江人”)的到來。
說起抗日戰爭時期,西南大後方聚集文化人的地方,人們很自然會想到重慶,那是戰時首都,匯集著中央大學等一大批文化教育機關;也會想起昆明,那裏是著名的西南聯大所在地;還會想到成都、遵義,一些知名學府,幾經戰亂而暫時棲息於彼。
李莊當時是南溪縣第三區區公所駐地,這裏地處長江南岸,是個小村落,全鎮人口僅有3000餘人,麵積不到一平方公裏。即使在最詳細的地圖上,李莊也是個極不起眼的小地方。
李莊要接收同濟大學、各研究機構,包括隨行家眷的人數上萬。再加上一些流動人口,這樣鎮上的人口,會比平時增長幾倍,李莊能有如此大的容量?要接納數以萬計的“下江人”,對於他們來說,無疑麵臨許多困難,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逐一解決。
在重慶與宜賓之間的長江南岸,李莊這個小小村鎮,能否容留數以萬計的中國頂尖級學者,廣大師生,這是一個嚴峻的問題。
假若眾多的“下江人”,從各地蜂擁而來,無疑會給李莊帶來巨大的影響。有利的方麵,積極的好處,未來的發展,自然不必憂心。可要解決數以萬計人口的吃住行,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麵臨巨大的挑戰,是擺在李莊政要人物麵前的一個現實問題,也是李莊人民群眾擔心的一個最大難題。
怎樣解決好這些問題?處理好“下江人”和本地居民的融合與衝突,怎樣處理好兩者的利益關係。如此等等的問題,自然擺在了羅南陔為首的李莊要人的辦公桌上,這些文化單位的供給,安置問題成了討論的重點。
他們開會研究,統一認識,集思廣益,獻計獻策,共同出力,說服民眾,支援抗戰,號召大家,作出犧牲。動員民眾,騰出“九宮十八廟”,讓“下江人”入住。
經過一番的努力工作,羅南陔心中就像吃了“定心丸”,心神已定。於是,邁開了有力的步伐,行動在路上。
要解決處理好李莊人的思想認識,執行接收“下江人”的艱巨任務,首先要就要“擺平”李莊“三大家族”的問題。
隨後,羅南陔等李莊人,開始了聲勢浩大,為外來單位騰出教學、辦公地方,解決吃住而忙碌開來。
住——
“下江人”來了怎麽安排住?羅南陔等人首先想到了散落在鎮上各處大大小小的寺廟、祠堂。於是,他們就決定搬空這些廟宇和祠堂,讓其入住。
當時李莊的廟宇殿堂,通常是供奉神佛的處所。用於老百姓祈福納祥、消災解厄、祈求平安、盡忠盡孝、宗教信仰的場地。
如把平時接受信眾頂禮膜拜的“神仙菩薩”“祖先靈位”請出正殿,這在李莊百姓驚疑的目光中,無疑要得罪祖先和神靈,將要遭到懲罰和遇難的;而讓手執教鞭的師長和莘莘學子高坐堂上,把“神位”讓給“師位”,這在20世紀40年代的西部小鎮,不啻石破天驚的創舉,令李莊的人民群眾完全不可思議。
但豪言已經放出,承諾就要兌現,李莊人絕不失言。因此,工作盡管有再多的困難、再大的阻力、再多的矛盾、都必須一一解決。
羅南陔、張官周、楊惠君他們就做了分工,分別登門拜訪那些家族祠堂的“掌門人”,上門去做通他們的思想工作。
羅南陔來到禹王宮,說服民眾搬出菩薩;
張官周去了板栗坳,做張氏人家的工作;
楊惠君前往月亮田……
李莊的政要鄉紳們,不但利用他們的權威和身份,去調節平衡各個方麵的關係,協調相互之間的情感,做他們搬遷的工作,而且,善於用長期形成的傳統禮教、仁義道德、鄉規民約,來化解一些矛盾,解決一些問題。
當然,搬遷工作,在70年前的李莊,也如當今做“拆遷戶”的工作一樣,有過之而無不及,並非一件易事,而且是相當的艱辛。
為了說動大家,自己必須帶頭,做出表率,才能說服民眾。因此,羅南陔以身作則,率先垂範。
當羅南陔決定把羊街8號,自家的房屋騰出來,讓給即將到來的學者專家住時,卻遭到了自己老婆的反對。
一天早飯的桌上,羅家人都圍坐在一起,親熱地吃著早飯。羅南陔就向家人宣布:“從今天起,我們家也開始搬家,騰出屋來……”
“你說啥子?我們也要讓屋?”當羅南陔的話還沒有講完是,他的老婆鄧玉涵就站起身說,“不行,我們一家老小,這麽多人,搬走了怎樣生活?你當官,好麵子,卻苦了我們……”
“一切需要,地方供給。我們發出了豪言壯語,承諾了就一定要兌現,要拿出實際行動。這件事,沒得商量,必須執行。”
羅南陔的家人,盡管有意見,心裏不舒服,但他們都知道,他的決定,必須服從。於是,他的家人就搬到鄉下去住。
羅南陔的長子羅伯威,負責經營羅家開辦的“期來農場”。他就叫六兒子羅季唐,帶著一家人,搬到鄉下農場去生活。其女羅銘丁年齡尚小,因為在鄉下沒有“茅房”,生活很不方便,幾次對爺爺說想回李莊住,都遭到了羅南陔的拒絕。
在羅南陔帶頭騰出自家的住房之後。李莊鎮上的一些鄉紳、一些居民看到了羅書記的行為,大家都積極響應,紛紛仿效,騰出自己的房屋,讓給“下江人”來居住。
1940年10月期間,羅南陔每天匆匆忙忙地走在鎮上,為讓“下江人”來李莊後有吃有住,到處檢查,安排房屋,做好準備,迎接“下江人”。
為了搬空、騰空李莊“九宮十八廟”,鎮上組織了幾百名民工,每天繁忙地開展工作,場麵激**,情緒熱烈。
一些老百姓聽說要把他們的廟宇騰空,供“下江人”使用,有的就跳出來阻攔,堅決不讓供奉了幾代人的菩薩、神佛,從寺廟裏搬走。風俗習慣,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要想開導這些人的思想很難。
一天,施工人員正在用滑輪吊,對祖師廟的菩薩進行挪動起吊時,被鎮上人稱“張陰陽”看見了。這位自稱“張神仙”的人,就衝上去阻工,說什麽也不能把菩薩拉走。因為,把菩薩拉走了,就砸了他的飯碗。他死活地抓住滑輪,不讓起吊。橫躺在哪裏,以死要挾,破口大罵:
“你們這些蠻人,不講禮數的人,如硬要把菩薩搬走,騷擾了神靈,得罪了祖宗,會帶來災難,帶來不幸,後人是要遭到報應的。你們會被五雷轟頂,不得好死。”
正在幹活的工匠們,沒有辦法,隻好暫時停工。有頭腦的人,立即跑到區黨部,向羅書記匯報了情況。
羅南陔跟隨來人,立即來到祖師廟工地現場,解決出現的矛盾。羅深深知道“張神仙”的用意,故意挑起事端,以求為他讓步,保住他在李莊的“神仙”利益。
羅南陔走到“張神仙”的麵前,伸手去扶張。
“張神仙”看見羅南陔來了,在原地大聲說道:“羅南陔,請你不要忘了,我對你家是有恩惠的。當初我為你父親安葬墳墓時,你還沒有出世。我為你們羅家選了最好的風水,卻虧待了我的營生。今天你能發達,當官發財,全是我埋葬你父親的功勞。請你不要忘了,沒有菩薩的保佑,你家能發達?”
羅南陔耐心地聽完“張神仙”的一通數落之後,才對張說:“你不要賴在這裏。如今搬出祖師廟的菩薩,是為師讓位,這是一件為子孫後代造福的事,這是為抗日出力,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更有利於李莊今後發展的大事,你能擋得住?我看你還是起來吧,不要在這裏胡鬧了。否則,我將你以阻礙公務為由,叫警務人員來把你帶走,那就沒有你的好果子吃了。”
聽到羅書記的話後,“張神仙”才慢慢騰騰地從地上爬起來,用手拍了幾下身上的塵土,賴皮地站在原地觀看搬運菩薩的場景。
在國家利益和地方利益、大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矛盾衝突時,羅南陔不僅用“大道理”來說服人,而且,他善於利用李莊鄉紳們的風範,來影響當地人。
羅南陔看了一眼從地上站起來的“張神仙”,他知道張的心思,就沒有再理張了。於是,羅站在工地上,開始擲地有聲地對在場的人講話:
現在日本鬼子,正在中國燒殺擄搶,侵略我們的領土,讓我們的學校,不能上課,讓學生不能安生讀書,讓那些專家學者,沒有一張擺放平靜的書桌……為了民族的利益,為了國家的未來,為了支持抗戰,為了我們今後的發展,我們暫時騰出寺廟,把菩薩搬走,菩薩有眼,會體諒我們的用心,絕對不會責怪我們的,讓神佛讓位,讓祖先讓位,他們會顯靈的,絕對不會怪罪我們,還會因此而保佑我們,保佑我們後代平安,人丁興旺,家業發達。
工地上突然響起了一陣掌聲,支持羅南陔的主張。
羅南陔舉目環視了一下施工現場,然後,他又繼續演講:
鄉親們,我們不能隻顧眼前,不能隻顧自己,要放眼未來,要為他人著想,要為國家出力,要為民族爭氣,就拿出我們的誠意,把鎮上寺廟裏的神佛搬遷出來,讓“神位為師位讓位”。假若有人硬是不讓,從中作梗,阻止工作進度,我們政府就對他不客氣,讓他不會有好日子過,甚至,再敢搗亂,將其繩之以法。
在場聽羅南陔講話的人,都議論紛紛,稱羅書記講得有理,我們應該也大局為重。
有的年輕人,看見“張神仙”還在工地上,就高聲喊叫:“張神仙,你快走,不要賴皮,否則,會進班房的。”
“張神仙”站在那裏,他也在用心聽羅南陔的演講,羅講得頭頭是道,令他也佩服。
“張神仙”想,的確不能因為端了自己的飯碗,就想阻撓搬遷菩薩,這是不可能的。現今大局已定,自己是沒有力量阻擋的。因而,張就慢慢騰騰地走出工地,用手拍了拍衣褲上的塵土,低著頭,離開了祖師廟。
刺頭走了,頂門杠卸了,搬遷菩薩、神佛的工作又繼續進行。他們把那些菩薩、神佛搬出來,集中到一起,用泥土掩埋起來,讓菩薩、神佛停止工作,暫時休憩。
廟宇搬空了,寺院騰空了。但這些廟宇,還遠遠不夠“下江人”棲身之所。於是,羅南陔等人又分別做工作,叫鎮上的居民,騰出自家的住房,留給遠方來的客人居住。
一些殷實人家,在羅南陔及地方官員的動員之下,騰出宅院,租借給學者們居住。小鎮上的寺廟、官產等公共設施,更成為大學和研究所安置的理想場所。
鎮上大多數老百姓,能識大體,顧大局,響應政府的號召,騰出自家的房裏。有的開明人士,還主動舉家搬遷到鄉下居住,把鎮上的房子全部讓出,以實際行動,為全民抗戰作出自己的貢獻。
李莊的賢明紳士們排除了種種障礙,頂住各方麵的壓力,解決了一個個難題,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之後,迎接文化名流和學子們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