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鏡頭之一】不識城中城

做生意的人,尤其是做服裝生意的人沒有不知道常熟服裝城的。據說十個中國人身上穿的衣服有三個人的衣服是出自常熟這個商城。可見這個市場之厲害!在香港、在巴黎、在莫斯科的大商場裏也能見到中國的“常熟服裝”。而中國百姓們身穿常熟服裝卻不知道常熟服裝城的是大多數,這並不奇怪。就像北京人包括中央領導們都說“紅都”服裝棒而並不知道“紅都”的首席師傅就是常熟人一樣,如今改頭換麵的東西太多,誰也搞不清倒底是怎麽回事。其實也沒有多少必要去弄明白它。因為常熟市場上服裝本來就來自天南海北。今日之世界乃是個流動的生命,像貝利、泰森那樣的大明星連自己“播”下的種子都可以不去管它,更何況是流通的商品。

常熟人對此從不在乎,因為他們非常自信:隻要中國乃至世界的服裝市場火爆,“常熟服裝”不管如何改頭換麵或者流向非洲還是美洲,它的血統還將是“常熟”的。有了這一點,坐在潮頭的常熟人便永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誌去描繪美麗的詩篇。淩:同許多男士一樣,我平生最怕的就是逛商場。妻子每次興致勃勃拉我去商場,回來時差不離都會氣得想一腳把我踩到街路底。不過我知道在北京有王府井和西單兩大商場,大概它們在中國算得上數一數二了。北京人和外地到北京的人十有八九進過這兩個商場診二它們確實也代表了首都和中國最大的購物場所及其水準。每次走進這兩座大商場,我股份峽總情不自禁地埋怨起中國人太多了,多得連蓋個商場也非得把人轉暈才是。盡管如此護王府井和西單兩澎商場一直是烙在我心中的懼怕的宏廈。

但到常熟之後,我對王府井、西單商場的那份懼怕消失了。這是因為說來你肯定有些不信的常熟招商城內竟有好幾個與我心中的“宏廈”不相上下的大商廈!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走進去了——

眼前的這座大樓叫“萬利商廈”——大概是一本萬利的意思。為了證實一下它的宏偉,我不得不暫且扔掉懼逛商場的毛病,從一樓轉到四樓,又從東頭走到西頭,再由南邊逛到北邊……當我從那商廈出來時,就差還能認出東南西北。

“比你北京的西單商場大還是小?”門口的“保安”笑嘻嘻地過來間道。

我搖搖頭,說早糊塗了。

“保安”看我汗濕淋淋的樣,便道:“你不用丈量,肯定比西單商場大。”

“你怎麽知道?”我有些不服。

“我在北京當過兵,西單商場常去。那也是四層,但總麵積比我們的‘萬利’小。”

“這樓有多少建築麵積?”

“7.8萬平方米,占地近43畝。共可以安排3000個店鋪。”

對數字沒多少概念的我無法作出比較,但麵對如此宏偉的建築以及剛才“巡視”的感覺,我相信“保安”的話基本是正確的。

“像這樣的商廈在服裝城總共有多少處?”

“老商場、新商廈加起來不是26就是27吧,這你可以去間問他們幹部。”“保安”說完,不無自豪地為我指點道:“你看——那邊是鞋帽城,挨著它的是‘國貿商廈’、‘長江商廈’,那邊有‘金穀商廈’、‘交通商廈’……東邊還有‘華盛’服裝市場、‘永豐’羊毛衫市場等等好幾個呢!”

“都跟‘小西單’似的?”

“那倒沒有。不過有的還真比‘西單’大。”“保安”間:“你去沒去我們常熟服裝城的“王府井’?”

我朝他笑笑,心想常熟人是不是太有點牛了?但是當我跨入被他們稱為“王府井”的那片大無邊際的服裝城中心商業區時,我真正的認為常熟人確實應該牛,因為他們有資格牛,牛得在理!

所謂的“王府井”實際是常熟服裝城中最大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商場——“招商場”,它也是形成整個服裝城最原始的一片地域。

——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商城。不,確切地說應該把它稱其為長城——服裝的長城!如果從第一個攤位開始,你有心沿著一排.排整齊有序的各種款式、各種檔次、不同產地、不同花色、從地上一直掛到頂棚的衣服的“隊列”,不停地走到最後一個門市,那至少得花上一個小時左右。在部隊時我練過用標準的步伐加時間來計算距離。於是我開始做了一件常熟人自己可能也沒有做的事——丈量“招商場”(常熟官方對這“王府井”的用語)……結果,我整用了55分鍾。當年的考官對我的考測是每小時正常步行速度為67公裏。如此算來,這座招商場真的是“十裏長攤——服裝長城”了!

這個數字對外地人無疑是一種驚歎,我想對常熟人可能也是一個振奮,一個激動。

它實在值得常熟人振奮和激動。因為我所言的“十裏長攤”那個商場的麵積,還不到整個常熟服裝城的十幾分之一。由此你就可以想一想整個常熟服裝城商市該有多大多宏偉多氣派了——而一個縣級市竟有好幾個像北京大城市中的“王府井”、“西單”那樣的大商場,其本身就說明了常熟商市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這一現象早已引起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和國務院農村政策研究室等的重視,而文學的介入我為初入者——但我還是覺得在又巾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新間題上作家比社會學家要落伍得多。)

從史書上我知道,常熟始建於商末的勾吳時代。當時吳王為抵抗從長江而入的夕瞰,在虞山(常熟城西,現已為城區一部分)設立兵站與睞望所。為解決兵士的營宿,吳王下命在山的東邊壘了幾間茅棚——這就是常熟城最初的形成。古常熟城的發展比螞蟻爬還慢。到一千年後的隋朝時,常熟城仍隻有“城周240;步、列竹木為柵”的戰式小城池……,.然而又過後的一千年間,常熟城因其所處的獨特富饒之地而獲得大發展,到明清時已成為江南名城。

然而三千年前的古常熟城比起常熟新城,比起常熟新城中崛起的另一座“城中城”——中國服裝城來說,那實在太微不足道了。

下麵的一列數字可以使我們作最簡單的比較:

從隋朝時的“城周240步”到1950年的一千多年中,常熟城擴大到3平方公裏麵積;從1950年到1985年的35年間,常熟城擴大到8. 25平方公裏麵積;而從1985年到今天僅10年多一點的時間裏,常熟城又擴大到23.8平方公裏麵積。這中間被常熟人稱為“城中城”的“中國服裝城”則占了一定比例。

常熟人在十年中為建“中國服裝城”投入了十幾億元資金。當地的建城費約為北京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常熟人用這麽短時間等於北京人拿出一百多個億人民幣新建了一個全新市場——而這使我們足見常熟農民們建起這座服裝城的意義所在了。

然而常熟“中國服裝城”的意義遠不在此。它的真正意義在於:

——它既非國家重點工程用過國家一分錢投入,而全是農民們憑著雙手和智慧自己建起的。

——它既非是在已有的什麽框框下鑄出的“金色模型”,而是由馬路地攤滾雪球滾出來的市場經濟產物。

一座城市般的巨型市場!

一座每天擁有十幾萬客流的市場!

一座年成交額100億、利稅1.2億的市場!

這就是常熟人做出的一個奇跡!

這就是常熟農民在市場經濟海洋中湧動的潮!