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愛你,因為渴望被你滋養
有人說,愛上一個人是一種心動的感覺;也有人說,愛上一個人是前世的姻緣;還有人說,愛上一個人是化學作用。
從進化心理學來看,人們都喜歡長相好看的人,因為長相好看就是基因良好,抗病毒能力強。
所有長相好看的人都具備兩個特點:一是五官均勻;二是左右臉對稱。
而研究發現這些都與人的抗病毒能力相關。喜歡長相好看的人是本能,也是基因在擇優,這樣可以繁衍出更健康的後代。
但這肯定不是愛情的全部,因為這解釋不了為什麽有些愛人之間身高、相貌差異很大的現象。
深度心理學給出了答案,當我們愛上一個人,那股力量那麽強大,是因為在潛意識裏本身就隱含著一些強勁的心理動力。
這些心理動力裏有多種力量並存,但其中有兩股力量是最為核心的力量,在每個人的潛意識裏這兩股核心力量的大小不盡相同。
一股動力是想要找一個像自己異性父母的人,這也是弗洛伊德[1]用來解釋兒童心理發展的最重要的理論。
正常情況下,每個兒童到了3~5歲都會愛上自己的異性父母,但隨著兒童意識到自己不可能跟自己的異性父母在一起後,不得不把心中的愛戀壓抑起來,變成一個妥協方案,即長大了做一個像自己同性父母一樣的人,然後找一個像自己異性父母的人。
可以想象,一個人在兒童時期對異性父母的愛戀有多深,長大後遇上一個像異性父母的人時愛上這個人的動力就可能有多麽地強勁。
第二股核心動力,就是找一個擁有父母身上該有但卻沒有的品質的人。
父母該擁有的品質,都是用來滿足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需要的,如果這些品質缺失,勢必會導致孩子該獲得的沒有獲得,該體驗的沒有體驗到,形成心理上的缺失。
這股核心動力,在本質上就是希望通過與擁有父母缺失的品質的人結合,來獲得兒時沒有獲得過的一些體驗,彌補自己內心的缺失。比如被愛、被接納、被認可、被重視等等。這也是為什麽愛上一個人時的動力會那麽強大,甚至可以為之付出一切。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我們才會常常聽說:
一個女孩兒兒時在家裏得不到父母的關愛,體驗到的不是打就是罵,長大後遇到了一個主動關心她給她溫暖的男人,盡管這個男人可能並不適合她,但她還是很快就被俘獲了芳心。
沒有誰的父母是完美的,也沒有誰心理上是沒有缺失的,所以,我們的內心都存在著這股動力,隻是大小不同。
我們都想在愛情裏尋找內心缺失的
人的心理發展是有規律的,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需要,當需要被滿足,心理會繼續向前發展。而如果需要沒有被滿足,這時所帶來的痛苦強度超出了人在當時可以承受的程度,就會打斷心理的發展進程,使部分或全部的心理發展停在那個被打斷的時間點上。
痛苦的程度、時間的長短、當時的承受能力等因素的不同,導致了心理發展停滯的程度也不同。
比如,我曾經遇到過多位都是在出生幾個月後被送到托兒所的學員,長大後他們的特點卻並不一樣。
有的隻是具有那個時期的嬰兒的一些特點,比如多少有點邊界感不是那麽清晰,但自己還是可以正常工作、生活的。
而有的則是整個人就像是那個階段的嬰兒,生活上和情感上都非常依賴別人,但卻完全不願照顧別人,也無法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
這就跟他們被送去的時間早晚、長短和在托兒所的養育質量好壞有一定的關係。
人的心理發展最重要的時期是五六歲之前,如果要說得更準確一些,是3歲之前,人的核心人格特質,都是那時形成的。俗話說的“3歲看大7歲看老”,也說明人們已經根據生活經驗觀察到了兒時形成的人格特質會影響人的一生這一關鍵規律。
之後,人的身體會長大,智力會發展,心理的其他部分也會發展,但那個被打斷階段的心理特點會被留下,成人後會依然擁有那個階段孩子的一些心理特點。
生活中我們常說某某人跟孩子似的,就是我們感覺到了他身上有孩子特點的部分,也就是他心理的某個部分或全部的發展停滯在了某個階段的孩子時期了。
比如有的人不能延遲滿足,需要什麽了就必須馬上得到,有的人焦慮了就想吃東西,有的人覺得別人就應該照顧自己。
這些都是1歲前嬰兒擁有的特點,表明這樣的人在1歲之前,有過一些心理發展的需要滿足的缺失。
在人的一生中,那些沒有被滿足的心理發展需要會一直期待可以被滿足,而這些需要一旦被滿足,心理發展會再次啟動。
再比如,如果一個人在兒時沒有感受到過自己在父母心裏是最重要的,就可能會一直想要滿足這個需要。表現在親密關係中就可能會是要反複驗證對方是在乎自己的,自己在對方心裏足夠重要,才敢進入親密關係。
並且進入親密關係之後,還會愛吃醋、計較對方心裏有沒有他,有的人甚至會在意對方以前是否曾經愛上過其他人,等等。
令很多男人頭疼的婆媳關係問題,有時就跟這一點是有關係的,婆婆和媳婦在競爭,誰在這個男人心裏更重要一些。而一旦男人可以持續把妻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時間足夠久的話,妻子內心的體驗會積累成一種穩定的感覺,即“我是重要的”。這些內心的基石一旦形成,之後,即便在親密關係裏有時不被重視,妻子也不會覺得是因為自己不重要導致的,不會輕易地計較和難過。
從這股動力的角度來看,愛上一個人,是在內心深處隱隱地感覺到眼前這個人可以給我們所需要的某些重要的東西。通過與這個人的結合,可以獲得兒時應該得到而沒有得到的東西,然後成為一個圓融、完整的人。
缺失不同,喜歡的人不同
就像蜜蜂采蜜不是所有的花都喜歡采,羊兒不是所有草都喜歡吃一樣,我們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喜歡上,蜜蜂喜歡顏色豔、溫度高的花,羊兒喜歡吃營養價值最高的草,我們喜歡的人也一定是在心理上最有利於我們的,可以提供給我們內心發展所需的,也就是可以滋養到我們的人。
比如:
過於渴望被認可的人,會容易喜歡上崇拜或欣賞自己的人,是希望可以從這樣的人那裏獲得認可。
兒時沒有被照顧好的人,會容易喜歡上愛照顧人的人,是希望通過與這樣的人的結合,獲得那些缺失的照顧和關愛。
兒時父母形象太糟糕的人,會容易喜歡上理想化的人,渴望通過與對方的結合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安全。
有依賴心理的人,會找能力強的人來依賴,表麵看是想要依賴這樣的人來過上正常的生活。實際在潛意識層麵,也隻有通過依賴對方,重新做孩子,才有機會回到當年創傷的位置再一次啟動他人格發展的進程。
這些心理上需要的滿足,對應的都是兒時的缺失。這也解釋了為什麽我們愛上的人通常都是一類人的原因,我們內心的需要未變,渴望的人的類型就不會變。一旦我們內在發生了成長,我們渴望的對象也就變了。
我們可能也都有這樣的觀察,內心缺失越嚴重的人,越迫切想找到可以滿足自己的人,嚴重缺失愛的人會饑不擇食,隻要有人對他好,就會愛上對方。所以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有些自身條件很好的人,跟明顯不太匹配他的人在一起,這往往就是因為他覺得隻要對我好,別的都不重要了。
有些單親或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容易早戀,也是因為太渴望盡快從愛情中尋求家裏缺少的關愛和溫暖。
我上初中的時候,我的一位女同學輟學了,結婚生子去了。據我所知,她就是成長在父愛缺失的家庭中的。
如果要把人們心理上的缺失總結為一個字的話,這個字就是“愛”。
會滋養,才會幸福
從親密關係中獲得兒時缺失的愛,似乎是一種本能,就像植物天生會向著陽光生長一樣,我們天生會尋找愛,會愛上覺得可以給我們缺失的那部分愛的那個人。
人們在愛上一個人時,特別是不知道對方是不是也愛自己的情況下所感受到的內心感受,是可以證明這一點的。這種感受就是不好意思,也就是害羞。
要說愛上一個人是正大光明、合理合法的一件事情,為什麽會不好意思呢?甚至會有人覺得一旦愛上誰,自己馬上就比那個人要低一等似的。
這一切現象的存在,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因為我們的內心深處知道自己對眼前這個人產生了特殊的情感,即渴望從對方那裏索取一些我們所缺失的。這個人並不欠我們的,但我們卻想索取,那種不好意思就出來了。
並且每個人愛上一個人時不好意思的程度還不一樣,這是因為兒時向父母索取時被拒絕的程度不一樣。被拒絕得嚴重的人,不好意思的感覺會更加強烈,因為父母的拒絕似乎是在對他說:“你不應該索取,你有這麽多的需要是不對的!”
我有一個女學員,在心儀的對象問她是不是喜歡自己時,她張嘴就說:“你想多了!”事後她又非常後悔自己怎麽會這樣回答。她的成長經曆中,就有非常多的被拒絕,還有過被送到親戚家生活了一段時間的經曆。
生活中有些人愛上了另一個人,周圍的人都已經看出來了,但他自己卻沒有意識到,往往就是自己並不能接受自己愛上一個人,因為愛上對方帶給他的不好意思的感覺太強烈,無法承受。
人的心理很神奇,對難以承受的感覺,有時會幹脆否定它的存在。
被拒絕得最為嚴重的人,可能會不再索取,這樣他們也比較難真正地愛上另一個人,隻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裏,這就是嚴重自戀的人。他們在兒時早早地就因為無法從父母那裏獲得滿足而關閉了索取的通道,變成了自己滿足自己,所以,他們往往都很自大,覺得自己了不起,因為不這樣,他們是活不下來的。
從這個角度看,愛即索取。
但通常情況下,戀愛的初期,人們會壓抑自己的需求來滿足對方,比如再自我的男人也會去照顧女人,吃飯的時候給女方夾菜,約會之後送女方回家等,而再不喜歡幹家務的女人到了男方家裏也會忙著做飯洗碗等。
這常常給對方一個假象,讓對方以為找到了那個可以滿足他缺失的人。隻是一旦關係穩定,人們覺得安全了,真實的自己就出來了,不但不想滿足對方那麽多,還會開始索取。比如之前約會送女方回家的男人,現在女人出差晚上回來想讓他接機,但他因為要打遊戲,可能就讓女人自己坐車回家了;之前洗衣做飯全都積極的女人,可能就會等衣服堆成小山了才洗;等等。
當然,這個過程對很多人而言並不一定是可以意識到的,而更可能是潛意識的過程。
剛認識時努力地表現是防禦內心的自卑或恐懼,害怕對方不喜歡真實的自己,關係穩定了就開始表現出真實的自己,甚至退行到孩子的狀態。兒時在什麽階段缺失嚴重,這時那個階段的特點就會呈現出來,其目的就是希望獲得再次的滿足。
所以,很多人會覺得時間久了自己的愛人就變了,變得越來越懶、越來越矯情、越來越不講理等等,也有人大呼自己上當受騙了。
但是,多數情況下,因為兩人相互對對方有期待以及又會拿成人標準來要求對方,人們對愛人的期待並不能如願。索取的願望往往會被挫敗,被評價,甚至被拒絕。
比如:
渴望被認可的人會被評價太自卑;總想證明自己在對方心裏重要的人會被說太矯情;有依賴心理的人會被要求獨立;等等。
人們的這些要求和評價看起來很正確,但從滋養的角度來看,不但沒有任何幫助,還會帶來新的傷害,和拔苗助長沒有任何區別,被這樣對待的人當然也會反抗,於是很多人在親密關係裏充滿痛苦。
總之,無論你是否想要滋養你的愛人,當你進入一段親密關係,你都一定是要滿足一些對方的內心需要的。否則,你無法和任何人建立親密關係,因為渴望被滋養,是對方想要跟你建立親密關係的核心需要。
這也就是說,隻有具有滋養能力的人,才能夠維係長久的親密關係,擁有親密的愛人。從擇偶的角度看,滋養的能力越強,適合他的人也就越多,幸福的可能也就越大。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