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偉大壯舉

1940年初夏,昆明物價飛漲。六七月份,日機不斷侵擾,打亂了同濟大學的教學秩序,威脅師生安全。

時任同濟大學校長的周均時,考慮到昆明地區早有雲南大學,又有從北方遷來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新組合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再將同濟大學辦在昆明也無必要。經全校各部門負責人會商研究,決定遷校入川。

因此,同濟大學“遷建委員會”,已向在川的多名校友發出公函,請求協助尋找校址,尋找適合的落腳點。

與此同時,中央研究院下屬的各科研機構,也在四方打聽,尋找搬遷的地方。傅斯年正在籌劃,把史語所等單位,搬遷到四川等地一個“地圖上也找不到的地方”。

1940年8月的一天,四川宜賓中元造紙廠廠長錢子寧,像往常一樣匆匆趕到工廠,他一到辦公室,就看到辦公室桌上有一封書信。他立即打開一看,卻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母校寄給他的求助公函。公函稱因戰事緊迫,同濟大學在昆明已經無法正常開學,校方請其協助,在四川尋找適合學校教學讀書的環境……

四川宜賓中元造紙廠,也是抗戰爆發後遷移到宜賓的。當時的廠長錢子寧,是從同濟大學畢業的學生。他深知母校遇到困境,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刻,錢廠長飽含校友赤子之心,也想為母校搬遷四川、重慶盡些微薄之力。

錢廠長收到母校的求助公函信後,立即安排好手中的工作,馬不停蹄地開始為同濟大學選址,外出八方考察,四處托人尋找。

那時,宜賓的公路運輸狀況不好,交通大多依靠水路。錢子寧的首選目標是大城市。他首先從宜賓乘船到重慶,在重慶找了幾個地方,問了一些人士,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地址,更無法得到重慶方麵的幫助,沒有地方答應接收同濟大學。

在重慶時,錢子寧遇到了日機的轟炸,他在心裏想,哪裏才能找到教學、讀書的清靜之地?他在重慶忙碌幾天無果後,帶著沮喪的心情,遺憾地離開了重慶。

錢子寧乘船而上,到了江津、瀘州等地聯係尋找,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地方。於是,他就回到宜賓。

回到宜賓後,錢子寧牢記母校的吩咐,邁開雙腿,四處考察尋訪。一天,他來到距離宜賓50公裏的南溪縣考察。他看到縣城裏有一些閑置的房屋,足夠安置同濟大學,而且此處交通相對便利,適合同濟大學遷入。

錢子寧就走進縣政府的大門,找到南溪縣時任縣長葉書麟,請求幫助同濟大學,接納他們搬遷來南溪。

葉縣長聽了錢子寧的請求後,對錢子寧說:“錢廠長,你作為同濟大學的校友,來我們南溪為他們尋找地方,搬遷校址。我很感謝錢廠長,看得起我們這個小縣城。在這國難當頭,人人都應該為抗日出力。其實,上峰也發來公函,要求各地協助接納全國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搬遷四川。同濟大學能搬遷到南溪,對我們縣今後的發展,肯定有不可估量的積極意義。”

錢廠長聽到葉縣長講這些話時,以為南溪縣有誠意。他就說:“謝謝葉縣長,你能從大局觀出發,能有這樣的覺悟,真是令我感動。請問葉縣長,你的意思是可以接納同濟大學來南溪?”

“這是一件大事,我一個人做不了主。你沒有來之前,我們縣政府還專門召開了會議,大家一致研究認為,接納外地單位,來我們南溪本來是一件好事。國家有難,我們這些地方政府,理當效勞的。然而……”

錢子寧在認真聽葉縣長講話,當聽到縣長的“然而”時,也就錢就基本明白了縣長的意思,隻好耐心地聽縣長講下去:“錢廠長,你也知道我們南溪縣城小,如要接納外遷機構,或同濟大學,他們的人馬多,師生多,我們就麵臨重重困難。沒有那麽多的教室,騰給同濟大學教學,更沒有那麽多空房子,騰給他們的師生住宿。還有,我們在開會時,大家都紛紛發言,如接收同意外來人遷入,勢必導致我們這裏的物價上漲,異地人來了,他們也許還會破壞本地純樸的鄉風民俗,打亂本地固有的生活秩序。所以,請錢廠長諒解,我們這裏手長衣袖短呀,請你找別的地方吧!”

錢子寧從葉縣長辦公室裏走出來後,心裏像之前找其他地方一樣,失落掃興。他也理解南溪縣的確有難處。知道他們“廟小菩薩大”,心有餘而力不足。錢能體諒,當官的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們心裏撥打小算盤,擔心如接收了眾多的“外鄉人”,他們的日子會不好過,油鹽柴米會漲價……

但母校的囑咐,錢子寧仍然牢記於心,也許還是能尋找到別的地方接納。因此,他沒有放棄,而是繼續努力尋找。他相信總有地方接納自己的母校……

南溪縣城逢三六九趕場。這天是八月初六,李莊的紳士羅伯希、王雲伯就邀約到南溪縣城趕場。他們辦完事後,都愛到茶館喝茶。

這天,羅伯希、王雲伯正好在長江邊的崇文門附近的一家茶館裏喝茶。那天正逢南溪趕場,賣完了東西的人們,都愛到茶館裏泡上一杯茶,一喝就半天,邊喝邊擺龍門陣,天南地北,神聊吹牛。

羅伯希、王雲伯聽到幾位茶客,正在擺談抗日局勢。他們就一邊喝茶,一邊聽茶客們擺龍門陣。其中,有人說日本人占領了湘、鄂、桂,雲南也開始吃緊,逃難到昆明的中央科研機構、高等學府,不得安生,聽說要轉移到我們四川,前幾天一個先遣人員,還來南溪為同濟大學選校址。

羅伯希聽到有人講“為同濟大學選校址”的話後,立即刺激他的耳膜。他對這個話題很敏感,羅就對王雲伯說:“走,我們加入那桌人一起喝茶。”羅王就主動加入話題的擺談之中。

“老哥,請問你咋知道有人來南溪,為同濟大學選校址?”羅伯希問。

“這個嘛,我當然知道的,消息來源絕對可靠。”那個人見有人好奇地問他,感覺自己“消息靈通”,自然就擺擺譜,把話說了一半就收後了。

見狀,羅伯希立即給在座的人,每個發了一支煙,還為他們熱情點起。煙抽起了,話題就從那個人的嘴裏,像煙霧一樣吐了出來:

“這事是我兒子講的。我兒子在縣政府給葉縣長當秘書。幾天前,同濟大學的校友,宜賓中元造紙廠廠長錢子寧,來到葉縣長的辦公裏,為同濟大學尋找落腳的校址,請求南溪縣協助接收。”

“請問葉縣長同意沒有?”羅伯希好奇地問。

“葉縣長沒有答應。因為,我們南溪縣城小,供不了那麽多的大菩薩。”

“這是一件好事啊,縣長咋沒有同意呢?”王雲伯感歎地說。

“這個我就不知道了,你去問縣長哈。”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羅伯希、王雲伯倆人悄悄私議:有大學遷入,也許會對一個地方帶來新氣象。他們馬上嗅出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也許引入了“外鄉人”,不但不會過“緊日子”,也許還會得到發展繁榮。凡是都有兩個方麵,有不利的因素,一定會有積極的方麵。

特別是羅伯希是個都見過大世麵的人。他曾是一個軍閥的副官,還在成都當過26集團軍辦事處參謀,見多識廣,又是一個開明紳士。羅解甲歸田後,在南溪一帶,甚至宜賓尚有餘威。

羅伯希放下茶碗,站起說:“王兄,今天的茶就到此為止,我們回李莊,把聽說的消息,向羅書記匯報。”

“好!”王雲伯話語一落,站起身來,用手彈了幾下身著的藍色長衫,甩手走起,同羅伯希馬不停蹄趕回李莊。

一回到李莊,羅伯希、王雲伯來不及進自家的門,倆人就直奔羅南陔的住家羊街8號。

他們急匆匆地來到羅南陔的家,立即稟告,把在南溪聽說錢子寧正在為同濟大學,尋找校址的消息,一口氣就講了出來。

羅南陔時任國民黨李莊區黨部書記,人稱羅老表,是個儒雅又有威儀的人物。當他聽了羅伯希、王雲伯二人的情況報告後,先是沉默不語,拿出自己的好煙,遞給二位,然後劃燃火柴,親自為他們點煙。

三人抽起了煙,煙霧升騰,話才開口:“依你二位的見識來看,這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

“當然是好事!”羅伯希說,“依我看,南溪不接納,幹脆由我們李莊來接收。這是一個很有前途的事,如果我們李莊接納了這所大學,就開創了李莊的先河,也結束了南溪、宜賓沒有大學校的曆史。”

“文化人,如果能來我們李莊,這對我們的子孫後代,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王雲伯也搶著表態。

羅南陔認真地聽二人說話。他開始沒有表態,一言不發。令他們兩個看不出羅書記的態度,讓其心裏發麻。於是,羅伯希忍不住了,用手拍了一下自己的頭說:

“羅書記,這種大事,還得靠你拿主意,我們就不好再說了,你看著辦吧!”

聽了他們的話後,羅南陔端起桌上的一杯茶水,猛喝了一口,咚——把茶盅重重地磕在桌上,說:

“好!請你們兩位,立即去通知張區長、楊鎮長,把全鎮有名望的人士也請來,我們好好合計合計。”

於是,羅伯希、王雲伯就走出羅家。他們分頭通知區長張官周、鎮長楊慧君,李莊鎮的有名鄉紳宛玉亭、範伯楷、楊明武、鄧雲陔等人,前往羅南陔家。

羅南陔的堂屋裏,擺放一個大圓桌。圍坐在大圓桌上共有9個人。他們都是李莊巨頭,名門望族、紳士賢達。他們在這張大圓桌上激烈商議,討論是否接納同濟大學一事。

羅書記是召集人,會議由他主持。他說:“今天,把諸位請來我家,是要向大家商議一件大事。當然,不是叫你們出錢出力,支持抗戰。但也是用實際行動,來支持抗日戰爭。事情嘛,還是先請帶來消息的羅伯希、王雲伯二人,向在座的各位講講。”

張官周、楊慧君與羅南陔,是李莊鎮上兒時的玩伴,如今又搭檔執掌李莊的政務。張一聽羅說有大事商量,他就站起來吼開了:“羅書記,你就不要賣官腔了,有什麽大事,快快講來,大家好拿個主意。”

李莊鎮長楊慧君說:“張區長,請你不要急躁,少安毋躁,羅書記不是說了嗎,請他們二位先講。大家請坐,聽他們說是什麽事?”

“那我就先說。”羅伯希激動地從圓桌上站了起來,“請大家坐好,聽我把話講來。我們今天在南溪,聽說宜賓中原造紙廠廠長錢子寧,正愁為他的母校,就是同濟大學。你們知道同濟大學嗎?”

“聽說過,那可是我們中國當今最著名的7所國立大學之一,師生多得很。”楊慧君回答說。

“對頭!錢廠長找到南溪縣葉縣長,請他幫忙,為同濟大學找個落腳的校址。可縣長大人婉言謝絕了。”羅伯希講到這裏時,王雲伯補充說道:

“據說,還有一些中央機構、科研單位,在雲南也待不住了,日本鬼子經常來飛機轟炸昆明。他們也想遷移到我們四川後方來,尋找一個安生的地方。我們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即回來,向羅書記報告了。”

“就是這件事,把大家請來商榷商榷,我們這個小地方,能不能站出來,接納他們,請大家發表意見。”羅南陔提問。

此事一講,那張圍坐的圓桌,像一鍋燒開的開水一樣,熱氣騰騰。

“接收同濟大學,好事是好事,可縣城都在推,我們有能力接收嗎?”

“他們人馬上千,如果來到我們這個小鎮裏來,吃住行怎麽解決?那麽多人湧到我們這裏,想必物價一定會漲價,這些都是麵臨的難題,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呀?怎樣解決?”

“如果同意接收外來人,勢必會影響老百姓的正常生活秩序,打破我們這裏的安寧。”

“日本鬼子在我們中國,燒殺掠搶,侵占國土,讓大學找不到安靜的地方上課,讓那些中國的大學者、文化人四處逃難,這些我們都知道。在國難當頭之時,我們也應該做出犧牲,為抗戰出力。”

“如果我們同意同濟大學等文化教育單位遷來李莊,可能會給我們這個小地方增加許多麻煩,學校怎樣安置,那麽多人怎樣安排住宿?還有,人來多了,需要的糧食供給從哪裏來?”

“正因為有這些困難,其他地方都沒敢接納他們。如今國難當頭,全國積極抗戰,支持抗日運動,難道我輩不該盡職盡責嗎?難道就不能做出一些自我犧牲嗎?”

羅南陔聽了大家的熱烈討論後,他也激動地站起來講話:“李莊,雖然戰火的硝煙,還沒有燃燒到我們這裏。但日本鬼子的狼子野心,想侵占我們中國的全部領土。我們能答應嗎?絕對不能。因此,全民抗日,支援抗戰,不是一句空話,我輩應當挺身而出,義無反顧,站出來為國家分憂,敢於擔當,接收逃難的科研機構、同濟大學。”

羅南陔繼續慷慨陳詞:“當然,接收外來人,特別是太多的人,肯定有不利的因素。凡是都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從我們李莊的現實和未來發展來看,接納中國頂尖級的文化單位,有著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比如,同濟大學真的遷來了,會給我們這個偏僻的小鎮,帶來文化的光芒。我們的祖先就崇尚文化,修造的奎星閣,就是為了崇拜天上的文曲星。有大學遷來,對我們李莊的青少年,學習文化,掌握科學知識,無疑是一個千載難逢機遇。還有,如外來的單位多了,無疑能為我們的老百姓,創造出更多的商機,提供一些就業的機會。”

羅南陔講到這裏時,張官周、羅伯希、王雲伯帶頭鼓起了巴巴掌。

參加開會的李莊紳士們,他們都傳承著祖先尊重文化人、讀書人的傳統,更明白為中國播種“讀書種子”的重大意義。憑著紳士羅南陔在李莊的威望和影響,經過幾番的熱烈討論之後,終於說服了與會人員,大家一致認可羅書記的主張,形成統一的意見,決定歡迎同濟大學等單位搬遷李莊。

參加開會的李莊政要紳士們,終於形成了一致意見。但當時李莊也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環境,還有其他“幾股勢力”不可小視,必須做好各路“人馬”的工作。當然,還要向李莊人民群眾通報,做好宣傳工作,爭取廣大民眾的支持認同,方能實施接收工作。於是,這天的會議作出決定,在李莊召開一次動員大會,說服大家支持抗戰,做好準備迎接“外鄉人”,進入李莊居住。

李莊是水陸大碼頭,封建幫會盛行。勢力最大的是哥老會(袍哥),羅南陔就是哥老會骨幹成員。

哥老會起源於四川和重慶,是近代中國活躍於長江流域,聲勢和影響都很大的一個秘密結社組織,在宜賓的哥老會影響巨大。舵把子是大蜘蛛,吐絲結網,依次是閑二爺(二排)、當家三爺(三排)、大管事(五排),餘下的六、七、八、九、十排位,不過這些排位,是些跑腿送信的小嘍嘍。

那天,嗨袍哥的舵把子範伯楷,在李莊的四方街亮相:“兄弟們,走起!到禹王宮門前集會,參加李莊區政府召開的大會。”

嗨袍哥今天很莊重,把平時不輕易穿的白綢衫子穿起,蓄著大背頭,頭發往後一抹,八字腳甩開。身後的兩個副首緊跟著,問:“大哥,今天發生了什麽大事?你穿戴得這樣洋盤。”

“李莊有大事發生,去了就知道了。”嗨袍哥故弄玄虛。

這天,在李莊附近山山嶺嶺、各鄉各保的人,都被通知到禹王宮開會。他們邀邀約約,聚集在禹王宮大門前,參加李莊區召開的“全民支持抗戰,歡迎同濟大學遷入李莊”動員大會。

大會由李莊區區長張官周主持。他站在主席台上說:

“各位鄉紳、各位民眾,今天我們在這裏舉行全民支持抗日戰爭,歡迎同濟大學等文化機構,搬遷李莊動員大會。因為,現在抗日戰爭形勢嚴峻,在昆明的高等學府、中央的許多科研機構,不能在那裏繼續安生,盼望搬遷到我們四川大後方。我們經過商量,準備歡迎他們來到李莊。因此,今天在這裏舉行動員大會,號召大家積極行動起來,支援抗戰。下麵,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有請區黨部書記羅南陔先生講話。”

在台下一片掌聲中,羅南陔走向台上。他講:

自1937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以來,日本鬼子在我國推行殘暴的“三光政策”,在淪陷區燒殺掠搶,猖狂叫囂“三個月占領整個中國”。我國軍隊,全國民眾,奮起反抗,頑強殺敵,徹底打破了日本鬼子的陰謀。然而,當今抗日戰場激烈,戰事吃緊,昆明經常遭到日本飛機的轟炸,陪都重慶受到嚴重威脅。在這國難當頭之時,我們李莊人民應該挺身而出,義無反顧,為抗戰做出我們的貢獻。

我們李莊人,崇尚文化,尊重文化人,懂得文化的價值。而那些在昆明的高等學府、文化單位、知名學者,無法安生。我們應該高瞻遠矚,像長江那樣敞開寬闊的胸襟,在這國難當頭之時,應該為國家承擔一份義務和責任,既是對落難群體的援助,也是我們抓住曆史垂青李莊,對我們全麵提升發展的機遇。因此,我們區黨部、區公所已經召集李莊鄉紳,開會進行了研究,決定歡迎在昆明的同濟大學、中央的科研機構,搬遷李莊。大家說歡迎他們嗎?

歡迎——歡迎——台下喊出了一片和聲。

如果一旦他們真的來了,我們李莊能承受得起嗎?請問吃住行怎樣解決?

支援抗戰,這是全國人民的義務,沒得說的。可我們要怎樣支援?

如那些單位、那些學者來我們李莊,請問我們有什麽好處?

羅南陔聽清了台下的問話。他說,我就給大家講講,他們來了對我們李莊有什麽好處?一是支援文化抗戰,這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二是那些高等學府搬遷來李莊,讓我們這個小地方也有大學校,那麽無疑對李莊今後的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將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三是來我們這裏的單位、機構多了,學者們多了,對我們青少年的學習影響更大,對我們百姓來說,就業的機會就更多了,對李莊今後的經濟社會發展,必將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還有……

羅南陔在台上繼續演講。台下參加會議的人,個個議論紛紛,發表各自的看法……

今天參加開會的人齊聚在一起,商討李莊將要做的重大事情。他們的身份很複雜,有國民黨的區長鄉長,有當地的鄉紳名流,有民間的哥老會首領,有經商的各路人馬,有廣大的民眾百姓。也許在平時的情形下,他們之間還有種種利益關係衝突,或許還有明爭暗鬥。

但在中國抗日戰爭的危急關頭,在中華文化麵臨著深重的危急時刻,他們聚集在一起,胸懷大局,商討邀請那些需要庇護的文化人、文化機構來李莊,為保護中國文化,保護“讀書種子”,拿出自己的主張。

特別是以羅南陔為首的李莊鄉紳們,顧大局、識大體,站得高,看得遠,打開胸懷,放眼未來的戰略眼光,深深地影響了當地各路人馬的思想,有力地推動了歡迎同濟大學等科研機構,搬遷李莊的工作。

為了引進同濟大學等單位到李莊。羅南陔、張官周、楊慧君、羅伯希、王雲伯等一批李莊鄉紳們,在征得本地大多數人的認可後,他們就積極奔走,大造“支持抗戰、歡迎南遷”的聲勢。

羅南陔親自同張官周一起,到宜賓中元造紙廠,找到錢子寧商榷,陳述李莊願意接納同濟大學的想法,並請錢廠長到李莊實地考察。

錢廠長東奔西跑,為同濟大學尋找搬遷校址,遲遲沒有得到落實,正當焦急萬分。他沒有想到踏破鐵鞋無覓處,而李莊卻主動上門,願意接收同濟大學。這令他十分驚喜,當天就跟隨羅南陔、張官周一起,趕到了李莊實地考察。

當晚,羅南陔等李莊紳士,在留芬館子設宴招待錢子寧。他們在酒桌上,向錢廠長匯報了前期李莊,為了歡迎同濟大學搬遷李莊,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並向他當麵表態,全鎮人民熱烈歡迎,一切供給李莊解決。

第二天清晨,羅南陔、張官周、楊慧君又親自陪著錢子寧,參觀李莊的古街道、古民居、廟宇樓台;考察了禹王宮、南華宮、文昌宮、東嶽廟、慧光寺等李莊的“九宮十八廟”。

錢子寧到李莊考察後,有喜有疑。他對羅南陔他們說:“終於找到你們這個地方,願意收留我的母校,我很感謝你們。但我也有些疑慮,你們李莊畢竟太小,遠離城市,不知同濟大學是否中意來到這裏,我回宜賓以後,立即同昆明取得聯係。”

錢子寧回到宜賓後,當晚就給時任同濟大學校長,周均時寫信匯報——

母校托我尋找搬遷地址,幾經奔波,終於找到了一個地方——李莊古鎮。

李莊的官員、人民群眾,對同濟大學表示了熱情的態度。他們提出歡迎搬遷李莊,提供住房,解決供給。李莊雖然是一個川南小鎮。但這裏是長江上遊,是個曆史悠久的水陸碼頭,交通方便。這裏的人特別崇尚文化,尊敬文化人。他們的祖先在這裏修建了許多的廟宇祠堂,如今文物古跡眾多,人文景觀薈萃,古建築群規模宏大,民居很有特色。鎮上商貿繁華,店鋪林立,適合居住。盼周校長派人來考察……

周校長收到錢子寧的信後,準備派出同濟大學理學院院長王葆仁、事務主任周召南等赴川考察,洽談籌備同濟大學搬遷事宜。

當時中央研究院代院長朱家驊,聽到周校長說,四川李莊願意接收在昆明的科研單位,朱院長就把這個消息,通知了在昆明的中央研究院的史語所等單位。

傅斯年得到朱院長的通知後,決定派出史語所副研究員芮逸夫、淩純聲,與同濟大學的王葆仁等人,一起前往四川李莊考察。

王葆仁、芮逸夫4人來到宜賓,在錢子寧的領路下,他們來到了李莊。

羅南陔、張官周、楊慧君等李莊政要、紳士們出麵熱情地接待了他們,又陪同他們到李莊實地考察了一圈。參觀了李莊保存較為完好的明代慧光寺、東嶽廟、旋螺殿,清代的禹王宮、南華宮、天上宮、祖師殿、文昌宮、張家祠堂、羅家祠堂,散落在李莊鎮的客家文化遺存,民居大屋等。

王葆仁一行參觀了這些體現明、清時期的川南廟宇、祠堂、民居大院等建築後,特別對“魁星點鬥、旋螺古殿、白鶴奇窗、九龍石碑”李鎮四絕,交口稱讚。

李莊紳士們擺設的酒席上,讓他們品嚐了李莊著名的“三白”——白酒、白肉、白糕。

當晚,李莊還專門為他們進行川劇民間表演,讓他們領受川南風情。

於是,王葆仁一行人與李莊紳士們圍坐在茶館裏,雙方友好協商,逐一商榷搬遷來李莊的住、吃等等初步方案。

當王葆仁一行考察了李莊後,真感他鄉遇故知,一見鍾情。然後,返回昆明……

送走同濟大學、史語所的客人之後,羅南陔他們還不滿足,還想引進其他的高等學府、科研機構來李莊。於是,他們又向有關部門表態,發出函件,分致同濟大學、國民政府行政院、中央研究院等單位。從曆史、地理、交通、物產、民俗、民情等方麵逐一介紹李莊,表示誠意邀請,歡迎他們搬遷李莊。

以羅南陔為首的李莊紳士們,他們為了引進“外來單位、外來人才”,與當今一些地方“招商引資”工作的力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為了形成誌在必得的態勢。李莊的紳士們,又聚集在一起,貢獻智慧。推舉羅南陔起草了一封“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的著名“16字”電文。向昆明的同濟大學、史語所等單位,拋出了橄欖枝。

——這16個字,字字代表李莊人心,家國情懷,情誼厚重,胸懷廣闊,力貫古今。

——這16個字,無疑是李莊紳士們集體智慧的結晶!無疑是羅南陔等人,作出的一個偉大壯舉!

短短的“16字”電文,在今天隻會被人視為招商引資的一種廣告用語,而在70年前,卻讓無處安身的中國主流文化機構,感到了雪中送炭的溫暖。

也就是這短短的16個字,改變了李莊這個小小古鎮的曆史,讓它在抗戰期間,竟然成為當時與重慶、昆明和成都的四大抗戰文化中心之一。

一個對中國文化有深遠影響的行動,悄然開始。至於他們的決定,能給李莊究竟會帶來什麽?留下什麽?也許當初的羅南陔他們,根本沒有想到那麽的具體,也沒有考慮得那麽的周全。但是,他們定奪的這件李莊曆史上將要發生的大事,一定關係著李莊百姓當時的生計與期望,關係著李莊空前的負擔與繁榮,關係著李莊未來的命運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