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康世恩說到此處,感慨地:“中國的石油,有彭總的一片苦心啊!”
餘秋裏深情地點點頭:“彭總主管軍隊工作,他比誰都更清楚油的重要性。現代戰爭中坦克沒油,大炮沒油,戰車沒油,不等於等死嘛!有一次總理對我說過,說彭老總有一段時間每次見了他就催問油搞得怎麽樣了?總理被問急了,雙手一攤,說你這麽著急要油,那你派部隊的人去找油呀!這不,你我都是彭老總推薦來石油戰線的,我們的責任不輕啊!”
踏上玉門油田的第一步,餘秋裏迎著西北高原習習的清風,心潮起伏。現在,他是來領略和指揮新中國最重要的油田開采新**的。
“這就是餘部長啊?怎麽一點兒架子都沒有?”工人和幹部們對新部長的到來,懷著十分好奇的心情,他們驚喜地發現,這位“少一隻胳膊”的部長,所到之處,毫無官樣,該說的該笑的,跟他們鑽井工人沒什麽兩樣呀!至於吃的睡的,工人們是啥樣,他“少一隻胳膊”的人也啥樣。有一回,“少一隻胳膊”的人還提出要跟鑽機工人上一天班。工人們哪好意思讓“少一隻胳膊”的人幹一樣的活嘛!於是提鑽起鑽時便將“少一隻胳膊”的人擋在一邊。“少一隻胳膊”的人急了:“你們這是幹啥?我又不是來吃閑飯的!”說著,就撥開人群,上前抓起鑽杆就抬。工人發現這“少一隻胳膊”的人力氣一點不比他們小喔!
“少一隻胳膊”的人看到自己扛上的鑽杆,順著隆隆轟鳴的鑽機徐徐下至千米的地心深處時,站在機台上“嗬嗬嗬”地笑個不停。
一個西北漢子悄悄上前握了握“少一隻胳膊”人的那隻右胳膊,不想被對方緊緊握住捏在手心裏。“哎喲喲——”那西北漢子頓覺自己全身發酥。
“部長,你的一隻手挺厲害的噢!”西北漢子漲紅著臉,對“少一隻胳膊”的人說。
餘秋裏風趣地揮動右拳,說:“你可別小看我隻有一隻胳膊,打仗時我就靠它端起機關槍嗒嗒嗒地掃哩!”
從此西北油田上,大夥兒都知道他們的部長雖比別人少一隻胳膊,但論力氣還是蠻大的喔!
工人和幹部們最欣賞他們部長的還是看他在開會時的那種神態:個頭不高,站在那兒,卻像鐵塔那麽敦實。說起話來,聲音卻像山廟裏的銅鍾,聲一出,震天動地。再看他揮胳膊時的氣勢,比沙漠裏刮起的沙塵暴還厲害!一切擋路絆腳的亂石,在他鐵臂揮動之間,都會驚得滿地亂滾,無地藏躲。要說他表揚你時,定叫你熱血沸騰,鬥誌高昂百倍。他要批評你,那非令你渾身刺骨冒寒……
這就是餘秋裏。
餘秋裏這回到玉門不是想表揚誰,更不是想批評誰,用他自己的話“是來學習的”。所以一連數天他不是上機台就是鑽到“幹打壘”裏與工人們促膝傾談,海闊天空地談。瞧他盤著雙腿,抽著煙卷,一坐就是四五個小時,那麽開心,那麽傾情,那麽專注。
“部長,北京來電,請你立即啟程回去開重要會議。”秘書李曄過來悄悄對他說。
餘秋裏隻好起身,與工人們一個個握手,然後頗為遺憾地對大家說:“時間短了些,短了些,等我開會回來,大夥兒再嘮嘮!”
但等餘秋裏再回到玉門時,他的臉上不再那麽整天露著笑容。“是來學習的”話也不說了。整天找幹部開會,討論油田如何增產的事。
這當兒,中國南邊發生了大事,8月23日下午5點30分,我軍3萬發炮彈,以雷霆萬鈞之勢,射向金門島,令全世界震驚。毛澤東則在北戴河的別墅裏笑談風生,繼續他的“鋼鐵指標問題”。
軍事用油,彭老總緊催不休;經濟放“衛星”,“小弟弟”的石油部被逼得無處可躲。餘秋裏的壓力別人無法理解。
上,必須盡全力上!就是盡全力,咱石油部也就是吃奶的那點力氣!
“咋呼什麽?就是吃奶的力氣也得給我上!”餘秋裏發威了!打娘肚子裏出來後,他什麽時候服過輸?
王鶴壽在冶金部當了“鋼鐵元帥”,全國人民跟著他們去煉鋼。石油部有啥資本?充其量就是玉門、柴達木和克拉瑪依這麽幾個油田。四川的情況剛剛布局,百台鑽機還不知什麽時候見成效。餘秋裏可以發威使勁的就是這大西北了!
“立即通知各礦廠負責人到克拉瑪依開現場會!”與康世恩一商量,餘秋裏命令部機關向全國石油係統發出緊急通知。
地處準噶爾盆地的克拉瑪依真的不錯。這裏與玉門和其他油田相比,可謂天堂了。機關辦公有樓房,工人住的也不是“幹打壘”,一切都是像模像樣的。正如朱德元帥所說:“三年時間,在荒涼的戈壁灘上,建立起一座4萬人口的石油城市,這是一個很大的成績,也是一個很動人的神話。”
這個神話大半要歸功於蘇聯老大哥。因為克拉瑪依的建設開發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中外合資企業”。“老大哥”建礦可不像中國窮兄弟,一確定礦要開發,油還沒見多少,樓房、舞廳都已到位。人家會生活嘛。
餘秋裏第一次來此,望著整齊劃一的樓區和辦公地,有些意外,也對此沒有多說話。但在現場會上,他的聲音卻特別大:“同誌們,新疆克拉瑪依現場會今天正式開始了!”他的麵前是五六個麥克風,本來就洪亮的聲音被放大了好幾倍,震得戈壁灘上的亂石跟著他的聲音一起跑。
台下,一萬餘名幹部職工全神貫注。
“我們開這個現場會的目的是什麽?一個目的:國家現在要油!我們石油部就要急國家所急,多找油!多出油!多貢獻油!”
油——油——油!千裏戈壁上,被一個“油”字,震得雷聲隆隆,風騰雲舞。
要多找油,就不能讓阻礙找油的理由成為理由!
四川局的總地質師李德生聽得汗水淋淋。
要多出油,就不能讓幹擾出油的理由成為理由!
剛上任幾個月的川中勘探局的秦文彩聽得後背發冷。
要多出油,就不能讓縮手縮腳的理由成為理由!
老紅軍出身的張忠良聽得四肢在顫抖。
作為石油部的黨組書記,餘秋裏同樣需要堅定地執行毛澤東的“拔白旗”精神。“拔白旗”之後是“插紅旗。”
大會執行主席張文彬宣布“插紅旗”的勞動競賽開始:“有請玉門局鑽井公司貝烏五隊隊長王進喜上台講話!”
隻見一位頭戴鴨舌帽的中年男子,一臉憨厚地“噌噌”幾下跳上主席台。然後掏出一遝皺巴的發言稿。餘秋裏一看就樂了:是王進喜啊!王進喜同誌,你就別用發言稿了,放開講吧!
王進喜回頭一看是獨臂將軍在對自己說,臉上便露出一片憨笑:“嗯。”然後轉過身去,對著麥克風,突然發出一聲雷吼:“我是代表玉門貝烏五隊來向新疆1237鑽井隊挑戰的!”
會場一萬餘名幹部職工開始一愣,繼而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最高興的要算餘秋裏和康世恩等領導了。餘秋裏瞅著台前的王進喜哈哈大笑,對康世恩說:“看看,我說王進喜這個名字好吧,他一來,就會給我們石油戰線帶來喜事兒!”
這個時候的王進喜並沒有像大慶時的王進喜那麽響牌,人家也不叫他“王鐵人”。但王進喜既然生來是條漢子,所以從他一出現玉門,這石油戰線就被這條“龍”攪得翻天覆地。
這位和平時期的民族英雄、工人階級的傑出代表,出生在20世紀20年代第三個年頭,與餘秋裏同生在秋天的季節裏。他也是赤貧出身,倒不像餘秋裏連個大名都沒有。別看王進喜個頭不高,可他媽生他的時候,將其放在篩子裏一稱,整十斤哎!於是他第一個乳名就叫“十斤娃”。王家距玉門油田不遠,是玉門縣赤金堡王家屯人。王進喜的父親王金堂按其堂兄王進財往下排,就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王進喜。可舊社會那會兒,王金堂沒有因為兒子取名“進喜”而得過啥喜,家裏依然窮困至極。“我6歲就要出去討飯。”王進喜對小時候的苦難記憶猶新。
1937年6月2日,玉門油田的開拓者孫健初一行來到玉門時,隨行的還有位美國專家韋勒博士。10月,他們來到赤金堡的石油河考察時,結識了一批當地用土法挖油的赤金人。這裏邊有一個渾身油黑的十幾歲的小男孩。當時幾位科學家不知其名,就稱他是“油娃”。韋勒博士對赤金堡旁的石油河考察興趣特大,在當年10月底給家人寫信詳述了認識“油娃”的情形:
我和中國的孫健初先生走到山下,在河邊的一個小石頭房子前停住。這裏住著一些工人,他們每天負責收集原油,他們共三個人,還有一個10多歲的小孩。這個孩子隻穿一件很破的皮襖,下麵剛到膝蓋。因為一天到晚和原油打交道,渾身都是黑色。他大概從沒洗過澡,一身原油隻有用砂紙才能收拾幹淨。也許正是這種周身的保護層才使他免受嚴寒之苦……
時隔54年後的1991年10月,韋勒博士的女兒、美國作家哈瑞特·韋特訪問玉門,她異常興奮地談到父親的這封家書,問油田的人能不能找到赤金堡的那個“油娃”。後來當她得知那“油娃”就是名揚中華大地的“王鐵人”時,連聲說:“我要把這美麗動聽的傳奇寫成書,介紹給全世界。”
王進喜是15歲那年到玉門油田打工謀生的。那時舊社會資本家統治,對打油工人壓迫很殘酷。玉門礦門前有四根石柱。工人們在油礦幹活,生死由天。故而這一帶有民謠說:“出了嘉峪關,兩眼淚不幹。進到玉門礦,如進鬼門關。”王進喜在“鬼門關”裏苦度了他的青春少年。
餘秋裏初識王進喜是在一次聽玉門局局長焦力人匯報工作之中。焦力人說,他們這兒有個鑽井隊長什麽事都要搶先,少了他就跟你急。年初油田為了響應部裏“努力發揮老油田潛力,積極勘探開發新油田”的號召,組織了一批先進鑽井隊在玉門老油田附近的白楊河一帶工作。當時玉門有個標杆隊,隊長是景春海為首的貝烏四隊,正在與新疆局的以隊長張雲清為首的1237隊在進行勞動競賽。兩個隊都想在“鑽井大戰”中獲得先進。王進喜開始並不知道,後來聽說這事後很生氣,非鬧著也去“大戰白楊河”參加競賽。一直鬧到焦力人局長那兒,弄得焦力人隻能讓他帶鑽井隊去參戰。這一去,王進喜的名聲就大震,他把原先的兩個鑽井隊全都甩在後麵,創造了全國鑽進速度第一名。餘秋裏平生就喜歡這樣敢打敢闖的虎將:“走,你帶我去看看那個大鬧調度會的王進喜!”於是焦力人便跑在前頭,領著餘秋裏來到白楊河工地。餘秋裏在鑽機台上握著王進喜的手讚揚道:“王進喜,你這個名字好啊!進喜進喜,你叫咱們石油部也進點喜嘛!”
王進喜後來真的給中國石油帶來了大喜。這大喜是在兩三年後鬆遼大地上出現的——此為後話。
現在我們先看克拉瑪依現場會場上的王進喜。當他把矛頭直指新疆局的杆標隊時,對方的領頭是誰?他是名聲顯赫的“石油師”原警衛排排長張雲清,張文彬手下的一名虎將也。正規軍人出身,戰場上殺敵建過奇功,敢上刀山、敢下火海的人物。
張雲清原來也是玉門局的人,後來新疆成立石油勘探局,便隨師政委張文彬來到了克拉瑪依。這時聽玉門的王進喜的手指著自己在喊挑戰,他張雲清怎能忍得住?隻見他躍上主席台,搶過麥克風,既對王進喜,又對全場一萬餘名參會者吼道:“我們這個月要打7000米!”張雲清說月鑽7000米是因為知道玉門的王進喜來者不善,他王進喜是因為聽說張雲清上個月創造了月鑽進4000米的全國紀錄後,很不服氣,於是來克拉瑪依前王進喜在隊上幾經動員和研究,決定這回乘現場會之機,決意要跟張雲清他們攪和攪和。哪知張雲清不吃他那套,你不是要超過我嗎?那我就放他個“衛星”讓你“老王”做縮頭烏龜!
王進喜是誰?天塌下來敢去用脖子撐的家夥呀!見張雲清奪過麥克風喊出了“7000米”時,便伸手就將麥克風重新搶回來:“我們要打7200米!向毛主席報喜!”
張雲清氣呼呼地看了一眼王進喜,憑借其高半個頭的優勢,將其擋在一邊,又衝著麥克風大喊:“我們8000米!”
“我們打8500米!”不知什麽時候,王進喜鑽到張雲清前麵,隻見他雙手各抓一個麥克風,嘴巴都喊歪了。
後台的餘秋裏和康世恩等笑得前仰後合。台下一萬餘雙手更是拚命擊鼓。
張雲清個高手長,猛地奪回麥克風,這一使勁,麥克風的鐵管子都扭彎了。但電線沒斷,張雲清不管三七二十一,今天非要壓倒你這“玉門佬”——在新疆局的兄弟們麵前要是輸了麵子,他張雲清以後還怎麽做人?
“我打9000米!”張雲清喊出了天文數字。
王進喜愣了一下,看看對手,突然揮動拳頭,朝主席台上的桌子“哐”地砸去:“我們打一萬米!”
“一萬米!”
“一萬米!”
王進喜的聲音幾乎讓全場的人都震得耳聾。
張雲清心想你這家夥是瘋了!好吧,今天咱們一起瘋到底吧!他正準備上手再搶回麥克風時,大會執行主席張文彬快步走到兩人中間,要回麥克風,說:“好了好了,不能再沒邊沿了!這一萬米就算標杆,誰完成一萬米誰就是衛星隊!你們倆有沒有決心?”
“有!”王進喜和張雲清比起嗓門了。而在台下的萬眾也跟著喊起來:“有!”
餘秋裏笑得從來沒有這麽開心。
隻見台上的張雲清向主持人張文彬行了一個標準禮。張文彬是張雲清的老首長,而警衛排長出身的張雲清,用現在的話說,又是個帥哥。他這麽一個軍禮,讓台下又響起一片掌聲。
王進喜老土出身,他看張雲清來這一手,兩隻三角眼氣得恨不得將對手吃掉。
餘秋裏一看,連忙起身上前把兩位對手叫到自己身邊,也不知跟他們嘮了些什麽。隻見王進喜和張雲清友好地握了握手,然後重新並排站在麥克風前,先是王進喜舉手,後是張雲清舉手——
“玉門人是好漢!標杆永立祁連山——!”
“新疆人是好漢!永保標杆插天山——!”
兩個各呼一句後,又用一隻胳膊對著麥克風振臂高喊,這聲音勝過十隻雄獅:“石油工人是好漢!堅決拿下800萬!”
克拉瑪依的青年廣場上地動山搖。
“石油工人是好漢!堅決拿下800萬——!”
這回領喊的是餘秋裏。跟隨他喊的是一萬餘名石油人。800萬是石油部向毛澤東和全國人民保證的全年產油任務。
石油人都這麽告訴我:餘部長一喊口號,能把大地撼了!能讓人的血液沸騰!
這一天餘秋裏心情舒坦,好像又找回了那種在殺敵戰場上翻江倒海的感覺。
“餘部長,我必須向你報告:有點不妙情況。”晚上,康世恩皺著眉頭,來到餘秋裏的小房間。
餘秋裏忙問:“哪兒情況不妙?”
“四川。”
餘秋裏“噌”地站起:“快說,到底是怎麽回事?”
康世恩繼續報告道:“在川中前線原定打的20口關鍵井,已經完鑽19口。可是戰績平平,其中隻有少數井產油,而且產量相差懸殊。有些井產量下降很快。有的井產量平穩,關井後再開井,一滴油也不出了……”
“你說得具體些!”餘秋裏有些煩躁,並不停地在屋子裏走動。這川中的找油戰是他上任後布置的第一個戰役,毛澤東、鄧小平都在等他的“喜報”呢!毛澤東在幾個月前視察四川隆昌氣礦時不還親筆題詞說“四川大有希望”嘛!主管石油的總書記兼副總理的鄧小平甚至對他餘秋裏說過這樣的話:“四川有一噸石油,也算有了石油工業了!”怎麽,到了你餘秋裏的手,四川就這麽一點沒希望啊?
康世恩如實報告:“原先的龍女寺2號井,當時日產60噸,可經過兩個月的壓力噴油,產量一直不上升。等後來我們需要關井測井底壓力時,哪知再加壓讓它出油時,一滴油也不出了!”
餘秋裏:“那個南充3號井呢?以前不是一天噴油300多噸嘛!它怎麽樣了?”
康世恩垂頭喪氣地:“跟龍女寺2號井差不多,開始還時噴時歇,後來幹脆停止了。”
餘秋裏氣得嘴裏直罵:“小娃兒尿尿!呸!我不信,既然它們以前都出了油,而且油還是很大的嘛!現在就躲起來啦?跟我們捉迷藏?”
康世恩檢討道:“看來我對地質情況摸得還不夠,布孔可能也有問題。”
餘秋裏說:“這說明‘地下敵人’在暗處,我們在明處,它是有意捉弄咱們。那好,我們就來個集中兵力,打他個無處躲藏的大戰役!你看怎麽樣?”
康世恩與餘秋裏一樣心急,這川中明明是有油的,怎麽轉眼油井就全滅了?作為地質學家,他康世恩百思不解。
“我讚成。”康世恩說。
餘秋裏的右胳膊一甩:“好,等黨組會議通過後,你要親自坐鎮四川組織會戰。隻許成功,不許失敗!”
康世恩扶扶眼鏡:“我明白!”
北京六鋪炕。石油部召開專門研究川中會戰的黨組會開得特別沉悶。餘秋裏有幾次在會上自言自語地喃喃著:“奇怪得很呢!一會兒它們往外嘩嘩地直冒龍,轉眼咋就影子都不見嘛!你就是喊它老子親爹也沒用!這麽狡猾的敵人噢!”
黨組會議最後作出決定:再調集部分力量,加強川中會戰力度,爭取在1958年底前拿下川中油田!餘秋裏再一次對他的同僚們強調:“此次任務,隻準成功,不準失敗!”
在一片戰鬥動員令下,“天府之國”找油更加戰火紛飛。四川局全力以赴,玉門、新疆和青海三個實力最強的勘探局分別也派出了最優秀的鑽井隊和試油隊,都由一名局領導親自帶領,於11月中旬全部開赴會戰地。與此同時,部機關也運用了設計院所、石油院校等技術部門前往支援。此刻的川中大地上不僅是鑽機隆隆的勘探大會戰,而且又是石油技術攻關戰。
將軍天天與遠在前線的康世恩通話。康世恩則白天在施工現場指揮,晚上又忙著找各鑽井隊隊長和技術人員商議生產進展情況,然後再向北京的將軍匯報。
“餘部長,看來這兒的情況真的很複雜,我們遇上了狡猾而又頑固的敵人了……”經過兩個多月的苦戰,在又完成37口鑽井的勘探後,康世恩不得不語氣沉重地如實匯報道。
“……”北京的長途電話線裏許久沒有將軍的說話聲音。
康世恩緊張地連聲“喂喂”地喊起來:“餘部長,你在嗎?你聽到我剛才說的了嗎?”
北京那邊終於說話了:“我在。”又是一陣很久的沉默。
康世恩鼻子酸酸的,他真想在自己親密無間的好領導、好戰友麵前哭一聲。但他硬支撐著:“餘部長,是我工作沒做到家……”
“別這麽說。是敵人太狡猾!也怪我們太輕看了它。”北京那邊又傳來聲音,“老康,我看這樣:既然我們一時逮不到‘敵人’,那就留著以後等我們的技術過硬後,我們再殺他個回馬槍,你看怎麽樣?”
康世恩連連點頭:“好的好的……”
“同誌們,現在我宣布:鑒於川中地區地質情況複雜,本次川中會戰宣告結束,請各局把前線的隊伍撤回原單位……”電報大樓裏,餘秋裏語氣沉重而又堅定地向遠在四川前線的隊伍和全國各石油單位如此宣布道。
新一年的2月,餘秋裏被劉少奇叫去,當聽川中情況後,劉少奇也很納悶道:真是古怪脾氣啊!要不真是可能地下的油是分散的,沒有“大倉庫”。
餘秋裏當時看著劉少奇滿臉狐疑,感覺自己作為石油部長非常內疚。這是他第一次在組織和領導麵前沒有完成好任務。
現在是——1959年4月3日在上海召開的黨的八屆七中全會會議期間,他餘秋裏又一次被毛澤東當眾叫住,問的還是他的“最痛”。
毛澤東的問話聲音不高不低,但對餘秋裏來說仿佛天打雷霆。他是軍人出身,在自己的統帥麵前,他無可回避,而且必須如實報告。
“主席,四川情況不好。”
毛澤東像是沒有聽清似的朝餘秋裏“嗯”了一聲。
餘秋裏不得不重複報告:“報告主席,四川情況不好。經過勘探,發現那裏的油層薄,產量低,下降快,我們沒有找到大油田。”餘秋裏的頭低得特別低,像犯了錯的孩兒見長輩,直挺挺地站在那兒等待毛澤東發落。
“噢?那好嘛!既然那個地方找不到,就換個地方找。東方不亮西方亮嘛!中國這麽大的地方,我就不信找不到油!”餘秋裏覺得毛澤東就在他耳邊說話。
“是,主席。我們一定在別的地方找到大油田!”餘秋裏內心一陣激動,當他抬起頭,想向自己的最高統帥發誓保證什麽時,見毛澤東已帶著他的同事走進全會會場了……
餘秋裏如釋重負地深深喘了一口氣。
川中啊川中,你個狡猾的敵人,我餘秋裏記你一輩子!
這場“遭遇戰”後來真的讓餘秋裏記了一輩子。在1994年出版的《餘秋裏回憶錄》上他這樣說:“川中石油會戰,可以說是我剛到石油部後打的一場‘遭遇戰’,也是轉到石油工業戰線後的第一次重大實踐。在這次會戰中,我們碰上了釘子,也學到了不少知識,得到了有益的啟示,對我以後的工作大有好處。通過川中找油,我進一步認識了石油工業的複雜性。實踐證明,一口井出油不等於整個構造能出油,一時出油不等於能長期出油,一時高產不等於能穩定高產。我認識到,石油是深埋地下、看不見、摸不著的流體礦物,因地而異,情況複雜,必須在不斷實踐中,取得大量的、能反映地下真實情況的第一手資料,經過反複試驗研究,才能對地質情況、油層性質、油藏類型作出正確的判斷,這是有效的勘探石油、開發油田的基礎。川中會戰戰果不理想,原來預期的主要目標沒有實現。那時我們把形勢看得樂觀了,把問題看得簡單了。主要原因是經驗不足,知識不多,主觀認識不符合客觀實際。總之,是我們還沒有做很多工作,沒有把情況搞清楚,就吹了牛,說這個油田不錯,是大油田,說了大話。這是個很大的教訓……總之,川中會戰經驗教訓是深刻的。我曾對四川石油管理局的同誌說:‘感謝你們四川,川中是教師爺,教訓了我們,使我們學乖了。’”
幾個月後,餘秋裏真的在鬆遼的大慶會戰中,把川中“教師爺”一直請在自己的身邊,每逢重大決策之前,他都要默默地請教一番“川中教師爺”,然後再決斷千軍萬馬是進還是退。
這裏有兩個細節要補充:在川中會戰中被餘秋裏“拔白旗”過的四川局總地質師李德生,後來被餘秋裏一紙調令調到部勘探司任總地質師,他在大慶油田發現中建立了重要功勳,現在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身體健康,依然在一線工作。
另一位被批過的秦文彩,也被餘秋裏重用,後任石油部副部長、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餘秋裏在川中會戰失敗後不久的一次大會上,當眾代表部黨組向秦文彩道歉,並以一個將軍的名義,給秦文彩敬了個正正規規的軍禮。
李德生和秦文彩每每談起這一幕往事,都感歎道:“秋裏同誌既是個好領導,又是條硬漢子,他一旦知道自己錯了,敢於當眾承認並立即改正,這一點在我們高級幹部中難能可貴。”
還有一個重要內容需要補充:餘秋裏、康世恩領導的第一場石油會戰——川中會戰,在當年確實以失敗而告終,並不是說這次實踐沒有意義。相反,他們的工作對一二十年後重新發現四川盆地的油氣田打下了堅實基礎。隻是當年限於技術和裝備的不夠,執掌石油部的餘秋裏沒能幸運地在當時逮住狡猾的“敵人”而已。
後話少說,言歸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