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滋養,親密關係經營的不二法則
我曾經在北京的一條胡同裏,目睹過這樣一幕。
那是一條很窄的胡同,有一側還停滿了車,剩下的寬度大概隻能容一輛車通過,但就在我路過的同時,兩輛轎車從兩頭迎麵開來,誰也沒有提前避讓對方的意思。
結果等兩輛車碰頭時,就隻能頭對頭停在胡同裏,誰也過不去,兩個年輕小夥子各自坐在車裏叼著香煙看著對方,互不相讓。不一會兒,後邊的汽車、三輪車、電動車、自行車就擠成了一片。
我並沒有停下腳步看他們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但我相信我的想法和你是一樣的,如果他們要從這條胡同通過的話,解決眼前這個困局的方法,隻有一個,就是來自其中一個方向的車全部後退,讓對麵的車先過去。
我不知道他們當中哪一方最後選擇了退讓,但可以肯定的是,若沒有任何一方願意退讓,他們就算是這樣對峙到老死也無法通過這條胡同。
並且,如果他們當中誰想最快速度通過的話,最能保證效率的方法,是自己先退讓,讓對方先過去,這樣自己就可以盡快過去了。
這一幕,帶給我的感覺,和這些年我觀察到的很多人在親密關係中的困境極為相似。
親密關係中,一般都是一方覺得另一方有問題,比如懶、不上進、不會關心人等等。而另一方覺得這一方也有問題,比如愛發脾氣、沒有耐心、太要麵子等等。
雙方都覺得是對方有問題,都想通過改變對方來擺脫痛苦,於是吵架、冷戰,有的甚至動不動以分手來威脅對方。
這也是很多人在親密關係中痛苦的原因,都是希望對方做出改變和讓步,都把關係變好的責任放在了對方身上。兩個人都這樣想時,和兩輛車都希望對方避讓是一個道理,結果就是困在那裏,誰也動不了。
在不分開的前提下,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最為簡單,也是最為有效的方法,與汽車快速通過胡同的方法是一樣的。即不再想著改變對方,而是隻管成長自己,然後通過滋養對方來幫助對方成長,在對方成長之後,自己自然會收獲幸福的親密關係。此後,自己內心的一些需要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
這是我十幾年時間從事婚戀心理輔導的心得,也是我個人經營親密關係的體會。
從我開始意識到親密關係的經營是需要成長自己滋養對方,而不是改變對方時開始,十幾年過去了,我和愛人之間已經從當初“三天一大吵,兩天一小吵”的狀態變成了現在默契與和諧的狀態,兩人對對方也都越來越接納、理解和包容。更重要的是,我們也都在這段關係中變得更加的成熟和完整。
我也越來越堅信,滋養對方而不是改變對方,是親密關係長久幸福的不二法則。
滋養,指的是在兩個人的關係中,一方通過做一些什麽或不做一些什麽,來為對方內心發展與成長提供一些必要條件,幫助對方獲得心理上的發展和成長,使對方變得人格更加成熟、內心更加強大。之後親密關係中的痛苦也就會相應地減少,幸福的時刻會自然地增多。
我曾經聽過一個有著不同版本的段子,大意都是這樣的:
在某個地方有一對兄弟,都到了找對象的年齡了,但在當地沒有合適的姑娘,於是他們決定一起出去尋找。
有一天他們到了一個村子,在村口的河邊遇到一個姑娘。哥哥覺得這就是他想要找的愛人,他決定留下來去跟這個姑娘的家人提親。
而弟弟覺得這個女孩兒很一般,他要繼續尋找更好的女孩兒。
哥哥留下來後打聽到了姑娘的家住在哪裏,也打聽到了當地有一個特別的婚嫁風俗。
在當地,如果哪個小夥子要去姑娘家提親就要帶牛作為聘禮,牛的數量的多少代表了姑娘在小夥兒心中的魅力程度。最少的是一頭牛,說明小夥兒覺得姑娘是最醜最沒魅力的;最多的是九頭牛,說明小夥兒覺得姑娘是他心中最美麗、最有魅力的女孩,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女神級別的,在當地被稱為“九牛之人”。
在做好了準備之後,哥哥帶著九頭牛到了女孩兒家提親,開門的是女孩兒的父親。明白來意之後,女孩兒的父親說:“小夥子,你想向我女兒提親可以,但我女兒沒有那麽好,不值那麽多頭牛,有個三四頭牛就可以了!”
哥哥說:“在我眼裏,您的女兒就值九頭牛。”
幾年之後,弟弟到處尋找無果,踏上了返鄉之路,回來的路上他想要看看哥哥現在過得怎麽樣。
當他再次到了當年的那個村口河邊時,遠遠地就看到一個又漂亮又有氣質的少婦在河邊洗衣服,旁邊有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在玩耍。他很驚訝這裏怎麽會有這麽有魅力的女人,當年路過時他怎麽沒有發現呢?
他走上去向少婦打聽哥哥的家住在哪裏,少婦跟他說:“跟我來吧!”
等到了哥哥家,他才知道眼前的這位少婦就是當年他和哥哥在河邊看到的姑娘,也就是他的嫂子,因為跟哥哥一起生活了幾年之後,當年很普通的姑娘變成了現在非常有魅力的樣子了。
這個叫《九牛之人》的段子,想要說明的道理是讚美與認可在親密關係中的價值。
畢竟是段子,明顯有誇張的成分,但故事中所說的道理也正是滋養的概念,隻是滋養一個人並不是覺得對方在自己心裏是最好的那麽簡單而已。如果要讓這個段子成為現實的話,哥哥要做的,除了讚美與認可,還要包括很多內容。比如深深地理解、接納、信任,承受住攻擊與否定等。
不過,故事巧妙地隱喻了人們在親密關係中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在故事中這兩種態度被隱喻成了兩條路:一條路是不斷尋找最合適的人,另一條路是找一個差不多的人然後好好去關愛、滋養對方。弟弟選擇了前麵那條路,哥哥選擇了後麵這條路。
現實中,因為結婚年齡越來越晚,很多人在前麵那條路上本身就已經走了很遠了。但無論在前麵那條路上遇到過多少人,最後選擇的人是誰,結婚後都會有痛苦和不滿,時間久了都會覺得對方沒有當初自己以為的那麽理想,不少人甚至覺得對方還很糟糕。
也許這個時候,後邊的那條路,是每個想要在親密關係中獲得長久幸福的人都要去走的。
毫無疑問,在親密關係中能夠滋養對方的人,無論和誰生活在一起,幸福的概率都會大一些。
而如果你去觀察那些在婚姻關係裏很幸福的人有什麽特點的話,也一定會發現他們中間是有滋養性因素存在的。
我父親有一位好朋友,比我父親年長幾歲,我叫他大爺。在我的記憶中,大爺和大娘之間是非常幸福的,也許他們之間也會有矛盾和不滿而我並不知道,但在見到他們的有限時間裏,看到他們說起對方時,往往都是認可、欣賞和理解,沒聽到過有批評、指責和否定。
他們之間,我感覺就是明顯的具有滋養性的關係。
同時,大爺和大娘的故事也深深地滋養到了兒時的我和我的家人。
我的老家在農村,那時家裏大概有十幾畝地,但我們姐弟四人當時年齡還小,雖然都很早就幫家裏幹活,起到的作用還是很有限,母親身體又不好,全靠父親一個人為主下地幹活。
很多年,一到農忙季節,父親往往是天不亮就起床下地幹活,天黑之後還在地裏不願回來,非常地辛苦,但還忙不過來。有那麽幾次,熟了的麥子因為來不及收,遇到了下雨天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在地裏發芽。也有時,最佳的播種季節已過,種子卻還未全部播完。
往往這時,大爺、大娘和他們的兒女們在收種自家莊稼的間隙,就會到我家來幫忙,減輕了我們一家人不少的勞動負擔。
在當時,如果不是有像他們這樣的親戚朋友常常來幫助的話,我們一家人會更累更辛苦,莊稼的收成可能也會更低。從心理發展的角度看,兒時的我就會感受到更多的弱小和無助。他們的存在減少了我內心的這種無助感,在我幼小的心靈裏注入了一定程度的愛和力量。毫無疑問,我是被他們滋養了的。
具有滋養能力的人,可以滋養到的往往不僅僅是他們的愛人,還會滋養他們的孩子、親戚、朋友等身邊的人。他們就像太陽,被他們的光照射到的人,都會感到溫暖。
親密關係中,尤其需要這樣的溫暖。當一對夫妻間充滿了溫暖之後,整個家庭往往也都充滿著幸福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