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們可以稱他為偉人——一個中國農民的傳奇故事(2)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1975年,雖然鄧小平的全麵整頓使各條戰線如久早中迎來一陣春雨,但文革所形成的隻講階級鬥爭、不抓生產和發展的政治空氣,在當時的農業戰線也還極其嚴重。吳仁寶想實現誓改江陰麵貌的雄心十分困難。建設新麵貌,縣委是關鍵;不怕群眾不願幹,就怕縣委不敢幹;不怕農業上不去,就怕領導下部下不去;不怕基層幹部不團結,就怕縣委班子思想不統一。麵對重重壓力,吳仁寶在縣委常委台上用樸實而熾熱的語言,感動和激勵著縣委一班人。幹社會主義,就要拿出真變化。吳仁寶結合江陰實際,提出三項大跨步。在這係列措施中,其中有一項最能體現吳仁寶作為甚層領導幹薛的實幹作風,他要求縣機關幹部改變以往坐辦公室的作風,實行三三製,即三分之一人員到基層或農村,三分之一人員深入一線調查研究,三分之一人員留守機關處理日常事務。如此一來整個江陰縣機關和基層單位的幹部.精神麵貌和工作幹勁為之一新,全縣各項工作呈現生機勃勃熱火朝天的景象,江陰的各項發展由此進入丁前所未有的突飛猛進階段。從1975年至1980年吳仁寶任縣委書記的五年裏,江陰縣的工農業生產總值整整翻丁一番多。江陰豐先進,昔尚不逮今,今日沸騰謀建大寨縣,苟被描摹語言盤難尋。我聞此訊心躍然,不勝欣喜望南天,仁寶同誌江陰眾,英雄業績雛仔肩。要思舉田數千縣孰不能如江陰焉?
選是身居京城、與吳仁寶同多的中國語言大師葉聖陶老先生往報上見到江陰欣欣向榮變化時,感極喜極地給是仁寶作了一首詩。老先生感慨萬千道:我乃蘇州人,想蘇州人當同此興奮。即非蘇州人,亦必歡呼稱頌也。
一生耿直天真的葉聖陶先生哪知他所萬般欣賞的農民兄弟吳仁寶的英雄業績,卻在一些人眼裏並非如此,加之當時政治氣候的影響——我們曾都記得,隨著陳永貴為代表的批農民典型和大寨旗幟的紛紛失色,或退出政治舞台,紅了幾十年的吳仁寶似乎也讓個別喜歡在某個政治氣候中撈稻草的人看到了機會,他們先是寫黑信說華西是假典型——華西假了吳仁寶還能真嗎,這種邏輯的推斷所造成的惡果極其可怕。而吳仁寶坦**無私的工作作風.衛使一些講實際的幹部黨員也找到了出出惡氣的機會
1980年5月中旬的一天,江陰縣直機關召開黨員大會選舉出席即將召開的中共江陰縣第五屆代表大會的代表時,發生,一件曾在中共江陰縣委和江蘇省黨史上十分罕見和震驚的事:身為江陰縣委書記和中共江蘇省省委委員、業績卓然的全國老典型吳仁寶,竟然落選了!
縣委書記落選縣黨代會代表,更何況這十縣委書記此時還是黨的全國十一大代表呢!
這是吳仁寶一生從未有過的一次大起大落——是在他人黨整40年時、官職最大、為黨的事業十得最火熱、功績最大的時候出現的政治命運,剛毅的吳仁宅此刻真是欲哭無淚……
無奈中的上級組織考慮到這種局麵,決定調吳仁寶任地區農工部負責人,但吳仁寶請求道我來自華西,還是回華西。我是黨員,一生唯一的願望就是想為百姓多幹點實事,坐機關不太適合我。麵對一位不計名利的老共產黨員的誠懇請求,組織上最後答應丁他。
吳仁寶從縣官的寶座上又回到華西村當起了農民。
南京雨花台前宣誓時那兩行淚水,是不是這位老共產黨人內心湧出的一絲委屈?還是其他什麽?吳仁寶從沒跟人說過此事,華西村人在這種不平中也獲得了一份欣慰,他們再一次看到老書記又意氣風發地回副了他們中間!
53歲的年齡從縣委書記崗位上正常卸任,以後的日子頤養天年也屬情理之中。然而非正常下台的是仁寶卻選擇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他重新回到了生他養他、並與村民井肩用汗水改變了舊貌的華西村。
現在吳仁寶的身份依然是農民。他的實職是村支部書記(這一職務在任縣委書記時一直保留著)。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甘心自覺自願去接受這樣的命運選擇,即便是偉大的人物。但吳仁寶做到了,他以個共產黨員期待為民造搖的寬闊胸懷和崇高追求,完成了他從一個普通農民到時代偉人的人格升華和心路曆程的轉變。
之後的二十年裏,吳仁寶這位老先進、老勞模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踩踏的每一千腳印,都體現了一位農民共產黨人的先進性。而他對中國農民的深厚感情、對中國農村和農業發展方向的真知灼見與成功探索.都幾乎可以用完美來形容。
八十年代造廠,是他這種年斷追求完美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億元村——這是吳仁寶領著百多名華西村人在南京雨花台前發出睜誓言。選擇雨花台,就意味著吳仁寶下了誓死不休的決心,
今天的華西村每年產值以100個億的速度在遞增。可在八十年代時,億元村對中國農民們來說,如夢裏的天堂一般。天津大邱莊的禹作敏之所以牛氣衝天,就因為那會兒他村裏的產值已達3002萬元(1983年).比在全國早出名的華西村高出一倍多的年產值。億元村的目標,對一個僅有千把人的華西村而言,近似一座高不可攀的泰山。
吳仁寶不愧是一頭永不知倦的拓荒牛,他的每一次發力都讓人驚駭:三年實現億元村,而且是三化三園的億元村,即綠化、美化、淨化和遠看華西悔林園、近看華西像公園、細看華西農民生活在幸播樂園——這是吳仁寶當時給華西村描繪的藍圖,它浸滲著這位一輩子與農民滾打在一起的老共產黨人始終如一的作風,不但追求物質文明,更追求精神文明:既要好看,又要實惠,而這也正是農民們擁護又歡迎的理想家園。
搞建設,就得章出革命先烈那種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精神。從今起,我們每個黨員於部都要以身家性命來押保華西三年內實現。三化三園億元村的目標。拿筆來——南京雨花台宣誓回村後,吳仁寶第一個在幹部責任保證書上重重寫下自己的名字。這不是一次普通的簽名,村裏的黨員幹部們知道貴任保證書上寫得清清楚楚,在億元村的奮鬥中如果目標沒有實現,他們的家產將全部歸公!
如此悲壯的農民革命啊!
從那年起,每年我們華西村黨員幹部都得在村民麵前簽字畫押一次。正是這種豁出去的拚命精神使黨員幹部的責任心,事業心獲得了極大發揮與激勵,華西因此也有了一年更比一年好的直線上進的局麵。吳仁寶說選話時,一腔慷慨和**。
華西村的農村工業化道路便往這般悲壯的號角中吹響了戰鬥的進軍曲。
田野上的工廠該是個什麽樣顯然吳仁寶想的絕不是那些乒乓亂響的作坊式小廠,這回他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工廠夢!
從田園到工廠,中國農民夢求了五千餘午舶路程.現在吳仁寶欲一步跨越。
攀遠親、搐聯營、借他力、尋遠航……那歲月,吳仁寶既像樂隊的總指揮,又如親自上陣演奏的大提琴手,忽而掀動百舸爭流的奔騰旋律,忽而譜奏綠色田野的春天童話,令人日不暇接,陶醉衛沉迷——跳出村門進城門,闖出國門富村門,借腦袋生財,租梯子上樓,綁大船遠航……這一招一術,無不顯示著是仁寶解放思想、開拓進取的膽識與氣度。這期問.由華西村創出的諸如星期天工程師教授下鄉走親戚等媒體新名詞也不斷在人們的耳邊響起。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吳仁寶這位農民改革家手譜寫的造廠樂章中那些閃耀著光芒的精彩音符……
現任華西村黨差副書記教授村民程先敏走過的人生經曆.無疑是這些精彩樂章中一顆閃耀得格外奪目得音符。
那年程先敏39歲。這位因不甘囊中羞澀而獨自辭別西安變通大學的年輕教授,有一天懷著好奇心走進華西村……
你是大學教授?
是。我家在陝西商洛地區,農民出身,因為家裏窮,所以上學後特別用功,從小學到大學讀書一直是跳級的。十幾年寒窗苦讀就是為了跳出農門,可真當了大學教授後又發現自己還是役有能力改變家族的窮困,所以隻身來到蘇南想尋求生路……
你學的什麽專業?
機械製造專業。
聽說你在我們華西村附近的另一個地方有過三年的辦廠經曆7現在為什麽又要走了?
是,那個廠我去後效益翻丁好幾倍。但最終因為我是個外地人,他們在許多關鍵決策時不聽我的,跟下廠每配愈下,我也不得不走了……
那——你願意上我們華西村嗎?
如果我來了,你們能發揮我的專業特長並按照我的建議辦企業並且不把我當成外人嗎?
完全可以——隻要你是對的,隻要你真心把自己當作華西村的人,華西村會真心誠意對待你的。
那我願意留在華西。
好!一雙長滿老繭的手熱情地伸向年輕的教授。程先敏認出了站在他麵前一直笑眯眯的老人就是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
說說,你這位教授留在華西村有什幺條件?吳仁寶喜歡直截了當。
沒什麽條件。程先敏回答的也很直截了當。
真沒?
真沒。程先敏肯定地搖搖頭。見老書記的眼睛盯住自己不放,於是隻好說工資可以低一點,三百來塊就行……
吳仁寶再一次伸出取手,握住年輕教授的手,十分欣慰地笑道你是個跟我合得來的人!好好幹吧,華西村有你的用武之地!
程先民就這樣成了第一個到華西村工作的教授。他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誇人敬佩的工作幹勁,在華西村造廠創業巾貢獻丁自己的全部才智和本領。年末,程先敏要回陝西探親,吳仁寶給他3000元錢,並說:你一個月拿300塊工資是虧的。老書記的一句話,讓年輕教授十分感動,程先敏其實知道,那時華西村一般的幹部和企業管理者也就一個月拿100多元工資。
又到第二年回家探親時,程先敏正在收拾行李時,村上的會計扛著一隻鼓鼓囊囊的麻袋進門對他說老書記讓我把這些給你。
程先敏打開麻袋一看,驚得嘴巴半天沒合攏:媽呀,麻袋裏裝滿捆捆嶄新的十元鈔票!不多不少,50000元整!八十年代的50000元,對多數中國人來說,絕對是個天文數字。程先敏麵對老書記吳仁寶和華西人的一片灼熱心意,他哭了……從老家再回華西村時,程先敏把放在自己口袋裏五年的全家戶口簿,交給了吳仁寶:老書記如果你同意收留我們,從今起我們就是華西村的村民了……
吳仁寶聽完此話,轉身朝正在造廠工地上熱火朝無幹話的村民們大聲嚷道:有教授來華西當村民,相信我們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華西的天是共產黨的天,華西的地是社會主義的地……這時,環繞全村四周的高音喇礬齊聲響起農民們熟悉而高亢的那苜《華西村歌》……
三年,一千多天,轉眼間的事.吳仁寶卻像變戲法似的讓華西村的田野裏矗立起一座座既綠化,又環保的大型工廠,並且成為氣勢雄偉的蘇南農村土地上的第一個工業園區。
時至1988年,華西村的經濟呈現出以第二產業為主體,一、二產業為兩翼的多元化格局,年產值超過預期,達10106萬元。
億元村的目標實現,華西再度成為全國農業戰線最光彩奪目的旗幟!
過年吳仁寶60歲。可他意氣風發的精神麵貌,誰也無法將老人的標簽貼在他身上。吳仁寶笑言自己正當年,因為我的黨齡才34歲。34歲的人幹什麽活?當然是幹翻天覆地、驚天動地的事嘛!一個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共產黨人的胸襟和情操就是這樣崇高!
吳仁寶有句口頭撣:一個黨員就是麵旗幟,黨員代表著黨的形象。一個黨員幹了好事,老百姓就會念共產黨好。而且他這樣認為全心全意為人民般務,是共產黨員的職責。要為人民服務好.最根本的就是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就得發展經濟。
吳仁寶正是靠這種理念,並以其不甘平庸、搶立潮頭和求新務實、一心撲在發展經濟上的雄心與幹勁.帶領華西村農民以十年跨越一個時代的速度,創造了天下第一村的一個又一個神話。
不土不洋,亦城亦多,把華西建成富足的社會主義農民樂園。這是吳仁寶在完成對華西村造田
造廠之後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的基礎上,開始引領農民們走向全麵小康和向中康水平邁進的又一次曆史性登高。這期間,在吳仁寶實事求是、艱苦奮鬥的指導思想中,又加進了科學發展、超前規劃的內容。
吳仁寶構築的不土,並非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華西村那一幢幢、一排排在大都市裏才能找到的五光十色的中式、歐式農民別墅,或是象征華西形象的金塔建築那種外觀形態上的淺層感知。他的不土其實是當代中國農民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以其勱精圖治的創業精神和敢為天下先的英雄才智在完成從章鋤頭,到章榔頭;從與莊稼土地打交道,到與機器與市場擁抱,從種田漢,到廠長經理: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自我革命,開始全麵進入脫脂換骨的基因革命過程。這既是終結傳統農業文明,揮手告別現代工業文明的一種辭舊意義更是開創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農業城市化的新探索。土是農民的本質,吳仁寶在領導建醴富足的華西村時,之所以被世人所稱道和不失為中國農民的榜樣,就是他始終沒有脫離農民土的本質。九十年代以後,華西在取得農村工業化巨大物質積累後,開始了驚世駭俗的造城——即農村城市化的進程。在傳統意義上.造城總台破壞原有的農村自然格局。可華西村在吳仁寶的精心規劃下,沒有將城市的概念簡單地搬到村千裏,他們追求的是那種外建築和內裝置上一百年不落後的超前設計與投人。在規劃與選址上則堅持現代化的都市建築與農村占樸的自然風景和諧地融為體,因而這樣的華西城讓人百看不厭,百住不舊,且獨其魅力。
規劃和質量上的一百年不落後,實際上車身就包含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過去農民日子一好過,就是翻蓋房屋,再多的財富積累也因一次次的建房而所剩無幾。華西材在發展初期時也出現過這種情況。現在我們改變了思路,在再規劃和蓋房時,盡可能地超前,這樣做從長遠看,既達到了一百年不土的目的,又因優美的硬件建設,為吸引投資和聚集人才起丁很好作用。吳仁寶指著那些讓美國、歐洲人都羨慕的造價在幾百萬元的農民別墅,如此為我解讀其中的奧秘。
與那些豪華的眥式別墅相毗鄰我信步參觀了代表華西村文化概念的農民公園,不洋在這裏租有代表性。走進公園,綠蔭和花叢間是小橋流水、扁舟梭與鳥語啼鳴,一派楊柳吹拂和陣陣歡歌……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中國人熟識的桃園結義亭、三顧茅廬和二十四孝長亭等等景致。許多到華西參觀的人,總台在此對吳仁寶這位百分之百布爾什維克的老書記為什幺要搞這些名堂提出疑問。
這正是我們老書記從農民的實際情況出發,而一向堅持倡導的一種管用的傳統文化教岢形式。村精神文明辦的小趙介紹說:老書記認為,教育富裕了的農民,既要向他們不斷灌輸現代文明思想,同時也不能放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教育。老書記常說,我們共產黨人信仰共產主義.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但也得講求仁義忠孝,尤其是年輕一代的農民要教育他們對老人和父母必須忠孝。為此,老書記還在村裏倡導設立了一項特別獎凡哪家有90歲高壽的老人直係親屬每人每年可獲得忠孝獎1000元。凡哪家有老人活到100歲高齡的,直係親屬每人每年可獲10000元忠孝獎。陳珍妹老人百歲時,她全家五代同堂37人就每人獲得l0000大獎,共計37萬元!有人問老書記.是不是獎金太多了?老書記說:一點不多。華西村的老人很如都能活到百歲,那就證明我們華西人民不僅生活富足精神愉快、身體健康,而且後代孝敬老人做得出色,這樣的獎勵物有所值。吳仁寶就是比人高一籌!這樣的不洋裏包含著深刻的中國特色和農民特色。
走出農民公園,我被一座綿延起伏的山巒所吸引。此山雖說不上高,但它因矗立於一片平坦的田野上,故而顯出特殊的氣勢,形狀極如一條括脫的巨龍,這使我心頭頓升一縷聯想:華西村好風水.原來此處真有龍也!
說話間,我的雙腳跨進了一座飛簷鬥拱,氣勢恢宏的牌坊,上麵有四個金燦燦的大字——華西公園。嘿!在這峰回路轉,依山傍水的公園裏,我終於領略到了華西村的洋景美國的白宮、英國的古城堡、巴黎的凱旋門、德國的天文台,捷克的多村別墅……這裏真的洋透了!農民們出國.過去是做夢也不敢想的事,可在華西,我們的村民可以天天出國,而且免去任何手續,早飯可在印度吃,晚上住宿在日本,一天可以走十幾十國家,保證享受的是一流服務……摘宣傳的小趙繪聲繪色地介紹,並不時領我身臨出國之境。真的哎,在華西萬國園內,可有多種外語服務,可有各種杖食的享用,更有各種文化的觀賞。總之,這裏是十足的洋。
不土不洋,又土又洋,在華西村你無時不在這種傳統與現代、曆史和現實的中西文化的大變融中感受著激動著、陶醉著、回味著……
是的,所有這些,都滲透了吳仁寶這位農民思想家的精心創意和獨特理念。
讀懂它,既要穿透辯證法的哲學境界,又要領悟實事求是的現實根基。我這樣理解吳仁寶的不土不洋——在這裏的不土中,不,其實是一種追求,一種理想,一種創新,一種與時俱進;而土則正是實事求是、中國特色或者說是具有中國農村與農民特色的社會主義本質。不與土在這裏是一對互為依存、互相促進的充滿活力的革命的辯證關係。同樣,在這裏的不洋中,不,其實是一種摒棄早被毛澤東同誌批判的那些盲目崇洋思想和教條主義。而這裏所追求的洋,卻代表著吳仁寶和華西人善於吸收人類切文明成果、樂於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先進意識。
昊仁寶的另一個建設新華西的亦城亦鄉理念,則是與不土不洋同樣寓意。它讓我們有梳理不完的哲學境界和可借鑒的宴質內容。
這,再次讓我驚歎吳仁寶為什麽不能是個我們可以稱道的帶著濃重泥土味的偉人呢?
麵對我內心的這種發問,吳仁寶謙和地說.我隻是個農民,一個講求實事求是的共產黨人。如果問華西這麵旗幟為什麽幾十年不倒的話,我的體會是:因為我們始終做到了三不倒即難不倒,嚇不倒和誇不倒。老書記這樣解釋:難不倒,通常是我們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的決心和辦法;嚇不倒,通常是中國特有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形勢下,我們在基層幹實際工作的同誌有沒有較強的政治識別力和政治謀略能力。吳仁寶進而舉例說,華西村和他本人在過去的幾十年風風雨雨中曾經遇到一次又一次的黑典型和紅典型之爭。比如在文革中,林彪江青一夥為丁抬高他們樹起的那些楹左假典型,曾多次對華西村打壓、汙蔑,甚至采取極端的手段,企圖毀掉華西村這麵堅持建設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旗幟。在那些歲月裏,華西人民始終不移地堅定搞社會主義必須發展生產力的信仰,他們以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和為國家多作貢獻為兩大己任而使華西村的旗幟永遠迎風飄揚。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農村的包產到戶已在全國全麵鋪開,而且當時隻有同一聲調:包字萬能一包就靈。似乎誰不包,誰就背離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一時間,這樣的帽子從四麵八方打向一直堅持不分不包的華西村,當然主要打在了領頭雁吳仁寶的頭上。麵對全國風雲變幻的形勢和重重壓力,吳仁寶鎮靜自若,他對村裏的幹部群眾說,黨的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是我們黨總結了曆史上犯左的錯誤教訓後,根據我國農村宴際情況所做出的政策訶整,它的中心意思是允許一切有利於增加生產、增加收入、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做法和責任製都應予以支持,中央並沒有說要搞刀切、搞一種模式,而搞一刀切、搞單一的模式,正是中央並不提倡的。針對外麵有人說我們那兒分田到戶後農民如久旱連甘霖,你們華西不分田不怕上壓下反嗎?吳仁寶坦然處之,說:三中全會精神講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我們各自的情況不同,你們分,是實事求是,是三中全會精神;我們不分也是實事求是,雖然我們搞的與你們是不同的責任製.可我們奔的都是三中全會指引的富民路。吳仁寶還將華西村產業結構有生命力、集體經濟有吸引力等諸項優勢介紹給那些真心愛護華西的領導和友人。尤其當吳仁寶介紹到華西村早在六七十年代就開始把那些便於個人操作的農活包戶、包人,以廈企業實行廠長責任製的做法時,郭些懷疑華西村、勸說吳仁寶的人都十分驚詫地說搞了半無,你們華西村在落實三中全會精神方麵又走在丁前頭!
談起華西村和本人曾經親曆的幕幕跌宕起伏的往事,是仁寶坦言:共產黨人的一大本事.就是在各種考驗麵前不被人嚇倒。而要做到不被人嚇倒,你心裏就得有本執政為民造福為民的賬。有了這本賬,你做事就不會迷失方向,不會被任何力量所動搖,更不用說被什幺政治形勢嚇懈丁。
在華西村,無論是當年與吳仁寶一起艱苦創業的老一代,還是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或者是今年從四麵八方匯聚到這兒的年輕代,他們在誠起老書記的政策水平和處變水驚的能力時,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敬佩之情,甚至到了某種崇拜的地步老書記說對的就肯定沒錯,因為他對政策的理解能力郭比我們高,都比我們準確。這是實話。
黨的十五大後,中央根據當時國家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情況,作出了抓大放小的戰略調整。一時間,上上下下各條戰線立馬忽悠起一陣那些喪失話力、技益乏力的小單位小企業進行轉製風,在蘇南地區更是刮起了一陣欲特半壁江山的鄉鎮企業全盤轉製的狂瀾。當時華西也有些效益並不太好的企業,有人便進言吳仁寶:幹脆借機把這些企業放了算啦!吳仁寶搖頭,說:華西村的每一個企業、每一塊磚瓦,都是全村村民的,我們沒有這神權力放。我們能有的隻是責任,是把這些效益差的企業扶植好的責任。在吳仁寶的這一思想指導下,華西村借十五大東風,在村企業集團範圍內開展了一次旨在調整產業結構,狠抓企業效益為目標的抓大扶小舉措,很快使得全村工業效益呈現大向強走,小向優走的全麵健康發展態勢。至2000年,華西人在吳仁寶的領導下,在僅有0.96平方公裏的麵積上,創造了50億的工業銷售額和5億尤的利稅效益。黨的十六大後,吳仁寶又對華西提出科學發展、有效發展、創新發展、統籌發展的新目標。具體落實在爭村工業生產指標上,他和幹部們製定的目標是2002年完成60億,2003年完成80億,2004年完成10O億。結果出於大抓了科學、有效、創新和統籌發展的四大措施,生產效益不僅全麵完成,而且出現了連續兩年100億元的年遞增速度!
在一片欣欣向榮的形勢下.吳仁寶卻出人意料地提前兩年將華西村的領航大投交給了年輕一代——過去他多次表示要幹到80歲。交投的那天.他深情地對村民們說:沒有昊仁寶,華西的明天定會更美好。事實也是如此,新華西村黨委班子以老書記為榜樣,緊緊抓住執政為民和科學發展兩大主題,他們提出了從今年起,要努力一千天,創造一千億的新目標,即在今後三年內,每天全村嬰創造一個憶的產值,三年千個億!
這是多麽了不起的數據。而他們儀是群中國農民!一群由老其產黨人吳仁寶一手培育起來的中國農民!
有福民享,有難官當。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在這一刻得到充分體現和升華。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羨慕共產主義社會,那時大人們告訴我們說:電燈電話,樓上樓下,那就是共產主義;等我們長大後,這些都有了,可是發現共產主義其實離我們還很遠很遠。即便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我們還僅僅剛剛跨人。於是我們有了許多疑惑,但我們仍然那麽漏望共產主義……因為渴望共產主義,所以我們一心想建設好社會主義。這是所有共產覺人共同的理想和事業。
但社會主義到底是個什麽樣,我們同樣有許多疑惑,經過幾代共產黨人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在排腺許多疑惑之後我們終於明白丁一個最基本的道理:社會主義必須讓人民富裕起來,富裕了的人民才有幸福可言。人民真正富裕了幸福了,那才是名副其實的杜會主義。
走進華西村,我們最強烈的感受是:這裏的農民真的是天下最幸幅最富裕的人!他們住晟寬敞、豪華的房;家家停放著一至三輛轎車;吃,基率不用花錢:穿仁寶、華西村等自創的名牌服裝;老人有豐厚的退休養老金;孩子上學全免費;每家每戶少不了百萬千萬的存款……這日子讓美國、歐洲來的客人都異口同聲華西村的農民是天下最幸福的人。如果允許,我寧願上這兒當一十村民——這話,新加坡的客人說過,美國的國會議員說過,德國的政府部長說過。
2004年,我國政府曾經宣布中國人均收入達到了1000美元,這一數據的誕生將昭示著中國從一個落後的貧困國家.全麵進入了建設小康社會的曆史階段。當我來到華西村,才知道今天的華西村農民的人均收人其實已經過了8000美元,如果再算上村裏的各種福利補貼,他們的人均收入實際已超過100OO美元。我們因此毫不見怪地在華西村隨時可以聽到建設中康奔大康的話語。
說這話最多的,還是老書記是仁寶。
可以這樣認為:而誇的華西村已經基本全麵中廉。但明天的華西村的大康究竟是個什麽樣呢?或者說五十年後、一百年後的中國是十什麽樣,我希望能在已經走在別人前麵幾十年的華西村得到某種感受和體驗,並期望從吳仁寶的嘴裏得到答案。可是這位充滿睿智的老人沒有直麵回答,卻把我帶到一排在綠蔭花叢和小橋流水間巍然矗立的新建築麵前,興致勃勃地介紹說:這18棟年底前竣工的總統別墅是以後讓村裏八十歲以上的老年人輪流享用的。
讓村民享用總坑別墅?我有些不解。
吳仁寶似乎看出我的心思,笑眯眯地解釋:建總統別墅,一則是為了迎接更多的外國貴賓,二呢也想讓華西村民們享受享受我們所能想得到的世界上最好的物質文明。
聽其一言.我的腦海裏突然跳出吳仁宅的一句名言:有福民享,有難官當。
華西村的農民福氣太大,大到他們能享用到連我們一商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也難有可能享用的居室內有遊泳池的總統待遇!真正的總統生活其實並非一定是幸福生活的享受者——因為他們沒有自由;而具有總統物質待遇的農民才是真正的享受者——因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的支配自己。吳仁寶一生都在追求一種境界,這個境界就是他要讓自己的農民兄弟成為世界上最幸福、最富裕和最自由的人。為了實現這一境界,他把一個共產黨人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智慧螂貢獻給了他的百姓……
華西398號是吳仁言的家。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絕不會相信在農民們享受天堂般生活的光景中,這位締造中國富甲神話的村主竟然自己與老伴倆人依然住在華西村七十年代的舊樓裏——聽華西村民說,這樣的樓現今多數租給那些外地來的打工者。
吳仁寶在作秀?一個大大的問引躍入我的腦海,但很快被否定了。
老書記在七十年代華西村成為中國農村首富時就給自己立下三不規矩: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獎金。老書記的這三不他全做到了,所以我們現在過的生活越好就越覺得對老書記過意不去……村民黃水高——個殘疾的農民,他拐著雙腿毫無顧忌地領著我來到他正在裝修的新別墅,一邊看一邊跟我說著老書記的事。黃永高說他先前不是華西村的,是相鄰的華明村人。他在兩歲時從樹上掉下來,摔斷丁腿,因為家貧沒有錢治,結果落了個終身殘疾。1982年冬日的一天,靠修鞋維持乍活的黃永高蹲在華西村一個廠子的門口給人修鞋,當時天下著雪,黃永高蜷曲著雙腿,蹲在地上幹活,那雙縫鞋的手裂出一道道血口。
小夥子,你叫什麽名字,多大啦?黃永高一看是華西村的老書記吳仁寶,趕忙如實回話。
那你願意到華西村來工作嗎?我們正在建設一個賓館……
我?能行嗎?
我看行,你能吃苦。
黃永高看著吳仁寶慈祥真誠的目光,不禁熱淚滾滾而下……從此黃永高這位殘疾青年落戶華西村。幾年後,黃永高不僅右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而且還在38歲時與一位比自己年齡小一半的一位同在賓館工作的四川籍姑娘產生了愛情。要結婚了,黃永高將喜訊告訴吳仁寶時,老書記欣喜若狂,親自為黃水高操辦了五桌酒席。之後.又給黃永高分了一套三層樓房。
老書記對村民太好了!去年我退休時,他考慮到我兒子也上中學了,又給我調了這套450多平米的別墅……黃永高為了讓我感受一下老書記給予他的關懷,樓上樓下地帶我好好參觀了一番:好氣派!地麵是鋅亮的大理石和進口木地板,鋁台金鋼窗閃閃發亮,全套紅木家具和應有盡有的電器家什……你怎麽也想像不出這是華西村戶收入相對屬於中低水平的殘疾農民的家庭。
老黃,你可比老書記家的房子氣派多了!我一句隨口而出的話竟讓黃永高淚流滿麵,泣不成聲是啊,老書記家的條件有我這三分之一水平就不錯了.我一想這,就覺得特別過意不去……
黃永高說的是實話。就在幾小時之前,我進過吳仁寶的家,在那棟二層舊摟裏,我印象中最深的有三樣東西:一是滿屋子得照片,那是主人在各個時期與黨和國家領導人、地方領導人及外國朋友在一起的合影,二是四周破落的牆皮;三是那張如今很少有人家再睡的南方舊式木床。不用刻意描述,就這三件東西,便概括了主人關仁寶的基本生活狀態:樸實無華,落後舊式,普昔通通,與華西村民月前的生活水平差一個時代。
在常人眼裏,吳仁寶是華西這個天下第一村的皇上,有臣大的權力,有無限的財富,有至高無上的威信,可吳仁寶沒有當皇上,他隻選擇做名為民造福的公仆。
人活著為了什麽?活著的時候是得有點錢,享點福。可人不能僅僅隻為了錢才活著,為了享福才掌權。為國家、為人民多作點貢獻,這才是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我的最大幸福和滿足,就是想看到百姓的生活越過趣好。在華西采訪的一個星期裏,吳仁寶與我有過三次直麵接觸,而其中有兩次他說過這樣的話+遺使我印象特別深。
在華西人過著天堂般幸福富裕的生活時,我們隨便問一位農民,他們一談起老書記都可以給你講一段關於老書記如何關心他們的感人故事,談到動情處,總會熱淚盤眶。村民們對吳仁寶如此深情.那麽在吳仁寶心目中的老百姓又是怎樣的呢?這是我非常想知道的事。
給你講件事吧。一向笑眯眯的吳仁寶在我提問後,神情一下變得凝重起來;那年組織上讓我當江陰縣委書記,我思想上沒準備,感情上也不願離開華西村。可這是組織決定,我得上任去.那兒天村上的人都想我這一走可能就永遠不會再像以前邶樣天天跟大夥兒在一起了.他們以各種方式來向我道別,其中個叫吳荷英的姑娘給我連來一雙她親手納的布鞋時說了一句話特別讓我感動,這孩於說:吳書記,是你的恩情給了我工作、給了我家,我們當百姓的什麽都不盼,就盼你這樣的幹部不要離開我們,要不我們就沒有好日子過了……當時我接過她送的鞋,又品著她的話,眼淚一下掉了出來。這孩子的情況我一清二楚,她小時候得了小兒麻痹症,走路隻能靠拐杖,15歲了還隻能在家吃閑飯。在農村,這麽大的姑娘攤上個殘疾身子,如果不能自立就輩於隻能過苦日子了。燕子的父母著急,我看了也難過,心想一定得讓孩子有份事做做。後來我到鎮上的—家皮帶廠,請廠裏的領導帑吳荷英找個皮匠師傅。人家答應了,我就搖船把小荷英進去了。一年後,我又把小荷英接回華西,讓地進了村上的服務組.專為村民做鞋、修鞋、釘掌和補補縫縫。這孩子心靈手巧,不僅村上的人喜歡她,連鄰村的一個小夥子也看中了她,後來倆人產生了愛情。小荷英結婚時,村上分了她一套新房,我還特意批準她的新郎貢祥興到我們華西落戶。現在是荷英一家過著幸福生活,一兒一女都非常健康,上完中專、大學後又在華西找到了很好的工作,一家美美滿滿。小荷英的變化,和她送我積鞋時說的話,對我觸動很深,所以有時我常常在想,老百姓生活在最底層,他們的冷噯苦福,如果我們這些在基層工作的黨員,幹部再不去過問、再不去幫他們把,那他們還會有咕好日子過嘛!老百姓過不上好日子,又要我們這些黨員、幹部啥用?所以說是黨員的、是幹部的.你的全部責任歸根到底隻有個,就是怎麽讓自己的人民和百姓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華西村從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一直到新世紀的今天,在長選半個世紀裏之所出始終走在中國農村發展的前列,這裏的老百姓能夠過上今天最幸福富裕的生活,歸根到底,就是額頭人吳仁寶始終如地把共產黨人的這份責任扛在了肩上,並將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情感傾注在這份責任之中。
至此,我相信讀者和我一樣終於明白了吳仁寶為什麽在全村人都早已住上第四、第五代別墅後,他仍然不肯搬出上世紀七十年代蓋建的舊房子,也明白了他為什麽明明白白可以放進自己口袋裏的5000多萬獎金卻一分不剩地全部留培了集體。
這是因為,他內心認為:百姓們的幸福生括還要繼續提高,即便是中康、大康後,我們還有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和共產主義牡會需要我們去建設創造;
這是囡為,他內心認為:共產黨人和當幹部的這份為人民謀幸福的責任永無止境,即使是自己的生命結束2後還有一個留給後代什麽樣的精神遺產的問題;
這是因為,他這樣做可以為下一代全麵富裕後的華西村的黨員幹部們樹立榜樣,讓他們明白嚴以律己、克己奉公、艱苦奮鬥,是共產黨人永遠不能丟失的本色。
像毛澤東當年在西柏坡時就告誡中國共產黨人進城後不要忘了艱苦奮鬥、聯係群眾的教導一樣,吳仁寶在華西村剛剛成為全國農村首富時就以自己的行動,為全村黨員、幹部立下一條又一條規矩,這些規矩其實是把共產黨人的先進性用老百姓能聽得懂、理解得了的通俗話語,在村民和世人麵前作出的莊嚴承諾——
比如他早期所說的三不:不章全村的最高工資、不住全村的最好房子、不幸全村的最高獎金。這三不是當年吳仁寶給自己立的規矩,幾十年來他全做到了。而正是他的這份無形的榜樣力量,如今在村裏擔任重要職務的吳仁寶的幾位於女也都做到了。2004年,他的二兒子按照承包責任書所規定的個人效益獎盤選近億元,但吳仁寶的二兒子最後隻章了十零頭,幾千萬元獎金全部歸到了集體。有人作過不完全的統計,僅吳仁寶一家,在這近五年中,光他們應得的個人效益獎金歸紿了集體的數額至少有兩三億元之多!華西村民知道,憑是仁寶的能力和知名度,他完全可以特自己祖孫三代的整個家族遷移到深圳上海,或漂洋過海,但吳家26口人至誇全部留在村哩,就連吳仁寶的孫女婿也從日奉留學回到了華西。
比如吳仁寶為了告誡黨員幹部們(包括富裕了的村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現,他把自己~句常說的話.荊在村頭最醒目的地方。這句話如今不僅成為村裏黨員幹部們的座右銘,就連普通村民也能熱記熟背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隻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占鱉頭,一人也隻能占一個床位。
在華西村采訪時,有一位地方領導曾經對我說了這樣一句頗為耐人尋味的話是仁害能把華西帶成今天這個樣,有其兩大原因,一是他從未離開過華西村,二是他的心全部留給了這裏的百姓。
在這句樸實的話背後有著豐富的內容:作為一個全國著名的村支部書記,用吳仁寶自己的話說,他是大代表、中代表、小代表都當過,小勞模、中勞模、全國大勞模也都當過,可就是一樣他始終如
那便是無論在怎樣的情境下他都沒有離開過華西村。即便是在當縣委書記的五年裏,除了繼續兼任村支部書記外,每年他給自己規定的不少於10O天的勞動時間裏,多半是在華西村。至於村裏有事,起早摸黑趕回華西址理更是家常飯。這也正是那年他意外落選黨代表、從縣委書記的職務上能夠很自然地重新回到華西村心甘情願做一個農民的原因。
吳仁寶如今已是年近80歲的老人了,可華西村許多人跟我說老書記的精神狀態和工作幹勁卻始終像小夥子一樣。他每天依舊四,五點鍾起床,然後開始走村串廠,一直到待晚九十點鍾才回家。如果遇事開會回家就更晚。老伴怕他年歲大了,起早摸黑會出意外,所以總想跟在他後麵盯住他,可最後準是連個人影都找不見。襯裏後來派一位年輕人盯他,結果被甩掉的還是那行年輕人。
老書記的腳步,誰也趕不上。後來我們其好隨他去……村辦公室的秘書告訴我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吳仁寶管理的華西村如今早巳是個龐大的工文政一體的聯合體,用日理萬機來形容當家人的工作一點不誇張,可這位秘書告訴我,吳仁寶從來沒有過自己的辦公室。工廠的車間、農村的田埂、托兒所的小板凳和農民的家裏,就是他的辦公室。老書記處理事情都是在現場,幾十年如一日,因此養成了他從不要固定辦公室的習慣。
那保鏢、秘書呢?似乎現今的一些老夫都缺不了這些,於是我悄悄問。
噓!那是更不可能的事。華西人嘲笑這樣的問話。
我仍不死心,希望找到些真實的吳仁寶.機會有了,主人邀請我和幾位陪同的當地領導同誌吃飯,老書記說好是要米的。宴席比較豐富,老書記吳仁寶真的到場了,可他笑眯眯地拿著裝白水的杯子過來跟我們一個個碰杯,然後抱歉地說:我不能破規矩,你們自己豐衣足食吧!見老人淡出宴席.感動之餘我仍悄聲問一旁的服務小姐:老書記在隔壁吃什麽?
吳仁寶的心全撲在了村子和村民身上!他風風火火的腳步,是華西村追趕時代的戰鼓,他起伏不息的呼吸,是華西村民晨醒夜眠的樂章:他笑眯眯的神情,是華西村新的一天的幸福前奏……
華西村民在自編的一個文藝節目裏唱出了他們對其產黨和這位共產黨的老書記的心聲:老書記.是你讓我們感受到丁共產黨的天大恩情,是你讓我們堅定了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仰……
仁寶仁寶,國之瑰寶。風風雨雨,紅旗不倒。年近八十,日瘦操勞。健康長壽,人民需要,一位領導在參觀華西村、聽到村民們講述老書記吳仁寶幾十年來一心愛民為民的故事後,感慨萬分地欣然揮毫寫下這樣的話。
而我在華西村的日子裏,從百姓嘴裏聽到的有關老書記的一則則有福民享的故事,更是催人淚下——
那是30年前的事。村民孫良慶一家遇上了天災,12歲的兒子不幸溺水而亡。孫良慶夫婦哭得死去活來,怎麽勸也不行。眼看著好端端的孫家要垮下了,村上人著急,吳仁寶更是苦思其想。俗話說:堆山的黃金換不了一個兒子。孫家的事怎麽址理,也讓吳仁寶一時感到為難。怎麽辦?那些天,吳仁寶輾轉難眠丁好幾夜……有一天早晨,他將準備上學的自家兒子進出家門後突然喊了一聲
有了!這天,吳仁寶來劉孫良慶家,對孫家夫婦說:水流走了不能收回,人死了不能複生。你們別再難過了,你們不是缺兒子嘛!我把我的兒子給你們。你們看哪個台適就挑哪個!孫良慶夫婦一聽驚異萬分,說這哪成!吳仁寶拉住孫家夫婦的手深情地說不要客氣了。我家阿四跟休們的兒子年歲差不多,你們看成不成?你要把阿四給我們呀?這是孫家夫婦更沒有想到的事,華西村的人都知道,吳仁寶最疼愛的就是小兒子阿四。就這麽定了!從每天起,阿四就是你們孫家的兒子。我吳仁寶是誠心誠意的,阿四也會跟親兒子一樣地持你們,直到為你們養老送終……
阿四名叫吳協恩,後來真做了孫家的兒子,並且十多年後又跟孫家的小女兒結成夫妻,成丁孫家親上加親的兒婿。吳協恩現在是華西村的一把手,吳仁寶在兩年前把華西村的黨政大印全部交蛤了這位倒插門的孫家兒婿。華西村新掌門人對當年的事記憶猶赫從我記事起,父親總是出力流汗在一線。他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做官就應該想著百姓。幾十年來,我真正在他身邊隻有十個年頭,那年他把我送給孫家當兒子時.也是父親生中陪我時間最長的一天。至今我仍記得當時他再三叮矚我,說你從現在起,就有兩個阿爹姆媽.你首先要孝敬和照顧好的是孫隸的阿爹姆媽……阿四吳協恩後來做得非常好,所以當他被推薦接替吳仁寶出任華西村新掌門人時,得到的是村民的全票讚成。
吳仁寶是這樣一個人:近五十年的村官生涯裏,他把自己的人生追求鎖定在讓百姓幸福,是我最大的滿足的目標上。而為丁實現這一滿足,他認為必須把有難官當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
這裏的難,我的理解,它可能是創業的艱辛,也可能是創業的風險,還可能是創業成功後所要麵臨和處理各種非積極因素的能力。在所有的中國農民精英中,吳仁寶或許可以成為這種難的最多承受者——因為他主政的時間最長,他也是化解這種難的最智慧者和最聰明者——幾乎沒有一個典型和精英能像他五十年不倒.紅旗一直迎風飄揚;當然他也是在這種難麵前取得最大成功的收獲者——他創造了無可爭議的天下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