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這個我說不準,或許半年……也可能一年、兩年……”
餘秋裏一聽就火了,拳頭猛地砸在桌子上:“扯淡!等你資料收集齊了,人家鋼鐵大王都已經把英國美國趕超了。我們還幹個鳥!你這叫動搖軍心知道嗎?油都噴到天上了,這是最好的資料,虧你還是個總地質師呢!”
李德生大汗淋淋。
康世恩在一旁對生產一線的幹部們揮揮手:“該幹什麽還去幹什麽!戰場已經擺開,不能有任何動搖!”
兩位軍人出身的指揮官深知決定了的事不能有半點馬虎,否則就實現不了戰役意圖。
餘秋裏見川中戰局已布置就緒,便對康世恩說:“老康,看來我們得抽出時間專門關注一下東北那邊的事了。”
康世恩頻頻點頭:“我也這麽想。聽說地質部那邊已經有了不小的進展。”
餘秋裏一聽又來勁了:“是嗎?既然這樣,咱們也得趕緊動作!小平總書記不是指示我們千萬要注意做好戰略、戰術和戰役三者之間的關係嘛!川中會戰可以說是我們今年爭取拿出產量趕指標的戰役,而玉門、克拉瑪依和柴達木三個主力油田生產基地是我們隻要采取有效的戰術就能抓穩產的地方,東北鬆遼則是我們今後有可能搞到大油田的戰略方向。與戰術和戰役相比,戰略對我們石油工業發展更具有關鍵性意義。走,立即回北京研究鬆遼的問題!”
早期的找油,有點像瞎子捉迷藏的味道。浩浩960萬平方公裏的麵積,千把台鑽機、幾萬地質隊伍就像天上撒下幾粒芝麻粒兒,真可謂微不足道。但不管是瞎子捉迷藏,還是天女散花,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要在自己腳下開出“嘩嘩”直冒的大油田,既是做夢也在想的願望,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還有便是國家安全的緊迫需要。那會兒美帝國主義剛在朝鮮戰場丟了麵子,仍不甘心,便不斷借台灣小島上的蔣介石殘餘勢力,在我東南沿海進行搗亂和挑釁。毛澤東決意要給美國人和“老蔣”一點顏色看看,金門一帶變得戰局十分緊張。現代戰爭,特別是海戰,艦船和大炮離不開用油。餘秋裏雖說已離開軍隊,但老帥和國防部的統帥們時不時地詢問他:油找得怎麽樣了呀?這無疑給將軍部長增添了很大壓力。這種壓力是石油部門的一般幹部和普通職工體會不到的。
餘秋裏承受的壓力還在於當時風起雲湧的“大躍進”的政治壓力。
“幹脆,今年的鋼鐵產量比去年翻一番!何必拖拖拉拉嘛!”餘秋裏在川中剛剛安排好戰局,欲求本年度力爭完成好國家交付的年度石油計劃,而毛澤東此時又在北京下達了這一新指標。
石油部長叫苦不迭:本來李人俊代表石油部黨組在中南海向毛澤東和全國人民喊出的“一噸鋼一噸油”還可能有點兒戲,這回毛澤東又把鋼鐵指標“翻一番”了,不等於要他餘秋裏命嘛!更嚴重的問題是,那股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全民煉鋼鐵”狂潮,已經刮到連搞石油的人也不得不放下手中的鑽機與地質錘的地步了。
餘秋裏回到北京,見自己的石油部大院內煙霧彌漫,人聲鼎沸。一邊是一群機關幹部架著幾口大鐵鍋說是在“煉鋼”了,“原料”來自各家各戶包括機關後勤處那兒搜集上來的一些破銅爛鐵,甚至是做飯的鍋、燒水的壺;一邊是勘探司的人在後院搭著幾台像食堂灶台一樣的人造煉油爐……真是好不熱鬧!
“煉了多少鋼水出來啦?”餘秋裏眯著眼,走到“煉鋼”同誌那兒問。
煉鋼者皺皺眉頭,踢了踢甩在一邊的幾塊像馬蹄形的鐵塊,膽怯地:“部長,就這麽點兒,可我們已經幾天幾夜沒休息了……”
餘秋裏又皺著眉頭走到“人造油”煉場,問:“搞出幾滴油了?”
煉油者提出一個鐵桶,不好意思地:“部長,我們可沒有馬虎過,這玩意兒它不怎麽出油呀!”
餘秋裏臉色一板,站在大院內吼道:“你們聽著,立即給我把這些破破爛爛的玩意兒統統扔了!有力氣就給我使在找油上!以後誰再吃飽了撐著幹這些玩意兒,我就把你們趕到玉門、趕到青海去!”
石油部大院頓時重新變得清淨和幹淨了。
但有一位幹部被餘秋裏叫住:“鮑副主任,你躲什麽呀?”
辦公廳副主任鮑建章被餘秋裏抓住了。這位老紅軍隻好苦笑著走到餘秋裏麵前:“餘部長,你有什麽吩咐?”
餘秋裏瞅瞅四周沒有人,便悄悄問道:“我上次讓你種的小麥怎麽樣了?”
鮑建章瞪大眼睛:“你真讓我種麥啊?”
餘秋裏一聽就火了:“你以為還是假的啊?”
鮑建章喃喃道:“我以為你跟我開玩笑呢!”
餘秋裏的空袖子一甩,扇出一陣風來:“誰跟你有閑心開玩笑!告訴你鮑建章:你不僅要給我種上幾畝地,而且還要嚴格按照人家的先進經驗,該怎麽施肥,怎麽中耕,怎麽深翻,你一樣都不能少!尤其是那個密植。別給我搞稀裏馬虎的。”
鮑建章一臉苦相地:“餘部長,你到底想幹啥呀?我弄不懂嘛!”
餘秋裏兩眼盯著眼前的這位滿身槍傷、走過雪山草地的老紅軍戰友,對天長歎一聲:“我要是弄懂了還叫你種狗屁麥田嘛!愣什麽?沒聽懂?那我就再告訴你:人家不是報紙上天天在說,人有多大膽,地就能產多少糧嗎?我倒要看看到底一畝地能產多少斤糧食。我們不親自實踐一下,怎麽可能知道到底能產多少糧嘛!”
原來如此。鮑建章恍然大悟。
“好,我立即組織人員去農場播種。然後再把收割的產量告訴你。”鮑建章終於認真起來了。
這就是餘秋裏的作風,什麽事不實踐他不相信。實踐了是熊是狗,你再要他指鹿為馬就是砍他的頭也做不到。
這事還真讓餘秋裏碰上了。不久,有一次餘秋裏參加中央會議時,在休息室的走廊裏,冷不防有人在他身後叫住他:“餘秋裏!”他轉過頭一看:喲,是毛澤東和幾位領導人正邊聊邊向他走過來。
“主席。”餘秋裏習慣地舉起右手敬禮後上前與毛澤東握手。
毛澤東和藹可親中帶著幾分威嚴地說:“剛才我們幾個在議論一件事。你說說,這個糧食高產,到底一畝能不能打一萬斤呀?”
餘秋裏的心裏“咯噔”了一下:這在當時要回答好這樣的問題可得有“藝術”,何況是在毛澤東麵前。人民日報把河南、山東等地糧食畝產“萬斤”、“十萬斤”的“衛星”上了頭條新聞,有的是經過毛澤東親自審閱過的哩!你說怎麽回答?但餘秋裏就是餘秋裏,他的心裏“咯噔”一下之後,立即恢複了正常心律,毫不猶豫地回答道:“主席,我是莊稼地裏長大的,我可從來沒有看見過一畝地能產一萬斤的。”
毛澤東的眼角往上挑了一下,沒有說話。倒是旁邊的一位領導人對餘秋裏說:“你沒見過,不等於產不出來。沒一萬斤,6000斤會有吧?”
“瞎扯!”餘秋裏心裏罵了一句這位放“衛星”出名的領導。什麽6000斤一萬斤的。餘秋裏是打仗出身的將軍部長,在戰鬥上的每一次激戰或者迂回戰,都是與敵人你死我活的較量,因此他養成了幹什麽事不能摻半點假的作風。此刻他心想:一畝地能產多少糧,我餘秋裏知道,前麵提到的他為啥讓石油部辦公廳副主任鮑建章那麽認真去種麥子?餘秋裏要的就是看看到底能不能產“萬斤糧”。老紅軍鮑建章後來理解了部長的心思,於是在東郊和北郊兩個農場分別種了兩塊麥地。北郊的那塊麥地完全按照當時被一些地區吹得神乎其神的所有“革命技術”,又是深翻土地,又是狠施基肥,更是拚命地密植……可最後長出的麥穗像狗尾巴草似的可憐樣兒,讓人又氣又好笑,不僅沒有出現“萬斤糧”的奇跡,而且幾乎是種子糧都沒有收回。東邊的那塊麥地是按照餘秋裏的指示,請了一位老農當顧問,按照農民通常的種植習慣,小麥長勢硬是不錯。收割時,餘秋裏親自到場,命令顆粒歸倉,最後過磅一稱,991斤。“努把力,1000斤,甚至再多一點是有可能的。”那位老農事後對餘秋裏說。
餘秋裏幹事就這麽認真,蒙他或者讓他對不了解的事胡說一通,殺他的頭都難做到。
換了平時,按餘秋裏的脾氣,真要和那個信口雌黃的愛放“衛星”的領導爭執起來了,但毛澤東在場,餘秋裏強壓脾氣,他像當年打仗回來向首長報告一樣,極其認真地對毛澤東說:“主席,我家祖祖輩輩種地,我知道一畝地能打幾百斤糧,就已經不得了啦,要是一畝地收割一萬斤,那農民的屋裏哪放得下那麽多糧嘛!”
毛澤東笑笑,不說話,低頭往前走了幾步,突然回過頭像下達命令似的對幾位身邊的領導同誌說:“一萬斤也罷,6000斤也罷,我看最好的辦法是把田用鐵絲網包圍起來,再派上解放軍站崗放哨,收割時也讓解放軍收割,然後過秤,一秤一秤地過磅,是一千斤就一千斤,是一萬斤就一萬斤!”
餘秋裏當時覺得毛澤東的做法對,要不誰都在那兒胡說八道地亂放“衛星”。但毛澤東這麽嚴厲的措施沒有人落實下去,而他本人是不是真想這麽做也不得而知。有一點是知道的,他毛澤東此刻最想要的是把人民群眾搞社會主義的熱情充分地調動起來。這熱情後來確實幾乎是百分之百地調動了起來,甚至差點把整個中國都烤糊了。
別人的事沒法管。這時的餘秋裏想:自己部門盡快多搞點油出來比什麽都強。
5月27日,在他主持下,石油部黨組作出幾項重大決策:成立鬆遼石油勘探局、華東石油勘探局、銀川石油勘探局和貴州石油勘探局。這樣,就全國的石油布局而言,基本實現了鄧小平年初確定的戰略轉移目標。這其中後來對中國石油工業產生決定性作用的要算鬆遼石油勘探局的成立。這是後話,現在我們跟著餘秋裏的目光一起關注四川的戰場吧。
大將軍餘秋裏給我們玩了一個戰略家的遊戲,他這回沒上“天府之國”,而是搭上飛機去了西北那個人煙荒蕪的玉門。將帥畢竟是將帥,在考慮戰略時的高明之處終有其高屋建瓴的思維方式。四川方麵剛剛布置完畢,千軍萬馬調向“天府之國”時,餘秋裏的目光已經轉到了西北正在擔負國家石油生產主要任務的玉門和克拉瑪依油田。
此時此刻,北京城裏的毛澤東已經連續不停地向政治局的同誌講“破除迷信”的問題,同時又提出了著名一時的“插紅旗拔白旗”的“反右傾”號召。
餘秋裏出北京前暫時讓秘書把毛澤東的這些講話精神材料放進了皮包,他現在的全部心思是盡快地早一眼看到被朱德元帥稱為“中國石油搖籃”的玉門油田。
玉門油田在50年代中期太出名了。幾乎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國家對玉門油田關愛有加。毛澤東、周恩來對玉門油田有過數次專門的運籌與謀劃。1952年2月,毛澤東以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的名義,簽署了一道特殊命令——
……我批準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軍第五十七師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業第一師的改編計劃,將光榮的祖國經濟建設任務賦予你們。你們過去曾是久經鍛煉的有高度組織紀律性的戰鬥隊,我相信你們將在生產建設的戰線上,成為有熟練技術的建設突擊隊。你們將以英雄的榜樣,為全國人民的,也就是你們自己的,未來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戰線上奮鬥,並取得輝煌的勝利……
在毛澤東的這份充滿**和期望的命令下,五十七師8000名官兵在師長張複振和政委張文彬的帶領下,隨即成建製地奔赴石油戰線。“石油師”的光榮名字和光榮傳統,幾乎占據了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的主要光榮和曆史。如今依然在北京健康生活著的原“石油師”政委張文彬老人,經常拿出一張幾十年前他和戰友們接受毛澤東主席改編命令時的老照片,十分自豪地扳指頭數著從“石油師”成長起來的部長級領導幹部的名字:除他本人外,還有宋振明、陳烈民、李敬、秦文彩……而當時“石油師”的官兵基本上都分配到了玉門油田。那時的玉門就是新中國的“工業聖地”,吸引了大批優秀社會青年和支邊人員前來投身社會主義建設。新中國首批進口的汽車、拖拉機、無縫鋼管等大批設備器材,更是源源不斷地運抵玉門……沉寂幾萬萬年的祁連山下,成為全中國人民向往和矚目的地方。像朱德、陳雲、鄧小平、彭德懷、葉劍英、聶榮臻等開國元勳先後到過玉門視察。1958年7月,餘秋裏上任不到5個月,在安定四川戰局後,與康世恩等人來到當時占全國產油51%的玉門油田。
將軍部長第一眼看到玉門油田時就非常激動。行程的一路上問遍了康世恩無數問題。作為新中國接管玉門油田的“欽差大臣”,康世恩更是興致勃勃、如數家珍地向將軍介紹了玉門的全部曆史和現狀——
玉門位於祁連山北麓的山腰地帶和山腳的戈壁灘上,西距玉門縣100公裏,東距酒泉市80多公裏,海拔2500米。與萬裏長城西端終點的嘉峪關城樓遙相呼應。早在1600多年前的西晉時,祖先就發現這裏有石油。古文獻《水經·河水注》記載:“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水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黃後黑,為不可凝,燃之極明,與膏無異,但不可食……謂之石漆。”以後各朝代也都有石油的記載。清末名將左宗棠坐鎮酒泉時,曾派人去玉門取油樣送往法國化驗,證明油質十分理想。但當時條件不具備,無法開采利用。到了20世紀初,在中國石油事業的開山鼻祖翁文灝及他的弟子、“中國陸相生油論”創立者之一的謝家榮到甘肅玉門考察後,才真正開始了玉門石油的開采工作。20世紀30年代,在翁文灝安排下,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師的孫健初3次來到玉門考察石油。1937年10月,孫健初在西北試探隊隊長史悠明的引領下,從酒泉向西行進,相繼在玉門縣幾個地方考察,結果在一條名曰“石油河”的老君廟一帶見有幾個農民在河裏撈油。這讓孫健初他們大喜,“玉門有油”,很快報到南京的中央地質調查所。
這時的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是一位與鄧小平同齡同鄉的四川人、192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專業(北大首屆地質專業畢業生總共才有4名學生)、從瑞士伯爾尼大學留學回國不久、年僅34歲的著名大地地質構造學家黃汲清(黃後來是大慶油田的最主要發現者之一,名列李四光之後)。瘦小的黃汲清一聽“大胖子”孫健初的報告,欣喜若狂。因為他接手中央地質調查所後,所裏捷報頻傳,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的挖掘工作剛剛完成,玉門又發現大油田,能不讓這位當時中國唯一一個科學技術專業部門的年輕領導者高興嗎?黃汲清迅速將玉門的消息報告了時任行政院秘書長兼經濟部長和資源委員會主任的翁文灝。翁氏聽後大喜,連忙向“蔣總裁”報告。哪知此刻的“蔣總裁”根本沒有工夫管這類事。“九一八”事變,弄得他焦頭爛額。說蔣介石在日本人侵略中國時一心就想投降,似乎不太符合曆史事實。蔣介石開始確實也想“娘稀匹”地跟日本人幹一場,他甚至命令“外交部長”顧維鈞想法爭取內外力量與日本人“抗爭一番”。顧外長接受任務後,在國際上到處找“朋友”聯絡,但“朋友”不夠意思的占多數。顧維鈞隻好把目光轉向國內。那時東北三省吃緊後,關內的中國整個局麵都出現了能源的嚴重緊缺。顧維鈞甚至不得不親自出麵以“顧少川”的名義,串聯財界巨頭周作民,組織了一個“中國煤油勘探公司”,以求一線希望。而顧的公司雖不乏財力,但卻缺少技術,於是找到黃汲清的中央地質調查所。
此事非同小可,關係到國家存亡大事。黃汲清便與政府實業部國煤救濟委員會委員、勘探隊長史悠明商議。
“既然玉門見油花了,那就幹吧!”史隊長倒是個痛快人,說,“過去你先生想和我幹也幹不成,現在財神爺給撥錢了,時不再來呀!”
於是黃、史二人商定,組織一個以“中國煤油勘探公司”和中央地質調查所共同攜手的混合普查勘探隊再往玉門一帶進行普查工作。
就這樣,1937年10月,孫健初帶領隊伍再次赴老君廟,並在冰天雪地裏苦戰6個月,全麵徹底查清了這一帶的生油層地質情況。剩下的就是打鑽出油了!當“孫胖子”寫完《甘肅玉門油田地質報告》時,他猛然發現自己仍是在紙上談兵,說找油找油,可連台鑽機都沒有啊!
這事也難住了遠在南京主持調查所工作的黃汲清。他急步跑到翁文灝那兒求助,翁對他說:“老蔣的家底你不是一點不知道,時下又臨全麵抗戰,哪來鑽機可調?”
翁的話使黃汲清大失所望。對呀,有一個地方有鑽機呀!黃汲清突然腦袋一拍,興奮地跳起來:“我聽嚴爽(另一位地質學家——筆者注)說過,延安那邊也在打油井,他們那裏有鑽機,不妨借來用一下!”
翁文灝點點頭,說:“是聽說過。不過共產黨肯不肯借又是另一回事!”
急脾氣的黃汲清嗓門大了:“試試再說唄!”
“那就試試吧。”翁文灝說。
幾天後,翁文灝專門前往漢口的十八集團軍辦事處會晤了中共代表周恩來。周恩來當即表示:同心為國,決無異議,同意拆遷。並指派漢口八路軍辦事處主任錢之光具體辦理,後由中共駐陝代表林伯渠親自安排,陝甘寧邊區的延長油礦派出鑽井工程師等15名技術骨幹,兩台“頓鑽”鑽機,還包括兩套鍋爐和汽輪機、12根套管,還有鑽頭、鋼絲繩等物資共30餘噸,由武裝的八路軍一路護送,輾轉運到千裏之外的玉門老君廟地區。鑽機一到,工人們就開始日夜奮戰起來,並於1939年8月26日打出了第一口冒油的井。苦於為資源走投無路的國民政府上下大喜,連蔣介石都當眾說:毛澤東也是做過一些有益於民族的好事嘛!高興之餘,蔣介石還批準了經翁文灝提名的玉門油田領導成員,任命著名實業家孫越琦為總經理,嚴爽為玉門油礦礦長,金開英為玉門煉油廠廠長。這三人中,金開英後來到了台灣,成了“中國煉油第一人”。嚴爽成為中國石油事業的開拓者之一,而孫越琦則成為新中國建設事業值得人們尊敬的重要功臣。
“這麽說,在我們石油工業史上,也有很精彩的一段國共合作曆史啊!”餘秋裏聽到這兒,不由舒心一笑。隨後又問康世恩:“哎,說說當年你接管玉門油田時是啥情形嘛。”
康世恩深情地回憶道:經過解放前11年的建設,我們奉彭總司令之命,於1949年9月28日正式接收玉門油田。當時玉門的原油年產能力8萬噸,煉油廠年加工能力10萬噸的規模,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產量最多、工藝技術最為領先的現代石油礦廠。有職工4000多人,大部分人對石油勘探和開采及煉油技術頗為熟練。國民黨政府對這塊“肥肉”是不會輕易送給我們新中國的。在我們接管前夕,國民黨西北長官公署的馬步芳對時任油礦經理的鄒明不斷施加壓力和威脅,要求他做好破壞油礦的計劃。鄒明一想,這怎麽行?玉門油田為國家和抗戰作了多少貢獻不說,這真要把油田炸了,幾千名職工咋個活法?他不幹,於是決定團結廣大員工進行護礦守礦。這個時候,我軍在彭德懷大將軍的直接指揮下,加快前進。餘部長你的老戰友、第三軍軍長黃新廷率領的機械化裝甲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於9月25日上午到達礦區,才使玉門油礦免遭破壞。黃軍長他們解放玉門油田的第三天,即9月28日,王震司令員就向朱德總司令建議並獲得批準,我就奉彭德懷司令員的命令做了玉門油礦軍事總代表。
“那時你34歲對不對?”餘秋裏以欣賞的口吻問康世恩,“你算是我們新中國最早的石油工業領導幹部之一了!”
康世恩推推眼鏡,謙遜地:“不都是服從命令聽指揮嘛!”
餘秋裏有問不完的話題:“聽說當時玉門有個‘四五事件’,是怎麽回事?”
康世恩說,是,這是我接收玉門後碰到的第一個棘手的問題。“四五事件”說的是玉門油礦過去按照慣例,都是每月的第一天發工資。可是1949年4月這個月到了5日,工人們還沒拿到工資,大夥兒一打聽是油礦當局扣下了不發。工人們就火了,一批煉油工人闖進油礦辦公室,怒打了當局一位代理經理,當時總經理鄒明出差在上海。事後,有19名工人遭酒泉警備司令部逮捕,其中3人開除公職,4人判有期徒刑。“四五事件”就這麽出來了。玉門一解放,我們接收油礦後,工人們就強烈要求重新處理這件事。我和軍管委的其他幾位領導同誌通過在全礦開展“談身世,吐苦水”的階級教育活動,並徹底為“四五事件”平了反,工人們的積極性異常高漲。油礦迅速恢複了生產,而且越幹越好。有一次礦上一時現金出現了周轉困難,該到給工人發工資時,礦上的一時拿不出那麽多錢。這事被彭總知道了,他立即找來後勤部長黎化南問道:“你手裏還有多少銀元?”黎部長說:“總共隻有5萬元銀元。”彭總說:“全部給玉門先送去!他們那兒著急要給工人發工資呢!”第二天,這些錢就送到了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