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鏡頭2】雪球是這樣滾出來的

凡是常熟人都知道,如今占地麵積達3. 7平方公裏的服裝城那塊地方原來並不是現在這個樣的。

那時是什麽樣?

那時沒有樣,常熟人都這樣回答我。

這麽大個市場咋發展起來的?

你知道嗎?不知道。那你呢?不知道。常熟人又大都這樣回答我。

好像是一夜醒來的事,老鄉們談論這事時臉上的笑容總透著一種光彩的憨氣——其實是一種自豪和聰明的狡黯。但是對我和所有外來的人,常熟市場究竟是怎樣發展起來的,總是個感興趣的話題。

你說說——我找到第一批進駐市場的小商販沈某。

沈現在已是財產幾個幾百萬的老板了,但他還是自謙地喜歡別人稱他為“小販”。“咱常熟服裝城裏一竿下去能打上幾個百萬富翁,我算不了啥湖潮”(常熟方言,即不算什麽)。他回答我的問題時也這麽簡單:我一直是種地的。有一年兒子從他們鄉辦廠裏拿回幾件睛綸衣說出廠價才兩三塊錢一件,到外地就能賣十來塊。我聽後心一動,就讓他從廠裏多買回了幾件想抽空去賣賣看。到哪兒賣呢?我一下先想到了常熟城南門汽車站那兒。因為那兒人多又有不少外地人。於是我用中午和下工時間上那兒試著賣,結果一兩天就賣出了十來件,賺了五十來塊錢。一想這不等於幹一個多月的農活所得麽!值。從那開始我就一直在汽車站門口的馬路邊擱一張舊報紙放上幾件衣服擺起了小攤……後來有人看我小生意做得蠻實惠,就跟著學。馬路邊小攤多了也就有些亂哄哄,我們就被集中到一起。開始大夥都不樂意,因為那兒離車站一百多米遠,買東西的人不易去。管市場的人說會有人來的,過了些日子,真的客人都往這’邊來了,而且越來越多,進市場頭年隻有四個來月時間,我就賺了戶萬多塊。第二年翻了番。第三年又翻了四番……這往後的錢就像潮水湧來似的,推也推不走。我回頭再看看左右前後的攤位、門市不知啥時候裏三層外三層,轉眼又一個裏三層外三層——比潮水漲得還快。接著是一棟棟好大好大的商場像春筍似的從地上冒了出來,弄得我現在幾天在攤位沒動窩都對服裝城有點不摸門了……!

我又把老蔡找來了。因為有人告訴我老蔡是成立如今這個中國農民第一集市的最早建議者之一。他自己告訴我他還是常熟服裝城商市的第一位“工商”、第一位市場營業領照人。看了他的名片我又給他加了個“第一”:常熟“中國服裝城”的第一位個體勞動者協會會長(這是他現在的職務)。

老蔡的全名叫蔡小興,53歲,當過生產大隊會計、大隊長,書記。他從“泥腿子書記”崗位上下來是因為當時的鄉多種經營服務公司(簡稱“多服公司”)需要一個管管在鄉管轄範圍的汽車站門口前馬路上所出現的那些小攤的人。老蔡當時的任務是,每天帶著小本本沿馬路挨個讓小攤不要太放在馬路中央礙事順便為“多服公司”收每個攤位三毛、五毛管理費之類的事。

汽車站門口的馬路市場開始也就是幾十個小販。到1983年時有了一百來個。1984年時一下多到四百幾十個小販。那麽多小販天天堵在車站門口又吃喝又占路,簡直把老蔡累得喘不過氣來。要單累還不要緊,要命的是老蔡整天跑東頭奔西邊的還不落好。有的部門說他是“縱容資本主義尾巴來擾亂社會主義大道”;小商小販們罵他是光知收錢而不管開綠燈的“吸血鬼”。裏外人鬼不是的老蔡隻得抱著一團怨氣到上司那兒發牢騷,說再不想法子說不準那天汽車壓死幾個人我跟你經理大人都得被撤職……

那你看咋弄?經理問。

在車站邊弄塊地把小販們集中一起。老蔡說。

經理自言自語說這樣好是好,可不知行不行。

咋不行?人家報紙上都介紹過說這叫辦市場。老蔡固執道,並翻出一張《人民日報》要經理看。

那就向上麵打個報告試試吧。經理終於鬆口。

“報告”是以老蔡他們的“多服公司”和湖徑村聯名向市政府請示的。不想市政府很快批準了他們關於籌建“常熟市招商場”的建議。

老蔡拿著市裏的“批複”領到那張招商場營業執照時真有點欣喜若狂的味道,隻是當他懷揣“執照”去請他的一位城區“老工商”朋友出城幫忙做市場管理員時卻碰了一鼻子灰:叫我?你想得出的!你們鄉下人也搞市場?省省勁吧老弟,反正我是不會去的。“老工商”這樣回答他。(不過後來老蔡還是死皮白臉地把“老工商”拉到了鄉下他的那個馬路市場,並且倆人一直一起幹了很長時間)。

“你當時心目中的那個市場是不是就是今天常熟‘中國服裝城’這個樣?”我問老蔡。

老蔡直搖頭,說:“哪裏哪裏,講句實話,當時我們提出建市場與其說是為了發展經濟倒不如說更多的是為了治理車站門前的髒、亂、差。服裝城的形成完全是後來市場本身所帶出的市場效果,這是誰也沒有想到的。”

確實,常熟服裝城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是常熟人自己都沒有想到的。然而也確有一個常熟人是想到的。他就是被一位美國經濟學家稱之為“中國農民經濟奇人”的服裝城開創者、首席功臣顧邦君。

高高的個頭,硬梆梆的身子,走路氣昂昂,雄赳赳——這是見他後的第一印象。60歲上下的人了,一點不顯。而他那雙炯炯有神的大眼與頗有魅力的風度更難叫人將他與一個農民劃等號。然而他的精明、睿智、直率和純樸,又是典型的中國農民性格。

顧邦君的傳奇故事可以用一根扁擔兩個筐子挑;而他也樂意別人誇他的才能是從“一00大學”.獲得的專利。

“一00大學?中國有這樣的一所大學嗎?”美國記者把眼珠子都瞪大了。

“有呀!一條扁擔,兩個糞桶,這不是一00嗎!.我是挑L-出身的農民,在實踐中學的知識。中國十億人中有九億跟我一樣是從這個‘大學’畢業出來的”。他這樣風趣幽默地告訴外國人。

市府關於在車站邊建個市場的“批複”下來後,當時的琴南鄉黨委書記夏祖興找來鄉裏辦企業的“能人”顧邦君。

“你發話咋搞?”

“我要知道咋搞還搬你出山做啥?,

夏書記回答得幹脆。顧邦君要的就是這樣的話——要讓我幹,就得敢放手。

但放手並不等於事情就好辦了。要錢沒錢,要地沒地。

“老顧你不是要錢麽?有。但商場辦起來我們得拿大頭。”

“顧老板不是要地麽?有。但商場辦起來後得解決我們一二百個農民工吧。’

市場還不知在哪個地方呢,而左邊要“拿大頭”,右邊要解決那麽多農民工……顧邦君拱著手說我謝謝大夥了,辦法還是我自己想。

在這之前,顧邦君就是有名的能人。要說剛起步就有人想難倒他,那顧邦君就不是啥能人了。

州反快得到解決:在距車站百米處湖徑村姍出十畝耕地。村支書的條件是:“顧老板隻許你成功——眼下村民緊褲腰帶是等明兒吃你個飽”。

錢也有了著落:連借帶貸共60萬元。

錢與地到手後,顧邦君便開始揮起他的大手筆:要建就建一個大市場。他在鄉幹部會上敞開了自己的宏偉籃圖:三年之內,這個市場要達到“占地百畝,千個攤位,利潤百萬,年成交額一億”的蘇南之最。老顧在十多年前說這樣的話,在商界可算張海口了。

“哈哈哈,老顧啊老顧,這回他是隻顧自己吹廣東牛皮了”。別人這樣笑話他,但並沒有動搖顧邦君的長遠規劃。

既然這個市場可能是常熟明天的希望,那就得有個好名字。起什麽名呢?市場市場就是要歡迎客人客商進來,那——就叫“迎客市場”吧!迎客……起完後老顧又覺得這名有點不夠勁,可自己又一下想不出比這更好的。市財貿書記老魏人稱“常熟才子”,於是顧邦君上門求教。

老魏一聽,想了想說:“香港有個招商局,天津有個勸業場,開始都不大,後來名氣大得很哪。我們常熟自古人傑地靈,驚天動地的事沒少幹。如今辦市場要辦就辦叫得響的。老顧,我們給它起名叫‘常熟招商場’咋樣?”

“好,這個名字好,太好了!”顧邦君連說了三個好,他打心眼裏喜歡這個名字。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但辦商市卻是難上難。

且不說最初的常熟服裝城那簡陋的鋼棚與水泥板攤位多麽叫小販和購物者感到不舒服,就是想規範一下四周的環境而必須要建的那道圍牆,老顧吃的苦加起來就夠幾桌的。那時村民們不認也不懂市場會給自己帶來什麽好處,祖祖輩輩靠在這裏生存的他們看到土地被人占了,就像飯碗給人砸了一樣,一次又一次憤怒地把那道圍牆推倒……

“賠!賠我們的損失!”見顧邦君來了,他們的情緒更加激動。

“不是鄉裏已給各家各戶補占地費了麽?”

“可滿地的青苗綠麥你沒賠!”

老顧沒轍,拱拱手說我現在拿不出錢滿足大夥,不過請相信一旦市場辦起來那時你們附近村民一定會得利的。

“少來糖汽球。再說誰不知道你現在是大老板一個,快給我們錢。”

老顧雙手把兩隻衣袋底掏給村民看,“我要是有錢就給大夥了,可我實在窮得精光。”

“匡——!”又一段圍牆被推倒。待老顧從灰塵中鑽出來時,發現自己那輛蠻新的自行車已被人砸了個斷腿少鏈…他隻得無奈一笑。後來還是湖徑村委幫忙拿出三萬元錢了掉“青苗賠償風波“。

事情沒算完。原來在路口的幾個廁所因為建市場礙事被扒掉了,村民們聯合起來,揚言要用掘顧邦君的祖墳來換扒掉的廁所。誰都知道,農家糞對農民來說是多麽重要和值錢,有人說好市口的一間廁所就是一棵“搖錢樹”,那地處車來人往的車站邊的廁所不就是一個“小銀行”了麽!

“賠!都賠!隻要把市場建起來就是將我的皮扒光也賠!”顧邦君怎麽也沒有想到自己打心裏想為農民兄弟們築個“聚寶盆”,竟遭如此不理解。這個被村民們視為“很有錢”的顧老板賠到最後,隻得與同事拿出自家賣掉生豬的錢填在建市場的最後一塊磚上。然而讓他更優心的事還在後頭。

1985年5月10日,一個占地麵積近12畝、設有2200個攤位的“常熟招商場”,僅用80天基建時間就正式掛牌營業。那天老顧一反以往開業又請領導又唱戲的熱鬧場麵,帶著他的部下一早便靜靜地坐在大門口。有人見了戲笑說你顧邦君過去辦事情從來都是講麵子的,這回堂堂“常熟第一市”開張你咋小氣得一點麵子都不講呀?

老顧一抹嘴,繃著臉,認真道:就因為這是常熟幾千年曆史上最大的一個市場而且是我們農民一手搞起來的市場開張,要麵子的事暫且顧不得了,這回我要的是“夾裏”。

哈,‘他要‘·夾裏”?那我們就麵子也不給他!-

這一天直到夕陽西斜時,寬敞敞的商場內老顧他們竟沒等到一個小販又沒見一個客人進場。鳥巢築好了卻不見鳥兒進來,顧邦君這回可真急得心裏長毛。

“不行,就是趕也要把他們趕進來!”他發令道。

第二天,招商場全班人馬出動到馬路上像趕小雞似的將小販們往市場裏趕,那場麵簡直逗死了:顧邦君他們這邊趕,小販他們那邊就逃,趕了半天竟沒進去一個。下午,老顧請來交通警察,這招還真靈。可沒料到警察在前麵剛把人趕進去,轉眼屁股後麵又全溜了……

第三夭依舊如此。

“五毛錢!三毛錢……我老顧一分不收攤位費你們還進不進呀?”眼看著空****的商場,顧邦君站在大馬路上恨不得跪下去求小販們,可是誰也不領他的這份情。

“哈哈哈,老顧啊老顧,那車站馬路上的小販大多是本地農民,他們本來就不懂得商道,又祖輩種地出身,散漫成習了,你現在劃個圈硬讓他們鑽,’自然沒人聽你的。別急,明天我一定幫你把他們請進市場,怎麽樣?”當時的市委書記孟金元聽了顧邦君的匯報,好一陣樂。之後他這樣打保票。

次日,孟書記真的帶了一套人馬早早就來到招商場,他三下五除二開了半天現場辦公會。下午,顧邦君他們往市場內一看,簡直心頭樂開了花:小販們全在裏頭,而且買東西的客人也三三兩兩地跟著進來了!再回頭看看車站前那個雜亂了好幾年的“馬路市場”已**然無存……

“市場經濟這東西真像一個魔方,你要是不摸它的門,它就會讓你處處無路可走,而一旦讓它良性啟動後,你麵前就會一夭一個世界。而這個市場所產生的效益也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顧邦君這位如今已退居二線的常熟一“中國服裝城卜的功臣告訴我,他任總經理的當年(僅4個月時間),招商場就實現利稅52萬元,商品成交額達6000萬元。到1987年底,他老顧當年夢想要把常熟市場發展成年成交額達億元的“蘇南之最”提前實現。再之後的八年,常熟市場的“雪球”又滾大了整整100倍,一直大到令中國人乃至中國以外的人都為之驚歎!

我問老顧在他創業的十年前是否想到過常熟市場發展成今天這個樣?他說他想到過,隻是速度之快出乎意料。常熟市場從“馬路地攤”——招商場——中國服裝城的發展過程,經曆了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過渡的市場經濟運行的軌跡,這符合馬克思的資本經濟學說理論。

你看過馬克思的(資本論)?

看過。老顧對我的驚詫不以為然,他說他曾自已花3500元買過一套(中國大百科全書》。

這樣的中國農民能不創造人間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